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氣象體系工作規劃范文

氣象體系工作規劃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氣象體系工作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氣象體系工作規劃

一、“十二五”規劃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以新型工業強市、文化旅游名市和水鄉園林城市建設戰略的氣象需求為牽引,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以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為主題,以現代氣象業務為主線,以氣象科技創新和氣象人才為支撐,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為動力,加快“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建設步伐,推進結構完善、功能先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建設,提升氣象事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與支撐能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進一步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改善職工工作和生活條件,加強三個文明建設,促進我市氣象事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十二五”時期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堅持上下銜接,協調發展的原則。我市氣象事業“十二五”規劃,必須與國家和全省氣象事業“十二五”發展計劃相銜接,在省氣象局“十二五”規劃的指導下,緊密依托國家、省的重點工程和項目,提高我市氣象現代化水平,同時“十二五”期間的氣象事業發展不能脫離“十一五”建設的基礎,注意上下銜接、協調發展、保持發展的連續性。

2、需求牽引,服務引領原則。我市氣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必須以新型工業強市、文化旅游名市和水鄉園林城市建設戰略的氣象需求為牽引,發展多種服務模式,圍繞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地方經濟建設、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重大需求明確公共氣象服務重點,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創新機制,優化模式,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提高氣象服務效益。

3、堅持量力而行,分步實施原則。市氣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建設必須著眼于科學發展,做好頂層設計,整合資源,統籌協調,優化資源配置。項目建設規模大,任務重,將在今后若干年內分步實施。項目建設將充分利用現有氣象資源,在現有業務服務系統的基礎上,根據需求進行補充和完善。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有序推進,減少投資盲目性,更好地發揮資金效益。

(三)總體目標

“十二五”期間我市氣象事業發展目標是:

1、通過建設新觀測場,使國家基本氣象站的氣象探測環境得到改善,達到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標準要求,從而更具有“代表性”、“準確性”、“比較性”,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

2、業務質量:天氣預報準確率、短期天氣預報和中長期天氣預報準確率提高5個百分點,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達60%以上,提高約10個百分點,為領導決策的氣象服務無重大失誤,基礎業務工作質量90%以上項目達到“A”檔。

3、業務現代化建設:基本建成我市三大業務現代化系統,即綜合監測系統,氣象衛星綜合應用及等效雷達系統,防災減災綜合氣象服務系統。

4、基礎設施建設:職工工作生活環境條件進一步改善和美化,處于當地同類部門中上等水平,建成一流的花園式氣象站。

5、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提高文明單位創建質量,繼續保持“省級文明單位”。

二、主要任務

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十二五”期間,我市氣象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一)加快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

現代氣象業務體系是氣象現代化的核心,是提升氣象能力的關鍵。“十二五”期間,將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牽引,以提高服務能力為重點,加快產品豐富、領域拓展、手段先進的現化氣象業務體系建設。

(二)加強公眾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服務

以圍繞提高公眾氣象服務滿意率為目標,針對公眾需求,提供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氣象服務。同時,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立“監測預報、預警服務、風險評估、應急處置、應對防范”有機統一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加強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提高災害預警的準確及時性,擴大氣象災害預警覆蓋面,發揮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第一信號”的作用,提高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的針對性,增強氣象防災減災的社會經濟效益。

(三)加強氣象為農服務

為農氣象服務是氣象服務的傳統重點,需要在新形勢下繼續加強和完善。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系統建設,發展農村氣象信息員隊伍,著力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加強糧食安全、糧食增產氣象保障,為優化糧食生產布局、優良品種培育、農業避災提供氣象服務。加強種植業、水產、畜牧業氣象服務產品的研發,提高為大農業服務的水平。

(四)加強臺站建設

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原則,全力推進一流臺站建設。加快臺站基礎設施綜合改善步伐,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基礎保障能力。重點加強工作、業務用房改善,穩步推進臺站分離值班公寓建設。逐步提高職工生活待遇,使職工能安居樂業,營造穩定和諧發展的氛圍,為氣象事業更好更快發展奠定基礎。

三、“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

(一)全市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設

1、建設必要性。

地處江漢平原腹地,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繁、范圍廣、強度大,給本市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為了有效防御和減輕因暴雨、高溫、大風、干旱、雷電等氣象災害和次生、衍生災害造成的損失,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的氣象保障能力,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氣象災害的綜合、立體、連續觀測,提高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力。因此,“十二五”期間需建成國家基本氣象站、區域自動氣象站網、閃電定位儀監測站、風廓線雷達站、衛星遙感等自動化監測等組成的綜合氣象觀測網絡。

2、建設內容

⑴國家基本氣象站新址自動化觀測建設。市氣象局始建于1954年6月,系國家基本氣象站,隨著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現觀測場已經處于城市規劃的中心地段,探測環境日益惡化。為了保證國家基本氣象站探測數據的“代表性”、“準確性”、“比較性”,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中國氣象局、省氣象局已在“十一五”期間對新站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立項建設,在“十二五”期間,市氣象局將按照中國氣象局全面實現氣象要素自動化觀測的要求,對現用自動氣象站設備改造升級,主要自動氣象觀測設備達到一主二備運行,全面達到設備自動化觀測。

⑵全市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網優化升級工程。目前我市我已建設單、雙、四要素自動氣象站23套,部分設備建設于2005年,功能單一,使用年限過長,日益老化。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將所有單、雙要素自動氣象站升級更新為四要素自動氣象站,同時在高速公路及一級公路沿線新增建設15套能見度觀測站(包括五要素自動氣象站及部分地溫),新增建設1套含能見度、路面狀況、視頻多要素氣象監測站,3套六要素自動氣象站,使全市四下要素以上自動站達到23套,能見度觀測站達到19套,形成功能完善,反應迅速的區域氣象綜合監測網。

⑶閃電定位儀監測站。在我市代表性的地方,安裝閃電定位儀,以竟陵為中心形成對全市閃電、雷暴的自動監測。

⑷氣象衛星綜合應用及等風廓線雷達監測系統。建立中國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站和與武漢相匹配的等效雷達系統,從而提高對全市的天氣、暴雨、干旱植被、森林火險等災害進行監測的能力。

⑸氣象信息網絡高速傳輸處理系統改造。將市到省通信網絡的速度由現有的4M提升到10M,并升級相關路由設備。市氣象局網絡機房環境改造,配備3層交換機作為核心交換機,配備可管理2層交換機作為接入交換機。完善市級氣象綜合數據庫及信息共享平臺。

3、預期效益

通過我市的綜合氣象觀測網絡系統建設,可實時監測我市所有鄉鎮、水庫、林場、交通等自然災害,隨時掌握其發生的時空變化,迅速有效地作出準確的預報,評估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為市委、市政府防范自然災害提供科學依據。為我市工農業生產、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服務做出貢獻。

(二)防災減災綜合氣象服務系統

1、建設的必要性

是氣象災害多發和重災地區之一。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漢江東西縱貫全市,自然形成平崗、平原、濱湖三種地帶。水資源東南部多,西部和北部少。近年來,突發性、災害性天氣明顯增多,災害性天氣致災嚴重。因此,在大力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很有必要以科學的發展觀來加強防災減災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達到趨利避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建設內容

⑴完善氣象災害預警預報系統。完善現有決策服務系統、公眾氣象服務系統、專業專項氣象服務系統、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系統、建立到省氣象局的高清(新一代)視頻會商系統。

⑵應急移動氣象臺。建立車載為主體的集移動探測、移動通信、綜合信息處理、應急氣象服務于一體的流動氣象臺。

⑶氣象服務產品系統。建立和完善由氣象影視平臺、廣播、報紙、手機短信預警平臺、電話氣象服務平臺、氣象網站等組成的公眾氣象服務產品系統,通過光纜或寬帶,實現信息源的快速廣泛傳輸和。

⑷風廓線雷達建設工程。風廓線雷達能夠實時提供大氣的三維風場信息,增加無線電-聲探測系統(RASS),可實現對大氣風、溫等要素的連續遙感探測,是一種新的高空大氣探測系統。十二五期間,我市擬布設邊界層風廓線雷達一部,重點監測大尺度天氣系統,為掌握大氣環流規律,研究天氣系統提供技術支撐。

⑸雷電監測預警服務系統建設。建立包括雷擊風險評估、防雷定期檢測、防雷裝置設計技術性審查、新建建筑物跟蹤檢測等技術服務內容的防雷技術服務業務平臺。增強防雷技術服務業務能力,建設分行業、分系統、功能齊全、科學規范的雷電防護技術服務系統。

⑹建設農村氣象預警信息網絡。加大鄉鎮電子顯示屏建設力度,通過共建方式實現一鎮一座電子顯示屏;完善“鄉村決策氣象服務信息系統”;完善手機短信、電話、電子顯示屏、信息專欄等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建立氣象部門和鄉鎮、行政村、中小學校的氣象災害防御負責人和氣象信息員的雙向預警信息傳遞機制;實現至少有一種手段能將氣象預警信息送達到農村每一個地區,延伸到每一個村鎮,傳遞到每一位農民,實現氣象信息的“進村入戶”。

⑺構建農村應急減災組織體系。建立市政府統一領導、綜合協調,相關部門各負其責、有效聯動的農村應急減災組織體系,實現市鎮有分管領導、鎮有氣象信息服務站、村有氣象信息員;建立和完善以氣象預警信息為先導的各部門應急聯動機制,實現各單位預案聯動、信息聯動、措施聯動;按照“六有”的要求建立氣象信息服務站。

3、預期效益

通過市氣象防災減災安全保障系統的建設和不斷完善,將明顯增強對突發氣象災害應急預警能力,氣象信息對國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和氣象資源為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顯著提升。通過建立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公共氣象服務平臺,實現計算機、網絡、信息資源的充分共享,更好地發揮現代化建設的綜合效益。

(三)、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項目

1、建設的必要性

我市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縣市,其中干旱災害損失占氣象災害的40%左右,大旱平均兩年一遇,小旱一年一遇,是全省有名的旱包子,頻發的干旱災害,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已成為制約我市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地建設,大力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是減輕干旱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要求。

2、建設內容

⑴建立完善人工影響天氣監測系統。依托氣象綜合觀測系統和業務系統,配置移動X波段小雷達探測系統1套、毫米波雷達系統1部。

(2)建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系統。建設800平方米面積的指揮中心大樓一棟,并進行環境改造、路面硬化及其它配套設施建設;建立人工增雨防雹外場指揮系統,集人工影響天氣決策服務、信息傳輸采集、應急服務等平臺為一體。加強對人工增雨防雹作業條件的監測預報和預警,快速高效指揮和實施作業。

⑶建設完善抗旱作業系統。增加配備移動火箭作業系統,逐漸淘汰單管高炮;建設標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工作站;配備移動作業指揮平臺1套。市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室配備計算機、網絡及其它指揮辦公軟硬件。為提高作業安全水平,在各固定作業點配置彈藥防爆裝置。

3、預期效益

通過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建設,將在農業生態建設和保護、森林防火滅火、城市空氣污染、突發污染事件、重大社會活動保障、水庫河流增水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必將大大提高我市科學防御氣象災害的水平,促進我市的糧食穩定增產和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保證我市農業生產又快又好地向前發展。

(四)、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心建設工程項目

1、建設的必要性

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心直接面向決策、面向生產、面向民生,是氣象事業發展的牢固基石。加強該項目建設是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創建和諧環境的必要條件和物質保障,是建立氣象現代化體系的重要基礎保障,對氣象事業科學發展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心建設勢在必行。

2、建設內容

⑴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與改善。編制臺站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按照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對要求的臺站探測環境予以保護。

⑵新建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心項目大樓。新建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心大樓,使之能適應氣象事業發展的需要,具有抗御一般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為氣象業務的發展預留一定的空間。加強附屬設施建設,供電、供水、供氣、排污、道路等與地方市政建設聯網運行。配備1輛以上能滿足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行政管理、技術保障、物資供應等需求公務用車。建設確保消防安全、業務設施安全的消防設施和綜合監控系統。

⑶氣象科技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建設和完善具有特色鮮明、設施完備、宣傳教育體系健全的基層臺站氣象文化。建設臺站圖書閱覽室、職工活動室、氣象科普室、臺站室外運動場和宣傳教育陣地建設,建設電子顯示屏、宣傳欄。

3、預期效益

圍繞“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建設,大力發展先進氣象文化,提升我局干部職工的文化生活質量和水平,工程完成后,將全面提升臺站的整體實力,服務于地方政府和社會,支撐氣象業務的能力明顯提高,行政和社會管理職能得到切實履行。職工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職工的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氣象事業在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國家安全、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必須充分認識到氣象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進一步加強對氣象事業的領導。要把氣象工作真正納入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去,把氣象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目標考核,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推動氣象事業的發展。

(二)加強隊伍建設。采取多渠道引進、培養氣象高層次人才,大力開展干部職工繼續教育培訓,培養高技能人才,全面提高我市氣象隊伍人員素質。

(三)加強科技創新。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廣氣象新技術,加強科技創新,增強氣象防災減災的能力,提高氣候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支撐和重要保障。

(四)拓寬投資渠道。建立和完善穩定可靠、逐步增加的以國家財政投入為主的氣象投入機制,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力度,確保氣象事業健康發展。堅持雙重計劃財務體制,合理安排中央投資和地方投資,確保規劃項目資金得以落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v在线播放| avtt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剧情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gvg708| 内射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国产精亚洲视频|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天天摸天天舔天天操| 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日本人六九视频jⅰzzz| 久草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四虎影视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里番acg里番本子全彩|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18岁日韩内射颜射午夜久久成人| 在线视频免费观看a毛片| yin荡护士揉捏乱p办公室视频| 成人看免费一级毛片|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极品美女丝袜被的网站| 亚洲宅男天堂a在线| 正在播放宾馆露脸对白视频| 人妖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啊用力嗯快国产在线观看| 草莓视频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黄色一级片日本|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一区| 你懂得的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综合成色在线视频| 99re6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国产91| av成人在线电影| 大香伊蕉日本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