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參與國際貿易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世界貿易組織WTO及中國國際貿易現狀分析
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一個國際性貿易組織,負責管理世界經濟和維護國際貿易秩序,促進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提高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生活水平。
自從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中國經濟更好地融入了國際社會,充分地利用了國際資源和市場,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中國商務部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與2009年相比增速在20%左右,這意味著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但是,在國際貿易不斷擴大的同時,也顯示了中國面臨的問題,我國經濟發展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很深,在經濟危機的余波未平的情況下,發達國家進口需求下降,部分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進行打壓和限制,我國經濟發展受到的巨大的沖擊。
二、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優勢分析
中小企業界定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不同國家和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有所不同。根據我國《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從企業雇員人數、實收資本、資產總值等方面進行了界定,一般雇傭人數不超過3000人,銷售額在30000萬元以下規模的企業通常被認定為中小企業。我國中小企業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容易迅速轉變經營模式,克服了僵化體制束縛。中小企業應該準確定位,有效地利用開放的國際市場,提高自身競爭力。
1.開放的國際環境給中小企業提供了便利,有利于中小企業引進外資、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實現體制創新。中小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發展契機,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
2.經濟全球化給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提供了機會,我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中小企業可以發揮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最終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3.我國中小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積極地參與國際競爭,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占領國際市場,使“中國制造”變為“中國創造”,使中國成為制造強國。
三、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的不利因素的分析
由于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規模相對較小,發展歷程只有20幾年,這就決定了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必定存在諸多弊端。
1.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歷程較短,大多數還延續著家庭管理模式或者是作坊式經營模式,有的是經過國有企業改制而來的中小企業,延續了舊的經營管理模式,各部門之間的權責界限不明確,產權不清晰,不健全的企業經營管理制度削弱了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限制了它的發展規模。
2.當今的社會是知識經濟的社會,企業的競爭實際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然而大多數中小企業忽視人才儲備,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戰略方面存在著缺陷,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導致中小企業人才匱乏,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最終在與國外企業競爭中處于劣勢。
3.信息不對稱也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我國的中小企業多而雜,雖然有些產品在國外市場所占份額較大,但是競爭力卻相當薄弱。追其根源是信息不對稱、不透明,中小企業之間缺乏協調機制,導致中小企業之間出現惡性競爭,最終影響中小企業的整體經濟益,而使國民經濟受到損失。
4.與國有大型企業、外資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我國的發展地位相對低下,政府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不夠。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也沒有專門的服務機構,不能為中小企業提供相應的信息,融資支持力度不到位。這種不健全的服務體系在中小企業出現危機之時,不能協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
5.中小企業普遍缺乏國際競爭意識,它們通常立足于國內市場,不能把視角放遠到國際市場,不了解國際相關的法律法規,在國際經濟糾紛中處于被動地位。
四、我國中小企業應該如何在國際競爭中趨利避害
我國加入WTO以后,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中小企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只有認真分析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清楚國際市場的運行狀況,為中小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制定更加有利的策略,才能更好地發揮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國外企業大多擁有健全的公司體制和先進的組織管理制度,我國中小企業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取勝,應該按照現代企業的要求,建立科學的組織管理制度,實現制度創新,做到產權明晰,權責明確。
增強國際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技術、管理、制度、市場、戰略等方面的進行創新,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開拓新的市場領域。
中小企業應該實施人才引進戰略,不斷吸收優質資源,重視人才,尊重人才。為員工提供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和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做到人盡其才,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加企業活力和凝聚力。
政府部門為中小企業提供政策引導和智力支持,建設服務型政府,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制定相應政策,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扶助項目,從宏觀上正確引導中小企業的發展方向,提高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