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世界經濟概論教學創新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校開設《世界經濟概論》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正確理解世界經濟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運行機制及發展趨勢,世界主要國家或國家集團經濟發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經濟格局和當代世界主題,增強學生對世界經濟的學術動態和前沿的了解,明確世界經濟運行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思路,不斷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開設這門課程也是為了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國際化的視野,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開設這門課程也有助于為國家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對外發展戰略和政策提供客觀依據。
一、《世界經濟概論》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世界經濟概論》這門課程十分重要,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卻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內容陳舊。世界經濟經常發生變化,甚至瞬息萬變,新事物、新現象更是層出不窮,但《世界經濟概論》教材的更新速度遠遠跟上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教材比較著重于世界經濟一般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教材著重當代資本主義新的發展趨勢和特點的研究,21世紀的教材重點則放在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所帶來的世界性問題上。即便進行了更新,教材內容仍落后于世界經濟的實際發展。比如,絕大部分《世界經濟概論》教材都沒有包含歐債危機、人民幣國際化等最新內容。不僅如此,時至今日,各種社會信息和信息傳播渠道飛速發展,學生能夠接觸到的信息量大增,其接受知識途徑的選擇面越來越多。這使得在講授《世界經濟概論》過程中,教師如果在內容和形式上不及時更新,不斷調整,緊跟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將無法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學術水平不高,對教學內容缺乏研究,沒能及時補充新知識,致使傳授給學生的都是陳舊的知識。
第二、教學方法單一,滿堂灌現象嚴重。在大學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教師以自己為中心,學生是教學中的被動者,《世界經濟概論》教學亦不例外。很多教師是課堂的唯一表演者,經常唱獨角戲。這集中表現在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滿堂灌,課堂氣氛沉悶,討論和實踐環節較少甚至沒有。滿堂灌使學生處于非常被動的學習狀態,嚴重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更嚴重的是,有些教師在課堂上還機械地照本宣科,語調單一,講解枯燥無味,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也不能給出令人信服的回答,這大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和情感相聯系的,它是學生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積極的心理成分,是學習動機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強大動力。如果人們對某事物有興趣,那么興趣就會像磁石一樣緊緊吸引他們,促使他們排除干擾,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創造的潛能。但在《世界經濟概論》教學中,很多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有些學生經常逃課,即使上課的學生也不集中精力聽講。盡管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教師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卻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不僅如此,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不重視情緒、動機、興趣因素對學習的重要促進作用,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二、《世界經濟概論》課堂教學改革措施
為了切實提高教學效果,《世界經濟概論》課堂教學需要改革。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及時補充新知識。世界經濟是發展中的學科,而教材的更新又難以跟上實際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世界經濟概論》時,注重充實新內容、新數據和新資料。比如,在講授區域經濟一體化一章時,課本中關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內容比較陳舊。作為教師,應該補充這方面的知識,告訴學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啟動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教材在敘述歐盟成員國時給出的數據是2004年5月1日的,當時只有25個成員國。老師需要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歐盟成員國到2007年1月1日增加到了27個,到2013年7月1日克羅地亞加入后則會變成28個。在講到全球經濟危機時,教師不僅要講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還應補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一直持續到現在的歐債危機以及它們發生的原因和產生的影響。又如,教材在談到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時,中國經濟還不像現在這樣強大。教師應該告訴學生中國的GDP在2010年就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這些補充能大大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第二、開展課堂討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講授與討論并行,改變了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呆板,能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去分析、思考、解決問題。從互動效果來看,討論式教學可以引起學生之間的互動,這樣就擴大了課堂教學中的信息渠道,使整個課堂教學成為了一個網絡結構,學生不僅可以向老師學知識,而且也可以從同學中學到知識。老師根據教學安排,可以適當增加討論課的次數,及早將要討論的題目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課后查閱資料。在討論時,教師可以將班上的學生分組,每個組都要參與討論,甚至提出問題。在討論結束后,先讓每個組進行歸納總結心得體會。然后,老師再就相關的知識和學生的表現進行講解和點評。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討論的問題有一個更直觀、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在下一次討論時,學生也能吸取上一次的經驗教訓。在討論主題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安排,選擇一些與專業知識有關的熱點問題作為討論的題目。這既能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又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第三、實施案例教學。在《世界經濟概論》學習過程中,經常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學生認為這是一門純理論課,和實際沒有多少關聯。對此,教師要在教學中通過案例讓學生明白《世界經濟概論》是一門理論和實際聯系非常密切的課程。例如,在講授匯率一節時,教師可以就人民幣匯率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實行的是一種什么匯率制度?中國為什么不愿意讓人民幣大幅升值?1985年的廣場協議對人民匯率變動的啟示是什么?又如,在講到貿易保護主義這一章時,教師可以列舉中國最近幾年遭到的反傾銷調查事例,并指出原因所在。教師有針對性的采用案例教學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他們從枯燥的理論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又能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案例要真實可靠,具有典型性,且應該與所對應的理論知識有直接的聯系。二是案例要具備生動性,可激發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第四、補充影音資料,增加感性認識。講授《世界經濟概論》課程的許多老師現在都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但這種多媒體其實就是單純的PPT,僅將書本上的知識復制到了PPT上,仍然是比較死板的知識。如果只是按照這種PPT授課,學生沒有實地調研,很難理解或是形成感性認識。因此,對一些重要的歷史性事件或背景知識,教師可以通過補充影音資料來幫助學生提高認知度。像《大國崛起》、《貨幣戰爭》、《經濟制高點》、《金磚之國》、《華爾街》等都是極佳的輔助材料。教師可以將其中最主要的內容融合到PPT相關章節里播放。這樣的教學手段才叫真正的多媒體,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聽講集中度,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時宏遠單位:貴州財經大學國際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