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英語分層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初一年級學生開始學英語時熱情高,成績普遍較好,但時隔不久一些學生就落后掉隊,不及格者、放棄不學者越來越多。這種兩極分化現象一般在初一第二學期開始出現,以后越來越嚴重。初二年級的分化現象往往十分突出,直接影響著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的英語成績。
(總人數:56人)
優秀
及格
低分
初一上學期期末
48
53
2
初一下學期期末
26
關鍵詞:英語教學;作業:分層
一、在英語教學中實施作業分層的必要性
(一)傳統教學理念下作業布置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在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與束縛,特別是在作業的布置方面,存在著隨意、重復、繁瑣等現象,嚴重制約著學生發散思維,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使學生隨著學科難度的加深,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這些問題是需要我們引起關注并切實解決的。
(二)作業分層的目的
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共同的特點,但其學習目的與動機、學習習慣與方法、智力水平與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反映在學習成績上,往往形成好、中、差三類學生。我們設計作業,通常都是統一題目,這不利于優差生通過作業練習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得到充分發展。作業評價也是用統一標準,或好或差,或對或錯,這樣也不能調動全體學生(特別是差生)作業的積極性。為了使作業設計切合各類學生的實際,為了使作業評價更有實效,布置作業時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呈階梯式的作業與練習,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
(三)作業分層的意義
給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可以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均有收獲,讓學生最大限度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對于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大面積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是很有效的。
給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不僅可以有效地避免應付了事及相互抄襲,還可以給學生提供相互學習和取長補短的機會,從而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課外作業的作用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
二、作業分層布置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一)作業設計,量力而施,因人而異
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英語基礎及對英語的愛好興趣存在較大差異,布置作業時完全統一,必然會加重學困生的課業負擔,因此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的因素,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作業要求。根據教學目標將作業設計成A(學優生)、B(中等生)、c(學困生)三個層次,其中A類作業側重于動手動腦能力較強的綜合運用的作業,讓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設置一些發表觀點、看法的題目,寫單元課程小論文、小報告、讀書心得,甚至可以讓他們評價本堂課、本單元的教材教法,讓學優生備課,代替老師講課,直接參與課堂教學;c類作業偏重于基礎知識的鞏固和積累,如抄寫記憶單詞與課文,完成課后練習題及練習冊中的部分題目,讓此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學有所長、學有所樂,逐步積累,穩中求升;B類作業則介于二者之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來選擇作業,開放性自主性更強一些。
(二)作業設計要有針對性,缺啥補啥
布置作業時要注意按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即使是學優生也不是所有方面都好,學困生也不是一無是處,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根據學生某些方面的缺陷來設置作業,以求補救,相對來說比較有效。如對于聽說能力差的學生布置口頭作業、視聽作業,多聽一聽VOA、BBC及一些英文歌曲,多看一些英文原生帶字幕的電影;對書寫差的學生增加一些書面練習,如英文書寫描紅,每天有目的有計劃的練習,只要持之以恒,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見效的;對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布置一些閱讀訓練,可從英漢對照版本開始,逐步過渡到英文原版的,隨著詞匯量的擴大,閱讀技巧和方法的積累,閱讀能力會逐步提高的。這樣讓各種不同程度的學生達到能飛則飛、能跑則跑、能走就走的目的。
(三)作業布置分層分工,進行創造性學習
新課程背景下的英語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強調以人為本。因此,作業布置應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有充分的選擇權和自,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誰擅長哪方面就展示哪方面,讓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同時大家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如利用課外時間,可布置錄音作業、演課本劇、辦英語小報、搜集英文廣告及產品說明書、介紹當地名勝、舉辦校園英語角等。在眾多活動過程中,從學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興趣出發,學生不僅得到了審美情趣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體現了學習的主體性,而且學會了人與人合作,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將課程上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主學習的自學能力,體驗了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作業分層評價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一)分層評價,要有針對性
對學有困難、自卑感強的c層學生,采用表揚式評價,使他們看到希望,只要他們的作業認真做了,只要作業有了進步,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老師都不能忽略。要讓他們得到肯定:對成績一般的B層學生,采用激勵評價,并大膽指出其不足,指明其努力的方向讓他們進步的更快;對成績好的A層學生,采用競爭式評價。對的評價要更具體,更清晰,更明確,同時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標準,使他們更加努力,以求讓他們發展得更快更高更強。
(二)分層評價,鼓勵為主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評價對學生自我評價影響大。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作業中的每一個閃光點,及時表揚,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因此,要在評語上下功夫,批語既要體現問題的所在,又要體現教師的贊許和期望。如教師對c層學生可以做出這類評價“你做得很好。”“你不比別人差。”“你也許忘了復習,否則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好。”對B層的學生可這樣評價“你最近進步的很快,希望你繼續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你與XXX差距越來越小了。”而對A層的學生則可以這樣評價“你的英語發音聽起來像外臺播音員在播報新聞。”“你的書寫非常規范,簡直無可挑剔。”“你們的話劇演得像電影演員的水平”
(三)分層評價,用心溝通
作業分層評價是師生間心靈溝通的過程,對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很有意義。“羅森塔爾效應”表明,教師理解、寬容和期待可以激發學生的榮譽感,自尊心和進取心。作業分層評價,不僅有利于學生養成改錯的好習慣,還會讓每個層次的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作業本上不僅有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有時也會有學生的反饋,告訴老師他的煩惱和希望、建議,這對增進師生情感、幫助老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只要我們記得去發現學生“微不足道”的優點,以自然、真誠、恰當、溫馨的語言予以贊美,就能點亮學生希望的火把。
四、對作業分層的幾點思考
筆者的教學實踐證明,分層作業的思想符合英語教學現狀,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還要注意處理好不同層次學生間的情緒情感及尊嚴的問題,特別是學困生的問題,防止出現對立情緒和更嚴重的分化現象;同時分層作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多種關系,如教學與家庭的關系,同事間的關系,課堂教學與課外作業輔導的關系,讓作業分層更好的為英語教學服務。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程桂勤,關于分層英語教學的報告[J],2005
[3]童領嬌,初中英語分層教學初探浙江省溫嶺市橫山中學[J],2006
1.1對象
研究對象為萊陽衛生學校2013級護理專業184名學生。將學生分為兩組,實驗組137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106人;分成3個班,各代表A、B、C3個層次,A班38人,B班57人,C班42人;采用分層走班教學模式。對照組共47名學生,其中男生10人,女生37人,采用傳統教學模式。
1.2方法
1.2.1學生英語水平測試
為全面了解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真實英語水平,對其進行一次英語水平測試,測試結束后由教研室全體教師統一閱卷。然后通過SPSS統計分析軟件比較實驗組3個班和對照組學生前測成績差異。實驗結束后對兩組學生再次進行英語水平測試,由教研室全體教師統一閱卷,然后通過SPSS統計分析軟件比較實驗組3個班和對照組學生后測成績差異,檢測教學效果。
1.2.2學生問卷調查
實驗前后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包括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興趣、自信心、主動性和學習成績等方面產生的影響。該問卷設計過程中征求筆者所在教研室4位教師的意見,并在印刷前請部分學生提前進行預測,剔除不合理內容。發放問卷時要求學生如實填寫,當場完成。此次調查共發放184份問卷,收回184份,回收率為100.0%,其中有效問卷179份,有效率為97.3%。
2結果與討論
2.1學生英語水平測試成績與討論
2.1.1前測成績與討論
實驗組3個班成績的標準差不是很大,說明班內學生水平相當,教師可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而對照組標準差較大,說明組內成績兩極分化程度嚴重,教師難以做到因材施教。可以看出,兩組總體水平相差不大,實驗組總平均分(52.06分)稍低于對照組(53.53分)。
2.1.2后測成績與討論
實驗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平均分為69.37分,對照組平均分為60.77分;實驗組的平均分比原來提高了17.31分,對照組只提高了7.24分。
2.2學生問卷調查結果與討論
為了檢驗在中職學校實施英語分層走班教學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能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自信心和主動性,能否最大限度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中進行問卷調查。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前英語學習情況大致相當,但實驗后,實驗組各層次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自信心得到提高,大部分學生對英語有了較濃厚的興趣,學生課堂參與意識增強;而對照組變化不大。
3結論
實驗證明,分層走班教學模式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取得更大進步。
3.1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自信心和主動性
分層后不同班級的學生聚集到同一個層次中,A層次學生有了一定的壓力;B層次學生有了追趕目標;C層次學生由于水平接近,交流起來無自卑心理,有了自我表現機會,重新樹立起學習自信心。
3.2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成績
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差的學生則“吃不了”。分層走班教學模式降低了學困生的學習難度,滿足了優秀生擴大知識面的需求,最大限度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成績。
3.3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