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特征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寧波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
摘要: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因此,調查分析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危機特征,對民辦高校把握學生成長規律、制定有針對性的措施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問卷調查發現,民辦高校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危機源是人際關系壓力,最常用的應對方式是以退避等消極方式為主。民辦高校需要加強大學生應對心理危機能力的培養,提升應對心理危機的能力。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思想政治工作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民辦高校要根據大學生的心理行為特點創新工作方法和載體。當前形勢下,95后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問題較80后、90后大學生出現了新的變化,媒體公開報道的惡性心理危機事件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民辦高校管理者在制定工作策略時應該按照總書記的部署,依據民辦高校大學生出現的新變化和新特征,提升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此,通過問卷測量的方式,調查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情況,分析心理危機的來源及應對方式的傾向,可以為民辦高校貫徹落實的部署、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研究工具
國內相關學者關于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相關研究以自編量表為主,為方便與其他學者的前期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分析,本研究采用劉玉新編制的《大學生壓力源問卷》[1](刪減重大與突發因子部分)作為心理危機源調查問卷,采用段鑫星和程靖編制的《大學生應激應對問卷》[2]作為心理危機應對方式調查問卷。其中危機源問卷6因子分別是家庭與經濟壓力、前程壓力、學習壓力、社會與人際壓力、異性關系壓力和自主與獨立壓力;應對方式問卷5因子分別是解決問題、合理化、退避、自責、幻想;人口統計學變量包括性別、年級、專業、生源地和是否獨生子女等五方面。經前期的研究論證,問卷的信度效度良好,能夠滿足本研究的要求。
(二)調查實施與數據收集
為保證調查數據的有效性和代表性,本研究采取整群抽取的調查方式對大連地區四所民辦高校大學生發放《大學生壓力源問卷》和《大學生應激應對問卷》1200套,共回收整理有效問卷862套,有效回收率71.8%。本研究采取不記名的方式,要求被試完整填寫個人基本信息,否則無效。以群體的方式集體宣讀量表指導語,并進行適當的說明和解釋,保證被試如實填寫。量表的填寫時間大概30分鐘左右。回收后的量表統一錄入數據,并使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分析。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源特征分析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源總體情況分析
對量表結果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統計出大學生心理危機源6個因子分值。大學生心理危機源6個因子得分由強到弱的排序可以看出,民辦高校大學生最主要的心理危機源是社交與人際關系壓力,這是引發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來源。排在第二位的是前程壓力,未來的就業和個人發展是民辦高校大學生在校期間非常關注的問題。排在第三位的壓力是異性關系壓力,民辦高校大學生對愛情、性和婚姻的態度十分不成熟,對愛情理解簡單、想法單純,易產生“快餐式”的情感關系,缺乏與異性溝通相處的技巧,遇到問題不知如何解決。這一結果與早期的研究結果(樊富珉、李偉,2000[3];段鑫星、程婧,2006[2];王帥、趙志陽,2011[4])相比差異較大,可以推斷在過去的十幾年的時間里大學生心理危機源的變化是顯著的,由前程壓力、學習壓力轉為社交與人際關系壓力。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源性別差異檢驗
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前程和異性關系因子在性別方面差異達到了顯著性水平。可見男大學生的前程壓力和異性關系壓力遠大于女大學生。需要注意的是民辦高校大學生群體的社交與人際關系壓力較大,但男女大學生在社交與人際關系壓力方面差異不顯著,表明他們的人際關系壓力都很大,高校管理者應該高度重視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問題。
(三)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源年級差異檢驗
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前程、學習、社交與人際和異性關系因子在年級方面差異達到了顯著性水平。為更清晰的了解前程、學習、社交與人際和異性關系因子在年級方面的差異,本研究對以上因子進行LSD檢驗。結果顯示:大一、大四學生的前程壓力高于其他年級,大三學生的學習壓力高于其他年級,大一、大二學生的社交與人際關系壓力高于其他年級,大一、大四學生的異性關系壓力高于其他年級,這可能與這兩個時間段大學生較多結束戀愛關系或開始新戀愛關系有關。
(四)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源專業差異檢驗
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前程、學習和異性關系因子在專業方面差異達到了顯著性水平。理科大學生的前程壓力遠大于文科大學生,這可能與理科學生的就業期望值高于文科學生有關。理科學生的學習壓力遠大于文科大學生,這可能與理科的學習難度大于文科有關。理科學生的異性關系壓力遠大于文科大學生,這可能與理科學生思維方式認知狹窄、缺乏處理情感關系的技巧有關。
(五)心理危機源生源地差異檢驗
從表6中數據可以發現,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家庭與經濟和自主與獨立因子在生源地方面差異達到了顯著性水平。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家庭與經濟壓力和自主與獨立壓力遠大于城市生源大學生,這表明農村生源大學生面對的經濟壓力較大,同時也表明農村生源大學生對經濟壓力的敏感性高于城市生源大學生。
(六)心理危機源是否獨生子女差異檢驗
民辦高校大學生的社交與人際和自主與獨立因子在是否獨生子女方面差異達到了顯著性水平。這說明獨生子女不擅長處理人際關系問題,非獨生子女對自主獨立的愿望更強烈。值得注意的是在異性關系因子方面差異雖未達到顯著性水平,但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相比可能出現問題的概率更大。
三、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方式
(一)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方式的總體情況分析
對量表結果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統計出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方式5個因子分值。民辦高校大學生應對方式各因子得分從高到低排序可以看出:民辦高校大學生應對心理危機時慣用的應對方式依次是退避、合理化、解決問題、幻想和自責。退避成為首選應對方式,說明民辦高校大學生應對心理危機的方式較消極。結合各因子排序及民辦高校大學生應對心理危機事件的案例,可以推斷民辦高校大學生應對心理危機時首先采取的是退避的消極方式應對。當退避不能應對心理危機時,民辦高校大學生轉而采用合理化的中性方式應對,試圖通過降低自我防御的方式進行調節。當合理化依然不能應對心理危機時,民辦高校大學生才會選擇解決問題的積極方式應對心理危機。這一結果與早期的研究結果相比變化明顯,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方式是消極和不健康的,退避和合理化可以暫時性緩解心理危機,但也埋下了爆發更大危機的隱患[2]61-62。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方式性別差異檢驗
民辦高校大學生在應對心理危機時采用解決問題和自責方式在性別方面差異達到了顯著性水平。這表明應對心理危機時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多采用解決問題的方式,而男大學生則比女大學生更多采用自責的方式。可以推斷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理性、成熟和自信,男大學生更愿意把心理危機歸因為自身因素[5]。
(三)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方式年級差異檢驗
民辦高校大學生在應對心理危機時采用解決問題、合理化、退避、自責和幻想方式在年級方面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性水平。這表明不同年級大學生在選擇應對方式差異不大,也可以推斷高校在大學生危機應對方式方面的教育效果不好,大學生學習期間在心理危機應對方式方面進步不大。
(四)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方式專業差異檢驗
民辦高校大學生在應對心理危機時采用合理化、退避和自責方式在專業方面差異達到了顯著性水平。可以推斷文科大學生更愿意采用合理化的方式應對心理危機,理科大學生更愿意采用退避和自責的方式應對心理危機。這種情況可能與文理科學習內容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有關[6]。
(五)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方式生源地差異檢驗民辦高校大學生在應對心理危機時采用解決問題和幻想方式在生源地方面差異達到了顯著性水平。城市生源大學生更愿意采用解決問題的方式應對心理危機,農村生源大學生更愿意采用幻想的方式應對心理危機,這應該與基礎教育的水平、家庭教育的方式等因素有關。
(六)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應對方式是否獨生子女差異檢驗
民辦高校大學生在應對心理危機時采用退避方式在是否獨生子女方面差異達到了顯著性水平。獨生子女大學生更愿意采用退避的方式應對心理危機。
四、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源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源及其應對方式之間的相關性,本研究對6個心理危機源因子和5個應對方式因子進行皮爾遜(Pearson)相關性分析。從表14中數據可以看出,大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危機源與應對方式之間的相關性很大。解決問題與心理危機源6個因子的皮爾遜相關系數均為負值,并且與前程壓力的相關性達到了顯著性水平(p<0.05),這表明解決問題是應對心理危機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對前程壓力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但與其他因子不相關也說明民辦高校大學生還未養成用解決問題的方式應對心理危機的習慣。合理化與家庭與經濟壓力、學習壓力和異性關系壓力的相關性達到了顯著性水平(p<0.05),與社交與人際壓力的相關性達到了非常顯著性水平(p<0.01);退避與家庭與經濟壓力、前程壓力、學習壓力和自主與獨立壓力的相關性達到了顯著性水平(p<0.05),與社交與人際壓力和異性關系壓力的相關性達到了非常顯著性水平(p<0.01);自責與家庭與經濟壓力、社交與人際壓力和自主與獨立壓力的相關性達到了顯著性水平(p<0.05),與學習壓力和異性關系壓力的相關性達到了非常顯著性水平(p<0.01);幻想與社交與人際壓力的相關性達到了顯著性水平(p<0.05),與異性關系壓力的相關性達到了非常顯著性水平(p<0.01)。表明民辦高校大學生面對家庭與經濟壓力更多采用合理化、退避和自責的方式應對,面對前程壓力更多采用解決問題和退避的方式應對,面對學習壓力更多采用合理化、退避和自責的方式應對,面對社交與人際壓力更多采用合理化、退避、自責和幻想的方式應對,面對異性關系壓力更多采用合理化、退避、自責和幻想的方式應對,面對自主與獨立壓力更多采用退避和自責的方式應對。而采用合理化、退避、自責和幻想等應對方式應對心理危機源并沒有積極作用,甚至還會加劇部分心理危機源的壓力程度[7]。
五、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特征調查結果討論與分析
(一)心理危機源方面
民辦高校大學生主要的心理危機源是社交與人際關系壓力、前程壓力和異性關系壓力。男大學生的前程壓力和異性關系壓力大;大一、大四學生的前程壓力大,大三學生的學習壓力高,大一、大二學生的社交與人際關系壓力高,大一、大四學生的異性關系壓力高;理科大學生的前程壓力、學習壓力和異性關系壓力高;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家庭與經濟壓力和自主與獨立壓力高;獨生子女的社交與人際關系壓力高,非獨生子女的自主與獨立壓力高。民辦高校應該在心理危機篩查和預警工作中加強對以上群體的重點關注,保證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全覆蓋。
(二)應對方式方面
民辦高校大學生選擇心理危機應對方式的順序是退避、合理化、解決問題、幻想和自責。女大學生更多采用解決問題的方式,男大學生更多采用自責的方式;各年級采用的應對方式無顯著差異;文科大學生更多采用合理化的方式,理科大學生更多采用退避和自責的方式;城市生源大學生更多采用解決問題和幻想的方式;獨生子女大學生更多采用退避的方式。總體而言,民辦高校大學生更多采用消極的方式應對心理危機,管理者應該在心理危機預防教育工作中重點加強大學生積極應對方式的培養。
(三)心理危機源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方面
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源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較高。解決問題方式是應對心理危機的有效辦法,但民辦高校大學生還沒有養成通過解決問題的積極方式應對心理危機的習慣。民辦高校大學生較多采用合理化、退避、自責和幻想等消極方式應對心理危機,表明大學生應對心理危機的方法亟待提升。
綜上所述,高校應該重視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其應對方式的特征及變化,重視大學生心理危機積極應對方式的培養,提升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教育工作水平,利用新媒體在傳統心理危機干預模式的基礎上創新工作機制,全面增強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減輕心理危機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玉新.大學生的壓力和應對方式:特點、相關因素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1.
[2]段鑫星,程靖.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68-69.
[3]樊富珉,李偉.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在清華大學的調查[J].青年研究,2000(6):40-45.
[4]王帥,趙志陽.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危機源及應對方式研究[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41-44.
[5]郭瞻予,吳函.大學生完美主義與自我和諧關系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73-176.
[6]劉艷艷,馬友忠.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應激源與應對方式調查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3):60-62.
[7]趙君,蘇榮坤,孫彥.大學生心理彈性與人格、生活滿意度及正負情緒的關系[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103-106.
作者:王帥1,2;徐成芳2單位:1.大連理工大學,2.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