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研究型大學空間資源優化配置范文

研究型大學空間資源優化配置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研究型大學空間資源優化配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研究型大學空間資源優化配置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四期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初步完成,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從注重數量和規模的外延式發展,轉向重視質量和效益的內涵式發展,研究型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標志,提高辦學水平,促進內涵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①。同時,國家“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也強調教育發展,要求強化創新驅動,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結構,以實現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水平②。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優化內部結構,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研究型大學作為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的重要標志,是以知識為核心素材,對知識進行創造性生產的重要場所,包含知識生產、知識傳播和知識應用等功能性環節。研究型大學不僅是以學生培養為核心的知識傳播陣地,更是科學研究的知識生產基地,因此必須轉變外延式的發展模式,重視科學研究以及學科創新,優化知識生產模式。知識生產模式的優化影響研究型大學發展的內外部各個要素,而空間資源配置作為研究型大學生產、傳遞以及應用知識的物化載體,一定要適應知識生產模式的新特征。

但目前關于我國研究型大學空間資源配置,學者們主要關注校園如何傳承校園建筑文化、平衡校園與城市建設的關系、合理融入地域特色等問題,要求注重校園空間的環境建設③。也有研究者從校園整體規劃出發,關注校園擴建過程中存在的矛盾與沖突,要求注重校園綠色環境建設,提出彈性生長的校園空間規劃①。還有研究者從師生主體需求出發,提出研究型大學應關注知識主體發展,為主體提供交流空間②。學者關于研究型大學的校園空間資源配置研究以整體規劃的視角解析校園空間的文化內涵以及地域特色、從綠色校園出發提出彈性生長的校園空間規劃以及關注師生主體對空間環境的適應性,未能充分重視校園作為知識生產主戰場的核心職能,也未能充分重視師生作為知識生產活動主要參與者的角色定位,因此研究較少從知識生產視角來解讀校園空間資源配置。而以知識生產視角解讀校園空間資源配置,就需要關注知識生產模式轉變后,校園空間資源配置是否發生相應的轉變,目前校園空間資源配置具備一定的滯后性,仍然以傳統知識生產模式為主,重視專業研究型實驗室建設,忽視“產學研一體化”的科研基地建設;重視功能分區下的正式學科空間建設,忽視非正式交往空間建設;重視大學的空間尺度,忽視生態綠色校園建設;重視傳統課堂空間建設,忽視網絡教學下的信息化建設。基于此,本研究擬探討在知識生產模式變化下如何改進研究型大學空間資源配置狀況,實現知識生產的應用性、跨學科性、規?;约靶畔⒒?/p>

一、知識生產模式與研究型大學發展

美國加州大學前校長伯頓•克拉克認為:“知識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素材,高等教育是控制高深知識和方法的社會機構”③。研究型大學是高等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是研究型大學的核心內容。柏林洪堡大學的創始人威廉•馮•洪堡則強調大學應該以科學和學問作為其主要任務,而教師和學生則是探究知識的共同主體。兩位學者關于知識與大學關系的論述,都強調了知識是大學中師生學習研究的主要素材,研究型大學兼具教學與研究雙重職能,知識是其學習研究的核心素材,研究型大學是知識進行創造性生產的重要場所,其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以及社會服務都應以高深知識為基礎。以問題的解決為核心的知識生產模式促使研究型大學內部各個參與要素去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實現研究型大學教研方式的改變,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研究型大學的發展。

(一)知識生產模式知識是生產要素之一,知識生產模式是知識作為生產要素得以展現的重要方式。馬克思認為:“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④。知識生產作為生產的一種,當知識內涵在不斷豐富的同時,知識生產模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繼而影響相應的社會關系以及組織結構。知識生產模式的產出具有可轉化性,其產品包括理論和概念等,可以轉化為實體性的產品;知識生產模式轉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知識生產關系的變化,即參與的組織機構以及利益團體更加復雜化和規模化,參與人員也更加多樣化,在交往與互動的過程中形成不同的團體和組織,通過分工協作的方式解決問題;而關于知識生產的認識方式則包括科學儀器、書籍資料等媒介,但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則增加了信息化的認識渠道⑤??傮w而言,知識生產模式下的產品具有可轉化的特性,其組織形式也呈現多樣化和規?;卣?;認識方式也逐漸向信息化過渡。

(二)研究型大學學術界普遍認為第一所研究型大學肇始于洪堡創立的柏林大學。柏林大學兼具教學和研究雙重職能,尊重教師與學生的教學自由與研究自由,學生和教師作為知識的探究者,通過師生互動合作探究知識的新領域。19世紀美國根據洪堡研究型大學理念建立霍普金斯大學,注重研究生階段的教育,將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統一,被認為是美國第一所研究型大學。1900年美國大學協會成立,研究型大學開始為人熟知,該協會認為研究型大學應該滿足高深學問、研究生教育和通過研究促進知識增長的要求,因此研究型大學必須開展研究生教育和科學研究活動。研究型大學的評定標準包括美國的卡內基高等學校分類法、中國的世界學術排名(ARWU)、武書連分類法以及985院校的評定標準等,盡管評定標準各有不同,但都將科研成果作為一項重要的評定指標。因此本文將研究型大學定義為以發揮高水平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以及服務社會三大基本功能為目標,將教學與研究緊密結合,從事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具有復雜的學科結構、創新的知識生產體系以及靈活的人才培養機制的教育綜合體。

(三)知識生產模式與研究型大學空間資源優化配置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在社會化大生產的過程中,大量商品、資本、服務、知識技術和勞動力打破國家壁壘,實現全球化流動,這是生產力提高的重要表現。20世紀80年代,學者將知識經濟與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并列,稱之為人類歷史革新變化的“第三次浪潮”,即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作為生產要素之一,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型因素。研究型大學作為原創性知識生產的策源地,知識生產模式發生變化也即生產力發生變化,同時也促使生產關系發生變化,即研究型大學的知識生產活動發生變化。研究型大學的知識生產活動需要依托校園空間環境來實現,因此知識生產活動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校園建筑空間形態的變化。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以知識生產活動為媒介,促使校園空間通過優化配置滿足知識生產的新特征。

二、知識生產模式影響大學空間資源配置的歷史變遷

德國史學家克拉森認為,每一較高的文化都能創造出與之相應的較高水平的教育形式和學校形式①。知識生產模式的不斷發展,也促使知識生產活動的豐富多樣,而大學是高深知識生產活動的物化場所,其校園空間環境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從樸素的經驗性知識到經典宗教知識的演變,促使知識活動由討論演講轉變為宗教知識的誦讀與默寫,因此知識活動場所從開放式的集市、廣場到封閉一體化的修道院;從思辨型的人文學科知識到實驗型的自然學科知識,促使活動由誦讀討論延伸為實驗室內的實踐研究,因此知識活動由研討室擴展至實驗室。

(一)西方大學知識生產模式的演變對空間資源配置的影響從中世紀的教會大學到現代研究型大學,大學根據知識生產模式的變化不斷轉型。以威廉•馮•洪堡為首的哲學家和人文學家根據“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創辦第一所研究型大學———柏林大學。因此將19世紀的時間節點作為分界線,以知識生產模式的變化趨勢對19世紀前后兩階段的大學空間資源配置狀況進行分析。1.“思辨型”知識生產模式下的大學空間資源配置“思辨型”知識生產模式可以追溯至中世紀大學,這是近代大學知識生產的主要途徑。這一時期知識生產主要依托于師生之間對某一主題進行辯論和討論,將研究與教學相結合,最終在師生思辨的過程中形成知識。中世紀大學的經院哲學是指將古典知識與神學知識相結合,師生運用邏輯推理的方式對任何知識進行質疑、討論,以獲得確切知識,“求真、懷疑、批判”是這一時期知識生產的階段性過程②。基于“思辨型”的知識生產模式,大學所傳遞的知識以晦澀難懂的哲學為主,知識的生產和傳遞脫離實際經驗。為了便于該類型的知識生產,這一時期教會大學最為理想的選址是傾向于遠離世俗且親近上帝的高闊平臺之上,建筑形制上則以全封閉的空間形態出現,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封閉空間。從“圣高爾修道院手稿”來看,一個標準的符合本尼狄克規則的修道院,應該包含“教堂、圖書館、廚房、馬廄、醫務室、工作室。從建筑的組成上可以看出修道院已經完全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修學體系③。同時由于知識多為神學性質的人文學科,學習場所多以教堂和圖書館形式呈現。例如卡西諾修道院通過封閉式的圍墻將學校與世俗相隔絕,通過多種功能性建筑的內部整合,為教會大學內部成員提供基本學習與生活條件,實現教區學校內部的自給自足。2.“實驗型”知識生產模式下的大學空間資源配置以“實驗型”知識生產模式為主的大學最初是指19世紀德國的柏林大學,后來發展并逐漸完善于美國的研究型大學。自文藝復興時期思想的解放到近代科學研究的巨大發展,知識生產模式發生根本性變化,知識不再以“批判”視角的抽象思辨為主,而是強調通過觀察或實驗對調查對象進行事實性的量化概括和描述。17世紀,顯微鏡、望遠鏡等重要科研儀器發明出來,1603年,最早的科學家團體———意大利羅馬的“猞猁學社”宣告成立,社會不斷地為“實驗型”知識生產提供物質材料和人才資源,實驗科學得到逐步發展。而知識生產隨著實驗科學的興起也逐漸發生變化,實驗研究方法也成為知識生產的主要方式,即“實驗型”知識生產模式得以普及和發展。17世紀的“實驗型”知識生產者是以社會自組織的科學家團體為主體,而“實驗型”知識生產模式進入學校,則是19世紀柏林大學的建立①。柏林大學作為世界第一所研究型大學,要求教學與研究相結合,開始強調實驗研究對知識生產的重要性,師生成為實驗研究者,大學開始建設科學實驗室,為“實驗型”知識生產模式提供適宜和穩定的空間?;凇皩嶒炐汀敝R生產模式,研究型大學開始強調實驗研究的應用性,即知識生產貫穿于實驗研究與實踐運用的始終,開始轉向產學研一體化的知識生產路徑。同時單一學科知識已經無法解決復雜學科問題,因此自然學科、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互相融合并交叉滲透。由于知識生產的縱橫向發展趨勢,促使大學校園空間資源規劃的改變,校園在規劃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科間的融合和交流,從而形成一種按照建筑類型組合的校園規劃模式,即校園規劃為6大類型:講演廳、辦公樓、實驗室、特種實驗室、大跨建筑以及車間。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在研究型大學理念推動下建立的美國第一所研究型大學,霍普金斯大學建立圖書館,增加館藏數量,便于知識的儲存和傳遞,并于1844年成立第一個美國心理實驗室,而在1880年成立物理協會、化學協會、政治協會等,以便促進學科團體的發展②。

(二)當前我國研究型大學知識生產模式下的空間資源配置問題研究知識生產模式由傳統以學科為導向的“模式1”轉變為以應用和問題為導向的“模式2”,主要受到20世紀50年代的新科技革命以及20世紀80年代的知識經濟理論影響,科學技術開始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時代要求科研與市場和教育相銜接,實現知識的經濟價值。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下,要求研究型大學改變傳統知識生產模式。知識生產模式的轉變同時要求與之相匹配的校園空間資源配置,但目前校園空間建設中仍存在轉型滯后的現象,不能完全適應知識生產模式轉型的基本特征。1.“模式2”知識生產模式的基本特征知識生產的應用性,模式2知識生產是受到各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市場、政府、學校各種利益相雜糅,通過不斷妥協和協商達到彼此兼顧③。通過“以問題為核心”的知識研究,將市場與學術研究相連接,實現知識的應用價值。政府、科研機構以及企業三者合力形成“三重螺旋”模式,便于“產學研一體化”的縱向流轉。知識生產的跨學科性,模式2知識生產特點是通過弱化學科界限,強調學科間互動合作,從不同角度實現對問題的全面解讀,通過多種視角發現問題④。為了便于不同學科間知識的橫向融合,實現知識生產的跨學科性,研究型大學出現整體式教研樓,具有功能多樣性、開放性、整合性以及資源共享性等特點,包含公共教室、實驗室、圖書館、休閑區等多種類型的知識空間,同時建設非正式交往空間,為師生跨學科間交往提供空間保證。知識生產的規模性,模式2知識生產模式的主要特點是知識生產的社會彌散性,即知識可以滲透到不同機構中,不同性質的機構都可以成為知識的生產地,也即知識生產在更多類型的社會機構中運作,涉及到不同組織與個人。由于參與人數眾多,參與的組織機構繁雜,因此知識生產活動呈現規?;卣鳍佟M瑫r知識生產的規模性也表現在大型實驗設備的需求增加,以及科研場所的面積增大,包括組建大型科研基地和科技園區,來解決知識活動規模性帶來的問題。知識生產的信息化,模式2的社會彌散化特性目前正向網絡化的方向發展,計算機網絡使遠程合作項目簡單易行,跨區域的國際合作成為研究常態。②同時集中化的信息能夠同步傳遞至世界各地,使最新科研信息能夠實現全球共享,避免研究的重復。2.知識生產模式轉型下的大學空間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專業研究型實驗室為主,忽視“產學研一體化”的科研基地建設。目前研究型大學實驗室多屬于專業型實驗室,并附屬于某一學院(系)。專業研究型實驗室多是面向本專業學生,實驗儀器設備多是具備專業針對性,使用率較低。同時專業研究型實驗室多是圍繞學科與專業的相關問題加以研究,而較少面對現實應用性問題,實驗結果不便于轉化為應用性產品,實驗效益較低。重視功能分區下的正式學科空間建設,忽視非正式交往空間建設。研究型大學對校園空間建設實行功能區域劃分,將教學科研與生活休閑區相隔離,試圖為學生創造完備的學術環境。教研區內集中設置教室、實驗用房、圖書館以及行政辦公室,但教研區忽視師生主體需求,缺少相應的休閑區域,即使同屬一棟教研樓的師生也較少交流。忽視非正式交往空間的建設,減少不同學科間的教師與學生內部交流的偶發幾率,不利于學科創新以及知識創新。重視大學的空間尺度,忽視生態綠色校園建設。高校在對學生擴招的同時,校園建設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在擴建的同時,校園過度強調教研區建設,忽視校園綠色生態區域的建設。同時在功能分區的設計理念影響下,綠化區與教研區和生活區相隔離,自成一區,使校園環境相割裂,缺乏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重視傳統課堂空間建設,忽視網絡教學下的信息化建設。目前研究型大學仍以傳統教師授課式的教學方式為主,多媒體教學設備只是作為教師教學知識的展示工具,甚至部分學校的校園網絡未能覆蓋全局,教室只是作為教師授課平臺,無法在線獲取優質課程資源。同時優質課程無法實現全程錄影功能,僅僅依靠攝像機錄下教師授課過程,忽略教師與學生互動課程,使精品課程的展示成為教師單方面授課,授教效果不理想。

三、知識生產模式轉型下的空間資源優化配置

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對研究型大學教學與科研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研究型大學教學科研作出相應的改革和調整,以適應知識生產的應用性、跨學科性、規模性和信息性的特點,實現以“傳統學科知識為導向”的生產模式向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創造性知識生產模式轉變。同時研究型大學知識生產模式與其建筑空間形態之間相互影響,因此知識生產模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建筑空間形態發生改變,而建筑空間形態的變化則有助于知識生產模式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的變革,從而確保知識生產過程中的縱向流轉和橫向融合。

(一)搭建知識縱向流轉的空間平臺,實現知識生產的應用性研究型大學是高深知識的生產中心、傳播中心和應用中心,集科研、教學與應用三大活動于一體,知識生產模式的轉變強調“產學研”一體化,以實現知識生產的縱向流轉。知識生產縱向流轉的可能性需要依靠校園產學研一體化的空間設計來實現,具體而言包括:大型儀器設備和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互動教學型課堂建設以及大型科技園區建設。大型儀器設備和重點實驗室建設,一方面應該根據專業的特點合理分配實驗室面積和實驗設備,為科研成果轉化成社會產品提供空間便利性;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實驗室設施的利用率,可以通過建設集群實驗樓,使不同專業人員共享公共儀器設備、圖書資源等基礎性設施,以提高教學和科研實驗室的使用率,促進知識的創新與生產;同時對實驗室的設計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滿足當前實驗室所需規模,也要方便未來實驗室的重組與改造,實驗室在關注自身專業發展所需配備以外,盡量保證實驗室之間基本設施的“同質性”,實現實驗室的“模塊化”及互動教學型課堂建設,改變過去大量的連排桌椅式的教室,調整教室的人均面積,建設翻轉課堂、互動教室、案例討論教室等,為探究式、啟發式和互動式的教學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大型科技園區應緊密聯系高校與市場,聚集成果研發基地和成果轉化基地,避免產品研發與使用的脫節。由于科技園區的學科研究領域跨度過大,應完善相應的設備共享機制以及技術轉移法規,實現資源的共享以及學科間的交流。

(二)打造知識橫向融合的學科熔爐,滿足知識生產的跨學科性研究型大學作為創新性知識生產場所,單一學科的知識生產模式已經陷入困境,學科的交叉成為研究型大學發現和研究問題的主要途徑。校園空間資源在優化配置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提供空間的保障,例如在教研區設計非正式交往空間。建筑設計中提供非正式交往空間,目的在于解決大尺度校園交流困難的難題,通過為師生提供開放性的交流空間,增加師生在教學以及生活中的交流幾率,為學科知識融合提供空間保障。非正式交往空間的設置方式包括將生活區與教研區交叉設計,采用復合式的領域空間布局;以及在單體建筑中提供非正式交往空間,也稱之為“灰空間”①,呈半圍合狀,例如樓梯下的三角空間、利用植物或玻璃幕墻遮擋的休閑座位等。這些半開放式空間可以激發人思維、引發人交往的需求,從而促進不同類型的知識傳遞。非正式交往空間的設置也打破了完全化的功能分區設計理念,使教研區中穿插休閑區,為師生休閑交往提供適宜環境。

(三)構建生態型綠色校園,滿足知識生產的規模性知識活動的規模性體現為科研人員的增加和科研設備數量的增加,巨量的人員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群落。所以知識活動的規模性對校園空間資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態型綠色校園強調在校園各項功能滿足的前提下,實現校園的節水、節能、節電,并建設綠色校園生態環境,保證大規模研究群體生活學習的舒適度。生態綠色校園要求其校園建設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保證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遵循當地自然環境的同時,合理利用校園內的水土以及植被資源,形成符合當地生態特色的綠色校園;綠色校園理念貫穿始終,避免完全化的功能分區,將綠化景觀合理穿插于教研區以及生活區,提高校園綠色植被覆蓋面積,為師生提供適宜環境;同時注重校園節能系統的建設,多采用可再生的綠色清潔能源,包括水資源的循環使用、風力發電、地熱發電等多種形式的節能措施。通過校園綠化景觀以及節能系統聯合推進生態綠色校園建設,提高校園環境的承載力,滿足知識生產的規模性。

(四)構建智慧型校園,滿足知識生產的信息化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信息資源在大學知識生產中意義日漸增大。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會有助于知識生產模式和知識生產內容的創新。知識生產信息化的特點要求實現校園無線網絡全面覆蓋;整合校園信息系統,囊括學校各項業務環節;建設多媒體以及多功能的教學環境,實現直播教學、音頻教學等多形式的授課模式。因此校園空間規劃中應對校園網絡的高效、穩定以及安全性作出細致規定。校園設計中加強網絡建設,以物聯網代替互聯網格局,構建符合需求的主干網絡以及高效穩定安全的網絡接入模式。通過配備IOS、WP、安卓等各種操作系統,構建信息化的教學平臺和科研平臺,滿足知識生產過程的信息化特點。建設綜合性的信息服務平臺,實現校園門戶的統一管理;完成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護,包括傳感網絡以及寬帶網絡等建設內容;建設校園公共支撐平臺,實現學習互動以及信息資源的共享。

四、結語

研究型大學是知識的生產場所,知識生產模式的變化對研究型大學的教學組織以及科研活動產生深刻影響。大學空間資源作為研究型大學發展的基礎性資源,空間優化配置對研究型大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空間資源的優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生產模式的轉變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但目前我國高校空間資源優化配置與知識生產模式的轉變相脫節,在科研基地、非正式交往空間、綠色校園以及校園信息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國家在政策方面應該完善關于高??臻g資源配置的規范性文件,對研究型大學空間資源配置進行規范與指導。研究型大學自身應合理設定校園建筑的具體設計規范,以便于知識生產活動有效進行的視角來布局校園空間,為師生提供便利的學習生活環境。

作者:張凱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国产99久久国产久| 免费看小12萝裸体视频国产| 400部国产真实乱| 用手指搅乱吧~打烊后的...| 国产凸凹视频一区二区| 18禁黄网站禁片免费观看不卡| 女人与禽牲交少妇|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日韩国产成人资源精品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 大胸喷奶水的www的视频网站| 中国人观看的视频播放中文| 日本免费新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三级在线看| 欧美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低头看我是怎么c哭你的细节| 综合五月天婷婷丁香| 国产丝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国产99久久国产一| 欧美三级黄色大片| 亚洲的天堂av无码| 白嫩奶水的乳奴| 又粗又长又色又爽视频| 英国性经典xxxx| 国产女主播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精品三级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聊斋| 四虎影视永久费观看在线|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youjizz大全|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 88av在线播放| 国内午夜免费鲁丝片| 99久久人人爽亚洲精品美女| 天天在线天天看成人免费视频| xxxx国产视频| 女人扒开裤子让男人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