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世界經濟流動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2006年到2009年,世界經濟經歷了從流動性過剩到流動性緊缺的轉變,一直以來“流動性”一詞成為學者探討的熱門話題。什么是流動性?貨幣的流動性為何會出現過剩和緊縮的狀況?流動性對經濟有何影響?如何避免流動性過剩和流動性緊缺使經濟平穩發展,已成為經濟運行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由于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流動性的過剩和緊缺也通過匯率和利率傳導給其他國家,此種情況下,一個國家發生流動性的扭曲,別的國家也不能獨善其身,美國,西歐,日本等重要經濟體之間的動態影響越來越明顯。
一、對流動性的定義及認識
歐洲中央銀行將流動性過剩定義為實際貨幣存量對預期均衡水平的偏離。簡單理解就是貨幣的供應量超過了實體經濟對貨幣的需求量,然后這些轉化成銀行的存款余額的增加,使大量資金閑置。關于流動性的定義一些學者也給出了不同的見解,Baks和Kramer(1999)等認為應區分兩種流動性:市場流動性是金融市場吸收需求和供給的暫時變化而又不對價格產生不適當影響的能力,它最常用于描述二級市場,有時也用于一級市場;而貨幣流動性常與短期利率或貨幣總量相聯系,常常被認為與短期信貸市場有關。夏斌和陳道富(2007)認為“流動性是指一種資產轉化為現金與支付手段的難易程度”,由此看出流動性與資產的可變現性有關。我們可以認為銀行體系內的超額準備金存款為流動性,它可以隨時滿足居民的儲蓄、兌換、支付、轉賬需要和企業的投資信貸需求。從消費投資的角度看,保持適當的流動性有利于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還可以將與實體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貨幣供應量M2視同于流動性。最后從□更廣泛的范圍看,經濟社會中一切在一定條件下具有變現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金融資產均可被視為流動性。在一國投資市場中,如果居民普遍偏好長期投資,長期資產價格出現上漲,短期利率上升,而中長期利率沒有上升,可以認為本國經濟出現流動性過剩。一國的金融創新,宏觀經濟強勁發展,國際資本大量涌入等都會使流動性出現過剩。2008年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各國流動性發生緊缺,由美國積累的房貸危機波及到金融市場,一場由于金融危機帶來的世界經濟的流動性過剩到緊缺的轉變開始漫延到世界各地。
二、世界經濟流動性過剩到緊缺的轉變
在清楚地認識流動性的含義后,我們可以從世界經濟近年的發展結構和發展模式來理解全球流動性過剩到緊缺的前因后果。全球性的高儲蓄低利率以及全球性的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直接引起世界經濟的流動性過剩。
隨著美國20世紀九十年代初對金融分業經營管制的消除和金融創新、對沖基金的發展,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創新工具快速發展,為美國公民的投資和消費提供便利,形成過度消費,負儲蓄的不合理的結構,美國多年來的低利率政策,更加刺激了居民的消費欲望,消費的跨期替代彈性小,普遍偏好個人當前消費,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風險貼現使居民對儲蓄選擇的空間極小,大有“及時行樂”的風氣。這樣就使各種可流動的資金總量和流動速度大大增加。
我們可以以一種更清晰的方式理解這種資金總量和流通速度的加快。由于行業的區隔和管制,這些金融行業的資金不能相互融通或融通時受到很多限制,取消這些管制后,行業間的資金借貸自由暢通,促進了各種流動性的使用和循環,增加了量的同時也使流通速度大大加快,同時流動性對實體和虛擬經濟活動的沖擊力自然也大了。伴隨著各國資本賬戶的日益開放和浮動匯率體制的日益盛行,資金在全球流動的技術障礙和規制壁壘日益得到消除,各國間的資金融通程度日益加強,形成緊密聯系的經濟關聯體,一國的流動性過剩必將伴隨著各國資金活動,進行快速地傳導,這樣世界經濟的流動性過剩就成為必然。
美國布什政府上臺以來,一直實行寬松的財政政策,加上伊拉克戰爭的戰略物資的巨大消耗,這導致美國國內儲蓄率過低,國際收支逆差嚴重,對外輸出大量美元,美元在世界范圍內泛濫。這不僅引起重要的原材料能源價格大幅度上漲,還引起其他國家的輸入型通貨膨脹。由于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居于霸權地位,國際上石油、糧食以及一些重要原材料,能源都是以美元計價,美元貶值提高了這些產品的實際價格,引發國際投資者的投機炒作,更加使價格高得驚人。而我國作為外匯美元儲備大國,由于美元的大量貶值而造成嚴重的國民收入損失,使人民幣在一段時間內面臨升值的壓力,并且由于國際投機者的炒作,進入黑市的資金也造成一定的流動性過剩。在經歷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們了解到因為在2000年以后,格林斯潘時代實行低利率政策,刺激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購房者的信用不高,而資產證券化的發展,使金融和房產市場出現虛假繁榮,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和危機,出現房地產經濟泡沫,由于金融市場與房貸市場的緊密關聯性,這種虛假繁榮很快波及到金融市場,更進一步傳遞給實體經濟。可以認為美元的主導地位和美元的貶值,使世界經濟的流動性泛濫。
2008年,通貨膨脹蔓延到全球范圍內,發達國家、亞洲一些新興經濟體以及石油出口國等都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歐元區的通脹率達到3.3%,成為十四年來的最高水平,美國5月份CPI連續第3個月大幅上升,達到3.8%,創17年來新高。在高通脹的壓力下,美國政府采取加息政策,這樣一些低信用的房貸者就面臨還款的壓力,美國金融業不斷進行金融創新使次級房貸證券化,并出售給各大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而且涉及到國外一些大的金融機構,在利率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由于還款的問題則會使金融機構出現信貸緊縮。世界其他各國政府為應對全球性通貨膨脹也普遍采取了加息或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政策,使全球性的信貸緊縮成為可能。同時,其他國家對美國證券和股票市場的評價降低,未來信心不足,以及美國經濟放緩所引起的連鎖反應,進一步加劇了信貸緊縮的趨勢。這時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發生緊缺,滿足不了企業的投資信貸需求,以及消費者的信貸消費。一方面,企業就會由于貸不到足夠的款而使投資降低,一些固定資產利用率不足,導致企業的現金流入不敷出,出現流動性緊缺,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交叉影響,使整個經濟體陷入流動性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信貸緊縮常常使實體經濟部門發生資金鏈“中斷”,不能完成預定的經濟目標,造成經濟衰退。
三、世界經濟流動性過剩到緊缺的形成原因
下面對世界經濟流動性過剩到緊缺的形成原因及其影響進行分析。
1、流動性過剩到緊缺的形成原因
我們知道,世界經濟的聯動性使美國這個經濟大國的經濟動向成為風向標,美國次級貸和次級債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以及由于美國金融業多年來不斷的創新,和高風險高收益金融資產投資的驅動,而且近幾年美元的不斷疲軟,市場利率降低,使得積累多年的金融危機爆發,各國投資銀行業務深受其害,一些銀行巨頭購買大量的資產證券化的金融衍生品,在危機來臨時,變成了一堆不能兌現的廢品,銀行業的流動性急劇減少,從而波及到金融市場,整個實體經濟也深受打擊,由此引發世界經濟流動性出現緊缺的態勢,各個國家也都盡量采取適合現階段本國國情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應對此次經濟危機造成的衰退。
2、流動性緊缺對世界經濟結構造成的影響
美國這次的金融危機不僅影響了美國房地產、金融、能源等多個行業,加劇了美元貶值,而且極大地破壞了股票和信貸市場穩定,并且導致全球性流動性在局部區域發生緊缺,由于技術資源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配置的不平衡,各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也依賴于不同的投入要素和投入驅動,發達國家因資本流出而濫發貨幣刺激經濟增長,發展中國家因資本流入生產效率提高,出現了過去不曾有過的產能過剩型增長。在全球資本技術流動推動生產效率提高的過程中,發達國家過度依賴消費而濫發貨幣推動經濟增長,降低儲蓄份額,造成流動性不足,發展中國家大多依賴出口型貿易的增長推動本國經濟的增長,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和低附加值加工型企業造成經濟的短暫繁榮,但是這樣的發展模式必將在全球分工中處于落后和不利的發展位置,進而引發長期內全球經濟發展結構嚴重失調。
四、世界經濟的流動性由過剩到緊缺的思考及建議
從貨幣政策的角度來說,想要扭轉流動性緊缺的頹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降低利率,降低儲貸款利率,使資金從銀行中流出,刺激居民的消費需求,增加購買欲望,避免形成過度儲蓄,造成市場需求低迷,拉動國內需求,走出流動性緊缺的低谷。政府在這方面要有所作為,一方面要增加政府財政投入方式,直接增加流動性,刺激經濟。另一方面則是放松銀根,降低資金使用成本,擴大信貸規模。
世界經濟流動性從過剩發展到緊缺,有其發展的復雜因素。其中美國房貸危機引起的國際金融危機,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元近年來不斷貶值是引起世界經濟流動性扭曲的主要因素。這引起我們的很大思考,流動性過剩使金融機構的效益不高,一方面商業銀行的可貸資金過剩,壓低了貸款利率,使其盈利降低,另一方面企業的投資效率也降低,固定資產投資重復繁多,利用不足,企業存貨過多,不能靈活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帶來的沖擊。在使經濟不出現流動性過剩的同時也要注意經濟不要發生流動性緊缺,緊缺的流動性同樣會給世界經濟帶來不利影響,流動性緊缺會導致市場低迷,影響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房地產,制造業,服務業市場低迷,整個經濟陷入迷茫。流動性緊缺還會直接引發消費者的需求下降,打擊融資體系信用的擴張,信貸信用“貶值”,普遍信用違約迫使信貸信用緊縮。因此世界經濟的各國政府應當根據本國實際經濟水平適當實行緊的財政或貨幣政策,及時調整,避免本國出現流動性過剩或緊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