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空間聯系的城市經濟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研究方法與思路城市流是指城市間各種要素在城市群內相互流動、作用的一種基本形式,包括對流、傳導和輻射[7].城市流強度則是指在城市間的活動中,城市外向功能(各外向服務部門功能)所產生的影響量[8],是表征城市與外界聯系程度的數量指標。城市流強度作為衡量城市與外界聯系的數量指標,一般用城市從業人員作為城市功能量指標,即通過計算該城市某一產業部門從業人員的區位商來衡量其是否具有外向功能量.本文將運用區位商原理,建立城市流強度概念與模型,對淮海經濟區20個地級市的主要外向部門的區位商(Rij)、外向功能量(Ei)、城市流強度(Fi)等指標進行測算,分析與比較淮海經濟區各城市經濟空間聯系強度,探尋城市流變化的一般規律.
1.2數據來源城市服務往往通過經濟體系中關聯度大、輻射性強的行業來實現.利用《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3年)》的相關數據,去除農、林、牧、漁業以突顯城市的非農功能,重點關注外向型服務業和第二產業.選取淮海經濟區20個地級市的采礦業,制造業,電氣、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15個行業的單位從業人員數、總從業人員數、各城市國內生產總值等指標,分析各市對外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能力.
2城市經濟空間聯系強度
2.1城市區位商分析根據公式(2)計算出淮海經濟區20個地級市15個外向服務部門的區位商(表1).區位商大于1,就擁有專業化水平,且越大說明了其專業化程度越高,反之,則沒有專業化水平.徐州有7個外向服務部門區位商大于1,其中,采礦業3.17,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1.83.這源于徐州是全國重要的煤炭產地,其礦產資源豐富且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是連接東西南北經濟的重要“十字路口”.連云港有6個外向服務部門區位商大于1,但各個部門的區位商很接近,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區位商為1.30.作為淮海經濟區重要出海口的連云港,并沒有高效發揮出港口的拉動效應,而淮海經濟區作為連云港最直接、最重要的經濟腹地,也沒有對連云港的發展起到載體和支撐作用.淮安、鹽城以及宿遷分別有6,6與4個外向服務部門區位商大于1,說明這些城市的集聚與輻射能力相對較弱.菏澤、濟寧、臨沂、棗莊、日照、泰安及萊蕪分別有5,5,6,4,8,2與5個外向服務部門區位商大于1,其中,濟寧、棗莊、泰安和萊蕪采礦業的區位商均大于4,說明這4個城市的礦產資源蘊藏量大,采礦業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起到帶動作用.開封、商丘及周口分別有5,4與8個外向服務部門區位商大于1.淮北、宿州、阜陽、蚌埠及亳州分別有2,6,7,8與5個外向服務部門區位商大于1,其中,淮北市采礦業的區位商高達13.86,是居于第二位的棗莊的2倍,成為其第二產業的主導部門.從整體來看,淮海經濟區內各城市的第二產業均占有較大比重,而軟件業、餐飲業、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職能領域所占比重較小,說明淮海經濟區目前仍集中于傳統的生產領域,產業結構層次低.另外,淮海經濟區主要城市主要外向服務部門的區位商相比同期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以及環渤海經濟區等城市的區位商偏低,說明淮海經濟區各城市的集聚與輻射能力相對較弱,各城市主要外向服務部門的區位商之間的差距并不顯著,說明產業趨同現象嚴重.
2.2城市外向功能量分析根據公式(3)、(4)計算出淮海經濟區20個地級市15個外向服務部門的外向功能量(表2).徐州、菏澤、濟寧、臨沂、棗莊、泰安、商丘、周口和淮北的外向功能量Ei分別為14.73,11.99,20.15,13.18,12.41,15.02,14.16,13.34與11.35,說明這9個城市在淮海經濟區城市經濟空間聯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濟寧市、泰安市和徐州市的外向功能量Ei分別為20.15,15.02和14.73,居于淮海經濟區的前3位,這3個城市在淮海經濟區城市經濟聯系中的突出地位與其采礦業,電氣、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金融業,教育和其他服務業外向功能的傳導與輻射相關.另外,濟寧市的外向功能量比位于淮海經濟區幾何中心的徐州市高37%,綜合比較各部門的外向功能量數值可以發現,徐州只有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具有較明顯的比較優勢,主要得益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區域交通樞紐地位,但因缺乏具有比較優勢的外向型服務業,削弱了其對周邊城市的輻射作用.濟寧市只有采礦業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占城市外向功能量的84%,第二產業仍為主導產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亟待實現.值得注意的是淮北市,其外向功能量Ei為11.35,采礦業占99%,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占1%,其他部門外向功能量均為0,作為資源型城市的淮北市第三產業對外服務能力很弱,經濟主要依托采礦業外向功能的強勁拉動.淮安、鹽城、萊蕪、開封、宿州、阜陽和亳州的外向功能量數值介于5~10之間,位于淮海經濟區城市外向功能量的中間層次;連云港、宿遷、日照和蚌埠的外向功能量均在2~5之間,位于淮海經濟區城市外向功能量的最低層次.這說明空間要素的流動性不強,其輻射能力弱,特別是作為港口城市的連云港,其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發展不甚成熟,擁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最后,不同城市的外向功能量差距并不太大,城市之間對外服務功能弱,反映出淮海經濟區內尚未形成一個能覆蓋整個區域的核心,空間組織松散,應加快區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充分發揮淮海地區的區位優勢,努力打造區域內增長極.
2.3城市流強度分析根據2013年淮海經濟區各城市的從業人員數qi,國民生產總值GDPi,利用公式(5)、(6)求出各城市的功能效益Ni,城市流強度Fi,城市流傾向度Ki,具體見表3.表3反映出淮海經濟區各城市在區域中的聯系地位:高城市流強度值的中心城市為徐州和濟寧,是區域經濟的集聚與輻射中心;中城市流強度值的中心城市為菏澤、臨沂、棗莊、泰安、商丘和周口,是區域次級輻射中心;低城市流強度值的中心城市為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日照、萊蕪、開封、淮北、宿州、阜陽、蚌埠和亳州,是地方市域的集聚與輻射中心.徐州、濟寧的城市流強度分別達到931.73億元和836.61億元,對周邊城市具有相對較強的輻射和帶動能力,因此,可以作為淮海經濟區的雙中心城市.另外,通過分析Ei和Fi,各城市的第二產業職能均占有較大比重,而房地產、商業、社會服務等職能領域所占比重較小.這反映了淮海經濟區目前的外向功能量不高,產業結構層次低,區域仍集中于傳統生產領域的現實狀況.上述對淮海經濟區20個地級市的城市流強度分析表明其存在結構性差異.本文引入城市流強度結構公式,用數量比來描述組成城市流強度的因素,進而解釋這種結構性差異對城市流強度的影響[10].從公式Fi=GDPi•Ki可以看出,城市總體實力和城市流傾向度構成了城市流強度,且城市流強度的大小也由他們之間的相對比例決定。利用公式(7)、(8)對淮海經濟區20個地級市的GDPi,Ki值進行同一化歸,得到GDP′與K′,并作出淮海經濟區主要城市的城市流強度結構圖(圖1).從圖1可以看出,淮海經濟區各城市綜合實力與城市流傾向度的結構性差異:高城市流強度值城市徐州和濟寧的綜合實力較高,是淮海經濟區經濟實力最強的兩個城市,城市綜合服務能力處于中游水平.兩個城市的GDP′>K′,說明二市的城市流強度主要取決于城市綜合實力;特別是徐州市的GDP′要明顯高于K′,其相對較低的城市流傾向度則反映了徐州市的綜合服務能力不強.作為淮海經濟區的兩大區域中心城市,從城市發展成長視角來看,今后要穩步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不斷健全綜合服務能力,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加大對其他城市的輻射與帶動作用.菏澤、臨沂、棗莊、泰安、商丘和周口為中城市流強度值城市.其中,菏澤、棗莊、商丘和周口4個城市的K′>GDP′,尤其是商丘市的K′居于該層次中的首位,K′遠高于GDP′,城市流強度主要取決于城市綜合服務能力,故今后不僅要努力提高綜合服務能力,還需重點增強綜合實力.與菏澤、棗莊、商丘和周口四市相反,臨沂、泰安兩市的GDP′>K′,城市流強度主要受城市綜合實力的影響.在今后的發展中,這兩市要想成為區域副中心,應加強城市分工協作,積極培育特色產業,從而增強對外服務能力.低城市流強度值城市有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日照、萊蕪、開封、淮北、宿州、阜陽、蚌埠和亳州,其中,連云港、淮安、鹽城和日照四市的GDP′>K′.顯然,他們的對外服務能力不強,從城市可持續發展著眼,進一步提高其綜合服務功能相當必要.而宿遷、萊蕪、開封、淮北、宿州、阜陽、蚌埠和亳州等市,其K′值均不同程度地大于GDP′值.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淮北、宿州和亳州三市較低的城市綜合實力與較高的城市流傾向度之間形成極大的反差,這3個城市雖然不具備較高的外向功能量,但由于各市從業人員總量均很小,因此,以單位從業人員外向功能量來測算的城市流傾向度均較高.而鹽城市由于從業人員數量巨大,因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它的功能效益與城市流傾向度.因此,要加強這3個城市的外向聯系能力,當務之急是要強化其綜合經濟實力,把重點放在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上,將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區域外轉移,大力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外向帶動型新興產業,提高綜合經濟實力與綜合服務能力.
3結語
通過對區域城市經濟空間聯系強度的分析與比較可知,淮海經濟區內各城市發育程度較低、城市流強度弱,尚未形成城市聯系密切的高密度城鎮群體,城市間經濟聯系較弱.因此,從增強區域內各城市之間的聯系與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看,既要提高城市的整體經濟實力又要提升其綜合服務能力,把加強城市的輻射帶動和擴散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提升城市外向服務功能的同時重視城市內部的交流與合作,從而實現區域內各城市的全面均衡發展.目前,淮海經濟區內缺乏一個或多個經濟綜合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區域核心城市,從所選取的指標測算結果來看,位于淮海經濟區幾何中心的徐州市對外服務功能弱,集聚經濟效應不明顯,未來應重點培育2~3個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能力顯著的區域中心城市.區域內其他城市要明確功能定位,立足于各自的特色產業部門來制定發展戰略,建立合理的區域分工協作機制,實現經濟統籌協調發展.淮海經濟區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趨同現象嚴重,這使得區域內城市間協調程度低,城市間的集聚與傳導功能不強,經濟聯系受阻,本該區域合作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也有所缺失.因此,政府部門應成立跨區域組織機構,打破行政壁壘,制定并合理推行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的政策,建立互補互促的產業布局,加強淮海經濟區內各城市間的經濟合作,促進經濟一體化進程.淮海經濟區的發展還要積極與區域外經濟組織合作,不斷加強與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發展成熟的城市群的聯系,努力實現沿海地帶經濟“低谷”的隆起.研究淮海經濟區城市經濟空間聯系的強度差異,對其他經濟欠發達省級邊緣區的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另外,本文在計算城市外向功能量時沒有考慮不同行業所占有的權重,有待于后續研究中進一步完善.
作者:王潔單位: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