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縣四綠項目建設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貫徹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城鄉綠化一體化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我縣城鄉綠化工作,全面科學實施我縣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建設,爭創“國家森林縣城”,為“海西建設,先行、奮進”提供強有力的生態支撐,推進“田園都市,生態之城”建設,根據《市“十二五”四綠工程建設專項規劃》要求,編制“四綠”工程規劃如下:
一、基本情況
1.1自然條件
縣位于省南部沿海,屬市南部縣份,它東北與浦縣交界,東南與東山縣相連,西南與詔安縣毗鄰,西北與平和縣接壤,地理座標:東經117°7′00″--117°23′00″,北緯23°45′00″--24°14′00″。縣氣候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根據1960--1999年的氣候資料統計,年均氣溫21.2℃,極端最高氣溫38.1℃,極端最低氣溫0.2℃,最熱月份為每年7---9月,年均日照2125.11小時,少照年均日照時數為1777小時,多照年均日照時數2574小時,年活動積溫為7548.8℃。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714.5毫米,年最多降水量2493.2毫米,最少降水量1348.4毫米,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9月份,一日最大降水量達260.3毫米,全年降水≥0.1毫米的天數為138.5天,年均雷暴雨日數50.5天(最多75天,最少30天),多年平均暴雨日數7.4天,(最多13天,在1961年;最少2天,在1964年),年均蒸發量1718.4毫米,相對濕度79%。影響本縣的臺風每年平均4次左右,大多發生在夏秋季節,臺風發生時經常帶有暴雨和大雨。
1.2社會經濟條件
全縣轄區有六鎮(即火田、陵、東廈、莆美、陳岱和列嶼),三鄉(即馬鋪、下河與和平)、一個經濟開發區及國有園嶺林場、江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全縣共有172個村、居委會,26個作業區。據二OO二年人口統計,全縣總人口41.3135萬人(男21.5014萬人,女19.8121萬人),10.009萬戶,其中農戶8.1591萬戶,農業人口31.5537萬人(非農業人口9.7598萬人),占總人口76.38%,實有農業勞動力15.4167萬人,占農業人口48.86%。完全可以滿足造林季節所需的勞動人數.全縣實有耕地面積18.0173萬畝,其中水田12.9619萬畝,旱地4.9548萬畝。
1.3綠化現狀
縣屬沿海少林的縣份。全縣總面積154.6740萬畝,其中林業用地115.8690萬畝,非林地38.805萬畝,森林覆蓋率60.1%,綠化程度75.4%。全縣森林資源活立木總蓄積量為42.3770萬立方米,其中林分各林種各優勢樹種總蓄積量為41.7342萬立方米。疏林蓄積量為0.1251萬立方米,散生木為0.281萬立方米,四旁樹為0.2367萬立方米。綠色通道建設,全縣完成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鄉道和江河堤壩沿線綠化722.8公里,占可綠化里程894.6公里的80.8%。城鄉綠化,縣城建成區綠地率達36.03%、綠化覆蓋率達38.5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5平方米。創建省級花園式單位5個,省級園林式村莊2個,綠色校園10所。建成綠色開發區1個。創建綠色鄉鎮2個、綠色村莊73個,年我縣榮獲“省級綠化模范縣”稱號;古樹名木保護,全縣一級古樹(500年以上)27株,二級古樹(300-499年)113株,三級古樹(100-299年)495株;古樹群35個。
二、建設背景及其必要性
2.1建設背景
搞好城鄉綠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應對氣候變化,維護生態安全,改善人居和發展環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年以來,中共縣委、縣政府連續三年把“種植名貴樹木,建設綠色家園”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年認真貫徹落實大造林綠化方針,超額完成了12.5萬畝造林綠化任務,為我縣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2.2必要性
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搞好城鄉綠化,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優化發展條件,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又能動員廣大群眾積極投身綠化事業,進一步增強人們的綠化意識和生態環境意識,使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是維護生態安全的根本要求。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吸碳增氧,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抓好城鄉綠化,增加森林植被,對于減緩自然災害,防止水土流失,促進節能減排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我縣地處沿海,生態系統脆弱,搞好城鄉綠化,對于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保障我縣國土生態安全意義重大。
是改善人居和發展環境的迫切需要。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對改善人居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搞好城鄉綠化,為廣大群眾營造一個山青水秀、天藍地綠、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生活環境,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良好的自然生態,優美宜人的人居環境,也是展示我縣良好形象和文明發展程度,吸引人才聚集和招商引資的有利條件。
三、規劃總體方案
3.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方針,緊緊圍繞“應對氣候變化,改善人居環境,維護生態安全,建設生態縣城”及創建國家森林縣城的目標要求,以“擴大城鄉綠量,增加森林總量”為出發點,推行“以綠隔地”新理念,按照“山上抓提升,山下抓拓展”的工作思路,依托縣委、縣政府開展的“村容整潔”活動和創建文明城市為載體,大力開展城鄉造林綠化,把森林引入城市,使園林輻射鄉村,城鄉綠化同步發展,綠化水平顯著提高,拓展農田、林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綠色空間,初步形成城鄉森林綠地有機結合、自然生態過程暢通有序的全縣生態景觀系統。
3.2規劃原則
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統籌城鄉綠化協調發展,按照“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聯動,整體發展”的要求,分期實施,實現“一年一變化、三年大變樣”的綠化目標。
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結合宜居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海西交通網建設和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四綠”工程建設,重點突出綠色通道、綠色縣城建設。
生態優先,注重實效。以身邊增綠、改善生態、優化人居環境為內容,大力推廣種植珍貴和優良鄉土樹種,以促進植綠富民。
造改并舉,建管并重。大力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改造低質低效林分,堅持科學經營,提高森林綜合效能;加強城鄉綠化,落實管護責任,確保建設成效,鞏固綠化成果。
政策引導,全民參與。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創新運行機制,引導全民積極參與四綠工程建設。
各負其責,合力推進。各級政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編制相應綠化規劃,并組織實施,合力推進綠化工程建設。
3.3規劃依據
《森林法》、《公路法》、《鐵路法》、《水土保持法》、《城市綠化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綠化條例》等法律法規。《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造林綠化推進森林建設的通知》。
省政府《關于印發省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實施方案、《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市造林綠化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市“十二五”四綠工程建設專項規劃的通知》。
3.4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5年,年至2015年。
3.5建設目標
總體目標:圍繞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建設,經過五年努力,實現以下建設目標。即:1、完成10萬畝森林資源結構優化工程(包括種植名貴、景觀樹;科學經營,培育中大徑材;建立多樹種、多層次的森林復合經營模式);2、完成79個綠色村莊建設工程;3、完成30個鄉村公園建設工程;4、完成15個綠色校園建設工程;5、完成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兩旁100%綠化工程;6、完成沿江、沿路一重山100%綠化工程(含“青山掛白”治理)。“森林縣城”建設目標,按照縣城規劃區4公頃、鄉鎮規劃區1公頃的片林造林指標要求,采取規模化、公園化的造林綠化模式,集中連片種植面積1畝以上的喬木片林。森林公園:縣城新建一個森林公園面積20公頃以上、有條件的鄉鎮新建森林公園一個,面積8公頃以上。
綠色城市建設目標:到2015年,全縣新增建成區綠地面積45公頃,新增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54公頃,新增公園綠地面積12公頃。縣城規劃建成區綠地率38%以上,綠化覆蓋率41%以上,人均公園面積11平方米以上。突出抓好縣城、重點開發區、軍營、校園的綠化示范建設,爭創國家森林縣城。
綠色村鎮建設目標:結合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引導農民利用“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質低效林地、荒耕坡地、拋荒地)等非規劃林地,種植珍貴和優良鄉土樹種,提倡并鼓勵種植風水林,孝順樹,以綠化促美化、綠化促文明、綠化促致富。
綠色通道建設目標:新建、改建、擴建高速公路兩旁綠化帶30米,國道、省道等交通干線道路兩旁綠化帶10-20米,縣、鄉道路沿線兩旁綠化帶3-5米,可綠化地段全面建成沿線綠化帶。到2015年,全縣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兩旁綠化率保持100%,縣鄉道可綠化里程綠化率達到85%以上。
綠色屏障建設目標:大力推進沿路(鐵路、高速公路、國省道交通主干線沿線一重山)、沿江、沿海(臨海、臨江一重山)、環城(城市周邊一重山)的造林綠化和封山育林,積極營造混交林,優化林分結構,將“三沿一環”打造成具有保持水土、減災防災、美化環境等多功能的綠色屏障。到2015年,全縣主要交通干線一重山、重點流域一重山和沿海基干林帶宜林地綠化程度達到100%,一重山低質低效林分補植改造達到95%以上,沿江一重山和峰頭水庫、瓦窯水庫、杜塘水庫一重山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到90%以上。
四、工程建設方案
4.1綠色城市
4.1.1建設對象與范圍
縣城建成區內的各類公園、中心區綠地、街道、小區綠地、單位綠地、生產區綠地、開發區、校園、軍營、河岸、拆遷新區、規劃新區全部綠化以及建設城市片林等。
4.1.2建設內容與規模
①各類公園:建設縣城西側的將軍山森林公園及縣城近郊的莆美水上公園、東廈海上公園、中柱鄉村公園3座。公園綠地率達70%以上,其中喬木片林面積占70%以上。
②公共綠地:每年新建300㎡以上中心綠地2處以上。新增綠地喬木片林面積占70%以上。
③城市主次干道、河岸兩側各種植2排以上大樹,行道樹間距、高度整齊,喬灌花草合理配置。船場和大埔高速公路出入口做好橋底綠化和垂直綠化。
④立體綠化:每年新增立體綠化20處以上。
⑤開發區綠化:全面完成陵工業開發區綠色開發區建設。以片林為主(喬木占70%以上,面積一畝以上)的森林組團,開發區綠化覆蓋率達30%以上。
⑥校園綠化:完成綠色學校15所。校園道路、操場周邊種植喬木為主,校園綠化覆蓋率達30%以上。
⑦軍營綠化:完成礁美海軍綠色軍營建設。營區四周種植成片防護林,營區綠化以喬木片林為主,營區綠化覆蓋率達45%以上。
⑧城市片林:縣城建成區每年新增4公頃以上,環城林帶(片林)每年完成34公頃以上。
4.2綠色村鎮
4.2.1建設對象與范圍
鄉鎮和行政村所在地的“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非規劃林地。路旁:主要是指鄉村級公路兩側邊緣,農田區域的道路、生產用道、機耕道;水旁:主要是指水塘、灌溉渠、排水溝的邊緣。
4.2.2建設內容與規模
①公園:規劃建設的綠色鄉鎮建成區新建一座面積達1公頃以上的公園,其中創建森林鄉鎮,要新建一座面積達3公頃以上的公園。公園綠地率達70%以上,其中片林面積占70%以上。
②綠地:規劃建設的綠色鄉鎮建成區每年新建300㎡以上中心綠地2處,建成區沿路每500米有一處200㎡以上公共綠地,其中創建森林鄉鎮建成區范圍內原則上要沿路每500米有一處300㎡以上公共綠地;
規劃建設的綠色村莊每年新建200㎡以上中心綠地1處。新增綠地喬木片林面積占70%以上。全縣共創建綠色鄉鎮7個。
③片林:規劃建設的綠色鄉鎮建成區每年新增1000㎡以上片林,其中創建森林鄉鎮建成區每年新增1500㎡以上片林。單片片林面積不少于500㎡。同時建成一定規模的環鎮林帶或片林。
④“四旁”:全縣共創建綠色村莊79個。規劃建設的綠色村莊,村旁、宅旁種植名貴和優良鄉土樹種比例占40%以上,戶均種植5株以上;路旁、水旁宜綠化地段各種植2排以上優良鄉土樹種。
4.3綠色通道
4.3.1建設對象與范圍
①新建和已通車的高速公路隔離柵內,國省道、縣鄉道用地紅線范圍內。
②新建鐵路、國省道用地紅線范圍內兩側10-20米,縣鄉道用地紅線范圍內兩側3-5米的范圍。
4.3.2建設內容與規模
①通道綠化:高速公路隔離柵內兩側,鐵路、國省道、縣鄉道用地紅線范圍兩側要因地制宜,在規劃范圍內的宜綠化地段建設以片林為主,喬灌結合的綠色生態景觀長廊。
②通道綠化標準及樹種配置:高速公路隔離柵內兩側,靠路兩側各種植10排以上的景觀喬木樹種;國省道用地紅線范圍與主城區的通道兩側各種4-7排喬木樹種,靠路兩側各種植2排景觀喬木樹種;縣鄉道用地紅線范圍種植2-3排闊葉喬木。
4.4綠色屏障
4.4.1建設對象與范圍
沿路:高速公路、國省道沿線紅線外兩側,在1公里范圍內的山地,從林緣起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
沿江:重點流域江干流及一級支流兩岸,河岸或干堤外,在1公里范圍內的山地,從林緣起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
沿海:沙岸從宜植樹的地方起,向岸上延伸不少于200米,泥岸從紅樹林或宜植樹的地方起,向陸地延伸林帶寬度不少于100米,巖岸指臨海第一重山脊的臨海坡面。
環城:縣城建成區邊緣,在1公里范圍內的山地,從林緣起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
重要水源地水庫:峰頭水庫、瓦窯水庫、杜塘庫區范圍內,尤其第一重山脊輕中度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區。
4.4.2建設內容與規模
①“三沿一環”:沿線規劃范圍內的火燒跡地、宜林荒山荒地、林中林緣空地(1畝以上)等無林地、疏林地、稀疏林分(郁閉度小于0.5)、稀疏經濟林(保存株數少于合理株數的50%)、稀疏竹林(保存株數少于合理株數的50%)和25º以上荒耕坡地、無林地造林密度應達到造林樹種的合理密度;疏林地、稀疏林分、稀疏經濟林、稀疏竹林應進行補植套種,達到合理密度。
②廢棄礦山“青山掛白”治理和植被恢復區域:沿路(鐵路、高速公路、國省道交通主干線)、沿江、環城一重山范圍廢棄礦山“青山掛白”,應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結合進行治理。
③水土流失治理區:重要水源地水庫庫區內,尤其是第一重山脊的輕中度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區。應選擇根系發達的樹種,造林密度應達到造林樹種合理密度。
4.5建設進度
按規劃要求,年完成30%、2012年至2015年完成70%。
五、造林綠化主要技術措施
5.1山上造林綠化
5.1.1培育多功能森林技術。①速豐林與鄉土樹種(含生態林)形成“嵌合式”分布模式,工業原料林降低集中連片的生態風險。②提倡免煉山造林,實現造林工程二氧化碳零排放,培育土壤肥力。③提倡多樹種復層混交、提高光能利用率。④使用良種壯苗、混系或無性系輕型基質苗上山造林,為高產優質打下基礎。⑤因地制宜、推廣配方施肥,適時適量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化肥對土壤的破壞。⑥使用草甘膦除草、促進林下植被正向演替,加快培育林下植被多樣性。⑦推行速豐林擇伐、不煉山萌芽更新,減少采伐和煉山對林地的破壞,培育土壤肥力。
5.1.2山上補植,按照林分現狀和經營方向補植,以相思、紅錐、米老排等鄉土闊葉樹種為主,采用I級苗造林。
5.1.3礦區植被恢復,對廢棄礦區采用客土回填和生態植被恢復。回填客土厚度一般為20-30cm,并施基肥。采取種子直播和人工植苗相結合的方法恢復森林植被。在棄渣坡面鋪生態植被毯,生態植被毯含有草種、保水劑、營養土等材料,恢復植被。
5.1.4沿海種植相思、木麻黃為主,濕地種植紅樹林為主。
5.2山下造林綠化
5.2.1城市綠化。實行立體化、園林化綠化,以發展環境保護林和風景林為主。造林樹種選擇與配置應與城鎮建筑、構筑物及其環境相協調,實行喬灌草相結合多樹種立體配置。喬木選用闊葉常綠、生長期較長的名貴和優良鄉土樹種。栽植密度按城鎮綠化相關標準設計,常綠苗木帶土栽植。片林樹種采用胸徑3—8cm以上大苗,行道樹胸徑采用10cm以上大苗。
5.2.2鄉鎮綠化。選擇生態防護功能強、美化效果好和經濟效益佳的速生樹種,以相思、香樟、芒果、桃花心木、降香黃檀、印度紫檀、金絲楠木等名貴和優良鄉土樹種。
5.2.3通道綠化。綠化樹種主選香樟、天竺桂、重陽木、芒果、雞冠刺桐、美人樹、黃花槐、水翁、高山榕、垂葉榕、盆架子等,栽植密度不低于造林技術規程密度下限,可以適當密植。一般種植2排以上,路邊空地可多排種植,間距4m以內,苗木胸徑3-8cm以上。
六、種苗規劃
6.1綠化苗木培育基地。
6.1.1國有苗圃。可以依托林下、亭下、巖溪、天寶、南靖、中西國有林場苗圃,馬口林業組培中心,市農科所和鄰縣縣林業局苗圃。
6.1.2社會苗圃。東南花都周邊、浦赤土苗木集散地、本縣個私苗圃等。
6.2綠化樹種分年度需苗量
6.2.1年:上山容器苗1000萬株,非規劃林地造林綠化3-8cm以上苗木20萬株。
6.2.22012年:上山容器苗100萬株,非規劃林地造林綠化3-8cm以上苗木15萬株。
6.2.32013年:上山容器苗100萬株,非規劃林地造林綠化3-8cm以上苗木10萬株。
6.2.42014年:上山容器苗100萬株,非規劃林地造林綠化3-8cm以上苗木10萬株。
6.2.52015年:上山容器苗100萬株,非規劃林地造林綠化3-8cm以上苗木10萬株。
七、投資估算
7.1估算依據。省市縣鄉四級政府專項綠化經費;部門、企事業單位投資綠化經費;社會、個人投資;農村投工投勞等。
7.2投資估算。年投入1000萬元,省、市專項80萬元;縣財政專項200萬元,縣各部門投資100萬元;鄉鎮財政專項100萬元;社會、個人投資200萬元;農民投工投勞折算320萬元。
八、效益分析
8.1生態效益。按年凈增有林地面積1.5萬畝計,至2015年底,全縣凈增有林地面積7.5萬畝,森林覆蓋率凈增4.84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凈增37.5萬m3以上,增加森林碳匯68.6萬噸(人工造林每生長lm3木材,約可以吸收1.83噸二氧化碳)。
8.2社會效益。樹木的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CO2),釋放氧氣(O2),全球總碳量約2.48萬億噸,其中1.15萬億噸貯存在森林中。在適應與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方面,森林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實施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建設,既能達到保障農業增產、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又能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鄉風文明等作用。
8.3經濟效益。預計20年后,已種植的珍貴樹木和優良鄉土樹,可為農民增加收入15億元,為木材戰略資源儲備創造條件。
8.4綜合評價。植樹造林綠化是一項利國利民,造福千秋萬代的民生工程,是建設宜居生態縣的具體步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行動。通過實施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建設,使城市逐步生態化,鄉村不斷園林化,城鄉生態環境不斷優化,促進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城鄉文明不斷進步。
九、建設保障措施
9.1加強領導,明確分工。各鄉鎮、開發區和相關部門要把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和本部門重要工作。成立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縣里已成立了由縣領導任組長、常務副組長,人武部、縣委辦、政府辦、縣委組織部、縣委宣傳部、農辦、綠化委、經貿局、外經貿局、監察局、財政局、建設局、農業局、林業局、交通局、公路局、教育局、國土資源局、水利局、團縣委、婦聯、高速公路等部門為成員單位,辦公室設在縣綠化辦。各成員單位要注重發揮行業優勢,積極做好規劃、協調、督查、考核等工作。各鄉鎮、開發區也要成立相應領導機構,負責本轄區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建設的組織領導與實施。
9.2加大宣傳,提高認識。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大綠化工作宣傳力度,進一步增強廣大群眾的生態建設意識、生態保護意識和生態文化意識,形成植綠、護綠光榮的良好社會氛圍。利用各種工宣傳工具,為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建設和創建“森林縣城”建設宣傳造勢。各鄉鎮、開發區要分別建立全民義務植樹基地,鼓勵各有關單位、群眾認養古樹、認種名貴樹木,引導農民根據本村特色投資投勞參與造林綠化。
9.3合理規劃,確保質量。各鄉鎮、開發區要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意愿,按照“見縫插綠,擠地植樹”和“生態優先,兼顧經濟、社會效益”原則,結合縣委、縣政府開展的“村容整潔”的總體規劃和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學編制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建設規劃。大力提倡以種植闊葉喬木(中大苗.胸徑3cm以上)為主的意識。強化示范推廣作用,打造一批半小時活動圈的綠化精品組團。要做好分類指導和植后管護,確保種一株,活一株,植一片,綠一片。
9.4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全縣五年計劃投資不少于5000萬元用于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建設。各鄉鎮作為投資建設的主體,要安排足量資金用于項目建設,并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城鄉綠化市場機制,把城鄉綠化與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有機結合起來,吸引各種主體參與,推動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
9.5加強督查,確保成效。每年縣政府都要下達年度建設計劃,層層抓落實。各責任單位要定期、不定期開展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建設檢查。縣年終組織檢查驗收,對工作不重視、進展緩慢、建設質量差的單位給予通報批評,對工程建設成效顯著的單位,給予表彰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