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穩定性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經濟視角雜志》2015年第六期
(一)收入低,職業發展空間小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較高,但是接受過職業技術教育的比重不足四成。調查顯示,54.6%的新生代農民工因學不到技術、52.8%的新生代農民工因職業發展受限而對當前的工作表示不滿,這說明新生代農民工比較看重工作帶來的技能的提高、自身價值和自我發展的實現。但由于缺乏專業技能,他們只能選擇技術含量低、入職門檻低同時收入較低、職業發展空間較小的工作。據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和城鎮職工平均每個月的收入分別是1747.87元和3046.61元,二者相差幾乎一倍。研究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穩定的機率受收入影響的邊際值為1.34,這意味著收入越高的新生代農民工,越不會輕易轉換工作,進而表現為較高的就業穩定性。此外,新生代農民工在務工地是否擁有自有房以及租賃房屋的費用也是影響其就業穩定性的因素。總之,擺脫收入低并且簡單、枯燥、發展前景飄渺的工作是新生代農民工就業不穩定的主要原因。
(二)擇業機會識別態度過于樂觀由于科技網絡及手機通訊的迅猛發展、社交網絡的拓展,新生代農民工依靠的傳統的“血緣、親緣、地緣”的社會關系網絡已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人才市場、網絡招聘、政府介紹、職業中介等求職方式發揮的作用逐漸上升。調查顯示,擇業機會識別態度是新生代農民工就業不穩定的重要影響因素,且邊際影響率為0.69。這意味著擇業機會識別態度的單位變化,就業穩定性會相應地提高或降低69%。大多數以為能夠更容易找到一份新工作的新生代農民工,擇業機會識別態度過于樂觀,對現實情況和自身發展方向缺少清晰的認識,識別和把握能力相對較弱,一旦工作條件達不到心理預期值,就容易盲目自信地轉換工作行業、工作地點、工作崗位,進而呈現較低的就業穩定性。
(三)工作環境差、用工單位忽視員工培訓,缺少人文關懷新生代農民工大多選擇在制造、建筑、餐飲、家政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從事簡單的生產勞作,新生代農民工就業不穩定的企業因素首先表現在他們面臨的工作環境總體較差。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環境中存在高溫或低溫的作業、噪音污染、機械故障隱患和粉塵污染的比重分別是36.5%、41.3%、36%、34.7%,但其服務的企業大多缺乏必要的防護措施。其次,大多數企業對待新生代農民工的態度是“取而不養,用而不予”,企業忽視員工培訓,新生代農民工自身資本得不到積累、主觀職業訴求得不到滿足,這勢必導致頻繁的就業流動。最后,新生代農民工初次外出的平均年齡只有21.7歲,心智、思維尚未成熟,對許多問題的認識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和價值取向。但是管理者忽視企業人文關懷,對員工心理健康關心不足。這些都會降低新生代農民工工作滿意度、組織認同和工作穩定性。此外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合同執行不規范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
(四)以戶籍制度為核心的就業制度歧視、融入城市困難大我國長期推行的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使得新生代農民工無法和城市居民一樣擁有平等機會享受基本社會保障。沒有城市戶口,在就業崗位的公平競爭、參加社會保險、務工所在地購房、民工子女教育等方面都會遇到困難,都市邊緣人向上流動的夢想只能擱淺。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新生代農民工研究數據表明,55.9%的人愿意留在務工城市。這說明新生代農民工的心態已經由務工城市的過客心理轉變為期望能夠長期居住。但城市居民對新生代農民工外來戶、素質差、擾亂社會治安等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使得新生代農民工與社區居民的交往頻率和交往程度尚處于較低的水平,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交往的親密度和信任感也比較脆弱。盡管新生代農民工在思想上有很強的城市趨向,但是脫離其內部群體和嵌入城市生活的異常艱難,使得新生代農民工關系網絡、身份認同不斷“內卷化”。新生代農民工對務工城市缺少歸屬感,必然會影響其就業穩定性。
二、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穩定性的對策建議
(一)大力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新生代農民工真正的就業競爭能力是專用型人力資本而非通用型人力資本。研究表明,以學歷和培訓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特征是外出農民工獲得穩定就業機會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應該重視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協助的就業服務機制,拓寬新生代農民工接受技能培訓的渠道。德國《職工參與管理法》中明確規定必須執行職工培訓,我國也要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立法提上日程,以保障新生代農民工接受培訓的權利;政府有關部門加大國家有關培訓方面的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介紹農民工培訓的成功經驗,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同時,企業應該根據市場需求、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實踐和興趣愛好,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新生代農民工掌握一種既符合自身發展要求又不脫離市場需求的技能,從而提高其就業穩定性。
(二)積極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念新生代農民工有較高的獨立自主意識、自我發展的要求,他們的就業更強調福利、工廠環境的好壞、企業的聲譽以及發展機會等因素。這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對自身權益有強烈的主觀追求。但是新生代農民工對自身能力缺乏清晰的認識、職業發展方向不明確、缺少吃苦耐勞的品質,希望通過頻繁的工作轉換達到滿意的心理預期值。政府主辦的農民工就業服務機構和企業人事部門應努力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正確的擇業觀念的指導,通過職業介紹、職業指導、職業培訓等方式,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對其自身能力的客觀估量,形成正確自我認識,在充分分析自身和外在環境因素的基礎上,找到正確的職業發展方向,形成適合個人發展的職業發展規劃。減少其選擇職業的盲目性和更換工作的隨意性,促進其穩定就業。
(三)切實改善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環境就業環境的好壞往往決定新生代農民工的去留。改善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環境,應主要從政府和企業兩個角度出發。對于政府而言,相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引導、協調、依法監督的作用。如加大執法檢查力度,督促企業與員工簽訂和執行勞動合同;加強對工作環境中不安全和不衛生因素的監管;對于違法企業,加大處罰力度等。對于企業而言,首先應著力優化生產環境,改進生產流程,按規定配備安全生產的防護措施,為員工創造安全的生產環境。其次,隨著企業經營業績和利潤的提高,要合理提升員工工資,建立新生代農民工激勵制度,讓員工感受到自身收入是和企業發展息息相關的。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強烈的職業發展訴求,開展優秀員工評選、管理崗位選拔、建立多渠道的職位晉升機制,拓寬員工的發展空間。最后,企業應該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狀況,開展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娛樂活動,通過心理咨詢和心理疏導服務,舒緩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壓力,提高其抗壓能力,從而提高其就業穩定性。
(四)完善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制度環境2014年7月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文件,文件從3個方面具體地提出11項改革措施,相關部門要協調配合,爭取早日實現億萬外出務工農民在務工城鎮落戶的迫切需求。然而預計到2020年才能真正形成新型戶籍制度。這說明政策從出臺到落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F階段,穩步推進無戶口性質區分的統一居民戶口、居住證政策、積分制度三大措施,是實現公平有序的落戶政策的有效通道。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切實執行國家政策,避免執行過程中的走樣現象。近年來,全國許多地方出臺了農民工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但是他們的社會保險覆蓋率持續走低。就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的參與率來說,與城鎮人口的差距仍沒有縮小。新生代農民工也無緣享受國家有關住房方面的優惠政策,如政府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社會相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保障權益的真正落實。
加快戶籍改革的步伐,改善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制度環境,創造一個寬容、接納、和諧的市民文化氛圍,積極引導城市居民認同農民工群體對城市發展的貢獻,打破其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刻板印象,鼓勵新生代農民工為社區活動和城市發展獻言獻策,逐漸形成城市主人翁的意識,使遷徙候鳥人能夠扎根在城市,在務工城市中感覺到家的溫暖。
作者:陳艷玲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