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發展與新舊建筑的融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對于建筑融合的一些個人觀點
建設新建筑無非是擴建和插建,而歷史發展到現在的程度,無論是哪種方式,新建筑的產生就好比在一件古衣上打補丁,怎樣讓這件古衣在保存價值的前提下仍舊光彩奪目就是我們需要探討的融合,現在有一種新的潮流叫做拼接,就是不同材質、不同顏色的東西拼接在一起,形成明顯的反差,這樣的處理當然也是一種美。我覺得古今建筑的融合總結起來可以有以下一些處理方法:
1)相互呼應,風格一致。彭一剛說過:“形式與風格的處理對于群體組合能否獲得統一影響極大。在一個統一的建筑群中,雖然各幢建筑的具體形式可以千變萬化,但是他們之間必須有統一的風格。所謂統一的風格,即指那種寓于個體之中共性的東西。有了它猶如有了共同的血緣,于是各個個體之間就有了某種內在的聯系,就可以產生共鳴,就可以借它———一種公約數而達到群體組合的統一。”這里的呼應,指的是風格上,細節處理上等一些總體上的一致、統一。從天然利用大自然的以穴為屋到“茅茨土階”再到現如今的高樓林立,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無非是技術的發展,人們審美的變化,建筑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取決于哲學和科技的二元結合,哲學引起各個地區的建筑風格不一樣,科技引領整個建筑的向前發展。當新建筑和舊建筑在風格和細節上相互呼應時,雖然新建筑引用了一些新的技術、新的科技,但在高度、體量、材料、色彩、細節處理上相一致,這樣就在大背景下并不會顯得突兀,跳躍。反而會把新建筑融入舊建筑群中。
2)重點強調,淡化新建筑,突出舊建筑。我們知道一些舊建筑的特點就是細節處理復雜,整體性較強,這時,當我們增加新的建筑時,就可以以簡襯繁,讓新建筑的立面處理的簡潔一些,不要有太多的裝飾,不要顯得厚重,盡量在材質上運用一些輕質材料,利用一些金屬材質或玻璃材質,讓新建筑整體隱于舊建筑中,以簡單的立面,清透的感覺來顯示出舊建筑的歷史感,厚重感,讓舊建筑的細致更顯得精致。就像在一些歷史遺址附近不讓建超高的建筑一樣,要服從舊建筑的整體。
3)新舊對比,以反差來表現時代感。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才會引起建筑物的發展和改變,有了科技的支持,建筑才會發生改變,就像人類的進化一樣,從四肢行走到雙手雙腳,只有學習了新的技能才會褪下一些多余的,繁復的東西。從商朝開始出現的斗拱,經歷了漢、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到最后的元明清,從最初的滿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需要到逐漸演變成由簡到繁的純裝飾性活動(見圖2),既依賴于技術的不斷成熟,也有人們審美的變化作用,當然還有一些封建等級制度的影響。有進步才會有發展,有新的血液才會一直有活力。當新舊建筑的反差處理得當時,就會形成上文中提到的拼接效果,在服裝領域,拼接也是一種風格。貝聿銘在盧浮宮博物館的U形廣場中,設計了一個巨大的玻璃金字塔作為博物館的入口大廳(見圖3)。這個水晶般的金字塔富有現代的簡潔美,它與古老的盧浮宮交相輝映。金字塔的外形首先是極富歷史韻味的,它取材于埃及金字塔,埃及金字塔始建于公元前2600年以前,有悠久的歷史時代感,這點符合博物館外觀設計的要求;玻璃結構的搭建,有一種晶瑩剔透的通透美,與古老的盧浮宮交相呼應,古典美學與現代美學的沖擊,效果也非同凡響。這樣透明的玻璃結構不會遮擋盧浮宮原主建筑的外貌,而“玻璃金字塔”實際上是“露現水面的冰山的頂部”,是通往地下博物館的大廳入口。由高科技材料制成的古老形體,不僅比盧浮宮更古老,同時也比它更新穎。這樣的成就就是一種成功的碰撞。
2結語
粗略的總結了一下新舊建筑的融合情況,不精彩也不甚準確,甚至有些重復,不過都是一些自己的理解,有些沒寫到的地方也請大家見諒。在歷史的發展中,不論是之前的歷史還是現在的發展,亦或是以后的進步,只要人類仍然存在,就一定會有建筑的發展,新舊建筑的融合這一話題也一定會一直存在。處理方式也會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完善,希望以后的建筑會越來越近人。
作者:鄭毅單位: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