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聯網環境下思政教育的互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思政教育與情理互動機制概述
國內外關于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動機制引起了相當的重視。部分國家和地區已經擁有較為成熟的實際應用機制。尤其是在互聯網環境下,新一代的學生越來越多地接觸到社會,溝通與交流的方式也有著根本性的改變。作為個人主體越來越強調個體個性的突出與發展,一般的說教與灌輸的思政教育方式難有實效。情理互動機制所強調的正是深入學生生活,主張以學生為主體,依靠主體調動自身的價值觀和認知,充分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情理互動機制扮演的往往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通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設置情景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思政教育的目標很廣泛,對于學生的價值觀建立、世界觀構建、人際關系處理、理想目標培養、情懷素養的引導等都在其范疇之內。教育的內化效應是情理互動機制的立足點,國外在實際的互動機制應用上有著很好的實效。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在機制建設與探索上都更為成熟。網絡時代的到來為各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提供了一個信息環境。對于教育體系而言,學校不再是知識信息的唯一的、主要的來源。生活著這樣的一個網絡環境之下,學生交流溝通的方式都習慣以互聯網媒介為基礎,以至于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都與互聯網相契合。但是對于正在成長階段的學生,各種觀念、價值取向等都沒有穩定成型,容易受到影響與引導。互聯網信息良莠不齊,雖然能為學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資源但同時也容易對學生形成不完全正確的誘導。這對于思政教育就有著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學生都習慣于利用網絡進行人際交往與感情交流,這正好成為思政教育工作的突破口與著力點。情理互動以互聯網為基礎,通過網絡互動開展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這種機制的實現必然符合學生的情感。當下,QQ、人人網、校園BBS、電子郵件、網絡論壇等,都成為學生交流的主要陣地。多元的交流平臺與交流環境,既為學生提供了交流手段,也充分實現了個體自主價值實現。基于互聯網建立情理互動機制,可以實現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主動與被動的轉換,增強教育效果。受教育者在思想、思維、行為方式、道德、審美、意志等方面都能在這類的機制下得到深刻的引導與轉變。
二、互聯網環境對思政教育互動機制探索的積極影響
互聯網的普及對以往的思政互動機制產生了較大的沖擊,無論是從教育資源的掌握,還是從學生適應的有效互動機制角度來看,都對思政教育的改變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首先,互聯網環境為互動機制提供一個全新的平臺。互聯網因其新奇的形式與豐富的資源而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網絡媒介的形式也呈現出越來越豐富的形式,聲音、文字、圖片、視頻等,QQ、BBS、人人、微博等平臺都是學生活躍的平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夠僅僅停留在課堂以及學校的教育形式中,這些平臺都能夠被思政教育充分利用成為主要的思政教育陣地。思政教育融入互聯網業必須改頭換面,一改嚴肅認真的說教形象,形式不一而足,但是要符合互聯網特征。可以采用當下互聯網上流行的圖片、視頻、焦點人物與事件。內容豐富多樣、形式活潑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取得認同,教育才能直達學生心底。其次,互聯網形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除了學生對互聯網有濃厚的興趣外,互聯網的虛擬特性為教育者與教育者提供了一個平等的、可互換的、民主的交流平臺。當前,眾多高校、中小學都在網絡上開設有專門的校園論壇、留言板等,學生可以在上面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以及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都大有裨益。通過網絡溝通更容易使學生接受,溝通交流的效果當然更加有效。
三、互聯網環境下情理互動具體機制探討
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定的社會群體用一些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影響力,使其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等都符合該群體的行為規范、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其實就是提升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且能夠在自身客觀世界得到改造的同時,也改造好主觀世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者將社會主流價值觀傳播給學生,進而對他們產生影響,從而提高學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過程。
(一)整合教育資源,利用互聯網建立思政教育機制各階段的教育單位手中都擁有者豐富的教育資源,這其中就包括互聯網信息設備。可以說,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已經具備基礎設施條件。不同教育階段的學校擁有的網絡規模與平臺可能數量與質量有所不同,但是這不影響學校從自身實際出發,針對性地利用資源優勢建立互動平臺與互動機制。當前,絕大部分學校都擁有自己的網站,其中包含各類BBS、論壇、留言板以及各個下級單位的網站、群、論壇等,這些都是學生較為集中活躍的平臺。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展思政工作是容易實現的。在新媒體出現之前,思政工作隊伍當然已經有了相當的工作經驗累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要要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環境是一個外部條件,對于任何系統來說都是這樣,當然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也不例外,這種思想道德教育的環境既是教育對象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也是其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說創造優良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對于思政互動機制的工作思路、工作條件、流程以及措施和教育環境都有相對成熟的認識以后,就可以知道,思政工作在互聯網中的開展只是在形式上的創新,工作目的與工作思路仍然是沒有改變。那么如何整合網絡資源為思政工作所用、如何提高利用網絡資源的能力、如何在網絡的基礎上創建契合學生心理的互動機制就是思政工作人員要重點考慮的。
(二)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情理互動網絡技術是在不斷發展的,原有的QQ、MSN、飛信、人人網等等都成為主流的學生交流平臺與交流手段,而近來微信、米聊、微視頻等又成為學生的網絡新寵。思政教育要搭上網絡平臺的快車,不斷與時俱進。具體的網絡互動機制的開展需要依賴這些平臺與手段展開。當代各年齡階段的學生更習慣于通過網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與觀點。這種論壇與熱點事件帖子都逐漸走入學生的視野成為學生吸納觀點態度、表達自我的一種形式與手段。基于此,思政教育的互動機制開展大有可為。思政教育也可以開設論壇、建立討論群、設置留言板等形式開展與學生的情理互動。通過這些形式,發動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思想政治討論,充分表達自身的觀點與想法,在討論與互動中實現對學生的觀點與態度的影響。再加以適當的引導與干預,達到正確影響學生的目的。當然,這一機制的實現并非簡單的一成不變的,對于形式的創新與平臺的跟進是十分重要的。思政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樣,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視頻、微電影、視頻剪輯、視頻配音等形式。平臺的跟進要緊跟時代,網絡新產品的推出應十分迅速,選取學生最為喜愛的、學生較為集中的平臺作為思政教育開展的陣地。
(三)結合網絡熱點話題作為素材,開展情理互動思政教育選取的題材并不一定要拘泥于黨國大計這些過于宏觀的事情。貼近學生生活的、社會熱點集中的、學生較為感興趣的事物都可以成為思政教育的題材。學生身邊有好的壞的事情都可以選取到網絡上,發動學生進行討論,當然題材的選取與加工要通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審核,敘述的方式與角度要利于學生教育。對于網絡上較為熱點的話題與人物,通過論壇帖子、BBS等都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通過討論,一方面可以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另一方面可以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價值取向與價值判斷。通過這種模式與機制的多次實施,形成相對固定的討論機制。思政教育工作人員要主體定調與營造氛圍,同時給予學生充分的網絡討論自由,把握住大致的討論方向。同時結合個別學生針對性地指正與交流,力求達到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效果。
(四)全面創新思政教育情理互動機制載體傳統思政教育方法如同確定了初始條件就可以按公理一步步地推理和預測出來的“拉普拉斯妖”一般,容易脫離實踐生活而自我封閉。在互聯網時代,因為多元化思想的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都已經認識到思政教育不僅僅是培養或訓練,也不是數學公式,而其實更加類似于一種生成和發展,所以以對不可逆性的全面認識為前提,正視曾被視為“噪聲”的不確定性,采用開放靈活的教育教學方法,將有助于提高實效和活力。除了上述的MSN、email等交流討論形式,學校網站、校園BBS、各級QQ群等都應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平臺。一方面,在現有的網絡平臺上積極創新交流模式與交流平臺。部分學校已經實現了諸多網絡欄目的創辦,成為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校長信箱”“回音壁”等網絡欄目都已經取得不俗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原有平臺之外,開創一系列的欄目與平臺,諸如網絡時政事件收集,系列網絡評選活動、校園網絡文化節等都可以在這些載體中,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潛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育。
(五)提升學生網絡素養,提高學生互動參與的積極性思政教育最為根本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自身的價值觀體系。所謂網絡素養就是使學生具有獨立甄別網絡信息,判斷信息價值,規范網絡行為的個人能力與修養。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動機制的主體是學生,同時學生也是參與主體,互動機制實現的基礎。互動機制的實際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參與程度與參與積極性。從這個角度來講,創新互動形式、選取互動題材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從情理出發,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能否在互聯網背景下,緊密貼合網絡,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成為能否激發興趣從而接受思政教育的關鍵。
總之,互聯網環境是一把雙刃劍,對學生而言,在帶來各種信息、拓寬接觸領域與知識面的同時,也帶來了學生思想與價值取向偏斜的風險。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在帶來了原有教育模式與渠道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全新的思路與平臺。情理互動模式下的思政教育依托互聯網的開展勢在必行,其機制的探索就顯得尤為迫切。具體的機制實施與實施效果只能是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網絡互動機制的建立與創新,調動學生來完成學生思政教育。
作者:徐俊單位:麗水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