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論民族教育傳統與現代的整合范文

論民族教育傳統與現代的整合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民族教育傳統與現代的整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民族教育傳統與現代的整合

民族教育的發展不是忽略民族文化傳承,去追隨現代化的發展,而是在民族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銜接好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教育的關系,接納少數民族文化知識結晶與生存智慧,融合少數民族區域知識和本土知識的價值,平衡民族教育傳統性與現代性關系的發展。作為民族教育的核心,傳統性與現代性在每一次民族教育改革中既是一次深刻的碰撞,又是一次艱難的抉擇。民族教育的公平發展是在傳統性中有現代性,現代性中有傳統性的交融共處中,延續傳統并“揚棄”傳統,實現民族教育個性和共性的協調發展。協調就是一種平衡,是一種在矛盾運動中尋求的平衡,是傳統性與現代性的平衡態。即讓民族傳統文化在民族地區社會再生中成為不可或缺的源泉,使民族教育在現代科技理性和現代化生活的催生下,衍生出現代性的特點,但不脫離民族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獨特性及傳統性。

烏江流域民族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強制性大于自愿性,表演性強于文化性。烏江流域民族文化的傳承主要以民族文化進校園的方式進行,以第二課堂活動為主要載體,開設了以少數民族體育、歌舞、樂器、美術為主要內容的課程。這類活動不屬于民族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自覺實踐,而是在當地民宗委、教育局等部門的強制性要求中不得已而為之的行動。如某縣按照省教育廳、省民宗委文件的精神,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縣教育局、縣民宗委共同成立“某縣民族民間文化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制訂實施方案,并以紅頭文件的形式發到各鄉鎮和學校,各式各樣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動由此展開,一波高過一波。這是強制性行為帶來的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應試的壓力,這類活動會逐漸淡出。如此自上而下的工作機制,導致搞了很多浮于表面的只有強制沒有自愿、只有表演沒有文化的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以表演和民族特色為目的的“進校園”和“進課堂”活動,不可能成為全校性的常規活動,更不能走進少數民族學生鮮活的現實生活,反而曲解了傳承民族文化的本真。文化人類學認為,傳承文化是傳承民族精神,是提高民族的生命力。調查發現,烏江流域的很多學校將民族文化傳承搞成一種轟轟烈烈的活動,有的地方和學校借以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有的學校借助民族文化進校園完成素質教育的任務。烏江流域學校的民族文化傳承只關注了民族的有形文化,且停留在表層,學校的文化傳承演變成了與少數民族相關的音體美文娛活動。學校沒有擔當起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主要表現為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缺乏民族精神的滲透;學校沒有利用民族音樂、民族美術、民族工藝、民族舞蹈、民族體育等民族文化活的載體,去挖掘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核心力。

烏江流域民族教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同一性而忽視多樣性,強調現代性而忽視傳統性,強調都市文化而忽視鄉村特色。①通過對烏江流域民族學校課程計劃、課程設置、課程表的查閱,其反映的內容與非民族地區教育的其他學校完全一致。在民族教育的課程設置中,沒有專門講述少數民族文化的課程,少數民族學生在學校觸摸不到自己民族的歷史、宗教、文學和藝術,甚至本民族的語言。事實上,由于受升學教育的影響,烏江流域的民族教育從教學內容到辦學模式其特色都不鮮明,民族性和傳統性體現不夠,課程內容很少反映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生產生活方式。很多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中小學教育僅處于“掛個牌”的狀態,除在校名上冠以“民族”二字外,其他方面沒有什么區別。烏江流域的民族教育在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上,照搬全國模式,忽略地方特色和民族性。通過隨機深入課堂聽課,發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是圍繞成績轉,就是跟著考試“指揮棒”跑,唯一感受到的“民族特色”是大部分教師都用地方方言授課。烏江流域民族教育教學內容脫離民族地區發展實際需要的現象格外突出,沒有建立起民族教育主動適應民族地區經濟建設需要并為之服務的有效機制,使民族教育中的教學內容、方法及人才培養,不同程度地與民族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相脫節。

一個國家“發達與不發達的真正區別,主要并不在于一小批文化貴族的存在,而在于教育在全體人民中更廣泛的普及。”②這句話真切地概括了教育普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要實現社會的現代化,首先應實現人的現代化和教育的現代化。通過調查發現,一些地區在以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為目的的“兩基”攻堅戰中大搞形式主義,蒙混過關。很多學校以突擊性的戰略專注于“兩基”攻堅的“政績工程”,以完成指標為目標,用虛假的材料來掩蓋民族教育現代性追求的現實困境。華麗的“兩基”攻堅戰的戰果,遮蔽了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已經頹廢的內力,烏江流域民族教育發展的表面繁榮孕育著教育的深刻危機。當地學校為了使入學率、輟學率、畢業率等符合國家標準,教師在假期辛苦地捏造假的學生花名冊,從入學到畢業,哪些學生來,哪些學生去,都弄得嚴絲合縫。為了真實,還編幾個“轉學”的情況,只要保證“數字推得轉”,“數字經得起推敲”。烏江流域民族教育的各個領域與現代性缺乏結合融通。民族教育與社會其他各個領域間缺乏相互支持、相互滲透,從而難以形成觀念靈活、直接面向社會經濟發展的開放的民族教育體系。民族教育在傳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時,要提高少數民族學生融入主流社會的能力,其目標應指向現代化的生活。但是,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學校后卻面臨“文化中斷”的困境,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在完成義務教育甚至高中階段的教育后,卻不能融入主流社會,這表明烏江流域民族教育的現代化價值追求出現偏差。

現代性是民族教育發展的一種方式,但不能成為民族教育發展的全部。只有建立在民族傳統文化基礎上,民族教育的發展才是內生的和可持續的發展,才具有全面性的特征。③接納地方性知識,汲取傳統文化,不能用當代主流教育的價值追求強加于民族教育,應結合少數民族的愿望,符合少數民族的生活實際、文化要求及價值觀,耦合民族教育的傳統與現代,實現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平衡態,促進內生性發展。現代民族教育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飽含民族的精神和價值,彰顯了教育的現代性要求,承擔著為民族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任務。烏江流域民族教育的公平發展,應重拾民族文化特色和價值觀,堅守民族發展的文化脈絡,加固民族教育自我身份的認同。烏江流域少數民族所具有的注重教育、尚簡勤學的文化傳統,兼收并蓄的胸懷,敬畏生命、樂觀豁達的生命情懷,以及和諧共生的精神,在民族教育中應有所體現。應立足于烏江流域的文化傳統,在充分發掘少數民族傳統知識資源的基礎上,建立與生活方式、文化環境和人們的社會理想相一致的教育制度,使民族教育服務于當地社會、經濟、文化和少數民族學生的發展。同時,將烏江流域民族教育的現代性內容與地方性知識、民族文化傳統進行“涵化”,進而提升民族教育發展的自主能力和選擇的能力。

民族教育的傳統具有動態的、歷史的和發展的特性,一個民族的教育思想,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內形成,并受到該民族文化的影響和制約。④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保持民族特色的現代化是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繁榮昌盛的必由之路。否則,民族文化的消亡就意味著這個民族的消亡,也就談不上國家民族的現代化。⑤烏江流域民族教育的公平發展,應以其文化傳統中固有的社會心理、意識形態、認知經驗、生活方式為根基,以苗語、彝族語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尚簡勤學的文化教育傳統、和諧共生的道德教育傳統為發展的內涵動力。民族教育傳統中能夠被世代流傳下來的教育理念、方法、內容、制度和形式,符合少數民族學生的發展和認識規律、契合民族教育發展的規律,必將成為民族教育現代化追求的強大動力。應將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內容,與少數民族學生文化淵源、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加以結合,讓民族教育奇葩散發出民族文化的幽香,讓有“民族”之名的學校釋放出十足的民族味。在烏江流域,愈是傳統民族習俗保存完好的村落愈表現出窘困的現實,愈是現代品性濃厚的村落愈表現出富足的物質文化生活。在這些地方,“現代”比“傳統”更重要,村民對現代化的追求比任何人都迫切,教育無疑是實現他們現代化夢想的最佳途徑。在繼承民族教育優秀傳統的前提下,亟待建立起現代化的教育體系,即將現代科學技術和科學方法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工作中,實現民族地區教育體系、教育觀念、辦學理念、教學手段、師資隊伍建設的現代化,及教育管理的現代化。由此,幫助青少年獲取進入現代化主流社會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養成適合主流社會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方式。

追求共性就是發展民族教育現代性,發展個性就是弘揚民族教育的傳統性。長期以來,不管是民族教育的管理者,還是民族教育的研究者,側重于從民族教育發展與非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差距中,探索發展“共性”的政策措施,以便實現同步發展。客觀上講,必須從“兩基”攻堅目標全面實現、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學校布局合理等“共性”方面,發展高質量、高水平的現代民族教育,這是烏江流域民族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課程設置等方面,也應追求“共性”,這種選擇有助于提高少數民族成員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從另一個層面上講,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豐富人類文化,卻表現出了嚴重的不足,民族教育的“個性”發展有待加強,應防止“共性”取代“個性”。“個性”發展關鍵在支點,烏江流域民族教育個性發展的支點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課程是開展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核心,是保障民族文化傳承的關鍵點。應在弄清地方性知識的價值、民族文化與民族教育之間關系的基礎上,開發生態環境、生產生活、民風民俗、社會歷史、傳統科學、民族藝術、語言文學等課程。尤其要重視這類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按規律開設“雙語”課程,增加民族文化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通過課程整合文化,通過課程傳承文化,通過課程積淀文化,通過課程發展民族教育的“個性”。民族教育滋長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發展民族教育不能拋棄少數民族固有的文化傳統和魂魄。有根才有歸屬感,有歸屬感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民族教育發展中,既要追尋民族教育現代化的軌跡,也要涵養民族教育傳統的根基。傳統性與現代性并非水火不容的對抗性矛盾,而是在碰撞中尋求交點和共同的支點。從這個意義說,烏江流域民族教育是整合傳統與現代的教育,是既幫助少數民族成員適應主流社會,又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教育。

作者:冉隆鋒單位:長江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性狂猛bbbbbxxxxx| avtt2015天堂网| 狠狠做五月深爱婷婷天天综合 | 国产边摸边吃奶叫床视频| 中文字幕中出在线|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1024香蕉视频| 在线中文字幕不卡| 一二三四日本高清社区5| 日产精品1区至六区有限公司| 久热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 黄网页在线观看| 天堂岛在线免费看电影| 上原亚衣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和几个女同事的激情性事| 高清伦理电影在线看| 国产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 无码a级毛片日韩精品|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高清| 午夜福利视频合集1000| jizz大全欧美| 国产美女一级特黄毛片| av天堂永久资源网| 日本中文字幕第一页| 亚洲欧美日韩自偷自拍| 真实国产精品视频国产网| 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 亚洲色欲色欲www| 国产精品爽爽V在线观看无码| 99riav国产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国产小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