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豆價格上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政策因素
(一)農業政策的影響
在國際上,大豆主產國農業政策對大豆期貨價格影響很大。有些時候,各國政府為了自身利益和政治需要,而制定或采取一些政策、措施,這些多會對商品期貨價格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國內農業政策的變化也會對農產品期貨價格產生影響,如1998年糧改政策,對主要農產品稻米、玉米、小麥等實行價格保護政策,大豆不在保護之列,大豆價格隨市場供需的變化而變動,為大豆期貨交易提供廣闊的舞臺。農產品保護價政策也影響農民的種植行為,1999年國家農調隊的種植意向調查顯示,玉米種植面積增加120萬公頃,而豆類作物減少110萬公頃。種植面積減少,商品供應量減少,農產品價格會有所上漲。
(二)貿易政策的影響
貿易政策將直接影響商品的可供應量,對商品的未來價格影響特別大。例如,中國是否加入WTO,以及1999年5月朱總理訪美期間與美國政府簽訂《中美農業貿易協議》等都對大連大豆期貨價格產生影響。1999年7月起,國家對進口豆粕征收增殖稅,國內豆粕價格從1350元/噸的低谷,猛漲至1850元/噸。這一政策也帶動國內大豆價格上漲,大連大豆2000年5月合約價格從1850元/噸上漲到2200元/噸。
(三)食品政策的影響
歐盟是世界大豆的主要進口地區,其食品政策的變化對世界大豆市場會產生較大影響。現在,一些歐盟國家,如德國、英國等,對“基因改良型”大豆的進口特別關注,這些國家的綠色和平組織認為,“基因改良型”大豆對人類健康有害,要求政府制定限制這類大豆進口。如果這一食品政策實施,那么就會對世界大豆市場產生影響。
二、供需情況
(一)供給情況
1.國際市場供應情況
全球大豆以南北半球分為兩個收獲期,南美(巴西、阿根廷)大豆的收獲期是每年的4-5月,而地處北半球的美國、中國的大豆收獲期是9-10月份。因此,每隔6個月,大豆都有集中供應。
美國是全球大豆最大的供應國,其生產量的變化對世界大豆市場產生較大影響。7月,美國農業部的月度供需報告,預計全球2007-2008年度大豆產量達到2.221億噸,低于6月預測的2.253億噸,也低于2006年的2.361億噸。事實上,除了巴西之外,全球其他幾個大豆主產國的大豆產量均有程度不等的減少,其中美國大豆產量調低至7140萬噸。阿根廷大豆產量預測為4700萬噸。不過巴西大豆產量預計達到6100萬噸,和6月預估值持平,也高于2006-2007年度的5900萬噸。
2.國內大豆的供應情況
今年國內大豆也長勢良好,蟲害對大豆產量影響微乎其微,黑龍江受到干旱的威脅并不大,而對于后期早霜天氣影響,可能受影響地區大都持樂觀看法。據有關機構對黑龍江主產區的調查,當前大豆植株的普遍高度為60-70厘米,前期水分吸收充沛的個別植株高度達到80厘米。結莢層普遍達到10-13層,結莢個數達到31-36個/株。本年度單產有望達到311斤/畝,總產有望達到995.1萬噸,較上一農業年度增產307萬噸,增幅將達47.5%。
3.進口量
我國是國際大豆市場最大的進口國之一。因此,國際價格水平和進口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國內大豆價格。2008年中國大豆進口量可能繼續增長,中國大豆進口量可能照前幾年的速度繼續增長,即每年增長8-9%。
(二)需求情況
1.國際市場需求因素分析
大豆主要進口國:歐盟、日本、中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歐盟、日本的大豆進口量相對穩定,而中國、東南亞國家的大豆進口量變化較大。穩定的進口量雖然量值大但對國際市場價格影響甚小,不穩定的進口量雖然量值小,但對國際市場價格影響很大。
從需求面看,全球大豆用量略微調低到了2.342億噸(6月預測為2.343億噸,2006年為2.252億噸)。全球大豆出口預計為7550萬噸,和6月預測持平,2006年為7050萬噸,其中阿根廷大豆出口預計提高到1020萬噸(6月預測860萬噸,2006年為800萬噸),巴西預計為2970萬噸(6月預測2970萬噸,2006年為2460萬噸)。美國預計為2780萬噸(6月為2940萬噸,2006年為2970萬噸)。這也將導致2008年9月底全球大豆期末庫存降低到5187萬噸(6月預測為5400萬噸,2006年為6417萬噸)。
2.國內市場需求因素分析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大豆消費國,由于國產大豆全部是非轉基因大豆,國產大豆作為食用及工業用大豆,與進口大豆相比具有更大的優勢。加上近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大豆制品的需求持續增加,國產大豆食品和工業消費量一直保持增加的態勢。最近三年我國大豆產量不斷降低,而食用及工業用大豆消費量持續增加,已導致國產大豆的消費需求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2005/2006年度我國國產大豆的食用和工業用消費量達到807萬噸,并首次超過國產大豆榨油消費量。2007/2008年度我國國產大豆食用及工業用消費量將達到895萬噸,較上年度增加47萬噸,再次創下歷史新高。在國內大豆產量大幅降低的情況下,食用及工業用大豆消費量的不斷增加,直接導致了國產大豆的價格上升。
三、運輸成本
我國是大豆的進口國,其中中國大豆的三分之二需要進口,在這個過程中,海運費用是影響國內大豆價格的重要因素,海運費成本已占大豆進口成本的20%以上。因此,海運費的價格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豆價格的高低。
去年以來國際市場海運費價格一直呈現上漲的走勢,也是導致我國大豆進口成本不斷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2007年初,美灣到我國的散裝糧船運費只有50美元/噸,到去年11月初海運費報價一度達到127美元/噸。監測數據顯示,去年6月份我國進口大豆平均到港成本只有2900元/噸,到12月份進口大豆平均到港成本已達到4200元/噸,半年之內價格上漲了44.8%。根據美盤大豆期價和我國廠商采購進口大豆的價格推算,1月份進口大豆到港成本達到4350元/噸,2月份進口大豆到港完稅成本將在4500元/噸左右,3月份以后的進口大豆到港成本將超過4600元噸甚至更高的價位。
四、大豆價格走勢分析
2005-2012年中國大豆價格變化趨勢
從目前情況來看,2008年我國和美國大豆播種面積增加已成定局。一方面,今年以來美盤和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持續上漲,大豆種植收益大幅提高,將刺激美國豆農增加大豆播種面積;另一方面,今年國內大豆價格將創下歷史新高,雖然大豆單產下降,但農戶收益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加上國家加大了對大豆和油料種植的扶持力度,2008年農戶種植大豆積極性將會提高,大豆播種面積出現增加,我國大豆產量有望出現恢復性提高。
如果今年6-8月份美國和我國不出現嚴重的災害天氣,大豆生長基本正常,美盤大豆期價和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將會明顯下跌,受此影響,國內大豆價格也會出現高位回落。但由于這期間國產大豆基本消耗完畢,預計國內大豆價格的下跌幅度將低于國際市場大豆價格的跌幅。如果今年美國和我國大豆生長期間出現嚴重的自然災害,國內外大豆價格仍有可能繼續上漲。
【摘要】近幾年,隨著中國對農業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國家對于糧食生產運輸的補貼措施的推出和全球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大豆市場價格呈現出穩中有升的發展態勢。鑒于大豆價格變化對于國內消費有著巨大的影響,了解大豆價格的影響因素對加強對大豆市場的價格管理和調節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農業政策期貨價格供求關系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