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學視角下入黨教育管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入黨后教育管理是指大學生在成為預備黨員后,黨支部(總支)對他們所采取的管理與教育活動,通過對大學生黨員進行理想信念的繼續教育,使之思想更趨成熟,政治信仰更為堅定,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成為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目前大學生入黨后教育管理存在的一些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條:(1)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除違反校紀校規處分黨員外,支部對黨員鮮有明確的制約與激勵;(2)學生黨員活動形式單調,很多高校大學生入黨后教育除了支部大會、繳納黨費、理論學習外,沒有其他活動,教育作用不顯著;(3)由于教育實習、見習、調課等安排,支部成員很難統一集中,影響支部活動的開展;(4)高校對黨建經費資助甚少,限制了黨員活動的開展。從現象到本質,審視入黨后教育管理難題的癥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高校急功近利現象突出,傳統人文主義教育被削弱。在目前高校評價體制中,師資力量、科研情況、教學設施是衡量高校的主要參數,卻忽視了一個重要內容,即它的產品:學生。是否培養出優秀的學生,應該是檢驗高校的重要指標。同時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大批量、流水線、快速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做出了貢獻。但是高校卻不夠關注每位學生內心的想法,德育的功能逐漸退化,傳統的人文主義教育被削弱。大學生的思想養成更多的是通過自我學習、朋輩關系、家庭影響所獲得。一方面是學生獨立、自主意識增強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處于快速發展期的中國高校,偏重于規模與科研發展,未集中精力專注學生長遠發展與人格培養的結果。
(二)高校行政機構設置和傳統理念,容易出現教學與黨建工作兩張皮現象。黨委領導下校長負責制的高校,一般設有黨群和行政機構,兩者性質不同,工作內容各有側重。當教學與學生黨建活動出現沖突時,后者往往被排在第二位。一方面是因為黨建工作抓的是“虛”,思想理論效果不能馬上見效,而大家更愿意選擇立竿見影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黨建工作還沿襲老的一套做法,以灌輸式的方法開展活動,未能融入到高校中心工作中去。
(三)高校追求就業率與護短學生,使黨員管理方面存在軟肋。畢業生就業評價體系設置偏重于數量,輕質量,從而導致部分高校追求片面的就業率。在就業競爭激烈的當下,找一份好的工作實屬不易,同時能繼續升學深造的也只占少數。為了在政審或者檔案中不留下污點,支部在懲罰學生黨員時,如果不是違反嚴重的校紀校規的,一般都是以教育為主,揚長避短,以就業或升學為第一原則,這給平時的黨員管理帶來了難度。
(四)黨建工作人員自身理論水平不高。這也是制約入黨后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支部能提供什么樣的能量、平臺與支部書記自身理論水平分不開。目前高校學生支部書記基本上由輔導員兼任,他們忙于應付各種學生事務,因此沒有足夠的精力投入。而入黨后教育管理是對黨員進行深層次的教育與引導,只有具備豐富的經驗與較高的理論水平才能達到預期效果。盡管意識到入黨后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但囿于自身水平與精力,支部書記不敢或者無法去嘗試這方面的工作。
(五)經費是制約黨員教育管理的一大瓶頸。黨員活動形式的創新,離不開經費的支持。而每年學校撥給黨建的經費很少,黨建工作自身又無法創收,因此給支部活動創新開展帶來了諸多困難。
二、構建大學生黨員教育管理與高校
中心工作二位一體體系華東師大政治學系教授齊衛平認為高校黨建工作具有復合性的特點,存在整體顯示度不高、合力作用發揮不夠的現實性問題。他還認為高校黨建工作在堅持黨中央宏觀層面提出的要求外,還要考慮到微觀層面,結合高校自身的特點開展黨建工作才具有針對性與實效性。立足高校,遵循高等教育規律,結合大學生入黨后教育管理難題,特提出以下解決思路。
(一)高校黨委領導應樹立黨建與中心工作的整體意識。目前高校黨建工作機制,分工具體,任務明確,但也容易造成條塊分割,重復交叉,關聯不夠緊密,各部門之間的配合有待于加強。首先,要求高校領導在思想上高度重視黨建工作,充分認識到黨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時,提升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建立黨建工作領導小組,開展經常性工作,完善工作制度,并將黨建整體性的工作計劃和方案納入到全校中心工作議程。
(二)整合校內資源提高黨員理論水平。借助高校現有資源,即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科師資力量,提高學生黨員的理論水平。在學校教學統籌安排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除了針對大多數同學作普及教育之外,也可適當轉移重心,多傾注精力在黨員教育方面。結合熱點難點問題,給學生黨員作專題方面的講座或指導。教學相長中,可促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際中的運用,也有利于促進高校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創新活動形式增強信仰教育實效性。目前在校大學生基本上屬于90后,伴隨著網絡科技、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展,使得“‘90后’大學生的信仰總體上呈現出多樣化、開放性、包容性的發展態勢和矛盾性、多變性、不穩定性的特點”,這給目前高校的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除了加強理論透視,使學生黨員明確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規定性,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外,還要理論聯系實際,借助各種形式啟迪他們的自覺思考。針對網絡普及化的趨勢,支部要重視利用互聯網,建設并利用好自己的宣傳教育網站,掌握網上思想教育和思想斗爭的主動權。通過紅色網站、參與論壇、聊天室、BBS等欄目,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黨員進行交流,并針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做出有說服力的回答,引導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的思想,增強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認同和內化。傳統的“我說你聽”支部大會模式已引起了學生黨員的疲乏,在把握原則的前提下,可以改變活動形式,充分發揮大學生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的主體性。由學生黨員主持策劃,采取答辯、演講、合唱、視頻播放、實踐學習等,帶領支部成員一起學習、探討,從而激發黨員的積極性與自主性,變被動參加為主動探索學習,提高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拓展活動空間,加強理論聯系實際。采取社會調查、紅色路線行、志愿服務等戶外模式活動,增強學生黨員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真實情感。
(四)創造平臺促進大學生的知識成長。高校黨建工作歸根到底是服務于人才培養這個中心。除了為學生的思想養成創造平臺外,高校黨建工作還要為學生的知識成長開辟道路。只有滿足了學生成長成才的特色需求,黨員教育管理才能落在實處。首先,針對支部成員,制訂黨員管理考核制度,在理論素養、學習成績、科研競賽、工作態度、服務群眾等方面,對黨員進行考核,每學期一次,未達到要求的黨員,支部對其進行警告、談話,甚至勸退。從而促使所有學生黨員進入組織后再接再厲,成為一個政治素質過硬、成績優秀、思想積極向上的優秀畢業生,為他們今后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全體同學一起進步,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開展黨員“一幫一”活動、黨員聯系寢室制度、結合專業特色開展學術活動等,使黨員對學校的優良學風、安全穩定等方面,起橋梁、紐帶、中堅的作用。
(五)構建師生黨員有機統一模式。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性的作用。兩者處于相輔相成、教學相長的特殊關系。2012年1月,習在第二十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突出強調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對大學生的影響。他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青年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和指導者。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情操,對青年學生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在思想傳播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黨建工作包括學生黨建與教工黨建兩部分,利用兩者內在的關聯性,構建良性互動的關系,有助于高校黨建工作整體作用的發揮。因此,發揮教工黨員在育人方面的積極性,加強教工黨員對學生黨員的引導與塑化,也是學生入黨后教育管理的一個重要渠道。
三、結語
加強學生入黨后教育管理教育勢在必行,難點在于高校學生黨建與中心工作兩者之間在思想與實踐上沒有理順思路,達成統一的認識。兩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必須遵循自身發展規律,結合高校特色,堅持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在明確高校黨建工作復合性與特殊性的基礎上,才能切實開展大學生入黨后教育管理工作,并顯出成效,既為人才的知識成長開辟道路又為人才的思想養成創造平臺。
作者:張燕單位:臺州學院醫藥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