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城市色彩設計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蒙古族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傳統的游牧生產方式造就了蒙古族燦爛的歷史文化,世界上的各民族和部族,由于地理環境,民族習尚、和審美觀點等條件的差異表現在對色彩的選擇上,也都有自己喜愛和贊頌的顏色,同時也忌諱一些顏色。蒙古族最喜歡的顏色有白、藍、紅和黃四種,最厭惡的顏色是黑色。除黃色可能是接受了漢族和佛教影響之外(表示尊貴),其他四種顏色代表著蒙古人對世界的理解。白色通常與乳汁相聯系,被賦予圣潔的含義;藍色代表著蒼天,與廣大、力量等概念相聯系;紅色代表火和鮮血,表示生命的延續和某種魔力;對黑色的反感,應該源自于人們最初對黑暗的恐懼,在蒙古語中黑色與邪惡、災難等一切壞的事物相聯系。
城市色彩目前是一個較新的研究課題,城市色彩景觀的設計要考慮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如城市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歷史文化、民族特性等,城市色彩景觀是體現一個城市的總體面貌,是體現一個城市帶給人的第一印象,那么,城市色彩的本土化特征是城市特色設計的重要內容。
2.1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造就了地域文化特征,人們為了適應當地的環境,養成了對本地環境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蒙古高原的地形分布大致以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為主,遼闊的大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起源地,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北方各個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碧藍的天、碧綠的草、潔白的羊群,金黃的戈壁灘,這是對蒙古族生活環境的自然印象,成就了蒙古族獨特的傳統色彩文化。
2.2歷史文化特征
城市的色彩景觀設計是城市歷史文化的發揚,在城市設計中有重要地位,反映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面貌,蒙古族地區城市色彩景觀設計是對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要研究城市的色彩設計就要研究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各民族都有著各異的歷史文化,蒙古族是草原民族的代表,在中國的歷史中有著世界性的影響力,蒙古族的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過著游牧的生活,使他們的生活與大自然息息相關,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所以蒙古族有著對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影響著蒙古族文化的發展,對蒙古族色彩審美觀的養成以及對色彩的喜好亦產生重要影響,例如蒙古族崇尚白色,象征著純潔高尚,熱情的紅色,是與對火的崇拜有關,草原充滿生機的綠色,天空的藍色等等是蒙古人喜歡的色彩,蒙古族的宗教文化也是蒙古族歷史文化的代表,從早期的薩滿教到后來藏傳佛教的信仰,極大地豐富了蒙古族的傳統文化,對蒙古族的傳統色彩審美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像在宗教建筑中的金色、銀色、黃色、淺藍色等等色彩都是蒙古族的典型色彩特征。
三、蒙古族傳統色彩對城市色彩景觀設計的影響
3.1建筑色彩的傳承
建筑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歷史建筑是一個城市的地標。城市建筑景觀環境的顏色,既不可以脫離自然環境,也不可以脫離地域文化和個性特色。想到蒙古族,第一印象就是大草原上星星點點的蒙古包,普通百姓的蒙古包都是藍白相間的,很好的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在古代的蒙古族貴族住的是金色大宮帳,金幣輝煌,富麗堂皇,在元朝時極為流行,這是蒙古族獨有的建筑藝術。宗教建筑也是蒙古族歷史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建筑色彩極其豐富,在召廟中菩薩的藍色金烏、是代替了黑與黃的顏色,還有遺留下來的歷史民居,蒙古族府邸顏色多為紅、藍、綠,且色彩明度高,而普通民居色調以淺淡為主。公共建筑是具有城市代表性的,在現代城市設計中,在公共建筑的色彩可以運用這兩種色彩基調,有既傳承文化的意義,也是整個城市風貌定位的關鍵,文化積淀多年的意蘊告訴我們城市的色調不能簡單輕易地改動,避免城市色彩污染,才能很好的傳承蒙古族建筑色彩的特征,從而傳承了蒙古族地域文化特色。
3.2地域特色的體現
地域性的體現,是城市色彩景觀設計的一個向度,是一個城市色彩特色的標志。通過對城市色彩景觀的統籌規劃,使其與本地自然環境相協調,展現地方文化特色,建設美觀、宜人的城市生活環境。蒙古族地區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社會人文等多方面的思考,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塑造具有民族特色風貌城市設計,尊重蒙古族的地域文化,發掘地域色彩,是傳承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
四、總結
1.1全城色彩規劃的弊端
目前許多城市都編制了色彩規劃,大多數的城市色彩規劃都會為城市設定一個主色調,如廣州為黃灰色、哈爾濱為米黃色、昆明為淺黃色系。但多數的色彩規劃都不了了之,因為影響城市色彩的因素和色彩本身一樣多,基于宏觀層面的規劃很難得到有效執行。而且即便規劃真能有效實施,廣州、哈爾濱、昆明不是都成了黃色,長此以往,城市與城市間的區別便越來越小。可見宏觀層面的城市色彩規劃很有可能導致城市越來越相似,從而形成新一輪的“千城一面”。
1.2片區色彩設計的可行性
面臨這些種種的問題,幾年實踐后的城市色彩規劃已經逐漸由宏觀轉向中觀以及微觀層面。國外也不乏有色彩規劃的成功案例,大多不是針對全城,而是某一具體區域,規模較小。并且從塑造城市形象的角度來看,不需要也不可能對全城進行設計改造。基于凱文•林奇的城市五要素———道路、邊界、區域、節點、標志物,可見城市片區是構成城市形象的重點要素,也應是城市色彩規劃重點涉及的部分。尤其是像攀枝花這樣規模較大的城市,更加需要一個與操作對象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的、立足于個案的研究設計過程。綜上所述,片區色彩設計將會是城市色彩規劃可行的出路,并且對城市形象塑造方面也是必需的,此次對攀枝花市色彩規劃編制也加入了城市新區的色彩設計。
2城市色彩規劃的色彩學理論
城市色彩按照所占比例可以分為主色調、輔色調、點綴色。主色調一般是指色彩面積占城市總表面積約60%~70%的城市建筑色調;輔色調一般是指色彩面積占城市總表面積約20%~30%的城市建筑色調;點綴色調即總體比例在10%以下的城市建筑色調。色彩是由色相、明度、飽和度這三個要素組成的,而色彩本身并無美丑之分,關鍵在于如何搭配、如何協調。
2.1色彩對比
色彩對比可分為色相對比、明度對比以及彩度對比。同一色相對比在色相環上的色相距離角度是0°;鄰近色相在色相環上相距15°到30°;類似色相對比在60°以內;中差色相對比在90°以內;對比色是120°以內;補色相對比在180°以內見。明度對比:在全部可見的色彩形象中,黑色和白色是反差效果最強烈的明度對比色,兩種不同的明度可根據差值可以分為長調對比、中調對比和短調對比見。彩度對比:將色彩按彩度分為10個級別,兩個不同彩度的色彩,根據彩度差的大小可分為強調對比、中調對比、以及弱調對比見。
2.2色彩調和
色彩調和是指兩個及兩個以上的色彩和諧地搭配組合在一起,使整體達到變化統一的效果。可分為趨同調和、漸進調和、間隔調和、呼應調和、強調調和。
3現狀調研分析
攀枝花干壩塘片區是集行政辦公、商業休閑、居住配套于一體的城市核心新建區域。而對于新建地區,不要求色彩的歷史特性,應原則上強調同城市景觀和城市環境相協調,必須具有美學上的價值。當地的自然氣候以及周圍的環境(包括自然和人工環境)便成為了主要影響城市新區色彩設計的重要因素。在進行設計之初,應當首先對其進行充分的調研和分析。
3.1自然氣候
攀枝花屬亞熱帶氣候,全年氣溫較高,平均氣溫為20℃左右,溫差較大;攀枝花市日照十分充足,太陽輻射比較強。因此,攀枝花的建筑因避免采用反射強烈的墻面、材質,對人刺激較大;受氣候較熱影響,視覺感覺會受到生理和心里感受的影響,應避免使用強烈的色彩。
3.2環境色彩
攀枝花屬于山地城市,城市色彩景觀也相應會受到山色的影響。攀枝花5~10月為雨季,11~4月為干季,雨季山體植被較充裕;而由于干季較長,不能維持森林植被的生存,因此干季時候山體植被較稀疏。自然景觀作為背景色彩,城市色彩應與之較好呼應,形成統一、和諧城市景觀。
3.3區域色彩采集
干壩塘片區位于東區南面與仁和區交界的位置,通過對周邊區域的建筑色彩拍攝照片以及進行色卡比對,采集并繪制了區域的主色與輔色現狀圖見,通過綜合分析比較,繪制出周邊區域大致的色彩分布圖與走勢圖見。新區設計應與現狀相協調,區域色彩采集則對后期的設計提供了現實性的依據。
3.4色彩評價調研
對上述客觀情況進行了調研后,也需要主觀方面的評價作為補充。為此,特地在攀枝花進行了現場實地調研訪談,以獲得居民對色彩的主觀意見。區域內的A、B、C、D、E五個建筑,請根據您認為合適的深淺度(明度)進行排序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大致可以得到居民認為建筑A和D的明度比較合適,C的明度一般,E的不太合適,而B的明度最不合適。詢問其原因,在日照強度較高的攀枝花,明度值過高會讓人覺得刺眼,而明度過低,會讓人覺得顏色太深。通過現場色卡比對得到五棟建筑的明度值分別為:A:8.0;B:9.0;C:7.5;D:6.5;E:5。綜上,明度大致在6.5~8.0是讓人覺得比較合適的。(2)下列五個居住小區,您覺得其色彩是否好看調研結果分析可發現市民對金甌廣場、金海花溪谷、金海學府花園的認同度比較高;新宏國際一般;比較不能接受印象馬德里。再分析其各自的色彩值可以得到,彩度過高會令人不舒服;而完全無彩色,人們會覺得太灰。從對金甌廣場、金海花溪谷、金海學府花園調研分析中發現,明度與彩度控制應在一定的范圍內,并且互相搭配,高明度對應低彩度、低明度對應高彩度。
4干壩塘片區設計
在對攀枝花干壩塘片區進行設計時,首先按照區域色彩走勢確定新區色彩基調,強調同城市景觀環境相協調;其次,根據前期調研的結論,對區域明度彩度進行控制,確保區域色彩和諧舒適。最后,根據區域調和、輔色調和、主輔色比例以及主輔色互換原則和方法進行色彩設計。
4.1主色同色系范圍
為了使新區與周邊城市景觀環境相協調,從之前調研所得的色彩走勢圖中提取出相應的色系范圍,新區的城市色彩也應大致在這個色系范圍之內。因此,將此色系作為區域主色,再根據現狀和場地、功能等條件確定具體色彩,以形成豐富變化,層次秩序感的城市色彩。
4.2明度、彩度控制
攀枝花日照充分,明度過高的建筑會讓人覺得刺眼,因此對新區建筑色彩明度的上限值必需有效地控制,最高只能到8,多數建筑色彩最好在6.5~8之間,為了豐富變化,部分色彩明度可在6.5以下。在色彩的明度對比上,為了避免色彩對比過于強烈或者過于曖昧,盡量采用中調對比。在彩度方面,按照高明度對應低彩度、低明度對應高彩度的原則進行控制。同時,色彩搭配方面盡量強調彩度弱調對比,使城市色彩更加的自然和諧。
4.3區域的調和
干壩塘片區地塊按照功能空間等原則進行分區,在不同區之間,按照其不同的功能和空間形態的色彩調和選取可采用趨同調和、漸進調和、間隔調和、呼應調和、強調調和,如大片的居住區域內,應采用趨同調和、漸進調和;在學校、社區活動等公共服務類區域可采用間隔調和、呼應調和;在商業、大型公建類建筑則可采用強調調和。用地兩側環山,由于山體顏色多變且色調較重,毗鄰山體部分的建筑可以適當降低明度、提高彩度,以達到與環境相協調的效果。
4.4輔色的調和
輔色是與主色搭配的,可采用趨同調和、漸進調和的原則,色彩可以選取主色的同色系,改變其明度;或者中性灰進行搭配調和。在同一區域相鄰建筑,可進行主輔色對調,以保證建筑色彩的協調但又不是活潑。
4.5主輔色比例適宜
在配色過程中,主色和輔色應按照合適的比例進行搭配,避免出現某種大面積的單彩,主色占70%左右,輔色占25%左右。通過主輔色適宜的對比,使建筑色彩更為豐富多彩,避免讓人產生視覺壓迫感。
4.6主輔色互換
在分區配色過程中,主色與輔色定調后,進行配色設計。在各自小片區中,如居住組團、商業組團等,允許存在主色與輔色的置換,以保證區域色彩協調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變化。按照上述的原則與方法,在攀枝花市干壩塘片區城市設計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色彩規劃設計見(圖9、圖10),為干壩塘片區建設提供了色彩搭配的一種可能性。
5結論
關鍵詞:城市色彩;色彩效應;構成元素;設計原則
色彩對人類生活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說自然環境的美麗多彩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珍貴財富,那么城市則凝聚了人類自遠古以來幾千年的文明成果。城市面貌是地區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傳統的直觀反映,城市色彩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一、城市色彩的概念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的外部空間中各種視覺事物所具有的色彩,它是一個廣泛、綜合的概念,分為人工裝飾色彩和自然色彩兩類,包括建筑、道路、標牌、廣告、服飾、綠地、河流等城市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色彩,它們觸及人們的活動空間,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視覺感受。狹義的建筑學上的城市色彩僅指城市內建筑物、構筑物的色彩,但城市景觀是由多種元素組成,并非單一的建筑物,因此它的內涵應拓展到更廣的范圍,從而避免在城市景觀的色彩塑造中存在片面性。
二、色彩效應
(一)物理功能色彩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能,不同的色彩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是不同的,熱吸收系數(取值介于0-1)也就不同[2],因此會產生不同的物理效能。最明顯的例子是,在炎熱的夏季,人們總愛穿淺淡色的服裝,感覺涼爽些;而在寒冷的冬季,則偏愛穿紅色、橙色等暖色調的衣服。同樣,對于裝有全空調的樓宇而言,其外粉刷色彩宜選用淺淡色調,具有節能省電的功效。日本已將淺色作為墻體外隔熱的一種主要色調。還有墻面的色彩若選擇不當,墻面溫度高,使外墻產生伸縮變形應力,有時會使外墻面粉刷脫落,而影響美觀。另外,不同色彩對光的反射系數也不同,黃、白色等反射系數最高,淺藍、淡綠等淺淡色彩次之,紫、黑色反射系數最小,因此建筑外墻上采用高反射系數的色彩可以增加環境的亮度。
(二)視覺美感色彩是視覺感官所能感知到的最敏感的要素,經色彩實驗證明:在正常狀態下觀察物體時,首先引起視覺反應的是色彩[2].如果物體的色彩協調優美,就會給人以強烈的美感刺激,引起視覺的興奮,進而影響心理感受。如帕提農神廟,在純白色的柱石群雕上配有紅、藍原色的連續圖案,還雕有金色的金銀花圈圖樣,在晴朗的天空襯托下,色彩十分鮮艷奪目,呈現出令人著迷的色彩幻想空間。又如我國漢唐時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紅與白色的組合,產生了鮮艷悅目、簡潔明快的色彩美。再如服飾的色彩變幻無窮,體現出不同時代的審美情趣,給人以不同的美的視覺沖擊。
(三)心理效果不同的色彩給人的心理刺激是不同的,色彩使人產生冷暖、輕重、膨脹與收縮、進退、活潑與憂郁、興奮與沉靜、疲勞、聯想與象征、感情等各種復雜的心理感受。雪地、冰山的白色令人感到冷;太陽、火的紅色、橙色使人感到暖和;海水的藍色使人沉靜;色彩繽紛的花卉使人愉悅,這都是人對自然色彩的一種強烈心理反映。色彩的輕重感主要取決于明度,人們對明度越小的色彩感到重,比如黑暗的房屋令人感到厚重,而明亮的房屋卻顯得輕盈。色彩的活潑與憂郁感,通常是以紅、橙、黃等暖色為中心的明亮純色使人感到快樂,而看到藍色和藍綠這些冷的暗濁色時就變得抑郁,這也是在陰雨的天氣人們往往情緒低落的原因。色彩還有豐富的象征意義,紅色代表熱情、喜慶;橙色代表快樂、積極;綠色代表和平、理想;藍色代表沉靜、理性等,可以對人產生一種心理暗示。所以色彩的心理效果是多種多樣,在選擇色彩時是不能忽視這種效應。
(四)經濟效應色彩中還蘊涵著經濟效應,成功的色彩選擇會帶來良好的經濟結果。從物理性能上說,合理的色彩選擇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城市的能量、物質消耗,降低城市的運作成本。更為重要的是,美觀大方的色彩環境會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影響游客和投資者的行為決策,間接影響城市旅游業的發展和吸引投資的能力,所以色彩環境的改善提高必定也會促進經濟效益的增加。例如廣州市在“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十年一大變”的形象工程中,注重城市色彩的更新,把主要干道的沿街建筑立面重新“涂脂抹粉”,色彩規劃得恰當,因而形成亮麗的風景,也為城市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投資者和人才。
三、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意義
我們的城市,特別是歷史文化名城為什么要重視色彩規劃設計呢?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其一、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環境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根據馬克思的觀點,色彩又是最大眾化的美感形式。因此,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心理學研究早就注意到色彩對人類心理健康的影響,城市色彩對居民心理的影響也已被許多鮮活案例所實證。幾年前,日本東京就出現過一場市民的“色彩騷動”,不少市民面對艷麗的、高彩度的公交車、出租車,以及色彩迷幻閃爍的霓虹燈、五顏六色的廣告和刺眼的玻璃幕墻,感到頭暈目眩、心緒煩躁,為此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迫使東京市政當局不得不設法糾正色彩的偏差,消除市民心中的煩躁和不安的情緒。英國也曾發生過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橋梁,每年都有一些人在那里自殺;后來把橋涂成天藍色,自殺的人顯著減少了;人們繼而又把橋涂成粉紅色,此后自殺的人就沒有了。城市色彩對人的心理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西哲海德格爾有句名言:人類詩意地棲息大地上。今天,在德國、奧地利、法國、荷蘭等國家,這句話已部分變成現實。他們的鄉村如此,他們的城市同樣如此。盡管他們城市大都歷經數百年,其普通建筑質量絕不比我們高,但其城市仍給人以典雅、溫馨、舒適,充滿文化意蘊的感覺。而這,便與其城市環境色調規劃控制直接相關:人們行走在這些城市街道上,感受不到雜亂無章的刺眼色彩,更沒有巨幅廣告拼命騷擾視線。簡潔和諧的色彩,給人們以悅目的感覺,這本身便構成他們優雅文明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像控制噪聲和空氣污染一樣,高度重視城市色彩問題,以不斷美化、優化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其二、城市色彩是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城市色彩與城市歷史一樣悠久,色彩本身便積淀著城市的歷史。這之中,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經濟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黃屋頂與民居的灰褐屋頂對比,便是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寫照;上海外灘建筑凝重的鉛灰色,則透視著國際金融資本的威嚴。有些則是城市建筑自然選擇的結果,像中國江南城市的灰瓦白墻,德國城市的紅瓦黃墻,便是城市的傳統色彩。無論白墻灰瓦還是黃墻紅瓦,這些符合美學規律的色彩搭配,既是不同民族審美趣味的結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像歐洲城市,如果僅看其教堂,似乎有許多共同點。但如果看民居色調,無論是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人們卻會一眼辨析出來;即便其外墻涂料是新的,但其色彩卻是歷史的。因此,如果一座城市隨意破壞傳統色調,則等于將歷史割斷,暴露出一副蒼白面孔。這正是中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的悲哀所在:僅從外觀上,人們無論如何得不出北京與巴黎一樣歷史悠久的結論;車行在蘇州大街上,人們絕對感受不到江南名城或中國水城的特色。因此,對歷史文化名城而言,要象保護文化遺產一樣保持其城市特色,以延續其歷史文脈。
其三、城市色彩是城市現代文明的體現
城市色彩早就存在,但城市色彩設計規劃卻是一個現代課題。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呢?關鍵在于傳統城市是在文化封閉狀態中、在生產力相對落后情況下發育生長起來的。城市建筑色彩受建筑材料、施工工藝局限很大。人們不可能單單為了色彩而采用某種昂貴材料。因此,多數城市的色彩,或是由建材固有色體現出來的,如或紅或灰的磚瓦;或是由廉價易得材料決定的,如或黃或白的涂料。何況,對于生活其中的人們,也不知道其它民族或地區的建筑會有另類顏色。在這種被動選擇中,盡管審美規律潛在地起著作用,卻未必體現人類的文明自覺。而現代城市建設則不同了,由于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做支撐,更由于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發明與普及,人們已可隨心所欲地控制建筑及其它城市設施、設備的色彩了;而現代傳媒及便捷交通,又打破了文化壁障,人們可以彼此仿學,甚至形成所謂建筑時髦趨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獲得色彩自由的人們,如何控制其城市色彩,趕不趕時髦,便成為一個文明素養問題了。今天,想給一座城市或城市新區披上各色豪華外衣,并不困難,只要有錢就行;但要讓新城區形成和諧、雅致的色調,卻十分地不容易,它需要城市領導、建筑師及業主皆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這好比改革開放,我們告別服裝藍灰時代之后,如何選擇衣服款式才體現出人的文化品味是一個道理。新貴夫人盡管渾身綾羅綢緞珠光寶氣,卻總給人一種沒文化的感覺;女大學生們,盡管一身素雅,卻透露出一股書卷氣。一位著名畫家從皇城根一帶的舊城保護,已開始注意這一點了,這是值得慶幸的。否則,皇城被淹沒在更加金碧輝煌的玻璃幕墻建筑群中,北京的歷史文脈就徹底被葬送了。
3、服從城市功能區分原則
如同人的服飾要服從人的身份一樣,城市色彩也要服從城市的功能。這之中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指城市的整體功能,一層指城市的分區功能。一座商業城市與一座文化或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應該有所區別,一座大城市與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則也應有區別。對于像香港這樣的商業大都市來講,城市色彩服從于商業目的,即便色彩有些混亂,人們也能容忍。但對于像巴黎、維也納這樣的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亂,便對城市形象有絕大損害。米蘭作為意大利最早的金融中心,其老城色調非常凝重,而威尼斯,作為旅游城市,其老城色彩則活潑得多,這兩者是不能置換的。相對說來,歐洲一些旅游小城,其建筑色彩都比較艷麗,給游客留下鮮活印象;而歐洲的大城市,其建筑色彩都比較淡雅,追求一種寧靜的感覺,避免色彩火爆而形成“噪聲”。
從城市區域劃分來說,市行政中心(或廣場)的色彩,一般應凝重一些;商業區的色彩,可以活躍一些;居住區的色彩,應素雅一些;旅游區的色彩,則要強調和諧悅目。城市單體建筑的色彩也要服從其功能。像立交橋等大型基礎設施,其混凝土本色既顯出力量感,又接近自然色,沒必要弄巧成拙地進行粉刷。像高層的辦公寫字樓,則不宜用輕浮的色彩,而像街頭電話亭、候車亭等臨時性公共設施,則可以采用相對明快的色彩。只要我們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飽和度在內的分區色彩控制標準并嚴格執行,便能逐步解決城市色彩混亂及平庸問題。
4、城市色彩構成和諧原則
和諧是色彩運用的核心原則,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則。這里色彩包括所有城市色的構成因素: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動的;永久的、臨時的等等。這里的和諧,是要求城市色彩在變化中、差異中的實現統一或協調。如果色彩沒有變化,差異,就無所謂和諧;但變化、差異過大,也就沒有和諧。城市色彩的協調,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人工色與自然色或與城市自然環境色彩的協調,一是指人工色與人工色或與城市建筑環境色彩之間的協調。
城市色彩首先要與自然環境色彩相協調,一座被綠色森林或藍色海洋擁抱的城市,其色彩自然應區別于內陸城市或特大城市。綠色環繞的小城,色彩運用即便大膽一點,也不至破壞城市色彩的和諧。歐洲旅游小城,像茵斯布魯克、薩爾斯堡的建筑色彩鮮亮,原因也在這里:小城外面環繞的往往就是大片綠色的河流山林,或者是冬天的皚皚白雪,這樣,城內街景的暖紅色調,便比較容易找到平衡。而海洋中的城市,如果色彩過于素淡,城市會失去生機,所以,威尼斯雖以暖紅為主調,卻不給人色彩嘈雜的感覺,反而顯得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