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低碳經濟的林木碳增匯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伊春林區森林碳增匯能力分析
1森林碳增匯的影響因素
森林通過呼吸和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為減緩溫室效應提供貢獻。這種貢獻的大小歸根到底取決于森林生物量的大小、樹木生長速度以及森林固碳時間長短三個測量指標。生物量大小直接決定固碳量,森林的碳匯作用主要有林地固碳、林下植物固碳和森林生物固碳三種形式。樹木生長速度在時間軸上可以衡量森林的固碳效率,而在森林不斷生長的過程中,合理輪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促進森林的固碳效率。固碳時間長短與樹木等林中植物生命周期有關,它衡量的是森林對于固碳的總體貢獻。鑒于此,森林蓄積存量是保持森林固碳能力的一個基線,森林蓄積增量部分才是森林固碳增匯的貢獻量。
2必須充分重視森林延續性
林地固碳和林下植物固碳有明顯的作用,但在不斷的輪伐過程中它們會處于一種降低、恢復的循環中,但總體上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定量。因此,衡量森林碳增匯效果不僅要考慮森林的直接固碳作用還要考慮森林間接固碳作用,森林間接固碳就是指森林采伐后林木等產品繼續固碳,這也可以理解為森林固碳的延續性,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但常常被公眾乃至研究者忽略,因為土地是有限的、樹木生長速度是有限的、一定面積上的森林蓄積理論上存在一個“閾值”。這個“閾值”也決定了森林固碳的上限。森林在一個輪伐期結束的時候,森林固碳形式將會變為以木材或相關木材衍生產品的的存在而固碳。在森林采伐和加工過程中,會有部分森林固碳量損失或者以各種形式又重新回歸大氣,但是絕大部分森林固碳量仍然會保存下來,木制品可以繼續固碳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木漿紙為優質紙制品,一般通過循環利用可以繼續固碳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所以我們認為合理培育、合理輪伐森林資源可以使森林固碳作用被拉伸、延長和放大,同時也可以實現森林經營木材生產、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含碳匯)等多目標的最佳結合。
3伊春林區森林碳增匯潛力預測
假設某速生豐產樹種,輪伐期是30年,以90年為一個計算周期。那么合理輪伐應該達到3次,如果一味地強調保護可能輪伐只有1次或者2次。假設森林成熟總蓄積量為V,總面積中生態林所占比例為X,木材比重為α,活立木(樹木)含碳率為β,森林資源利用率r1,木材出材率r2。用N表示輪伐次數。據此計算總面積森林固碳量和輪伐后固碳延伸總量:因活立木木質部分的元素成分構成因樹種不同有所差別,但是大體構成如下:碳占50%,氧占43%,氫占6%,氮占1%,由此可知,β=50%。伊春林區2010年木材產量為1423580t,森林蓄積量為267313777m3,由此可知α=1423580/267313777=0.53%。目前伊春林區的生態林比例為25%左右,本文X分別取25%和15%對伊春林區90年內碳增匯潛力進行計算(見表3)。綜上所述,如果森林進行合理培育、合理輪伐,在一定的時期內,其固碳總量會有較大增長。雖然這只是一種在假設前提下的理想模式,但是可以從宏觀上證明合理采伐是使森林固碳作用被拉伸、延長和放大的一種有效途徑。本文是在假設伊春林區未來90年內蓄積量和木材比重不變的情況下進行以上計算的,但是實際上按目前趨勢估算,到2015年伊春林區林木年生長量將由874萬m3增加到950萬m3,森林總蓄積量由5億m3增加到8億m3。若輪伐增量與生長增量的比例持平,則伊春林區的碳增匯潛力將符合以上公式的計算結果,若輪伐增量始終保持一個略小于生長增量的比例,則伊春林區的固碳量將被更大的內涵式拉伸。為了實現森林面積與森林蓄積“雙增”的目標,為了發揮森林在低碳經濟中的實際貢獻,應該充分重視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應該考量森林碳增匯的總貢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森林碳匯作用。
4計算結果證明
①森林碳增匯能力與森林活立木總蓄積正相關:這是所有研究者所認同的共同的結論,但是這里的活立木總蓄積,應該是在考慮林地有限性、在考慮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在考慮森林的可再生性的基礎上的森林活立木總蓄積的累計量,或者說應該考慮森林合理培育、合理輪伐對社會的碳匯作用總貢獻量,而不是狹隘的考慮單純強調培育或者延遲森林采伐來增加森林碳匯量。因為這種增長是一種被動的、狹義的增長,長期考慮這種做法無論從森林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含碳匯)都是得不償失。②森林碳增匯能力與生態林比重負相關:分類經營是我國林業生產一種成熟的經營理論和經營方式。森林碳增匯能力與生態林比重負相關并不說明分類經營理論和方式的缺陷,而是證明在保證森林其他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合理、高效利用有限的林地資源是實現森林碳增匯的重要因素之一。③森林碳增匯能力與森林合理輪伐次數正相關:人們往往容易一味強調對森林資源的保護,而忽視了對森林進行合理的輪伐,采伐次數過低。其實適當增加輪伐次數也將對森林碳匯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低碳經濟下伊春林區森林碳增匯的主要措施
1階段性停止主伐、增加森林資源蓄積量
我國到2020年要達到“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hm2、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m3”的目標,必須同時著眼于森林資源的外延式增長和內涵式增長。伊春林區作為重要的國有林區,森林覆被率很高,在低碳經濟發展要求背景下,森林碳增量更多地需要依靠森林資源內涵式增長。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伊春林區經過長期的赤字采伐,現在森林資源結構嚴重不合理、成熟林資源已經不足以支持主伐。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伊春林區通過停止主伐、強化撫育等一系列剛性措施,有力地促進了森林資源的恢復,年均立木生長量達到900多萬m3。保守估算,到2020年,森林蓄積量將至少比2005年凈增1.3億m3,相當于中國向世界承諾的森林蓄積增加量的1/10。但是從森林資源的可再生性、從林業自身發展、林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家對于木材和生態的雙重需求考慮,這種停止主伐的做法是必需的,但同時這也應該是階段性的措施,這一措施的實施反映了現階段伊春林區森林資源培育和森林資源利用既有被動的因素也有主動的因素。
2加強撫育、積極培育森林資源
根據對伊春森林資源現狀的分析可以發現,由于實施天保工程以前長期以采伐利用林木為主,卻忽視了森林的合理撫育,現在伊春林區森林單位面積蓄積只有85m3/hm2,與世界平均水平森林單位面積蓄積114m3/hm2以及吉林森工集團單位面積蓄積139.5m3/hm2相差較大,這一方面反映出森林培育的差距,另一方面從伊春森林資源面積結構和蓄積結構可以分析,伊春林區幼、中齡林面積占84%,蓄積占79%;而近、成熟林面積占16%,蓄積只占21%。由此看出伊春林區森林增匯潛力巨大,而近熟林、成熟林質量不高。停止主伐可以使伊春林區森林資源得以休養生息,之后需要通過加強森林資源撫育力度,促進森林加快增長,提高森林蓄積量,達到增加森林碳匯的效果。在森林經營上下功夫,以科學的經營方法和有效的人工撫育,利用有限的林地生產出更多的林木蓄積量,才會實現森林資源保持固碳存量和實現碳匯增量的目標。
3集約經營、積極合理輪伐森林資源
土地相對于我們的需求永遠是一個約束條件,任何樹木的生長速度也是一個約束條件,如何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土地資源,在一定長度的時間段生產出最大的碳匯量是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所追求的目標。只有合理培育、集約經營、合理輪法森林才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經之路。如果一味地片面地強調保護森林而忽視了森林資源的合理輪法是極為消極的措施,那樣做也不能達到林業經濟、木材生產以及生態保護的多贏的目標。如何用好現有的土地資源,進行集約經營、合理輪伐才是增加森林固碳量的關鍵。因此從長遠來看,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合理培育和合理輪法森林資源才是伊春林業發展低碳經濟的根本之路。
4采取森林碳匯基量和增量分離式的補貼方式
利用森林的固碳功能在發展中國家開展固碳項目被認為是低碳經濟下固碳減排方式中成本效益最優的方法,但是根據額外性的原則,類似于伊春林區這樣的國有林區很難開展森林碳貿易項目。雖然國有林區森林碳匯量巨大,但是國有林區森林覆被率已經很高,只能通過內涵式發展提高森林蓄積量并增加森林碳匯量,但這并不符合額外性原則。面對這一矛盾,應該制定面向國有林區的特殊政策,給與國有林區森林固碳存量基線的正常補貼和森林碳匯增量的額外補貼,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調動國有林區重視森林碳匯并做好森林碳匯工作的積極性。
結論
中國經濟在經過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長后仍將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體的“五位一體”發展布局,提出了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發展模式。合理利用林地資源、加強森林資源培育、合理進行森林資源撫育、合理輪伐利用森林資源是實現森林碳增匯的必經之路。相信隨著我國林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未來我國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中的作用將會進一步增強。
作者:姜麗娜單位: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