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古鎮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國外類似江南水鄉古鎮的旅游又被稱之為文化遺產旅游。文化遺產旅游(Heritagetourism)是以文物、古跡等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物質遺存作為體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形式。隨著上世紀七十年代文化遺產旅游在歐美出現及盛行,推動了文化遺產旅游研究在西方開展。九十年代以來文化遺產地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其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凸現,文化遺產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由此成為研究的中心議題。國外學者主要從旅游管理、社區參與和市場供需因素等方面探討了文化遺產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其中與文化旅游策劃相關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遺產旅游的市場研究。Bronwyn,J.[2](2004)探討了文化遺產旅游者的動機和需求在旅游形象設計和產品體驗方面的作用,Yaniv,P.[3](2003)探討了文化遺產認同感在市場營銷中的作用。(2)利用其他旅游形式促進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如Janiskeef'[4](1996)研究了節日在文化遺產旅游發展中的作用。(3)參與文化遺產旅游的各主體利益差異研究。Heidi,D.[5](2001)從旅游人類學的角度研究了在面對旅游業發展提供機會時,遺產地社區各參與主體的不平等地位:Teo,Peggy[6](1997)和Cheungl'[7](1999)則研究了文化遺產相對不同參與主體的不同意義。(4)文化遺產旅游社區參與問題研究。如Natan,V.[8](2002)分析了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中社區參與的重要性。(5)旅游對文化遺產的診釋。如Grufudd,P.[9](1999)研究了“凱爾特”主題表述在威爾士文化遺產旅游中的作用[10]。(6)如何保持文化遺產的原真性研究。Myra,S.E[11]以馬里世界文化遺產地PaysDogon在旅游影響下的社會文化變遷為例探討了旅游對文化遺產真實性的影響:Halewood[12](2001)以“維京遺產”旅游為例研究了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在市場營銷中的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世界文化遺產旅游的持續升溫,國內學者也開始側重研究其可持續發展問題。其中與文化旅游策劃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遺產地旅游生命周期、形象策略、空間整合和市場營銷的研究。而目前作為我國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古村落(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也是國內學者的研究熱點。古村落(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劃部分主要有:(1)古村落(古鎮)旅游產品設計研究。馮淑華[13](2002)通過對旅游者行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古村落旅游產品設計的個性化原則。吳文智[14](2003)則系統闡述了古村落旅游產品體驗化設計的方法和途徑。(2)古村落(古鎮)旅游形象設計研究。
二、江南水鄉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中文化旅游策劃的國內相關研究進展
江南水鄉古鎮是江南地區古村落的典范和代表,其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自90年代以來一直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目前國內學者研究江南水鄉古鎮旅游可持續發展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劃部分主要包括:(1)多數學者側重于從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現狀分析入手,研究江南水鄉古鎮的保護與開發問題。(李麗雅[15]12003;孫明泉,2001;王莉[16],2003;雄俠仙[17],2002;江五七[18],2003:陽建強[19],2001)(2)有學者從區域旅游空間結構視角,探討了江南水鄉古鎮旅游的競爭合作模式。(陶偉[20],2002)(3)有學者通過對旅游地意象空間進行的分析,提出了江南水鄉古鎮的旅游規劃與開發建議。(蔣志杰,(4)有學者通過具體分析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研究了江南水鄉古鎮的旅游規劃。(阮儀三,1996[22],1998[23],2001[24];陸志鋼[25],2001
三、西塘古鎮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1.古鎮文化旅游策劃開發現狀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征:
1)經過十余年發展,以江南六大古鎮為代表的江南水鄉古鎮是華東區域旅游重要組成部分。而以江南水鄉風貌為背景的文化旅游與本區域城市旅游相得益彰。如2001年“五一黃金周”周莊旅游接待人數僅次于北京八達嶺長城和故宮,名列全國第三。
2)一些江南水鄉古鎮通過挖掘本地區文化底蘊,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策劃的文化旅游產品,不僅促進了江南水鄉古鎮歷史環境的保護,使當地一些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展,也使旅游者從中感受到了濃郁的江南民俗,并處處體驗著典型的江南人文和自然環境。如2001年至今烏鎮先后成功舉辦香市、花車巡游、煙花大會等節日活動,集中展示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動,引起海內外游客的濃厚興趣。
3)江南水鄉古鎮文化旅游開展帶動了其他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如西塘傳統產業的展示性表演極大促進了當地銷售地方特色商品的旅游商業的發展。于江南水鄉旅游產品而言,其資源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化的傳統集合。這些元素通過整合從諸多方面反映出水鄉傳統的內涵。雖然從旅游的6要素層面來講,西塘旅游產品可以是具備多重核心傳統的旅游產品,但從文化旅游資源角度來分析,傳統只具有一個核心。差異化構成旅游傳統。
2.文化差異化就構成文化旅游資源。
1)民居文化
江南水鄉古鎮與其他地區的地理結構有著明顯的不同,所以導致了水鄉民居文化的獨特化。這一獨特化不僅體現在單體的房間或宅院上,而且還體現在整個水鄉古鎮的整體建筑格局上。民居正面朝路,四周均有鄰里,水、陸平行,呈棋盤狀格局。西塘古鎮民居的文化特色就是在這一基礎上逐漸發展出來的。西塘的長廊是江南水鄉給人的最初映像,水鄉古鎮是在這一格局上建立起來的,同時也是江南水鄉在文化層面產生差異,進而產生文化旅游資源的核心與根源。正是通過在民居文化這一層面上的差異,才衍生出了江南水鄉古鎮在其他層面上的差異[26]。
2)建筑文化
從其文化層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這些文化類型中,它與核心文化旅游資源最為密切。無論是單棟的民居還是古鎮的民居總格局,都會聯系到各類的建筑。以橋為例,每個古鎮都有橋梁,且各時代都有一定歷史文化意義。橋梁是水鄉生活的必要設施,所以游客在旅游時強化橋梁的觀光,就形成了江南水鄉古鎮各類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當然還存在如弄堂(西塘石皮弄等)、各類商鋪(萬盛米行等)等其它各類建筑。這類建筑與民居文化有相似之處,所以它們是給游客的最初感官映像。
3)飲食文化
造成這一文化旅游資源具有較強繼承性的原因有三個:
1.江南水鄉的飲食習慣擁有濃厚的地域性,尤以河鮮為特色。對于非水鄉地區的游客依然具有一定的傳統。
2.從歷史上來看,西塘古鎮都具有很長的發展歷史超過1000年。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當地風俗習慣的區別,產生了形式相同但名稱相異的飲食文化,其最具傳統的部分是這些食品的文化內涵。
3.飲食是旅游的六要素之一,通常會起到吸引二次游客和以休閑為目的游客的作用。
論文摘要:三河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建筑風格獨特、規劃肌理明晰的皖中水鄉古鎮,歷朝歷代皆為軍事重鎮、交通樞鈕鎮、文化名鎮、商貿集鎮。對其歷史文化遺產價值客觀評定,充分挖掘資源,進而對其量身定制合理的保護發展方案,意義重大。
三河古鎮,地處皖中名城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處,鎮區面積4.71KM2,轄區面積65.5KM2。境內豐樂河和杭埠河兩大水系環繞鎮區交匯后,東流巧公里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據《左傳》記載,古鎮史稱“鵲諸”,有可考歷史2500多年。現名“三河”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貫其間而得。豐富的水網資源,獨特的地理環境、厚重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三河“小橋、流水、人家”的市井風貌。鎮區內渠塘縱橫交錯,商貿沿河成街,建筑臨水而建,廊橋躍水相連,是典型的“皖中水鄉古鎮”。悠久的歷史,長期的文化積淀,給三河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尤以古城墻、古河、古橋、古街、古茶樓、古名居、古廟臺、古戰場等“八古”景觀而著稱于世。是皖中地區反映晚清時期歷史風貌、兼收古徽派建筑特色、囊括古建筑類型較完整的水鄉古鎮,其綜合歷史文化價值,當可和馳名中外的蘇州古鎮周莊相媲美。
一、三河古鎮的歷史價值與風貌特色
1、歷史價值。歲月茬蕙,朝代更迭。“三河”雖幾易其名,但古鎮在各朝代都顯示出它的獨特魅力。顯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軍事重鎮。公元前537年,吳楚之爭在此演繹了“鵲岸之戰”。1858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此大敗湘軍,創下了載人史冊的“三河大捷”。至今遺存的古戰場、古城墻、英王府似乎仍在訴說著那些硝煙散后的功過成敗。“雞鳴三縣”的地理優勢,使其成為皖中商貿集鎮的理想之地。透過現保存完好的古商業街、鋪宅,仍可遙想昔日的繁華。水陸兼備的交通要道,使其歷朝歷代皆為江淮區域交通樞紐重鎮,現存清朝直隸總督李鴻章家族的糧倉、四川總督劉炳璋的三河房產可說明一二。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孕育出眾多的名人志士,使其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古鎮。窄窄的“一人巷“、幽靜的故居,依稀可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少年時學習、生活的情景。
三河古鎮現存古建筑群以清末明初時期為主。完好的古街道有西街、南街、東街,街區肌理完整,建筑風貌依舊,保存2000多米長的青石板路轍印深深。目前,已經批準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三河大捷遺址—包括的城墻、英王府(即軍大本營),全省最長的古街巷—包括劉同興隆莊(清代),青陽分公司告示牌(清代),一人巷住宅群(含楊振寧故居,清代),鄭善甫故居—鶴廬(民國時期),三縣橋(清代)等。
2、規劃肌理。三河古鎮的規劃以“水”為靈魂,水陸交織的街區充分利用了河、港、塘、溪、路的自然條件,巧妙地將城鎮、建筑、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街區的基本格局是沿河成街,因水得鎮,臨水建房;以碼頭為端點、河道為邊沿,隨著歲月的流逝,輻射狀衍生成數條古商業街。
三河的規劃以“街巷”為骨架,支連眾多窄巷,竄起成片民宅,縱橫交錯,分布均勻。街巷宅院相對規整,有中心軸、方向感、邊緣界定。只是有些宅門因風水關系稍有凹凸轉折。造型各異的石橋與街道的交匯節點,往往是茶樓、戲臺、鋪地等公共場所,空間轉接自然,迭起。古商業街道空間尺度適宜,漁儷延伸,店鋪、民宅、酒肆隨形就勢分呈兩側,各商號標新立異的招牌點綴得古街熱鬧繁華、多姿多彩。又因是水災多發區,三河作為古時軍事重鎮,防御性也是其規劃特征之一。深而寬的河道,既有供給貨物的功能,又有防御的功能。在窄形市鎮的兩端修筑防御工事—城墻、炮臺,使整個市鎮宜攻宜守。
從三河鎮現存古跡來看,有著樸素的規劃意識,商貿、防御、文化特征突出。而建筑、河道、橋梁及市井百態則構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小鎮景象。
3、建筑風貌。歷史上的三河地處江淮之間,水運發達,商賈云集,南北文化在此沖撞、交融,形成“皖中”文化,故其建筑風格南北兼容,別有特色。大王廟、城陛廟、萬年臺、英王府等公共建筑宏偉、莊重、色彩鮮艷,更具北方建筑風格和官式建筑特征。而民宅、商鋪小巧、簡樸、色彩素雅,更似皖南的建筑風格。
古街兩側的鋪宅始建于清初,成型于清末民初。商住特征明顯,多為一、二層磚木結構。平面呈塊狀,二或三進庭院。從街至河道依次為鋪面、作坊、宅、儲藏(如有二層,則一樓宅為廚房、餐廳,二樓為住宿),底層空間通透,如劉同興隆莊。鋪面、作坊因所售商品及生產工藝不同,柜臺或當街設置或在室內兩側設置,沿街一色紅色板門。因商貿繁榮,建筑也較早地吸收了泊來文化;二層以走馬專心廊為平面交通;沿街立面各家鋪宅間以簡化了的馬頭墻分隔:門樓、窗眉、扶手等細部造型樸素,突出實用性;墻面以清水磚為主,灰墻灰瓦,紅色門板、彩色招牌點綴其問。有韻律,有變化,形成一幅清末皖中古鎮的繁華街景。
4、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河歷來以其古老、秀麗、繁華而聞名遐邇。人文環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三河的飲食融南北之長有獨特風味,品種豐富,創造出享譽四方的三河土菜品牌。目前開發有土菜系列、茶干、米餃、米酒等;三河民間文化繁榮,主要有鬧花船、車上轎、河蚌舞、花旦、蘭花等傳統節目,體現了南北文化的交融;起源并流傳皖中地區的廬劇,是全國知名的地方戲劇種,創始于200年前,唱腔兼收民間小調、越劇等曲調,豐富、圓潤,深得民眾喜愛;三河鎮的傳統手工業發達,其匠人制作的羽毛扇、木桿秤等手工藝品制作考究,產品遠銷海內外。
三河鎮現存古建筑核心區面積達8.74公頃,總建筑面積約為25460M2。區內街巷格局完整,傳統功能健全,韻味和肌理依然清晰。以現存較完整的西街、南街、東街為骨架,前店中坊后居的古建筑為街景,以原有建筑功能和特色傳統商品為依托,再現了古時三河的繁華與生活原貌。
二、三河古鎮保護與開發的幾點建議
1、成立保護機構。成立以鎮長為總負責人、文物、古建專家組成的保護領導小組,以城建、規劃、文物、文化、工商、財政等相關部門人員組成執行機構,以群眾推選代表組成文保協會實行監督核心保護區的管理、城建、古建保護與修復、資金投人的情況,定期核實文保規劃的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協商解決,并定期向鎮民公布,形成良好的保護與發展機制。
2、摸清古鎮資源,建立基礎檔案。應在全鎮范圍內,深人調查,登記建檔,內容包括:名稱、位置、面積、年代、材料、歷次修復情況、產權歸屬、價值特色、保護責任者等,實行掛牌保護,同時對建筑遺址的保護修復建設情況在公示欄中公示。
3、修編總體規劃與保護規劃。應高度重視對轄區內古建筑、古文化遺址的保護工作。聘請規劃專家修編《總體規劃》和《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站在保護祖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的高度,從保護獨具特色的皖中水鄉風貌占鎮景觀出發,充分挖掘古鎮文化內涵,對三河鎮歷史街區的保護原則、目標、內容進行詳細規劃。
以歷史文化資源為導向的規劃方法:規劃對古鎮山水格局進行整體保護,理山順水———村落的空間關系,保證古鎮所依托的外部環境與古鎮相協調,同時對古鎮的原始空間形態加以控制,避免破壞古鎮生態環境和整體風貌,體現“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挖掘傳統空間元素,構建文化古鎮入口空間.規劃范圍內,復原傳統文化古鎮元素,如山水格局、特色建筑、園林、文化景點、米市碼頭、河道空間、牌坊等,通過挖掘古鎮的傳統文化元素,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以體現歷史文化古鎮的地域特色.
2古鎮歷史建筑保護與傳承
實踐證明,正確的保護理念與科學的保護方法是歷史建筑保護和傳承的前提與保證.歷史建筑重在永續利用,只有充分發揮和利用歷史建筑的空間價值,才能體現出歷史建筑的核心價值.另外,歷史建筑面廣量大,應該根據其不同的現實情況,制定不同級別的保護與利用措施.從以往古鎮保護案例中吸取經驗,從規劃層面的空間要素、天際線等角度,以及建筑角度對建筑細部、建筑立面類型、環境要素等多方面深入思考.歷史文化建筑改造應保證其形式、高度、體量、飾面材料以及建筑色彩、尺度、比例上與古鎮建筑風貌協調.舊建筑的適應性改造再利用,不論其空間價值如何,歷史記憶價值的保留和營造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出發點.許多時候,這種歷史記憶價值遠遠大于空間使用價值.
3案例分析
為深入探索和了解建筑理論的實踐性,以運漕歷史文化名鎮綜合開發項目實踐為例,探討古鎮歷史文化建筑規劃與保護設計的特點.
3.1古鎮概況
項目選址于馬鞍山市含山縣運漕鎮,項目規劃用地位于裕溪河畔北,地塊范圍內包含運漕酒廠原址以及酒廠東側至幸福街西側的部分民居.方案主旨:一方面以保護歷史文化為根本,改善古鎮人居環境為基礎,以提升功能為導向,力求將項目打造為安徽省旅游名片,成為體驗“最安徽”傳統文化的代表,成為安徽的“城市會客廳”.另一方面提升古鎮環境品位和城市美譽度、關注度,打造特色的古鎮名片,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
3.2總體規劃
3.2.1古鎮“梳式”規劃格局運漕古鎮民居,從單個民居來看,顯得有些擁擠和凌亂,但從總體看,卻又顯得錯落有致,協調統一.古鎮鼎盛時期,全鎮有36條大街、72條小巷,與臺、樓、廟、閣、坊等建筑交相輝映,構成“過街木樓石板街,青磚小瓦馬頭墻”的優美畫面.粉墻、青瓦、馬頭墻、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檐等和諧組合,構成了運漕古鎮建筑的基調。
3.2.2總體規劃布局本地塊原始街道由幸福街、灣巷、五福和巷、徐家巷、以及橫向的西大街和沿河路組成了獨具風格的“梳子形”街巷文化.經過前期調研、分析,本區域西大街、幸福街、保留的老酒廠建筑之間基本保留了原有村落縱向街道的“古鎮梳式肌理”.以保護古鎮的肌理為核心,新建街巷尺度服從古鎮的肌理,形成協調的城市空間結構.規劃參照運漕古街巷的布置原則,結合運漕老街原有的尺度與空間格局,保持原有街巷的尺度感與空間感.重要節點位置,通過“情景再生法”恢復本地塊原有的五福和葷館、洪義泰等代表性商號,將其打造成運漕古鎮的標志性啟動區域。作為古鎮的主要展示面———街巷空間景觀,是由建筑、街、綠化、水等元素,結合古鎮生活、社會交通等功能而形成.規劃設計的著重點是反映建筑風格、地域特色的歷史街巷以及古鎮原本的空間肌理.空間肌理:不僅是古鎮歷史文化風貌的視覺關鍵性因素,也是古鎮空間組織及構造形態的體現.空間肌理的理解有兩個方面:
(1)空間肌理在建筑布局上,可理解為圖底關系;
(2)空間肌理在空間尺度上,可理解為各個元素組成的空間結構.傳統小尺度街巷與組合院落式樣建筑群,因內部單元的屬性變化的組合變化形成了街坊構成特點:內部巷道曲折,而陸續加建的房屋,較為自由,平面肌理帶有自由化傾向.與建立豐富的動線相伴而生的策略就是開放空間.在舊建筑中,其原本的空間特征、結構邏輯、材料肌理等均需要在開放的空間內明確呈現,故在設計中,設置多景觀廣場,以保證空間具有足夠的開放度,植入休息、展覽等功能.空間視線:傳統古鎮街巷中,人們在運動中觀察景物的要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滿足,“隔景”、“對景”“、障景”“、夾景”、“框景”等建筑和景觀手法多有運用,不僅增加了街巷的趣味性,而且加深了空間的內涵感,體現了“空間增值”的特點,古鎮村落曲折的街巷空間,造就了街巷空間的光影變化,給人以美輪美奐的空間想象.輪廓線:坡屋面、馬頭墻、斗拱翹角、裝飾木構件等,在構成街巷空間景觀中,這些元素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坡屋面與馬頭墻的輪廓線,在視覺中具有非常強烈的層次感、節奏感、韻律感.古鎮整體憑借坡屋面與馬頭墻的交相輝映,一個完整的古鎮印象基調由此確立。
3.3建筑設計
歷史文化建筑街區的建設采用原始街巷尺度復原,整體上以民居建筑尺度為基調,聚合的小體量的采用,歷史街巷空間肌理的縫合,以錯動的建筑手法強化建筑空間肌理,使之向整個古鎮空間肌理平緩過渡,相映相融。立面控制街巷空間重點從三維立面出發,以再現古鎮歷史風貌及生活氛圍.主要體現在:各個節點的空間肌理設計和古鎮街巷基礎設施以及一些裝飾木構件上.修復街巷空間,維護組成古鎮傳統歷史文化風貌的各種要素,如坡屋面、馬頭墻、沿街立面、水體、駁岸以及裝飾構件等,以保證各種元素相互之間的協調關系。注重建筑第五立面———屋頂設計屋頂改造采用古徽州傳統的四水歸堂形成,采用四邊坡屋面向中心傾斜,采用輕巧的屋面瓦以及輕鋼支撐以減輕屋面荷載.歷史文化街區力求與原有建筑群相似,自然融入到整體環境中,坡屋頂以古鎮民居重疊往復的屋頂為原型,進行錯動變化,采用折線連續的坡屋頂,形成與古鎮空間肌理一致的屋頂景觀。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