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原油價格下跌與世界經濟活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雖然國際原油價格在21世紀前十年整體處于上升周期中,但是近幾年開始大幅度下跌。油價從2014年6月的105.79美元/桶降至2016年2月的30.32美元/桶,即使2016年下半年開始油價有所反彈,但時至2018年3月,依然在每桶60美元左右的低位區間附近徘徊。①雖然有觀點認為美元走強以及投機基金等貨幣、金融因素很大程度上引發了此輪油價下跌,但是如此長時間的持續下跌促使我們關注世界實體經濟層面因素。在目前國際原油價格成為世界經濟活動風向標的情勢下,國際油價下跌反映了怎樣的世界經濟活力?是國際原油市場本身的供給增加還是世界經濟衰退引發的原油需求減少?本研究依據價格決定理論,運用先進的計量方法測度國際油價下跌的原因,進而深入考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背后隱藏的世界經濟走勢。作為世界經濟中最不穩定的變量之一,原油價格的波動一直備受矚目。Baumeister和Kilian利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測算發現,早在2014年6月份即可預測出2014年下半年油價下跌的態勢,即2014年上半年的國際原油市場供需條件以及世界經濟形勢已經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下半年的油價走勢。②該文同時認為,2014年6月份以及12月份的世界原油供給小幅增加,但油價卻大幅下跌,足以說明全球原油需求的減少主導了下半年的油價下跌。關于學界關心的非常規原油增產問題,Kilian發現頁巖油革命無法與頁巖氣革命相提并論,雖然2003年之后國際油價持續的高位運行刺激了頁巖油的開發利用,但是高昂的開采成本致使美國頁巖油產業前景依然充滿不確定性,對國際油價的整體沖擊作用有限,并且在此輪油價下跌中已經有不少頁巖油企業破產。①與上述觀點相反,Arezki和Blanchard全面分析了2014年國際原油市場的供給、需求,美國頁巖油的產業前景以及油價下跌對世界經濟影響等七個關鍵問題。該文通過分析發現,原油需求的降低僅引起20%-35%的油價下跌,而國際原油市場的供給過剩導致了60%的油價下跌,同時還發現原油高庫存不是油價下跌的主要原因。②目前國內學者對2000年后國際油價波動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譚小芬等研究發現來自基本面的供需壓力和金融投機是影響油價運行的主要因素,發達國家大規模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全球流動性對油價的沖擊力顯著增強,而全球原油產量大幅增加以及美元匯率走高是2014年后油價下跌的主導因素。③張宇燕和徐秀軍認為由于全球發達經濟體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復蘇緩慢,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也從2010年的7.5%降到2014年的4.4%,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以及原油需求增長乏力等因素共同引起油價下跌。④侯明揚和張楊認為頁巖油資源將會從供給增長和價格傳遞兩條途徑來降低國際油價的整體水平,進而增強國際原油市場的穩定性。⑤董世紅則從市場因素以及非市場因素兩個層面進行分析:市場因素集中于OPEC不減產決定以及美國頁巖油氣產量的持續增加,以及歐洲、日本經濟低迷導致原油需求不旺,造成油價下跌;非市場因素方面,地緣政治、美元流動性以及金融投機等因素共同決定了油價的下跌。⑥由此可見,已有研究更多地關注國際油價下跌的具體因素,而較少借助油價與世界經濟的內生關系來分析世界經濟活力問題。本文擬通過油價波動端倪到世界經濟活力,為把握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提供借鑒。
二、國際原油市場與世界經濟關系分析
世界經濟活力能否從國際油價中體現,可以考慮國際油價的形成過程。1973年之前,國際原油市場處于“七姐妹”石油公司⑦以及OPEC(歐佩克)卡特爾的主導階段,市場結構基本上呈現寡頭壟斷形式。學術界普遍認為此時的國際原油市場外生于世界經濟,原油價格與產量均由幾大石油公司決定。而隨著1973年與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的爆發,高油價不僅給發達國家經濟體帶來嚴重的滯脹效應,原油需求萎縮、生產能力過剩,而且給以凱恩斯主義為主導的經濟學界帶來嚴重的理論沖擊。鑒于經濟發展易受到高油價的影響,為了改變原油供給方主導油價的局面,更加真實地反映市場供需狀況,發達國家大力推進國際原油市場結構的改革,從原油期貨市場的建立、國際貿易交割方式等層面開始著手干預國際原油的價格形成。自此,原油的供需與價格同世界經濟深度滲透,相互影響。下面本文就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因素與世界經濟各層面關系展開深入分析。第一,實體經濟層面,國際原油的供給、需求、庫存是世界經濟的內生性指標。雖然原油企業在各國基本上表現為國有壟斷或寡頭壟斷,經濟理論認為原油產量會介于壟斷水平與競爭水平之間,但Krautkraemer和Toman對霍特林模型的擴展研究發現,利率水平對于企業是否開采原油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即低利率會刺激企業投資,引發原油需求增加,原油生產企業遂形成未來油價上漲的期望,為獲得超額利潤,導致當期原油供給減少。①進一步,全球利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世界經濟活力:世界經濟增速低迷時,各國普遍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以期依靠低利率刺激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所以,世界經濟景氣狀況經由利率水平間接地影響到原油供給。例如,在2008年國際油價迅速飆升時期,由于同期的全球利率平均水平較低,OPEC預計油價在未來還會大幅度提升,在此期間內的原油日產量從1月份的3622萬桶變為油價最高時7月份的3709萬桶,升幅依然微弱。②原油由于其獨有的物理特性,是現代工業的必備物資,且目前尚無完全替代品,其價格需求彈性較低。所以,原油的實際消費需求也代表了世界經濟的景氣程度。特別是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其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化石能源的消費。即使某些國家的單位GDP油耗隨著技術進步逐漸降低,但經濟增長與原油消費量之間依然呈現出正相關關系。
實際上,近幾年世界原油需求萎靡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經濟整體上步入低速增長時代。具體而言,除美國經濟一枝獨秀外,遭受金融危機影響的英國、法國與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復蘇進程較為緩慢,即使在負利率等極端貨幣政策下依然難見起色。而俄羅斯由于過度依賴能源出口,在原油價格急跌情形下財政收入銳減,經濟增長受到嚴重影響。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發展階段,正處于積極的調整優化之中。可見,原油的實際消費需求是世界經濟景氣狀況在能源層面的深刻反映,是世界經濟的內生性指標。廣義上,庫存可以理解為原油生產企業對原油需求未來期望值與現實消費值的差。如果世界經濟景氣狀況與原油生產企業的未來期望一致,原油庫存則會較小,油價會維持在較高水平。如果世界經濟增長低迷,實際需求量小于供給量,則會造成較大的原油庫存,此時油價也會伴隨出現在低位區間。例如,美國能源信息署公布的周報顯示,2015年3月,美國原油庫存創下逾4.4億桶的近80年新高,導致紐約期貨原油合約交割地庫欣(Cushing)的存儲容量已接近飽和。至2016年1月,該值增加至4.9億桶,打壓油價至31.68美元/桶。③第二,虛體經濟層面,原油價格與美元政策、金融投機等因素密切相關。首先,在美元貨幣政策方面。原油采用美元定價,美元利率與匯率關系到國際流動性水平,進而影響到原油價格。為刺激本國經濟發展,美國在2007-2014年間無加息行為,實行低利率政策,歐洲與日本等經濟體也同步降息,加深了國際原油需求,一定程度上引起了2003-2008年包括原油在內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④而原油作為最重要的國際貿易商品之一,美元匯率在油價波動中也發揮了重要角色,大體呈現出2014年之前美元貶值、油價上升,2014年之后美元升值、油價走低的協同關系。其傳導機制在于:第一,多數原油凈出口國的經濟發展不均衡,美元貶值時這些國家需要從高油價中獲得進口其他貨物的美元;第二,美元貶值時名義上降低了油價,從而提高了國際原油需求,需求增加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油價;第三,美元貶值會引發全球流動性過剩,增加總需求,帶動原油需求。反之亦然。其次,在金融投機因素影響方面。由于紐約商品交易所與倫敦洲際交易所的原油期貨交易量占據了全球原油貿易的很大份額,其價格指標主導了國際油價的走向。原油期貨市場對油價的影響主要體現為金融投機需求。①雖然原油的金融投機需求看似與全球實體經濟關系較弱,但是,世界在經濟不景氣條件下,實體經濟擠出的投機基金往往會集中于能源商品市場。例如,2008年7月國際原油期貨交易盤中價格曾一度達到147.27美元/桶的最高紀錄。②相反,隨著美國實體經濟的穩步復蘇,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于2014年10月宣布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收回美元流動性,原油的投機需求驟降,油價隨即下跌。可見,金融投機需求也與世界經濟密切相關,國際油價自然成為世界經濟的晴雨表。有文獻已經發現,自21世紀以來,短期投機行為對于國際油價波動具有顯著影響。③經過以上分析可知,國際原油市場各層面均可以作為世界經濟景氣狀況的內生性指標,為本文后續的計量模型建立了理論基礎。
三、計量模型與結果分析
為深入考察國際原油市場的變動情況,本文分析影響原油價格波動的最主要因素,考察原油供給沖擊、原油消費需求沖擊與金融投機需求沖擊對油價的影響,進而捕捉世界經濟發展脈絡。1.指標選擇與數據來源首先,本文選擇世界原油月度總產量作為原油供給指標。數據來自EIA的官方網站。由EIA的統計數據可知,近十年全球每月原油產量的環比數據在±2%、同比數據在±4%范圍內增減,波動微小。在2014年6月份國際油價大幅度下跌后,產油國經過兩年痛苦的低收入期之后,OPEC內部成員國于2016年11月30日、OPEC與俄羅斯于2016年12月1日分別達成減產協議。例如,OPEC中14個成員國將合計減產120萬桶/日,俄羅斯也將減產30萬桶/日,以便提振油價。④其次,實證分析中常采用國際干散貨單程海上價格指數的月度頻率指標作為原油需求的替代指數,即“Kilian指數”。2.數據平穩性的處理與檢驗為了動態反映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對國際油價的影響,本文采用波動因素時點分解方法進行分析。由于該方法要求參與建模的時間序列數據是平穩的,所以首先進行序列的平穩性檢驗。本文同時采用ADF與PP檢驗,結果表明各變量經過季節調整、取對數、一階差分后均為平穩時間序列,可以建模。3.計量模型的構建列向量Yt包含三個變量,具體形式為Yt=(oilprodt,oildemandt,oilpricet)′,其中oilprodt代表世界原油總供給,oildemandt代表全球原油總需求,oilpricet代表實際國際原油價格。4.約束識別條件由于矩陣D0中有9個參數,所以只需施加3項短期制約條件即可實現參數估計。首先,因為存在鉆井的拆裝等調整成本,至少在一個月之內,即使原油價格與世界經濟協動,原油開采企業也不會輕易改變月度生產計劃,所以,在矩陣D0中,d12=d13=0;其次,因為發達國家與大多數產油國地理分布失衡,所以國際原油的交割主要采用遠洋運輸來實現,原油從北非等產地開采后到原油進口國的煉油廠需要一定的時間。可見,一個月之內國際現貨油價的變化不會立即影響到全球實體經濟層面,所以,d23=0。5.結果分析經過運算,圖2-圖4描繪出國際油價波動背后的各因素時點分解,為觀察世界經濟活力的月度變化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由于2014年下半年開始國際油價急跌,EIA公布的數據目前僅將全球原油生產總量統計至2017年12月,所以我們將觀察區間定為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綜上所述,雖然目前美國經濟較為景氣,但是自身的非常規原油開采減少了國際原油市場的進口需求,并且其在2015年12月17日宣布解除長達40年的石油出口禁令,長期來看可能會對國際油價帶來下行壓力。歐洲、日本以及中國雖然原油對外依存度很高,但是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原油需求降低,以及由此引發的預期都可能促使油價進一步下跌。這些國家為刺激經濟增長所實行的寬松貨幣政策,如果釋放出的流動性未進入實體經濟而是進入國際金融市場,則金融投機因素短期內可以在國際原油市場興風作浪,大幅度影響原油期貨價格,進而對現貨價格產生影響。所以,國際油價下跌是世界經濟形勢與政策的分化,以及世界經濟活力整體降低的體現。
四、國際油價走勢與世界經濟活力前瞻
前文分析得出國際油價下跌的三種主要影響因素:全球原油產量、世界經濟景氣程度以及金融投機需求背后的美元貨幣政策。所以,鑒別這三大因素的反轉條件即可判斷國際油價何時止跌回升,從而對世界經濟活力進行前瞻性預測。第一,根據歷次OPEC等組織減產決定可以顯著影響油價的歷史經驗,可知國際原油市場對于供給變動期望的敏感反應,所以短期內最有可能提升油價的條件在于原油主產國對原油“凍產”、減產的聯合決定。2018年上半年美伊關系惡化后,在伊朗揚言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情況下,2018年5月17日原油盤中價格飆升至80.18美元/桶,創下2014年11月份以來的新高。油價上漲大部分來自市場各方對伊朗原油供給、全球原油運輸安全的擔心,并非代表全球實體經濟的復蘇。此外,由于沙特國內的煉油產業欠發達,無法與美國、俄羅斯等國相抗衡,無法彌補原油開采帶來的收入損失,所以沙特最容易成為減產協議的發起者。例如,在2016年11月30日,沙特即主導OPEC成員國在維也納會議上達成了減產協議,將每日產量減少120萬桶,低至3250萬桶/日,油價盤中順勢暴漲逾8%。①所以,在該協議2018年底到期的情況下,繼續執行的概率很大。第二,關于頁巖油量產情況。圖5描繪出美國油井數量與國際油價的協動關系。可見,在2003-2008年國際原油價格節節攀升時期,高油價極大地刺激了頁巖油開采技術的研發與實際鉆井數量的增加。而其在2014年上半年的油價下跌中遭受了嚴重打擊,鉆井數量急劇減少,然后在2016年觸底后緩慢增加。因為目前美國頁巖油開采成本低于國際油價,所以未來美國頁巖油的產量依然會保持增長的勢頭,但是由于其受油井集中的地理位置、容易積壓庫存、出口對象不足等因素的制約,往往壓低了WTI油價,不利于其長遠發展。美國作為國際原油市場上新的供給方、出口國,易使OPEC與俄羅斯聯合起來控制油價的過快上漲,從而打壓美國頁巖油產業的發展。可見,未來油價不會持續高于80美元/桶,也許65-80美元/桶是世界經濟條件不變下的長期可能。
五、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基于國際油價與世界經濟的內生性特點,借助波動因素時點分解方法,利用月度數據分析國際油價下跌因素與世界經濟活力的高低,并得出如下結論:全球原油供給的增加可以引起油價小幅下跌,產油國的減產決定短期內可以顯著促進油價的反彈,世界經濟的萎靡不振帶來原油實際消費需求的減少,美元升值、加息等貨幣政策短期內使金融投機需求看空油價,長期則拖累到世界經濟的復蘇步伐。據此,本文的政策啟示在于:第一,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增速有所回落,如果包括原油在內的煤炭、鋼材、水泥等過剩產能行業的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則中國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風險加大。所以,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應由穩健型轉為適度寬松型,加大流動性的釋放,保證經濟增長水平與就業率。同時,應防止釋放出的流動性過多地進入到股市、房地產等過熱部門,切實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金融支持。第二,近年中國環境情況嚴峻,低油價會帶來更多汽油的使用。所以,短期內可以設置成品油價格調整的過渡性“地板價”。此舉既可以防止汽車尾氣污染問題,又可以保護石油開采業健康、可持續地發展。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如果長期實行“地板價”策略,有可能出現中國正規成品油滯銷或者海外低價成品油的走私入境。第三,國際貿易中原油以美元結算,但是美元匯率的波動更多的是為了美國國家利益考慮。為了擺脫美元因素的不利影響,中國原油期貨已于2018年3月26日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掛牌交易,采用人民幣結算。所以,在今后中國的國際原油貿易中,可以嘗試與沙特等原油出口國利用人民幣進行結算。而在美元升值、人民幣被動貶值的背景下,適度控制其貶值區間,也可以減輕國內企業的出口壓力。
作者:田洪志;師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