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生態道德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學地理教材中涉及到許多環境問題。如人類大量燃燒礦物燃料,致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升高,溫室效應加劇,全球變暖,加之破壞植被等原因,使全球氣候異常。工業制冷劑氯氟烴的排放使臭氧層遭到破壞,太陽紫外線無情地損害著地球上的生命。濫捕濫獵致使地球上的珍惜物種瀕臨滅絕。破壞生態脆弱帶的植被,導致沙塵暴肆虐,吞噬農田、村舍、城市。甘肅省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沙漠與巴丹吉林沙漠包圍,區域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24倍,屬于典型的西北干旱地區。從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石羊河中上游共建水庫13座,截水自用,導致地處下游的民勤嚴重缺水,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數以萬計的“生態難民”四處流浪;破壞植被,使黃土高原支離破碎、千溝萬壑,黃河年輸沙十幾億噸,甚至幾十億噸,使下游地區水患嚴重,出現了“神奇”的地上懸河,而黃土高原上的居民還在維系著“越墾越窮、越窮越墾”、“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2013年初,我國華北、黃淮、江淮、江南等中東部大部地區相繼出現大范圍霧霾天氣,PM2.5“深入”人心,“沁人心肺”。大自然毫不示弱地報復著人類。要防治和保護生態環境,除靠完善的制度、嚴密的法律、大量的資金外,還須依靠道德的力量。必須將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內化為人類的行為準則,才能使其主動、自覺地維護它,這就要對全民進行生態環境道德教育。青少年純樸、朝氣蓬勃、可塑性強,一旦接受了某種道德信念,就會對他們的人生態度、價值目標、行為習慣產生終身影響。因此,加強青少年的生態道德教育勢在必行,它關系著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二、通過地理研究性學習,增強青少年的生態環境道德觀
地理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學習方式去獲取地理知識并加以應用的方式。它強調學生的自主發展,即通過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在多元、動態、開放的大課堂中求得全面發展。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目標主要是體驗性目標,它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直接參與和親身體驗。老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布置一些學生生活環境中能夠接觸到或容易獲得資料的生態環境問題作為課題,指導學生通過實地調查、查閱資料、走訪專家、采訪居民等形式獲得資料,分析這種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并提出合理化的改進意見或治理措施,甚至可以將課題報告呈送相關職能部門,為其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如寧夏賀蘭縣曾大力發展造紙產業,對周圍的河湖以及空氣造成嚴重的污染。我曾指導學生以賀蘭縣某一造紙廠為例,實地調查該廠每年造紙生產的耗水量、污水處理程度、排污量,學生還在化學實驗室測定了污水的生化需氧量,調查排放的污水對河湖及大氣的污染和破壞程度,查閱有機質污染和治理措施。對獲得的資料進行統計、計算、分析,制成專題圖表,研討可行性改進和治理方案,撰寫研究報告。該成果曾在寧夏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過自治區一等獎。通過這種形式的研究性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其親身體驗到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被污染和破壞了的環境反過來危害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從而培養其作為地球公民的責任性和保護環境、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生態環境道德觀。
實踐中有這樣三大主題內容供教師們參考與選擇:一是從少兒與大自然角度出發的“我的綠色朋友”主題。這個主題內容的重點是帶領兒童走進大自然,真正跟自然“在一起”,啟動孩子們的感知覺,體驗和發現自然的智慧與奧秘,領略大自然的教諭。這類活動重視兒童在自然中的觀察、體驗、發現,感知人類是自然中的一員,是相依相存的關系,培養尊重、平等與熱愛自然的情感和行為。二是從少兒與生活角度出發的“我的綠色生活”主題。這個主題的內容重點是引導兒童去發現和思考自己生活(家庭、學校)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通過觀察、調查、探討以及尋求方案等活動,得到生活中的“自然生態”教諭。這類活動重視兒童對自身生活的反思及探討,從生活的角度了解能流物復、時空有宜、承載定額、協調穩定等生態特質和規律,激發孩子們去思考和改進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產生節約、珍惜、低碳等價值觀,養成過簡單生活的行為習慣。三是從少兒與社會的角度出發的“我的綠色責任”主題。這個主題的內容重點是引導兒童走進社會生活中,用“生態”的眼睛去看自己居住的小區和城市,啟發和鼓勵孩子們去關注社會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這類活動的重點放在社會生活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通過探究、學習、提出改進方案及宣傳等,增長少兒對生態規律的認識,從而培養保護(生態環境)、承擔(公民責任)的情感態度及行為。少兒生態道德教育在環境教育已有的對“環境問題”的思考及對“環境保護”探索的基礎上,以生態的眼光來組織和設計環境教育時,收獲就不僅限于環境問題的解決或環境保護的成效,而是幫助少兒從人與(自然)生態關系的角度,在反思、體查和行動學習中培養合乎于現代文明人應該具備的生態知識、情感、態度和行為。
二、少兒生態道德教育的過程
1.培訓少兒生態道德教育指導教師
教師作為兒童發展中的“重要他人”,是實現教育目標與教育對象連接的重要媒介。生態道德教育的理念與方法需要通過教師們的內化與創造性的工作,作用在兒童教育活動中,因此,教師的意識開發及能力培養是實施少兒生態道德教育的重點。首先在培訓策略上設計了團體培訓到個案指導的模式。通過每年定期舉辦兩次團體培訓及建立“種子教師培養計劃”,對教師進行普及性的意識開發、能力培養及針對性的個案跟進指導。每年共有60多名來自全國各省市、地區的兒童中心或少年宮等校外教育機構的教師參與培訓,他們主要是校外機構負責組織學生開展各種主題教育活動的教師(通常他們開展的活動并不以生態環境類為常設主題),其中約30名教師進入“種子教師計劃”,接受個體指導及對其活動的個案督導、評估。團體培訓中,以參與式培訓及體驗式教學為主,在對教師的生態道德教育素質及其教育能力進行基本調查后,即設計和安排生態道德基本理論及教育活動指導的相關系列課程。參與式的培訓方式強調以教師知識與能力為出發點,最大程度地喚起和連接他們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并架構出通向更高知識與能力需求的道路;體驗式教學重視學習中教師的思行合一,以案例分析及實地的情景教學演練開展,指導和協助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反思、學習和總結。種子教師培養中,以其指導的教育活動為主線,進行了從設計方案、開展活動、活動評估等較為系統和針對性的指導。這個過程中激勵教師形成學習型小組,將要組織的生態教育活動做成教育中的行動研究,指導他們將教育活動中的難點、疑點問題作為主要思考和改進的地方,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教育活動的效果與質量,長久以往會使教師們成為教育活動主動的反思者和促進者,促進教師的成長。在對種子教師的調查和訪談中,教師們紛紛談到了“生態項目”帶來的“洗禮”,主要體現在生態意識提升以及教育能力提高上。教師的能力成長,保證了教育活動始終有新鮮的血液。
2.設計少兒生態道德教育活動
少兒生態道德教育的活動設計,在“兒童為本”的主旨下從教育指導策略、教育方式及教育目標上統籌考量。首先提倡“兒童參與”的教育指導策略。“兒童參與”一詞來源于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兒童的四項基本權利之一,即“兒童自由自愿地投入表達觀點、進行決策或實施行動以實現自身或其他兒童的利益并確保其權利的實現和保護”。在少兒生態道德教育活動中我們將“兒童參與”進行了教育化的應用———少兒有權以“主人”的身份始終參與教育活動的策劃、組織、行動及后果管理,保證了教育中兒童的主體地位以及教育過程兒童的興趣和能力能獲得更多更自主的表現和發展,避免過多的教師“特權”阻礙了兒童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性及創造性的發揮。經典的“兒童參與”的教育活動是指從活動主題的產生、活動的組織安排、活動的過程、活動成果的表達及應用,都要聽取和最大程度地采納兒童的意見,并根據他們的身心、年齡特點,最大程度地給予他們自主學習、探討和創造的機會,教師成為協助者、陪伴者和指導者。其次,教育方式上強調從老師傳遞示范式轉為學生體驗探究式。傳統的小學德育存在著一些問題,包括道德教育脫離兒童生活、灌輸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意識形態等。這說明被灌輸與被教導的“道德”是不為少年兒童喜歡的,有效性也不高。兒童身心及道德發展的規律也揭示了一個從“自律”到“他律”的過程。因此開展兒童生態道德教育活動,要重視少兒在其中獲得真知與真感,活動過程中把重點放在如何引導兒童親身的體驗與發現、學習與探索、思考與感悟上,教育方法上更多地使用啟發、探究、討論、表演等手段,使得兒童能夠有認知與情感交互、思想與行動相行,統合自身知、情、意、行的整體過程。再就是教育目標上從單一封閉型(學習知識或練習能力)轉為系統開放型(知、情、意、行的統一)。不強調要傳遞給兒童多少知識、懂得多少道理、學會多少技能,而是關注兒童作為學習主體的親身體驗、學習融合及轉化應用,關注是否能做到知識、能力與情感目標的多元性、相互聯系性和后期啟發性,這樣的教育活動其成效的顯現可能“慢”一些、耗時“長”一些,但更深刻更持久。
三、少兒生態道德教育的實踐效果及展望
一、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意義
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意識和政治覺悟直接影響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影響到生態文明建設能否早日實現。生態道德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對生態文明觀念的認識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生態道德教育可以更好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態意識。大學生可以從中學到如何正確處理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從而可以有效的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對大學生走向社會、成家立業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特別是對下一代的教育都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對自己、對孩子、對生活、對社會都將做出積極貢獻。其次,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黨的十七大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同列入十七大報告中,其意義深遠,體現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各高校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培育全面發展人才的必經之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當代大學生是生態文明的宣傳員和未來發展的建設者,是有覺悟有素質的一類人群,他們能否了解環境知識和具備生態文明意識,掌握怎樣解決環境問題,如何保護自然環境,是會直接影響我國生態環境未來發展趨勢。再次,完善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是各高校全面發展的重點要求。當今我國的生態文明教育現狀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較起步晚、發展慢。據調查,現代多數高校只看重保護環境教育,但卻忽視環境普及推廣教育。當代大學生是推進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應當具備與未來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將生態文明理念當作自覺性的觀念,主動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觀念是十分重要的,它將關系到未來社會的發展、進步以及人類生存的根本問題。因此,生態文明教育是當代大學生養成良好生態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德育教育內容的實際要求。是21世紀社會發展、社會進步重要基石,也是大學生成長的使命。
二、提升大學生生態教育的對策
生態道德問題不僅僅靠說教式的課堂教育和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就可以達到目的的,重點是讓大學生自身形成主動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自覺擔負起加強生態道德建設的重任,而大學生的自覺性是要依靠正確的理論指導來形成的,以及在社會生活中,利用社會實踐活動的潛移默化,使自己的內心對生態的行為產生認同感和參與感。首先,將生態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來,合理規劃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論教材。當代各高校始終缺少生態道德教育的完整合理的教材,而太專業的理論教材又只是注重介紹環境知識概念,缺乏說服力和靈活性。希望教育部門合理改編教材,更加符合現代性教育,讓生態道德教育有鞏固的理論支持,完善生態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完善高校德育體系,將生態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德育計劃中,不但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體作用,更應該把生態文明道德建設引入到各學科的教學規劃中,讓大學生更全面的了解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第三,推動大學生主動作為生態道德實踐主體,讓大學生成為生態道德教育宣傳員、推廣活動家。努力發展生態道德的基本知識和普及推廣活動,讓大學生可以更好的認識生態系統的活動規律,提升對生態環境的認識。打造良好的學校生態環境,建立綠色寢室、和諧校園,可以更好的建立生態道德教育并養成氛圍。積極鼓勵大學生組建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組織。利用這些組織引領大學生關注環境保護、加強生態建設的宣傳??梢越M建一系列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演講辯論大賽和有關生態環保方面的知識競賽。通過這些活動可以更好的鼓勵大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生態環境保護的了解和傳播活動中來。建設良好的校園生態環境。需要每個人厲行節儉,提倡綠色消費。近年來,大學生在校園攀比、虛榮之風盛行,這些不健康的消費心理在大學生中流行。致使一些大學生對金錢、物質的概念模糊,導致高消費、過度消費、揮霍拜金。生態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緩,要利用社會大眾、家庭學校,多角度的教育引導模式,要培養大學生正確、健康的生態文明消費理念,實現生態健康消費觀,推動綠色環保消費,生態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學生建立一種對生態環境不構成破壞合理的可持續消費觀,達到良好的心態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其目的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育理性生態的大學生,指導大學生正確的生態行為方向,建立優良的生態道德行為方式,是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根本立足點。各高??梢岳么髮W生創建的環保組織、環境保護志愿者等一系列活動,使更多的大學生身臨其境的認為,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大力開展一系列環保實踐活動,讓更多的大學生身臨其境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共同打造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景象。培養大學生愛護自然環境、治理被破壞污染的環境、提倡正確綠色消費觀念。希望每一位大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和自身體驗達到完善和發展,引領他們成為一名保護環境、熱愛自然,敬畏生命、合理消費的理性生態人。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生態道德教育培養的大力支持,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強化生態道德知識,尊重自然規律,提升空氣質量,努力為人類共同的綠色家園而努力。
作者:黃金石王圣禎單位:齊齊哈爾大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