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結構調整城市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結構調整的方向
當前,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在前,大家普遍把“調結構”的目光投向了調產業結構。我們需要優化
一、
二、三產業的發展,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中工業偏重,與農業、服務業比例極不協調,因此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工業內部傳統產業要向新興、創新型、高技術產業升級。
但是,要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困局,不僅僅是調整產業結構,我們的目光應該放在更深層次的經濟結構調整上。總的來看,“調結構”在經濟結構的層面上至少具有四層涵義。
其一,調整投資與消費結構。就是要提高居民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減少GDP增長對投資的過分倚重。把我國的政府投資驅動型經濟調整為消費拉動型經濟。從最近10年的消費和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從2001年起,我國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就超過了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并且多年保持在40%以上。而國際上,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占GDP的比重在平均在20%~30%左右,發達國家在15%~20%左右。投資需求只是一種中間需求,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如果不能進入最終消費就沒有意義,只會造成產能過剩。我們應減少投資占GDP比重,大力促進消費,消費驅動才是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道。
圖1消費和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
其二,調整內需與外貿的結構。就是要降低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增加國內消費,減低出口占GDP的比重。從圖2可以看到,我國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例多年維持在50%以上,甚至2005年開始連續三年維持在60%以上。這個數據不僅高于美、日等經濟大國,也大大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外貿依存度走高直接拉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并在帶動技術進步、解決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際金融危機以前,更是消化了我國產能過剩的問題。但是,后金融危機時代,各國消費銳減,貿易保護盛行,貿易摩擦加劇,經濟增長對出口的過分倚重難以為繼。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場資源,我們現階段工作的重點,應將潛在的市場資源變成現實的市場,需求結構要由偏重外需轉變到內外需兼顧、更重內需的軌道上來。
圖2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
其三,調整所有制結構。就是政府推出市場,大力促進民間投資。除了關系國計民生的極少數行業,其他所有行業都要向民間資本放開。民營經濟是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經濟,在解決就業方面的貢獻巨大。但在我國,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大量研究表明,由于所有人缺位、激勵約束機制的不完善以及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國有企業與民營經濟相比是低效率的。當然,國有企業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也是其低效率的原因之一。近年來,壟斷國企的高利潤和高薪酬飽受詬病,這些壟斷的利潤大部分沒有和勞動者共享,壟斷利潤的增長是以勞動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為代價的。而且,國進民退的現象有所抬頭,憑借壟斷地位、政府關系和雄厚的資金實力,各地有多起強行的行政干預主導收購,國有企業收購民營企業時,民營企業是毫無還手之力的。如果這種趨勢繼續,全國的壟斷國企可將其觸角延伸至各行各業,對民營經濟發展會有很大的阻礙,正是走到了民本經濟的反面。
其四,調整產業結構。從圖3可以看到,目前,就我國產業結構來看,我國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40%~50%之間,農業增加值在10%~20%之間,表明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后半段。從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分析,我國進入了重化工時代,未來,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將進一步上升。但是資源和環境約束,使得資本有機構成高、投資需求大、能源消耗的重化工業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強調集約式、高效益的重化工業發展路徑,依靠信息技術、節能技術以及環保技術等領域的創新,能夠最大限度地緩解重化工業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使重化工業也能夠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目前,全球經濟正向低碳經濟轉型,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抓好節能減排,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可以作為我國解決經濟結構性矛盾的切入點。
圖3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占GDP的比重
二、結構調整的路徑
改革開放30年的“大開放”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并沒有得到解決,反而進一步積累。改革開放后30年經濟工作的重點應放到改革上。
1、徹底完成市場化改革。后30年經濟工作的重點應是市場化的改革,就是政府徹底退市,讓市場機制真正發揮作用;政府轉型為公共政府,主要提供國防安全和公共服務,不直接參與經濟。讓市場成熟、完善起來,市場的問題能夠由市場解決。否則,政府總是參與經濟,市場稍有波動,就來干預,這樣導致的市場信號扭曲,市場總也成熟不了。而政府疲于奔命,對于經濟問題打一劑激素,暫時緩解一陣,不久又有別的問題冒出來,總不能解決。比如房地產市場,政府不斷調節、干預,效果有限,與其“救市”,不如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優勝劣汰,政府只需要進行法律上的監管。而且,要嚴格劃定國企經營的界限。而不是只要看到有利可圖,國企就進入。最近各地“地王”不計成本的拿地,其后都可隱約看到國有壟斷企業的影子,這種現象值得警惕。
結構均衡的最終實現,不能靠外部的調整干預,這樣的干預只能達到短期或者局部的均衡,長期來看,市場機制的作用本身就可以實現這種均衡。“調結構”離不開體制機制的變革,離不開市場化的環境。如果價格機制能排除干擾,真正發揮作用。那么,我們的經濟必然更加活躍。比如能源價格如果充分反映單位耗能、排放量等因素,在市場化的價格體系上,能源結構自然會更加優化。再如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如果有市場化程度更高的投融資體系,這些問題也能得到化解。推進要素市場的市場化進程、放寬民營經濟的準入條件、進行相應的財稅體制、金融體制等方面的改革,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才是“調結構”的重中之重。
2、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調結構既是改革問題,也是發展問題。而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大規模的城市化。依國際慣例,工業化中期的城市化率為50%~60%,目前我國的城市化進程落后于工業化進程。工業化產生供給,城市化產生需求。城市化的滯后,使得內需不足問題突出。未來20年的城市化,不僅可以解決內需不足的問題,也是從另一種程度上實現小康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有資料表明,2008年末,我國城市化率為45.68%,擁有6.07億城鎮人口,城市個數654個,其中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18個,超大城市39個。據測算,如果到2050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達到70%~75%。城市化產生的需求巨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居民的住房需求、消費需求將大幅增長。到2050年,全國經濟中城市經濟的貢獻率達到90%。
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52%左右,全國設市城市將增加到1000個以上。在城市化建設上,樞紐城市是國家城市體系建設的主體,我國應重點建設大區中心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和地區中心城市四種類型城市。重構適應全球化趨勢的國家城市體系空間結構,主要包括:構造對接全球城市體系的空間結構,“三縱兩橫”國家城市體系發展軸線和由6個城市密集區、7個城市群和17個城市發育區組成的次區域城市體系;建設與全球化相配套的國家城市體系支撐系統。
三、結構調整的措施
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任重道遠,在市場化和城市化的雙重驅動下,針對結構調整的四個方面,我們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提高消費占GDP的比重。主要可以通過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加快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覆蓋全民、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財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促進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合理調整。平衡收入,對低收入人群加大轉移支付力度。
2、開發國內市場,降低對外貿的依賴。建立促進中產階層的發育的機制,通過社會改革和新的生活方式培養,形成新的耐用消費品時代和以健康旅游休閑為主的新的生活方式消費時代。將外貿增長方式轉向更多依靠擁有高技術能力和創造高附加值企業,將經濟增長方式轉向主要依靠內需增長的方式上。
3、鼓勵民間投資。政府投資讓出市場空間。放寬市場準入條件,鼓勵民間投資進入石油、電力、水利、新能源、金融保險等領域。并且將加快推進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擴大特許經營范圍,支持民營資本進入供水、供氣、污水和垃圾處理等領域。
4、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抓住高耗能產業的節能降耗工作,實現產業技術升級。謀求產業結構的主動調整,推進節能高效、結構優化、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通過制定鼓勵性政策,發展低碳經濟,推動新能源和新材料產業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