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發展過程的問題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萬盛繁榮城市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資源枯竭城市,歷史包袱較重,基礎設施落后,各種矛盾突出,對于推進城市繁榮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產業發展模式較為單一,綜合競爭力不強從全國資源型城市發展情況來講,自然資源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是財富的源泉,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潛在貧困的禍根。萬盛煤炭資源的發展以及“三線建設”植入,在一定歷史時期推進萬盛城市的發展,增強城市發展的包容性、潛在性,為今天萬盛城市的發展和繁榮打下了基礎。昨天“為礦服務”發展的成績束縛今天萬盛的轉型升級,拘泥求穩求是發展的政策戰略,缺少創新發展改革,長期為礦服務發展的模式,導致萬盛產業結構的單一,形成了以生產為主的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產業集群,這兩種產業集群多依賴地區資源稟賦,短期內有利于當地經濟的迅速發展,但在長期來看一方面會對城市發展和生態造成危害,另一方面也會因為資源的枯竭而使產業集群逐漸走向衰落。近幾年,重慶市政府部分區縣經濟發展綜合水平排名中,萬盛長期處于倒數第二位;產業結構單一,沒有形成綜合體、產業化模式。
(二)城市規劃重主城區,街鎮統籌協調發展不協調近年來,城區公共設施建設加快步伐,市容、市貌有了很大改善。而周邊街鎮各方面設施均與城區有較大差距,醫療設施、學校教育等公共資源建設落后,滿足不了公共服務水平。如東林街道,基礎設施很差,而且工礦區、棚戶區集中連片人口多達十余萬人,市容市貌邋遢不堪;工業重鎮里出現污染嚴重,公共設施建設陳舊,十幾年鎮容鎮貌無大改善。
(三)城市管理整體滯后,社會矛盾突出萬盛城區建設因起步晚,城市基本建設指標落后于同等城市發展水平,在上世紀60年代到新世紀初,萬盛城區建設長期處于瘸腿狀態,為礦服務發展戰略影響深遠,城市功能建設越發滯后,過分拘泥“穩和是”,把大政方針一貫到底,不走樣的精神應用地淋漓盡致,而忽視了地方發展的地域特點和開拓創新精神,拖延創新步伐的節奏,導致今天的城市發展各項管理滯后,規劃建設跟不上時展步伐,早早呈現出未富先病的狀態,一是停車難,停車亂,交通堵塞。二是亂擺攤現象時有發生,特別在海棠曉月、渝南明珠等大型小區一帶,影響市容市貌,影響萬盛“五創”工作。三是部分路段灰塵大,如萬東北路一線,多處建設施工,灰塵揚土極大;清溪橋至福耀玻璃一線、二郎峽至支路路段,灰塵也明顯偏大。各種城市小病癥的頻發,影響了萬盛城市繁榮的政通人和,引發堵路事件、堵門事件、上訪等群體性事件高發。政才書記一再強調:“安全穩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發展和興盛的根本前提。”平安穩定對萬盛發展具有特別的重要性。
二、萬盛繁榮城市對策思考
根據城市發展相關理論,城市發展大致經歷的過程為:從上圖可以看出,城市發展一般會經歷較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出現城市病,這些問題需及時的緩解,否則城市發展可能停滯甚至倒退。因此,我們推進繁榮萬盛建設,需要科學統籌思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科學規劃產業升級,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處于產業鏈底端的生產加工環節獲益最少,而處于產業鏈兩端的研發和銷售環節附加值較高。一是傳統煤炭業的升級,不僅加強宣傳教育,確立煤炭行業綠色開采的發展理念;而且堅持走煤炭深加工、高科技化道路,增強我區煤化工企業的附加值。二是農業走集約化發展道路,政府積極引導萬盛獼猴桃、方竹筍等特色產業規模化生產,不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三是挖掘旅游業人文內涵的發展潛力。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中,人文因素作為賦予城市記憶與特色的一種重要資源,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起著“隱性”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應將我區歷史文化中的精華提煉出來,融入萬盛城市、旅游景點以及旅游產品中。四是形成產業集群,增強核心競爭力。一方面可外部引進,要兼顧引進技術創新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引進技術創新企業時,要注重形成企業集聚效應。另一方面可內部培育,結合我區的科技園區建設,由科技創新相關部門牽頭,借助社會資本,設立我區的創新企業孵化器,由“孵化器”進行“孵化”。企業集群區域和科技園區可設立在一起,讓彼此之間形成互補。
(二)一盤棋統籌規劃,走特色發展道路根據三個經濟功能分區發展的定位,在城市發展中突出統籌發展。一是城市規劃有“整體+局面”思路。不僅規劃萬盛主城區建設,還要規劃好近郊區(特別是萬東鎮和東林街道),同時還不能忽略周邊鄉鎮。二是側重周邊鄉鎮的公共服務設施,包括道路、學校、醫院等方面。三是鎮街建設逐步特色化發展。不僅需要全區政策的調整,還需要鎮街的深入調研,形成綜合性的細化研究報告,探究鎮街的發展動力源。
(三)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壯大第三產業的發展2013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三次產業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最大、吸納就業最多的行業,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的金鑰匙。經濟的發展有賴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鑒于目前萬盛第三產業的遲、慢、散的狀況,需要政府有力指導,利用萬盛優良城市發展傳統、市里規劃的重視,建議政府部門出臺吸引和扶持第三產業優惠政策。一是政府加大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不僅主城,以至于連接景區、郊區公共資源的服務,為第三產業的入駐提供較好的城市環境。二是政府鋪設網絡平臺,提供產業發展的快捷、便利、安全的信息等各項服務項目。另外,萬盛轉型發展的歷史證明,產業之間傳導性對萬盛城市經濟效益的影響不可忽視,我們應該積極引導第三產業繼承優良習俗并傳承下去,實現產業發展的地域風貌。
(四)創新城市公共管理體系,消除潛在社會矛盾繁榮城市中公共管理服務體系是衡量城市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一是城市管理中合理利用智能化方式,通過智能系統的應用,將城市管理對象按“部件”和“事件”進行詳細分類,經過編碼、定位,將所發生的城市管理問題都在數字化地圖上標明,落實到以街道、村和社區為基礎的單元網格中。二是采取潤物細無聲的“善治”模式,讓市民參與決策管理,強化城市主人翁化管理,使公共服務類“保姆”機構處于人民的監督之下,提升政府服務質量。三是切實做好公共服務保障性工作,進一步提升居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減少不和諧事件的發生,特別強化民政、社保、醫保等系統的公共管理服務第一意識,在緊急突發事件面前,有應對各方面問題的能力。
作者:李菀麗周耷夏勇單位:萬盛經開區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