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發展不平衡及對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區域發展不平衡被擺在了一個突出位置,使得怎樣處理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成為緊要議題。本文分析了四川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有關建議和對策,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四川??;區域發展;“一干多支”
“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堅持協調發展,著力促成平衡發展。務必堅持區域協同,建設城鄉一體化,擴寬協調發展空間,鞏固弱勢地區的增長潛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要素有序并能流動自如、主要功能有效約束、基本公共服務平等而資源滿足承載的新格局。為深入貫徹黨的精神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部署,在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上,作出了構造“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決議,旨在解決四川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對于“一干多支”而言,其中“一干”指的是將成都市作為四川省協調發展的主干,充分發揮成都市在全省的核心作用、主干引領作用。“多個分支”指的是成都平原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要在四川地區形成多個支點,從而形成五個區域協調發展,重點是在于解決發展不平衡,發展不足的問題,促成高質量的發展。它將有利于達成各地區的優劣互補、錯位發展,從而實現全省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
1四川省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基本狀況
從全國來看,內陸與沿海存在較大差異,2017年GDP總值前兩位為廣東省和江蘇省,主要是因為這些區域對外開放程度高,而且受利于高新技術的發展,還有較高的第三產業附加值和來自于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產業的主營業務增長,以及高科技產業的大額出口量[1]。而對于西南內陸地區,如四川、云南、貴州、重慶等,盡管近幾年都保持了良好的增長速度,并且四川省的GDP總值在全國排名第六,然而其他行政區域的總體排名仍較為落后,充分反映了內陸和沿海地區之間的巨大差距,這說明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從行政區內部來看,以2017年四川省全年數據為例,成都市GDP總量明顯高于其他城市,成都市2017年GDP總量為13890億元,排在第二位的是綿陽市,GDP總量為2075億元,省內其他城市的GDP都沒有越過2000億大關,除甘孜州、阿壩州以外,排名最后的巴中市為601.4億元,成都市GDP總量分別為綿陽市的6.69倍,巴中市的23.1倍。由此可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僅存在于全國范圍內,對于四川省而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更為突出。
1.2區域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平衡
根據2017年四川省的統計年鑒數據(即2016年四川省統計數據,官網最新)。把地區生產總值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二的成都市、綿陽市與除去甘孜州、阿壩州以外排名最后的巴中市進行對比,它可以更好地反映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嚴重性。成都市總產值12170.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474.94億元,第二產業5201.9億元,第三產業6493.3億元。占比分別為3.91%,42.74%,53.35%。成都市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例分別為12.6%,32.5%和50.9%。綿陽市總產值1830.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280.29億元,第二產業867.04億元,第三產業674.09億元,占比分別為15.31%,47.86%,36.83%。綿陽市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比為29.9%,33.5%,36.6%。巴中市總產值544.6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89.92億元,第二產業253.94億元,第三產業產值200.8億元,占比分別為16.51%,46.62%,36.87%。巴中市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例分別為44.5%,25.1%和30.4%。從全省排名前二的城市和排名最后的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和就業人員構成可知,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占比均不高,如成都市為3.91%,綿陽市為15.31%,巴中市為16.51%,但其就業人員占比卻分別為12.6%,29.9%,44.5%??梢钥闯觯M管綿陽市和巴中市第一產業的產值在三大產業的產值中構成比率較低,但是它們第一產業的就業構成卻明顯較高,說明農林牧漁業的從業人員雖然比較多,但是創造出來的產值卻不高;該產業的發展水平較低,生產方式較為落后。要注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降低就業人口比例??傮w而言,全省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存在不平衡,尤其是在GDP較低的區域,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不平衡程度明顯更為嚴重。
1.3城鄉發展不平衡
根據2017年的四川省全體居民收入情況,全省人均收入20580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收入30727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12227元,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明顯,達到了2.5倍。而從各地區來看,成都市的人均收入差距在全省是最小的,但是城鎮與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還是達到了1.9倍,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是33686元,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是20298元。差距最大的是廣元市、巴中市,其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分別為28132元、28286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僅為10801元、10946元,差距已達到2.6倍,城鄉收入差距明顯。而對于居民消費、醫療衛生和教育文化和社會公共服務等方面,城鎮居民所享有的質量也是遠高于農村居民,可以看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嚴峻。
2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2.1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
對于城鄉發展不平衡而言,無論是在城鎮還是在農村,自然因素,即氣候、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等都會對城鄉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但是,由于農村的支柱性產業為第一產業,主要以農業為主,所以自然因素對農村發展的影響要明顯高于城鎮,自然因素對于農村地區的發展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城鎮各產業的產值構成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整個產業中占主導位置,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對自然因素的依賴性較低,對于自然因素的限制具有較強的抵抗性,其發展主要受資金、技術、管理水平等的影響較大,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小。
2.2城市發展的極化效應
城市極化效應是指向中心區域向單一方向積累各種經濟資源要素,包括區域層面的城市和國家層面的不同地區,即使不同地區不同城市化水平產生的經濟資源要素也集中在一個方向[2]。極化效應將導致發達地區愈加繁榮,而落后地區的發展相對滯后,導致區域經濟和城鄉發展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如成都市作為四川省最為繁華的城市,其經濟、文化、教育、資源等各方面都全面領先于其余城市,由于極化效應的影響,它與其他城市的差距會逐漸擴大。同樣,將綿陽市和攀枝花市等第二梯隊的城市與廣元市和巴中市欠發達城市進行比較,差距也在擴大,加劇了四川省城市發展的不平衡。
2.3文化素質和思想觀念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一個地區的整體文化素質和思想的先進性將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成都的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經濟水平和整體文化素質較高。與國內外的溝通順暢、交流頻繁,地區內普遍具有思想開放、技術創新、重視科技等現代化意識,相對于較落后地區,他們的教育相對落后,文化素質相對較低、思想觀念相對落后,當地人民缺乏發展動力和積極性,不利于地方的發展。同時,文化素質和思想觀念的差異使得欠發達地區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經濟發展、勞動力利用和技術研發方面明顯低于發達城市,這些都會加劇四川省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3]。
3推動區域平衡發展的對策
3.1進一步加強各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包括運輸、郵電、供水、商業服務、科學研究和技術性供給,還有園林景觀美化、市政道路和公共生活服務,如環境保護,文化教育和衛生服務等?;A設施建設是從事國民經濟生產活動的根基,導致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基礎設施落后?;A設施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建設時間長,收益回收期較長,使得社會資本缺乏投資積極性,當地政府應充分發揮政府職能,起到主導作用,并充分調動社會資本方的投資熱情,可以利用PPP等投融資模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分擔風險,實現雙贏共贏。
3.2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就業人員水平
各地區要根據自身發展,合理優化第一、二、三產業的構成比例,根據當地情況確定自己的產業導向。不能盲目跟風的發展,一定要與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發展支柱性產業。從整個省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來看,特別是以第一產業的角度,其從業人員的數量在三大產業從業人員數量中所占的比例明顯大于其產業構成的比例。反映出的問題就是第一產業的發展水平不高,在農耕的生產方式上較為落后,因此需要提高第一產業的技術水平,重在發展農業科技,提高農業的科技性,在提高產量產值的同時,調整產業的就業結構,有利于合理優化三大產業的構成比例[4]。
3.3實施區域聯動發展戰略,建立有效的區域聯動發展機制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實質是每個區域的發展進度、質量和水平不統一。因此,只有大力實施區域聯動發展戰略,探索一種行之有效的區域聯動發展機制,才能打破四川省現階段發展不平衡的格局,重塑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難題,首先,應堅決實施區域聯動發展戰略,要對不同區域對癥下藥,根據具體區域情況實行精準施策,構造真正的協調發展。如成都平原經濟區,重點打造頂端設備制造業和EI產業集群,培養先進的清潔能源設備、交通軌道設備、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等產業集群;川南經濟區將重點建設全球頂尖的白酒產業群,建設全國領先的餐飲業;四川東北經濟區重點培育國內領先的油氣工業、化工、機械、汽車配件、綠色食品、絲綢服裝、家居建材、旅游衛生等行業;攀西經濟區將重點建設國際一流的釩鈦材料產業集群和綠色保?。凰拇ㄎ鞅鄙鷳B示范區和涼山地區將重點發展旅游業,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林牧業,民族工藝和生態經濟,充分發揮其生態屏障功能。出臺強化舉措推進區域發展,繼續進行深化改革,塑造具有平衡、有序、高速等特點的高質量發展格局。各區域還應當根據自身情況對政策協調和要素資源協調進行優化[5]。不僅要提高弱勢產業的發展,還要一如既往的保持支柱型產業、重點項目發展的良好勢頭。另外,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聯動發展機制。建立健全區域管理體制,完善區域聯動發展過程中的跨區域組織機構框架、職能定位、人員職責,完善相關流程和制度,注重管理組織關系的協調性,使之各司其職,發揮組織者、管理者和服務者各自的作用。打破地域限制,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和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的五個區域協同發展。建立更為協調的五區協同發展機制,整體提升全省綜合實力[6]。
3.4深入貫徹“一干多支”的發展戰略,構建“五區協同”發展新格局
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作出了實施“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決議。目的是解決四川省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著力促進全省各地區的優質發展,形成區域互補,錯位發展,共頻共振,增強全省經濟實力。應充分發揮成都市作為“主干”的主導地位,起到引領多支發展的作用[7];“多支”也需高速高質量發展,大膽挖掘發展潛質,培育經濟增長點;注重協調發展,構建“五區協同”發展格局;注重夯實基礎,完善適合區域協調發展的城鎮和產業布局。
參考文獻
[1]夏萬軍,余功菊.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6(4).
[2]孫久文,石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原因及治理對策[J].治理現代化研究,2018(5).
[3]申忠強.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8(5).
[4]張強.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的縱向區域協調[J].治理現代化研究,2018(5).
[5]楊繼瑞,康文峰.中國經濟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表現、原因及對策[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
[6]“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擘畫高質量發展四川篇[J].領導決策信息,2018(30).
[7]黃登武.“一干多支”是統籌生產力布局的綜合性戰略——論全面推動四川高質量發展[J].四川黨的建設,2018(17).
作者:廖郭宇奇 龔冬 鄭惠丹 單位:西華大學土木建筑與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