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世界經濟與政治教學實效性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優化教學內容
“當代”內容十分豐富,而課時較少,不能事無巨細、平鋪直敘地一一介紹,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十分必要。要抓住重點,集中講授,重點把握一個科學分析(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兩個發展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三個基本判斷(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四個如何認識(當今國際形勢和國際環境及其對我國的影響,以及我國的外交戰略;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重大成就、歷史貢獻和困難挫折;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以及五個嚴峻挑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新表現;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沖突時起時伏;南非差距進一步拉大;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加)。要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寓于這些重點內容的傳授當中,使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世界、了解世界,認識世界中的中國。有些內容則可以組織學生自學,布置相關思考題啟發他們認真思考。只有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突出重點,才能增強課程的說服力。注重課程的講解與學生所學專業的銜接。這就需要設計詳細的調查問卷表,了解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儲備、感興趣的問題,以此作為教學的重要依據,找準教學的切入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這種有側重的教學,可避免“供需”矛盾,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課程結束后,設計另一份教學問卷表,了解學生的學習收獲、意見與建議,以進一步促進“當代”課與相關專業的融合與銜接。本課程名稱中的“當代”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概念,這直接決定了這是一門時效性很強的課程。國際形勢瞬息萬變,我國對外戰略也會相應做出調整,而教材出版有一個周期,這就需要及時更新補充教學內容,將世界經濟政治與外交的一些最新變化和新數據,大量新的觀點、材料,特別是將國內外最近、最新發生的,大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融入到課堂中去,并引導學生去分析、討論,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這樣也才能更加符合教學基本要求,更加適用于教學實際。例如,在2008年講授“國際金融市場動蕩頻繁”的相關內容時,正值國際金融危機嚴重爆發之時,幾年前的教材對此肯定不可能提及,如果教師仍然死捧教材,對此次全球金融風暴發生的原因、影響及啟示絲毫不加分析和評價,就會嚴重影響“當代”課的吸引力,突顯不出教學內容的時代特色和現實意義。此外,“當代”課還需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形勢政策”課進行溝通和協調。這幾門課程之間在內容上存在交叉重合之處,如不提前統一協調或缺乏應有的溝通,容易導致內容的重復或結構性的缺失。
二、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是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方法,就是優秀的教學方法。教師在科學合理、恰當好處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基礎上,改進課堂講授灌輸方法,靈活運用課堂提問、課堂討論、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研究式、體驗式等多種教學方法,避免課堂講授灌輸時間過滿以及空洞單一、硬性的說教,實現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正如巴班斯基所說:“教學方法是師生為達到教育和培養人的目的而進行的相互聯系活動的方式。由于活動的方式和性質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學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因而,企圖制定經常使用、數目有限的幾種教學方法是錯誤的。”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優越性和局限性,教師應針對教學內容,根據教學需要,靈活機動、科學合理地使用各種教學方法,集各種教法之所長,避各種教法之所短。如,課堂討論方法,即使在大班教學環境中,短短的45分鐘課堂上不可能讓大部分學生充分討論發言,但這種方法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并有助于學生在討論中消化理解知識。因此,教師應精講,少講,每次課盡量留出5-15分鐘供學生討論問題。課堂提問也是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較好方法。研究發現,當參與課堂發言和提問的學生比例達到25%-45%時,所有學生都會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因此,教師要有準備、有意識地創設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維,啟發學生靈感,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研究問題的能力。合理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是為了增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在不斷改進課堂講授灌輸方法,充分發揚其優勢的同時,應積極探索各種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以促進雙向互動。教師可視情況采取以上哪種、幾種或其他教學方法,以活躍課堂氣氛,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參與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主觀能動性,使其有獨立感悟、思考和探索的空間。
三、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是在一定的環境和氛圍中進行的,良好的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習者的積極性,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愉快的教學體驗,提高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要促進教學環境中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必須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創設和諧溫馨的課堂氛圍。教師對學生應平等以待,不能以知識的擁有者、傳授者、灌輸者自居,應打破課堂中存在的權力機制,廢除教師對學生擁有絕對權威的傳統觀念,要謙遜地認識到自身作為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服務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本著“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指導思想,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生,爭取學生全員高效參與教學工作。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需求,融入人文關懷,尊重大學生的尊嚴、人格、價值和創造性,與他們真誠地溝通,理解、關心、幫助他們,給予他們信心和鼓勵,使他們感受到溫暖和希望,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親和力、說服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只有尊重學生,才能與學生平等相處、充分交流。課堂教學中,教師教風民主,態度寬容也會使學生更深地體會到教師的尊重,有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和課堂氣氛的融洽。此外,教師不拘泥于三尺講壇,常深入到學生中講解,課后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也會使彼此關系更加和諧融洽。
綜上所述,“當代”課程性質的改變及隨之而來的學生態度的變化,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嚴重制約了該課程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我們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勇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在方法和內容上進行科學的改革,努力使“當代”這門公共選修課成為學生真正愛上的課,更好地發揮該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作者:張莉清彭沛單位:江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