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風險識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研究目的與意義
近年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可謂風起云涌,據統計,200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達到559.1億美元。截至2008年底,中國8500多家境內投資者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1839.7億美元,境外企業資產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然而國際投資環境紛繁復雜,對于“走出去”尚處于起步階段、經驗匱乏的中國企業來說,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不得不面對來自政策法規、文化差異、管理整合、金融資產等多方面的風險。從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實踐來看,從2005年8月“中海油”退出收購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到TCL并購湯姆遜和阿爾卡特之初的經營困境;從“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投機石油期權引起5.54億美元的巨額虧損,到2009年6月中國鋁業在收購力拓集團的臨界點上遭到毀約,海外投資風險可見一斑。據商務部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金額達到205億美元,但2008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損失也多達2000億元人民幣左右,海外并購損失甚至已經超過了新增的并購規模。同時,從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經營績效來看,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顯示,中資企業境外投資不盈利甚至虧損的比例高達67%之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對外直接投資的高風險性。特別是2009年6月四川騰中重工宣布競購美國通用悍馬一案不僅一度成為媒體討論的熱門話題,而且使得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風險問題再次成為企業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于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風險的相關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也存在不足。例如,由于不同學者對企業境外投資風險類型的劃分角度不同、標準不一,不同企業對各種風險的感知又會隨著企業所屬行業以及國際化戰略的差異而有所不同,這樣就容易導致對于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風險的研究可能會因為過于分散而缺乏系統性和適用性。此外,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其涉及的風險因素眾多,客觀條件限制了對每項風險因素都進行詳盡分析的可能性;由于投資方式、目標企業、東道國環境不同,不同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因素也不同,而防范風險是有成本的,企業在制定風險防范措施時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鑒于上述原因,本文以中國企業整體作為研究的出發點,緊密結合中國企業自身特點和對外直接投資實際,借鑒和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方法,旨在識別出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中共性的,對投資成敗、戰略選擇、企業經營績效起著關鍵影響的關鍵風險,以期對中國企業有效地識別出潛在的重大風險因素、制定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節約企業運營成本等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分類
目前學術界在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風險的分類上還沒有一個權威性定論,也沒有形成明確統一的風險劃分標準。國內外很多學者大都從不同的角度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風險進行分類,例如按照風險的來源和表現形式進行分類,可將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分為政治風險、社會風險、經濟風險等;按照企業的風險控制能力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按照風險的影響程度分為關鍵風險和一般風險;甚至直接以國家名稱命名特定的國家風險,如墨西哥風險、新西蘭風險、印度風險等。
國際上具有代表性也是被引用較多的分類辦法是Miller(1992)提出的國際風險一體化分析框架,他首次將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分類。Miller提出了一個由三部分變量構成的、完整的國際風險模式,這三部分是:一般環境的不確定性;行業的不確定性;特定企業的不確定性。由此將風險分為宏觀環境風險(社會一般環境)、中觀環境風險(行業競爭環境)和微觀環境風險(企業內在環境)。
國內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風險的研究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如石中心(1994)將風險分為管理風險、競爭風險、資金風險和政治風險。其中將管理風險又分為政府管理風險和企業管理風險。聶名華(1994)將對外投資活動中因東道國或國際政治、經濟因素影響而造成的投資經濟損失的可能性歸為國家風險。宣國良、楊建
一、郝葆華(1995)將企業對外投資面臨的國家風險分為社會政治風險和經濟風險兩大類。
隨著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不斷發展,國內學者對對外直接投資風險的研究也逐漸深入,有的學者認為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可以分為政治風險和外匯風險(陳建棵,1995;宋常,1998),近期一般學者都將經營風險包括在內(余國杰、劉偉,2000;林曉言,2001;陳蔚,2005)。吳聲功(2001)將企業對外投資風險劃分為商業風險、政治風險和文化風險,在國內學術界較早提出文化風險也是對外投資的主要風險之一。周郁鵬(2004)則從企業內部控制的角度提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從風險來源上可以分為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從企業控制能力方面可以分為系統性風險和財務風險等。此外,熊小奇(2004)針對中國境外投資企業自身的一些特點,將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風險的類型劃分為管理制度風險、國有資產體制風險等七個部分。而目前國內被引用較多的則是趙曙明(1998)的分類辦法,即根據風險的內容及表現形式將企業國際風險劃分為政治風險、外匯風險、經營風險、管理風險、財務風險和技術風險六大類。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由于風險分類的角度不同、標準不一,國內對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風險的相關研究可能因為過于分散而缺乏系統性,會對相關研究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關鍵風險概念的提出與特征分析
(一)關鍵風險的概念
雖然學術界對于關鍵風險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在保險學、企業風險管理、金融投資風險、項目風險管理等研究領域很多學者已經常引入關鍵風險或關鍵風險因素的概念,通常是指在影響某一事物眾多的風險因素中起著重要或關鍵作用的風險因素。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關鍵風險則指的是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選擇、經營績效等方面起重要影響的風險因素。
(二)關鍵風險的特征
客觀性。關鍵風險因素必須是實際存在的,在很多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實踐中都能找到其蹤跡。
重要性。在眾多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風險因素中,關鍵風險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成敗、經營績效有著至關重要影響。
針對性。關鍵風險有別于企業國內經營所面臨的一般性風險,即關鍵風險因素往往只是在對外直接投資特定的環境和條件才可能涉及到的風險因素。比如生產風險、技術風險等風險因素,即使對于不從事對外投資的企業也可能會涉及到。因此,對于此類風險因素本文將不再列為關鍵風險。
關鍵風險的識別過程
(一)邏輯框架和識別路徑
本文依據關鍵風險客觀性、重要性和針對性的三個特征來識別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關鍵風險,其邏輯框架和識別路徑(見圖1)。首先,通過對風險系統分類來構造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全面的風險因子集,再結合關鍵風險特征的描述將顯著不符合關鍵風險特征的部分風險因子剔除,初步篩選出符合關鍵風險特征的風險因子集。鑒于客觀條件所限,本文選擇以風險因子在國內相關文獻中研究的集中程度來反映不同風險因子的重要程度,從而識別出關鍵風險因子。
(二)實證分析
從前文對關鍵風險三個特征的描述和分析來看,風險的客觀性、針對性的表征較為明顯,能夠通過直觀判斷來剔除顯著不符合這兩個特征的風險因素。而對于關鍵風險的一個突出特征—重要性來說,評價和測度風險因素的重要性比較困難,也很難做到客觀。因此,為盡量避免主觀因素帶來的影響,本文在識別對外直接投資關鍵風險的過程中引入實證分析。
1.指標解釋。通常對風險因素重要性的評分辦法是通過邀請相關專家來對風險因素進行打分賦值,而本文選擇以風險因子在相關文獻中研究的集中程度來反映不同風險因子的重要程度,并以某種風險因子在國內相關文獻中(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出現的次數為一元指標來測度該風險因子研究的集中度。這樣做的原因在于:在以往的相關研究中也不可能做到對每種風險因素的分析都十分詳盡,也必然會對復雜的風險因素有所取舍。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很多專家學者往往選擇其主觀上認為的“主要風險”來加以重點研究,而所謂的“主要風險”實際上就是作者認為在對外投資風險中相對重要的風險因素。這樣,若某種風險因素在相關研究的文獻中作為“主要風險”出現的次數越多,相關研究越集中,則可以表明越多的專家學者認為此種風險因素相對重要,從而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代替專家打分來測度風險因素的重要性。
2.數據選取。本文搜集以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風險為主題的國內研究文獻,基本涵蓋了國內相關領域在不同時期的研究成果,其中論文69篇,專著12本,時間跨度從1994年至2008年。本文以邵予工、郭曉、楊乃定(2008)根據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從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區位優勢的角度出發,建立對外直接投資項目投資風險分類框架的27個風險因素作為風險因子集,在剔除顯著不符合關鍵風險針對性的特征后,共獲得19個風險因子。這19個風險因子(代號A-S)及其在上述文獻中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而出現的次數統計表(見表1)。
3.聚類分析。所謂聚類分析就是根據樣品或指標的“相似”特征進行分類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這里的類就是“相似”元素的集合。本文對風險因子(樣品)進行Q型聚類,將在相關研究文獻中(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出現次數相對較多的風險因子聚為一類,而將出現次數較少的風險因子聚為另一類。本文使用SAS多元統計分析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聚類分析,其聚類結果(見圖2)。
關鍵風險識別結果分析與不足之處
(一)關鍵風險識別的不足之處
本文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關鍵風險識別的過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處:本文構造的風險因子集不夠全面,還有一些風險因素沒有包括在內;在測度風險因素重要性的指標選擇上,應以相關風險因素出現的概率和損失程度兩個維度來構建指標,但由于中國企業還處于對外直接投資的初級階段,樣本空間和相關數據還十分有限,客觀條件決定了本文對相關指標的選擇不夠理想,關鍵風險的識別過程還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不過,從關鍵風險的識別結果來看還是比較符合現實情況的,相關風險因素基本上都能從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實踐過程已遭遇的風險中得到驗證,故本文選擇采用上述關鍵識別的結果。
(二)關鍵風險識別結果分析
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出現次數相對較少的風險因子A、K、I、D、F、G、S、J聚為一類,出現次數相對較多的風險因子B、R、P、Q、E、O、C、H、N、L、M聚為一類,即認為后一類的風險因子為關鍵風險。將關鍵風險因子進行簡單處理和重新歸類,并結合近年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一些風險事件可以得到政治風險、法律風險、管理風險和外匯風險四大類關鍵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