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顯著特點就是生產力不發達,總體水平低,而且發展不平衡。這就決定了中國所有制形式必然是多層次、多樣化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同時允許和鼓勵其他經濟成分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個體私營經濟經歷了曲折復雜的發展歷程,留下了豐富的經驗和深刻的教訓。梳理回顧其發展歷程,總結其經驗教訓,對推動個體私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加速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改革開放;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歷程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歷程
1個私經濟崛起并曲折發展階段(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至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糾正了多年來的“左”傾指導思想,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了把工作重心真正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一歷史性轉變,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個體私營經濟逐步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79年2月,國家工商管理局召開了“”結束以后的第一次工商管理局長會議,就大批知識青年返城、城鎮積壓待業人員700—800萬的巨大壓力,向中央和國務院請示。基于增加就業和搞活經濟的考慮,1979年3月,國務院第一次提出了恢復和發展個體工商業的問題。此后,個體經濟作為公有制的補充出現在華夏大地上,到1979年底,中國出現了31萬個體工商戶。雖說此時已承認個體經濟存在的合法性,但對其還是有所限制的。1982年經鄧小平提出、中央政治局討論并通過了對私營企業采取“看一看”的方針。經過幾年的觀察、研究之后,黨對私營經濟逐漸加以肯定,中共中央1987年5號文件一方面去掉了以前對雇工人數的限制,另一方面明確提出“允許存在,加強管理,興利抑弊,逐步引導”的十六字方針,但黨的綱領性文件和憲法,都還沒有承認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這一時期,黨對私營經濟的政策有著很大的歷史局限,因為如何對待私營經濟是改革開放后我黨遇到的一個十分敏感而又復雜的新問題,黨對私營經濟持比較慎重的態度,是很自然的。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是中國私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十三大第一次公開明確地承認私營經濟的合法存在和發展,并提出黨對私營經濟的基本政策是鼓勵、保護、引導、監督和管理。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繼續發展各種所有制經濟,對于城鄉合作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都要繼續鼓勵他們的發展。”從黨的十三大閉幕到1989年春夏之交發生的政治風波之前,黨對私營經濟基本上是采取單一鼓勵的方針,到1989年底,全國私營企業戶數就達到9萬,從業人員185萬,但是由于黨的十三大將私營經濟僅定義為“存在雇傭關系的經濟成分”,定性不夠明確,對其作為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形式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所產生的消極作用重視不夠,因此,這種單一的鼓勵政策在實踐中帶來了一些不良后果。經過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之后,黨認真地總結發展私營經濟的經驗與教訓,慎重地調整了私營經濟的方針政策,既要鼓勵其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積極發展,又限制其不利于社會主義經濟的消極作用。1989年以后,受國家經濟政策緊縮的影響,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定的回落,針對這種情況,1990年又出臺了《國務院關于促進個體和私營經濟進一步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在這一規定的指導下,個體、私營經濟又重回正確軌道,穩步發展。
2進一步掃清思想障礙,個體、私營經濟迅猛發展階段(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至1997年黨的十五大)。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并發表重要講話,吹響了第二次思想解放的號角。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是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猶如強勁的東風,吹遍了特區,吹遍了全國,吹散了人們頭腦中的種種疑慮和禁忌,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鄧小平講話中“三個有利于”的科學論斷,為包括個體、私營經濟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掃除了理論上和思想上的障礙,也為中共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1992年10月12日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各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愿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黨的十四大從時間上和空間上進一步為個體經濟確立了重要地位,即確立了中國的個體私營經濟不但要長期存在和發展,而且要同公有制經濟在市場經濟中互相合作、互相競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之后,黨和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勵、扶持和促進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放寬了私營經濟的經營方式,簡化了私營企業的登記手續,“除了關系國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的行業外,原則上都允許個體、私營經濟從事生產經營。”1993年5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了《關于促進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作出了更多更新更有利的規定。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會全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在積極促進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發展的同時,鼓勵個體、私營、外資經濟發展。”同時還指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國家和集體所有的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的命脈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等方面,而有的地方,有的產業可以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并不需要在各行各業中在數量上都居絕對的主體地位。”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所作的以上決定,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同時也回答了理論界熱烈討論和人們關心的一些重大問題,對中國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指導意義。1995年9月,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把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作為今后十五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貫徹的重要方針明確提了出來。在鄧小平南方重要講話及之后黨的各項新的經濟政策的鼓舞下,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后作出了進一步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決定,相繼推出具體政策和措施以扶持、鼓勵個私經濟的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黃金時節”,其發展速度空前迅猛。
3從根本上解除思想障礙。個體私營經濟迎來二次發展好時機階段(1997年黨的十五大之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把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納入中國基本經濟制度。十五大報告指出:“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要繼續鼓勵引導,使之健康發展。”這一論斷是對傳統所有制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傳統理論認為非公有制經濟可以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但不能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組成部分,而只能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把他們看成社會主義經濟以外的經濟力量,難以把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擺到正確的位置上,而黨的十五大把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確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根本上解除了個體、私營經濟大發展的思想障礙和政策障礙,為它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使它們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增長點02002年11月8日黨的十六大再次明確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指出,必須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2005年國務院通過并頒布《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并發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通過黨的這一系列政策,為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環境,使其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規模越來越大,戶業結構由過去流通型、服務型向生產加工型、科技型、外向型和產、供、銷、科、工、貿一體化方向發展;領域不斷拓寬,由傳統的第三產業向第
一、二產業發展且具備一定競爭實力;個體戶向私營、聯營發展;在深化企業改革中通過兼并、租賃、承包、購買等形式與公有制經濟相互融合,形成了優勢互補的混合經濟形式。
二、對中國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歷程的思考
實踐再一次證明,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所有制形式是由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并為之服務的,有什么樣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就有什么樣的所有制形式。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顯著特點就是生產力不發達,總體水平低,而且發展不平衡。這就決定了中國所有制形式必然是多層次、多樣化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同時允許和鼓勵其他經濟成分發展。如果只搞單
一、純粹的公有制經濟,否定、排斥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就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正如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所指出的:“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在現階段,非公有制經濟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理應繼續鼓勵其發展,使其展現出更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