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民間音樂技藝的保護與傳揚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民間音樂技藝是具有民族傳承特征的獨特音樂形式,是我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的實質體現。為了使這樣的文化產物得到更好的繼承、保護、傳播與弘揚,我們就必須做好少數民族傳統民間音樂技藝的保護工作。本文從保護和傳揚少數民族傳統民間音樂技藝的意義、保護和傳揚少數民族傳統民間音樂技藝對當今的影響、少數民族傳統民間音樂技藝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以及少數民族傳統民間音樂技藝的保護與傳揚的方法等四個方面入手,旨在對少數民族傳統民間音樂技藝的保護欲傳揚進行深刻的探討與,并提出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傳統民間音樂技藝;保護;傳揚
引言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且源遠流長,它是眾多文化思想與精神觀念的總和,它蘊含著著多方面、多領域的實質內容。我國少數民族的民間文化是中華幾千年歷史中燦爛的文化遺產,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傳統民間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多樣的內容,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中國民間所傳承下來的工藝。中國傳統民間技藝的涵蓋面很廣,既有與美術有關的剪紙、年畫、鼻煙壺;又有與舞臺戲劇表演有關的皮影、變臉,還有與服飾有關的繡花鞋等。當然,這里也包含著本文所要研究的民間音樂技藝。在中國的音樂學分類中,傳統音樂可分為文人音樂、民間音樂、宮廷音樂和宗教音樂四大類。在這些類別里,民間音樂最數生動和樸實,它是由歷代人民通過“大眾創作”、“口傳心授”、“口頭傳播”等方式產生、流傳下來并且持續變化的一種音樂形式。由此可見,在我國的傳統民間技藝中,傳統民間音樂技藝是及其重要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基于我國傳統文化,在音樂方面加以體現的。它表現為多種多樣的,具有傳承音樂特征的演唱、演奏形式。對于我們這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少數民族的傳統民間音樂技藝形態各異且數量眾多,如納西族的“若咯”、蒙古族的“呼麥”等。因此,本文單獨著眼于少數民族的傳統民間音樂技藝,旨在對這些具有民族傳承特征的獨特音樂形式的保護與傳揚提出一些個人的觀點與看法。
一、保護和傳揚少數民族傳統民間音樂技藝的意義
豐富民間音樂文化寶庫,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民間音樂技藝是豐富且多樣的。它樸實自然,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情感的真實寫照,同時也反映了某一時期的生產活動的特點,具有時代性。正是因為這一點,它才能夠在民間不斷發展和傳揚,并且生生不息。對于我們當今的文化發展來說,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民間音樂技藝是中華幾千年文化的歷史結晶,也是由各個民族的智慧共同創造的。因此我們應該對其進行不斷地保護與傳承,豐富我國的民間音樂文化寶庫。同時,傳統的民間音樂文化也是是雙面的,是有利有弊。它在給我們帶來創新與追求的同時,我們也應摒棄帶有的封建迷信思想的文化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它們加以改造,使它們不斷適應新時代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內涵。實現文化多元性,少數民族的傳統民間音樂技藝是我國文化軟實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載著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陳述著各民族的文化發展方向。作為文化發展的印記,少數民族的傳統民間音樂技藝是多元化的。它們有著各自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著不同的藝術特征,同時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當歐美流行音樂文化,以及學院派的音樂文化不斷發展的同時,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揚可以使音樂文化市場得到更為多元化的架構,從而使我國的音樂文化變得更為多樣。促進文化的多元交流,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離不開各地的交流與聯系。文化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與發展,是因為各地區、各民族都具有開明澄澈的思想理念,通達的智慧使各地的文化進行交互共享。各民族的文化也正是在這樣的多元交流之下進行著不斷地發展。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因為文化地不斷交互與傳揚,傳統文化才得以從中被認同和延續。民間音樂也是如此,它的保護與弘揚則需要寬容大度的思想理念。成為我國文化和諧發展的體現,在我國沿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發展之時,構建和諧社會是民族發展的基本理念。社會的和諧同時更是我們每個人不斷地追求。在此時,不斷保護和傳揚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便成為了我國文化和諧發展的體現;追求不同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技藝的百花齊放,便成為了我們必須不斷加以追求的方向。順應時展,事物是不斷發展和創新的,文化也是一樣,時代在變化,民間文化也要與社會相對應,不同種類的民族音樂文化之間相互聯系和其更進交融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為了順應這一發展,對各種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揚與整合是必要的。將民族音樂與人民群眾的思想與審美進行整理與適應,做到共同創新,通過這一方法來創造出全新的文化精神與思想,與時代共進。
二、保護和傳揚少數民族傳統民間音樂技藝對當今的影響
黨的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其中,從國家層面上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人民層面上看是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從中華民族的層面上看是全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世界的層面看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在這樣的追求下,保護和傳揚少數民族傳統民間音樂技藝對此有著重要且難以估量的影響。娛樂性,民族音樂在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其產自民間,并且在民間廣為流傳,所以它的出現是隨性而又快樂的。各地的民族音樂都沒有規范的形式,民族音樂崇尚自由與快樂,這是精神的向往,是對幸福與滿足的渴望。凝聚性,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國家,同時,在人類歷史上,中國音樂是其中一個起源最早的,它的出現,不是偶然與碰巧,民族音樂是人們對民族價值選擇和生存意義的追求,民族音樂往往起源于勞動,愛情或是勞動,是人們在生活中所向往的情感,這些表演形式體現了人們的內心,是不可替代的,它強大的凝聚性使不同民族的人們有了同一個精神向往。價值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此,聚焦于文化建設的本土特色成為了重中之重。因此,保護和傳揚民族民間音樂正是多樣的堅持了我國文化的本土特色。早在4000多年前,民族音樂就被開始被弘揚和推廣。隨著時間的推移,民族音樂越來越繁榮,它的文化底蘊也越來越深厚,它滲透到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在血液中流淌。它起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民族音樂的價值在人們的生活中是不可取代的,它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在每個人心中已經刻上了深深的烙印。因此,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對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著難以估量的價值。規范性,前面提到,文化是有利有弊的,民族音樂也是如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們對待民族音樂的一個基本理念,要做到真正的傳承與摒棄,就需要每個人對民族音樂進行規范化處理。對民族音樂優質的規范化處理有利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不斷發展。
三、少數民族傳統民間文化技藝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隨時代而消失,少數民族的文化起源于民間,多體現在從前的巫師和寨老,隨著時代的改變,許多封建制度的廢除使巫師和寨老越來越少的存在,他們的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以及傳統民間文化技藝會漸漸的從我們的社會中消失,直到消亡。現代文化與民間文化的沖突,少數民族的民間文化技藝的傳承是和本民族、本地區的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在當今,很多民族與地區還不發達,當地的人民常常會為生活所迫,來到現代化的大都市中謀求出路。由于大城市的現代化思想強烈地沖擊著民間文化,民間文化因此受到極大的考驗。漢民族文化的同化,漢族是我國的第一大民族,它的風俗習慣,文化形式等占據著我國絕對的主導地位。因此,作為人數較少,影響較小的少數民族,其語言、風俗等都會受到漢民族文化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文化亦會受到漢民族文化的同化。他們的傳統民間文化技藝便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漢民族文化的改良。
保護少數傳統音樂文化技藝,最開始的應是從學習教育開始,然而,當代社會的應試教育完全扼制了民族文化的發展,民族文化因此沒有受到重視。四、少數民族傳統民間文化技藝的保護與傳揚的方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開始掀起了改革開放的熱潮,隨著經濟,政治的改革的,思想文化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八十年代前保存的民族文化難以繼續傳延。我們知道,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精神需求。所謂民族,是在文化、語言、風俗習慣與他人區分的一群人,他們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在歷經千百年的歷史之后而應該變得更加燦爛輝煌,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許多民族文化正在漸漸消失,為了使民族文化不被實踐的洪流所沖擊,特建議如下:提倡共同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民間音樂技藝
(1)全民應提高對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消失的危機感和警惕性。民族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新一代的青少年,他們是文化的傳播者和傳揚者。應向青少年大力推行傳統民間音樂的普及教育。少數民族傳統民間音樂技藝的價值對社會非同凡響,應從保護并傳揚民族文化是對文明歷史發展的回應。
(2)保護民族文化是每一個人的責任與義務,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保護好民族文化。創造民族文化生存的良好環境,政府加強對民族文化保護的推行,有關部門應積極尋找符合繼承民族文化的人或單位來加入保護民族文化的行列。
(3)學校積極開展有關民族文化課程,青少年是文化的繼承人,文化培養應從小開始教育,學校可以開展各類民族歌舞、技藝、音樂和體育來充分提高青少年的文化保護意識。保護民族文化是動態的,是需要共同發展和傳揚的,而不單單只局限于學校教育或是有關部門的督促,保護民族文化,可以從基礎的教育開始,讓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結語本文舉例少數民族傳統民間音樂技藝來反應民族文化在當代的生存狀況。民族音樂起源于民間,并發展傳揚于民間,卻即將消亡于民間,保護少數民族的民間文化是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理念。社會的穩定與統一離不開文化的弘揚與發展,民間文化在社會生活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它的真實性和開放性正是反應了人類文明的偉大向往與精神追求。
參考文獻:
[1]鄧夕昀.淺談中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傳承與保護[J].北方音樂,2017,(21):40.
[2]陳余.中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傳承與保護[J].讀與寫(上,下旬),2016,(10):318-319.
[3]劉潘.探究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技藝的傳承現狀及保護對策[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7):297-298.
作者:白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