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新移民與共享經濟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互聯網技術廣泛普及,共享經濟迅速崛起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城市正經歷著產業模式和消費模式的劇烈變革。快速城市化發展和高密度居住人口紅利使我國大中城市十分適合發展共享經濟產品,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從共享活動中獲益。本文基于以北京和香港為例的城市新移民生存現狀試點調研成果,從生活方式研究的角度,對比分析兩地城市新移民的物質消費現狀及生活意向需求,完成其共享意愿及匹配特征分析,為未來對應產品開發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生活方式研究;城市新移民;共享經濟
1席卷中國城市的共享經濟發展
KevinKelly在其暢銷書《必然》中提出:“共享”的源頭,其實是新型“社會主義”,在未來,使用權比所有權更加重要[1]。伴隨著移動互聯、大數據、移動支付等技術手段的出現,共享經濟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將閑置產能與需求鏈接起來,有專家稱,未來80%的產業都將被共享經濟改變。Uber作為全球估值第一的創業公司,其創始人卡蘭尼克說:“中國已有5億人從共享活動中獲益”。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云說:“封閉利己的經濟正在發生極大的轉變,未來的經濟一定是分享、透明、擔當的經濟”[2]。大國市場優勢、網民紅利、轉型機遇的三重利好疊加,會大大加快中國分享經濟企業從模仿到創新、從跟隨到引領、從本土到全球的進程[3]。而共享形式根植于城市,而中國正在經歷快速城市化進程。城市新移民的增多會帶來諸如資源與環境、居住和就業、管理和治安、醫療和教育,社會融合等問題,這需要制度、服務和城市建設多方位的創新[4]。
2以北京和香港為例的城市新移民生存現狀試點調研
為了順應時代要求,了解城市新移民日常生活現狀和主要消費需求,筆者選擇暫居在北京和香港的城市新移民作為訪問對象進行了試點研究。整個研究基于香港理工大學“亞洲生活形態設計研究室”梁町教授針對中國和與中國社會文化相近地區設計的生活方式研究框架(“LifestyleSpace”),從行為、組織、價值三個層次厘定“目標用戶”的物質生活狀態,進行研究重點的定位及相關調研工具的設計和選擇[5]。研究展開包括多個階段,本文僅就試點調研中以問卷調研方式獲得的定量研究成果加以論述和分析,內容涉及:用戶基本屬性、生活情況、個人取向與觀點、生活意向與未來展望等四個方向。問卷調研采用在線征集、自愿參與的形式,共回收有效問卷188份(北京92份,香港96份),雖未達到定量研究的行業慣例樣本數量,但作為先導性概況調研,已有較大幫助。結果統計如表1所示。綜合分析,北京移民更重視“家庭”,香港移民更看重“工作和事業”。住房及經濟壓力大,生活節奏快,渴望幸福家庭生活,渴望事業成功并實現自我價值,有閑暇時間休息和旅行是兩地“新移民”最主要的愿望訴求。利用SPSS軟件進行的Pearson相關性系數分析顯示:在易理解層面,新移民的收入與學歷、年齡、移入時間,年齡與移入時間、居住現狀顯著相關;移入緣由與婚姻觀相關(原因或許涉及“婚姻為主要移民原因之一”);學歷與職業規劃相關。北京反饋各要素間相關性較強,個人取向/觀點、生活意向與對未來的展望多與個人現狀相關,規律性較強。香港反饋各要素間聯系較弱,隨意性較強,側面反映出文化的多元性。
3基于研究發現探討新移民與產品共享
調研發現,兩地城市新移民的很多特征都適應共享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其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幾點。(1)絕大多數新移民并未購房。他們普遍年輕,正處于事業的上升期,頻繁搬家,流動性強。這些客觀因素使他們不方便囤積大量私人物品,他們的“所有觀”已從“擁有權”轉向“使用權”,這正是其擁抱共享生活的前提。(2)中國大城市高密度聚居的人口紅利(涉及利用率、便捷性、成本、效率等)為共享產品發展提供了良好土壤。其道理淺顯易懂:人口基數大使得產品使用率高,利于降低成本和降低價格(提高利潤),從而獲得商業成長空間。(3)較多新移民接受過高等教育,且年紀輕,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這使得他們更容易快速接受和得心應手地使用互聯網時代產品。(4)城市新移民多數有奮斗精神,從后續定性研究的VALS用戶消費類型結果分析來看,他們多數屬于“Experiencers”和“Innovators”類型,他們的價值體系中飽含探索和創新精神,喜歡嘗試并能快速接受新興事物。(5)信任是共享的核心。新移民作為城市中的特殊群體,他們之間更有凝聚力。(6)新移民作為占城市人口接近一半的人群,是城市發展的主力軍。他們不僅是共享產品的消費人群,還可以是提供者。他們可以通過共享技術、剩余時間等服務城市,并獲得額外收入。
作者:杜玉 張鐵成 單位:大連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