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世界經濟長波起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以康氏長波理論為基礎,從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各國經濟周期的不同步及科技創新等角度加以分析,得出世界經濟第五長波已來臨的結論,并推斷第五長波的起點在20世紀90年代初。
原蘇聯經濟學家康得拉季耶夫(以下簡稱康氏)對英、法、美等國從1780年到1920年的140年經濟狀況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西方經濟發展中存在著40-60年的周期運動(亦稱長波),每個長波又分為上升和下降兩個時期,各持續20-30年。根據統計,從1780年到1920年西方經濟已出現過兩個半長波。他預言第三長波的下降期開始于1920年。后來的世界經濟運行的結果正是如此。人們據此推斷,第三長波的結束期為1945年,并以此為起點開始第四長波的運行。
當前對世界經濟第
四、第五長波的起止點存在疑問,作者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將各發達國家的經濟周期看成同步,如均以1945年為起點;那么,其結束的時間自然就要一樣了,如此,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的新經濟就自然不能成為其經濟周期的新起點。第二,是將世界經濟周期等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周期,那么,在20世紀90年代日、歐各國經濟不振的情況下,自然不能說世界經濟已開始新的長波了。
本文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世界經濟第四和第五長波的轉折點。
一、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
冷戰結束之前,世界經濟運行周期主要反映發達國家經濟周期。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生解體,并轉軌市場經濟;同時,中國、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開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一大批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也紛紛擴大對外經濟開放,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入到世界經濟的體系中來,世界市場空前擴大。這些世界政治經濟的巨大變革,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的變化。例如,世界國內生產總值按市場匯率計算1970年為3.4萬億美元,1980年為11.8萬億美元,1991年猛增至24萬億美元,2000年為32.3萬億美元。因此,冷戰結束后的世界經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經濟。根據經典的周期理論,世界市場的擴大必然影響其經濟運行周期。因此,20世紀90年代初期應該是世界經濟運行第
四、第五長波的轉折點。
二、發達國家經濟各自周期及與世界經濟周期不同步
(一)發達國家各自經濟周期的不同步
1945年二戰結束,世界經濟掀開了新的篇章。因此,將1945年作為世界經濟第四長波的起點是無疑的??凳祥L波也正好指向這一時期。英、法、德、意、日等國經濟因在戰爭中遭受重創,戰后,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幫助下重建國內經濟。因此,這些國家的經濟周期的起點與世界經濟同步,都以1945年為起點。
然而,美國經濟的新一輪長波也是從1945年開始的嗎?
第一,二戰結束時,各參戰國經濟遭到重創,而美國經濟非但未受到創傷,反而大發戰爭財,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當時,美國的工業制成品占世界工業制成品的一半以上;對外貿易占世界貿易的三分之一;黃金儲備占世界的59%。美國正是憑借其在戰爭中建立起來的強大政治、經濟實力,才在戰后的世界經濟新秩序中取得主導地位。顯然,1945年不是美國經濟的轉折點。
第二,從世界及各國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看。從1966年起,美國經濟開始走軟,而在同期,其它西方國家,尤其是西德、日本經濟發展一路高歌猛進,在許多領域超過了美國。如在世界工業制成品市場所占份額中,1970年美國降為18.9%。而日本則從1950年的3.4%上升為1970年的11.7%。這說明了發達國家經濟運行周期是不同步的。我們可以進一步考察1989年到1993年世界經濟危機后各國經濟發展狀況,情形更加明顯。危機之后,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各國經濟增長放慢,日本則在泡沫經濟破滅后陷入長久的衰退中。而美國經濟很快走出危機,并保持近十年高增長。這更加證明了各發達國家經濟運行周期的不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