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文系大學生閱讀習慣調查及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當代大學生的閱讀現狀令人堪憂,主要存在閱讀時間少、閱讀量小、閱讀范圍窄、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等問題。對此,我們針對性提出了“三位一體”培養建議,以期探索大學生閱讀習慣培養機制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閱讀習慣;問卷調查
狄德羅說,“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閱讀能給人以樂趣和知識,是人們最基本、重要的學習方式。不過,在網絡媒體發達的今天,人們的時間愈發碎片化,閱讀情況普遍堪憂。為了掌握當代大學生的文學閱讀情況,本次調查以閱讀文學類書籍為切入點,選取五個不同層次的學校為樣本,采取問卷、訪談等形式進行詳細的調查。“在文學被嚴重邊緣化的當前社會,中文系大學生的文學閱讀情況如何,具有某方面的代表性。”[1]因此,本次調查五所高校中文系學生的閱讀情況,以期反映當代大學生閱讀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調查問卷設計與樣本背景
為了解大學生的閱讀現狀,我們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問卷主要圍繞閱讀時長、內容、數量、方式等幾個方面,另外,每所大學還抽取了10位大學生進行了訪談。本次調查選取了五所不同類型的院校,包括“985”院校、“211”院校以及普通一、二、三批本科院校各一所。每所學校抽取部分中文系學生作為樣本,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48份。主要調查大三學生,但也選取部分其他年級的學生以作參照。考慮到中文系女生居多,為了使所選樣本具有代表性,本次調查特意在樣本性別問題上予以調整,力爭避免調查的片面性。
二、閱讀現狀堪憂
(一)閱讀量小時少經統計,一年內閱讀5—8本及8本以上文學書的學生各占總人數的26.44%,閱讀3—5本及3本以下的學生各占總人數的28.45%、18.67%。《新編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學業管理指南》的附錄中推薦了大學生閱讀書目(100本)并詳細列出閱讀達標情況———推薦大三必讀書8本,拓展與參考閱讀書6本,[2]若以此為參照,則僅有26.43%的學生達標。可見大部分學生閱讀量過小。而一年內觀看影視作品5—8部及8部以上的學生各占總人數的27.87%、47.99%,觀看3—5部及3部以下的學生各占總人數的17.82%、6.32%,不難發現,學生在課余時間更傾向于選擇觀看影視作品而非文學類書籍。另外,學生一周內課外閱讀文學理論類書籍的情況更不樂觀,閱讀3小時以內的學生占54.31%,而閱讀8小時以上的學生僅占8.33%。這不得不讓我們正視,不同層次高校的大學生普遍存在閱讀量不足、閱讀時間少的問題。
(二)閱讀范圍窄閱讀文學書籍類型的調查結果顯示,207位(59.48%)學生喜歡閱讀小說,而文學理論難獲學生“芳心”,僅有4.02%的學生喜歡。隨后我們又了解了學生最受歡迎的作家,結果是:46名學生喜歡路遙,40名學生喜歡張愛玲,35名學生喜歡東野圭吾,32名學生喜歡魯迅,30名學生喜歡三毛。余華、沈從文、莫言、老舍、賈平凹、村上春樹、巴金、高爾基等雖在受歡迎作家之列,但喜歡的學生甚少。另外,在學生最喜愛的書籍這項調查中,《平凡的世界》以33票被選為最受歡迎的書籍,《圍城》《活著》位居第二、第三。由上可知: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小說,閱讀的類型單一;學生喜歡的作家多為國內現當代作家,對外國作家及作品則涉獵較少;學生選擇閱讀書目時盲目跟從流行。可見,學生的閱讀面狹窄、閱讀范圍存在較大局限性。
(三)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以文學理論類書籍的閱讀習慣為例,55.48%的學生傾向于借閱,22.7%的學生喜歡閱讀電子書,11.21%的學生選擇購書閱讀,10.92%的學生僅閱讀教材。訪談中大部分學生反映,借閱、電子書閱讀、教材閱讀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一般不會購買這類書籍。另外,在文學理論書籍的閱讀中,50.57%的學生略讀,且不做標記;細讀并勾畫的學生占35.92%;而細讀并做筆記的學生僅占總人數的13.51%。訪談中得知,大部分學生在閱讀時都沒有做批注、做筆記的習慣。60.63%的學生反映,閱讀文學理論完全是因為課程所需、教師要求,而且認為閱讀文學理論可以精通專業知識的學生僅占34.2%。因而在閱讀方式與習慣上比較隨意,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對策研究
據以上數據分析可得出:以中文系學生閱讀文學理論類書籍為例,高校學生的閱讀現狀令人堪憂,重視閱讀已刻不容緩。對此,我們提出了“三位一體”的閱讀建議,旨在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尤其是文學理論類書籍的閱讀,積極引導學生,使學生體驗由“閱讀”到“悅讀”的變化,從而改善閱讀現狀。[3]
(一)學校———營造氛圍1.豐富圖書館資源。部分學生反映閱讀量少的原因之一是圖書館藏書不豐富,不能滿足閱讀需求。對此,學校在豐富、更新圖書館資源時應從館內藏書與館際互借電子書兩方面入手。學校還可面向學生廣納建議,可在結合實際情況的同時考慮學生的閱讀需求,如此才能更好發揮圖書館的價值。2.舉辦讀書知識競賽。實踐證明,舉辦讀書節、讀書報告會等活動成效一般,因此,我們提倡舉辦讀書知識競賽,在競爭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各高校之間可相互切磋,也可在校內以專業為單位舉辦。競賽的內容不局限課本知識,問題設置可多樣化,以激發學生閱讀更多的書籍,從而豐富自己。3.規定“悅讀”月。“悅讀”月的建立不僅提醒我們應重視閱讀,而且還可以在無形中建立起監督機制,無論是否是同專業學生,在“悅讀”月,大家可圍繞閱讀內容成立小組,小組成員相互監督,并分享讀書心得,還可以相互解答困惑,從而相互進步。
(二)教師———正確引導1.圖書管理員的引導。圖書管理員可劃分經典閱讀區、專業閱讀區、休閑閱讀區,既鼓勵學生按照需要閱讀,也可在學生借閱圖書時依據學生閱讀情況推薦其他閱讀區的書目,鼓勵學生多方面閱讀。2.專業教師的引導。調查中了解到,部分大學生不知如何安排課余閱讀時間,對閱讀書目的選擇較為茫然。因此,專業課教師和輔導員可在學期初、期中及期末三個階段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充分發揮教師在“師生閱讀互動”中的作用。[4]教師可給出書單,讓學生按照由易到難閱讀,或類似書目對比閱讀,并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教師應及時檢查學生閱讀情況,解答學生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同時,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例如學習某個文學理論的概念,讓學生學會如何運用該理論來分析具體文本,使學生體會到閱讀與學習的意義。
(三)學生———態度積極1.制定閱讀目標。為了改變閱讀量小、時間少、范圍窄、習慣差的現狀,首先,學生應重視,從自身做起,制定明確的閱讀目標與計劃。閱讀計劃可為兩部分,即專業書閱讀、課外書閱讀。同學之間相互監督,按時完成閱讀內容。在多讀的同時注重閱讀效率,同學之間可相互探討閱讀中遇到的困惑,分享各自的收獲。2.培養“悅讀”習慣。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并非朝夕之事,培養“悅讀”習慣更不容易。“悅讀”習慣的培養離不開教師、家長、同學的支持與引導,同時應嚴格要求自己,提升自主閱讀能力,在閱讀中尋找樂趣與美的所在,善交熱愛讀書的良師益友,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長此以往,“閱讀”自然會成為“悅讀”。總而言之,“三位一體”閱讀建議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大有裨益,希望能引起高校教師與學生的足夠重視,更多人能夠參與其中,由“閱讀”走向“悅讀”、由“孤讀”走向“不孤讀”。
參考文獻:
[1]賀仲明,王世誠.大學中文系學生文學閱讀調查[J].東岳論叢,2014,35(5).
[2]王金順,張龍成.新編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學業管理指南[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4.
[3]周夢寧.低年級大學生閱讀習慣的調查與對策研究———以浙江大學為例[J].湘潮(下半月),2015,(6).
[4]查穎.文科大學生閱讀問卷調查分析———對浙江省1004名大學生的調查[J].中國高校研究,2016,(11).
作者:張進紅;景嬋娟 單位:河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