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常委在城村農業目標會上的發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這次全縣農業農村暨統籌城鄉發展工作會是縣委、縣政府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開好這次會議,對于鞏固我縣農業農村發展的良好態勢,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加速農民增收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下面,我就今年農業重點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認清形勢,搶抓機遇
2011年,全縣農業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轉方式、調結構、增實力為主線,以實施十大農業農村項目為載體,以創品牌、創亮點、創特色為手段,主導產業實現規模擴張,生豬出欄達到50萬頭,果樹面積突破20萬畝,建成千畝獼猴桃示范園,糧食產量實現“八連增”,呈現出優勢產業穩步發展、特色產業突破發展的良好局面;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安全飲水、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中小流域治理等項目順利實施,渭河綜合整治工程超額完成任務,北岸全線貫通,市上先后兩次在我縣召開現場會,并舉行全市渭河標準化、規范化堤防建設勞動競賽活動啟動儀式;綠色建設深入推進,西寶高速兩側千里綠色長廊全縣貫通,城區、園區、景區綠化品位進一步提升,各鎮新修道路和村莊綠化標準高、效果好,樹立了示范樣板;切實加大扶貧開發和農業綜合開發力度,貧困村基礎設施得到顯著改善,1萬低收入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農業金融、氣象服務等工作對農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加強。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438元,實現農業總產值26.96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24.8%和6.2%。可以說,2011年全縣農業工作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為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支撐,為“十二五”良好開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我縣農業主導產業不強、發展模式粗放、基礎設施不配套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特別是進入“十二五”以來,農業發展已進入了轉型突破的關鍵期,楊凌現代農業的示范輻射、眉縣獼猴桃一縣一業的異軍突起,都對我們構成了無形壓力。當然,我們也面臨著一些難得的機遇。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聚焦“三農”,提出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中省市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更加清晰,支持力度更大。我縣被列入國家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為我們爭資金、跑項目,加快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全縣各級、農口各部門一定要清醒認識我縣農業工作面臨的嚴峻挑戰和艱巨任務,準確把握當前農業發展的大趨勢,深入研究對策,搶抓歷史機遇,努力推動我縣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為建設“富裕”做出新貢獻。
二、明確目標,細化任務
2012年,全縣農業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中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縣黨代會和人代會確定的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堅持“三化同步”、城鄉統籌發展,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攻方向,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1、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壯大產業規模。持續推進畜牧業倍增、果業提質增效、良種產業化、設施蔬菜發展四大工程,突出果畜,調優結構,擴規模增效益。畜牧以生豬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建設為重點,新建百頭以上的養豬場70個,建設萬頭生豬養殖大村8個,示范村2個,生豬出欄達到60萬頭,要高度重視動物疫病監測和防控,牢固樹立“疫病風險大于市場風險的意識”,確保生豬產業健康發展,早日建成百萬頭生豬大縣;果業要以擴張規模和效益提升并重,新栽蘋果3萬畝、改造提升果園1.5萬畝,新栽獼猴桃1萬畝,重點抓好絳帳千畝獼猴桃示范園建設,逐步建成沿西寶高速公路獼猴桃產業帶;糧食要以提高單產、穩定總產為方向,大力開展高產創建活動,實現良種良法配套,抓好30萬畝優質糧、5萬畝小麥良種基地建設,確保總產穩定在29萬噸以上;擴大蔬菜種植面積,新建設施蔬菜2000畝,著力提高我縣蔬菜自給能力。
二是強化科技支撐。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主題,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核心和突破資源約束的必然選擇。我們重點要做好體系、培訓、裝備三個方面工作。穩步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加強鎮村農技推廣隊伍和村級信息站建設,形成以縣級中心為龍頭、鎮綜合站為依托、村級服務點為基礎的三級農技推廣體系。進一步加強與西農合作,建立1-2個實訓基地或試驗站。扎實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對縣鄉專業技術人員開展輪訓,提升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全年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400場次以上,加快新技術推廣應用,開展農民職稱評定和職業技能鑒定,培養一批農村鄉土人才。拓寬培訓領域,增加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內容,培養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業裝備水平。爭取大中型農機具補貼資金500萬元以上,推廣普及玉米聯合收割機、果園微耕機、日光溫室卷簾機等先進實用的新型農業機械,全面提升我縣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強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著力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加快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站建設,加強農業綜合執法,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促使農產品質量監測日常化。
三是培育市場載體。在城鄉統籌發展和農村人口逐漸向城鎮集中的大趨勢下,農業工作要著眼長遠、理清思路,積極轉變發展方式,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揮市場對生產要素的配置功能,加速農業生產要素向種養大戶和企業法人集中,推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加快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進程。重點要加快現代農業三大載體建設。加快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省上將今年確定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年,我們要高度重視,著力做好規劃修編、主體責任、產業模式、科技投入、組織領導五到位,重點做好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區規劃編制,盡快啟動法門寺蘋果園、寶塔美陽民俗園、關中風情園、秦川牛農耕園、絳帳食品園、渭河苗木園6個休閑農業園建設,做大做強生態養殖、有機蘋果、小麥良種、設施蔬菜、精品苗木、獼猴桃等8個農業科技園,爭取2個市級園區能建成省級園區。要以園區為依托,打造標準化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年內申報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基地1000畝。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壯大產業規模、組織農民進入市場的主抓手,引導村組干部、專業大戶、鄉土人才、龍頭企業領辦創辦合作社。鼓勵合作社進入流通領域,開展“農超對接”、“農校對接”,促進農產品優質優價銷售。年內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0個,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10個,創建省級百強合作社1個、市級“十佳”、“優秀”合作社2個,新增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15個、推進村40個。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引導企業重視農產品基地建設,實現企業發展與農民受益的雙贏。積極幫助龍頭企業爭取產業扶持政策,通過貸款貼息、稅收優惠、項目扶持等措施支持企業發展壯大,充分發揮產業龍頭帶動作用,力爭2012新增年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市級3家。
2、加大投入力度,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一是大興水利基礎。投資2.95億元,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新增農資綜合補貼、山洪災害防治、水土保持等9個水利基礎設施項目,恢復改善灌溉面積3.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平方公里,新打機井23眼,新建改建抽水站15座,建設新區水廠和絳帳污水處理廠,新建農村安全飲水工程15處,解決5.4萬人安全飲水問題,高標準完成渭河綜合整治南岸14.7公里堤防建設和北岸綠化、砌石護坡任務。
二是深化扶貧攻堅。搶抓我縣列入國家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的機遇,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認真搞好新扶貧標準下(2500元)的貧困人口識別、建檔、立卡工作,確定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范圍和對象,落實好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兩項政策的有效銜接。啟動午井鎮四戶村移民搬遷項目,實施杏林鎮西坡村、天度鎮侯李村等4個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移民搬遷64戶241人,改造中低產田1萬畝,水泥硬化村組街道6.46公里,解決138戶“三無戶”安全住房問題,改善貧困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扶持貧困戶發展產業,實現9600名貧困人口脫貧。
三是優化生態環境。按照“提高標準、提升品味”的要求,深入推進綠色建設,鞏固省級綠化模范縣成果,在全市率先啟動關中大地園林化項目。全面實施城區、景區、園區、村莊、道路、水系、臺塬坡面等9大綠化工程,重點做好西寶高速立交周邊綠化、西寶高速寬幅林帶補植提升及沿線村莊、墳頭綠化整治,對渭河北坡進行全面綠化,抓緊編制法湯路景觀林帶綠化方案,建設生態綠色的東大門。高質量完成佛光路A、C標段2公里綠化任務,對縣城新區4條道路、工業園區3條主干路進行綠化。繼續抓好各鎮一個村莊、一條不少于2公里的新修道路的高標準綠化,建設“三化一片林”示范村10個,完成林業重點工程造林6000畝。加快農村沼氣等清潔能源建設,新建戶用沼氣池1000口、大型沼氣工程2處,推廣太陽灶600臺、節柴灶500臺、太陽能熱水器800臺,實施秸稈還田和秸稈綜合利用技術10000畝。
3、堅持多措并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基數的增長,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壓力越來越大,需要我們在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確保農民轉移性收入不受影響的同時,不斷深挖其他三個方面的增收潛力,確保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0%以上,力爭突破8000元。
一是鞏固產業增收。家庭經營性收入仍是農民收入的支柱,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突出果品、生豬等特色產業規模化發展,依靠科技支撐和發展方式轉變,加速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依托園區、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推行農產品品牌化戰略,開拓經營思路,改變單一的原生態種植模式,開發多元化、多功能、多層次的農產品,提高附加值,增加農民產業經營收入。
二是提升勞務增收。勞務收入是近年農民增收的亮點,要廣開渠道,進一步提高勞務增收份額。充分利用“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培訓資源和民辦培訓力量,加大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升創業、就業增收水平。積極發展農產品的包裝、運銷和深加工,增加季節性用工崗位。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擴大規模化種植、養殖基地建設,使部分外出就業有困難的農民能在家門口就地轉移為農業產業工人。
三是促進改革增收。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盤活土地、房屋等各類生產要素,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出臺鼓勵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大力推進土地使用權流轉,使土地向種養大戶和企業法人集中,促進產業集約發展,全年流轉土地6000畝以上。深化集體林權配套改革,激活森林資源。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高農業風險防范水平。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引導、鼓勵、支持縣域金融機構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全年新增農業貸款2.4億元以上。
三、強化措施,狠抓落實
一是深入基層抓落實。各鎮、農口各部門要以千名干部下基層調研活動和“謀發展、求富裕、促和諧、樹新風”主題教育啟動年活動為契機,重心下移,關口前移,深入農戶和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真正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農口各單位要深入開展“行風評議”、“創佳評差”、“群眾滿意的基層站所”創建等活動,強化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促進工作落實。
二是聚焦項目抓落實。項目是推動工作的抓手,更是集聚發展后勁的基本元素。農口各部門、各單位領導一定要強化爭資金、跑項目的意識,充分發揮在外的人脈資源優勢,為發展增添動力。對落地實施的項目,要切實加強管理,強化資金監管,讓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三是加強考核抓落實。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工作的考核,各鎮、各部門要將確定各項農業目標任務,層層細化、逐項分解,落實到具體領導和個人,研究制訂相應的督查考核辦法,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縣政府督辦室、目標辦要強化對全縣農業工作的督查考核,對農業重點工作、重點項目進行專項督查,實行定期通報,作為年終綜合考評依據,嚴格獎懲。
同志們,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是我們建設“富裕”的必然選擇,讓我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清形勢,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努力開創農業工作新局面,為“推進現代化,建設新”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