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英語口譯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缺少具有高職高專特色的口譯教材
目前的口譯教材,基本上是本科生所使用的教材。適合高職高專商務英語的口譯教材,主要有外研社的《商務現場口譯》和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的《世紀商務英語口譯教程》。上述兩種教材在內容上,雖然適合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與水平,但在有的方面與學生未來從事的崗位相距甚遠,在“以培養崗位能力為目標”的高職商務英語教學要求的前提下,缺乏實用性。
(二)口譯課學時少,學生實踐的機會欠缺
高職院校的學制短,有的學校安排將近一年的校外實習,實際在校上課時間只有兩年。口譯課有的學校只開設一學期,每學期16周課,一學期32學時。隨著近幾年高校擴招,高職院校英語專業的班級、人數越來越多,在幾十人一個班的課堂教學環境下,在90分鐘的有限時間里,效果可想而知。而口譯課程是需要大量實踐來完成的,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如果學生自己課外不抓緊時間大量練習,口譯教師很難實現教學目標。
(三)能夠進行口譯教學的教師缺乏
由于我國口譯教學起步較晚,從事口譯教學的教師大多是年輕教師,他們大學畢業直接登上講臺,缺少教學經驗,更沒有企業實踐經歷。教師水平有限,經驗不足,口譯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況且班級學生多,上課學時數有限,對學生進行課外指導來實現口譯教學目標是很難實現的。
(四)口譯教學形式單調,方法單一
教師上口譯課是給學生講口譯技能,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口譯實踐。而許多口譯課教學仍然采用教師說漢語,學生翻譯成英語;或者教師播放漢語錄音,學生翻譯,最后教師點評的陳舊模式。課堂學生人數多、時間短,課堂上學生開口說話的時間就更少,記錄正確答案反而是學生唯一的目標了。在信息化時代,教學設計和教學媒體沒能充分發揮作用,教師只重視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學生的參與實踐。學生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得到語言上的充分鍛煉。因此在高職商務英語口譯課堂教學中,實行“項目驅動”下的合作式口譯課程教學。也就是以項目為依托,把教學過程采用幾個項目來完成,在方案設計上采用項目教學的模式,然后讓學生以合作方式的方式進行口譯實踐,這樣能提高學生的口譯技能,教學效果也得到了保證。
二、以項目為依托,改進口譯教學
(一)選擇適合學生口譯教學的內容,確定具體項目,自編教材講義
由于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而口譯技能訓練不但要求學生具有很高的英語基礎,還要具備較高的漢英雙語理解和表達能力。高職院校的口譯課是一門高技能的實踐課程,在選材上既要考慮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英語水平,還要考慮社會的需求,盡量避免太難、太深的內容。口譯材料的準備要有背景知識介紹,并結合課堂所授技能和真實口譯對學生進行課上口譯訓練。要“以工作過程”為依據開發高職商務英語口譯課程,教學內容從典型的工作任務出發,包括對外貿易過程中不同場景的口譯訓練。根據工作任務設計課程教學模塊,以一個完整的外貿業務流程為例,主要有以下幾個模塊:歡迎外賓、參觀工廠及介紹產品、商務談判、商務宴請、安排旅游、歡送外賓等。教學內容模塊包括:模塊一:歡迎外賓(接機、酒店入住、行程安排)模塊二:參觀工廠及介紹產品(參觀并介紹產品性能、特點、功能等)模塊三:商務談判(就產品的價格、付款條件、包裝、運輸等事宜進行談判并簽訂合同)模塊四:商務宴請(致歡迎詞及祝酒詞)模塊五:安排旅游(制訂旅游行程及介紹地方特色)模塊六:歡送外賓(表達進一步合作并贈送禮品)以第三模塊———商務談判項目模塊為例,課堂教學設計如下:教學任務:模擬實踐情景與客戶進行商務談判。地點:酒店咖啡廳人物:外貿業務經理、商務客戶教學目標:①掌握商務談判用語;②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下進行商務談判③在真實的情景中,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及口譯現場翻譯能力。教學要求:①能夠就產品的價格、付款條件、包裝、運輸等事宜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②掌握外貿業務工作流程。教學內容及步驟:1.參觀工廠,介紹公司,讓外賓了解公司產品并介紹公司最新產品。2.進行商務談判,就產品的價格、付款條件、包裝、運輸等事宜與外賓進行談判,表達愿意與對方進行合作的愿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組有三名學生,其中兩名學生進行對話,有漢語對話,英語對話,另外一名學生扮演口譯員。訓練之前,教師要安排好各自的角色、對話的內容及場景,這樣學生由于事先了解一些所要進行口譯的情景,做起口譯來就會輕松自如。另外教師在進行口譯訓練中,還要進行角色互換,這樣做對話的學生也有機會實踐口譯技能。在課堂訓練中,扮演的角色都是熟悉的同學,完全沒有緊張情緒,學生能夠輕松完成口語訓練。口譯教學課堂應該選擇多功能翻譯實訓室。因為該實訓室采用了先進的同聲傳譯訓練系統,每位學生都戴耳機進行訓練,對于學生對話內容,每位學生能夠很清楚地聽到,并對所聽內容做好記錄。另外,該訓練系統還可以將訓練的過程進行錄音,使學生產生現場口譯訓練的感覺,還能進行查漏補缺,以便提高學生的口譯水平。
(二)教學方法
第一,授課前的準備。任課教師在進行每個教學模塊教學前,首先把本模塊能夠用得到的常用的詞匯,專業術語,及相關表達方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并掌握這些英語知識,為了更好地使學生了解該項目的內容,任課教師還要給出幾篇與本項目有關的英語對話。在進行實踐教學前,教師有必要事先檢查學生對已給的詞匯,專業術語,及相關表達方式,看學生是否已經掌握這些內容,并引導學生就教學內容在課外收集該項目的材料,編寫對話。第二,課上演練。課上演練是指學生就事先準備好的對話進行實踐,同時要求另外一名同學就他們的對話進行現場口譯。這樣在有準備的前提下進行商務現場口譯,顯然學生對教師布置的任務能夠順利完成,學生的口譯技能也得到提高。另外,操練過程是在真實情景中完成的,使學生體驗到了現場真實感。
(三)教師歸納總結
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所有學生都在認真觀看聆聽其他同學的表演,并針對有疑問的地方記錄下來,以便在糾錯時加以改正。在表演結束后,教師要針對學生出錯的地方進行提問,其目的是看其他同學是否認真聽講,發現哪些地方學生沒有弄清楚,并給出自己的觀點。使每次總結,學生都能得到知識的提升,并對學生口譯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再作一次強調,加深記憶。
三、結語
(一)缺少具有高職高專特色的口譯教材目前的口譯教材,基本上是本科生所使用的教材。適合高職高專商務英語的口譯教材,主要有外研社的《商務現場口譯》和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的《世紀商務英語口譯教程》。上述兩種教材在內容上,雖然適合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與水平,但在有的方面與學生未來從事的崗位相距甚遠,在“以培養崗位能力為目標”的高職商務英語教學要求的前提下,缺乏實用性。
(二)口譯課學時少,學生實踐的機會欠缺高職院校的學制短,有的學校安排將近一年的校外實習,實際在校上課時間只有兩年。口譯課有的學校只開設一學期,每學期16周課,一學期32學時。隨著近幾年高校擴招,高職院校英語專業的班級、人數越來越多,在幾十人一個班的課堂教學環境下,在90分鐘的有限時間里,效果可想而知。而口譯課程是需要大量實踐來完成的,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如果學生自己課外不抓緊時間大量練習,口譯教師很難實現教學目標。
(三)能夠進行口譯教學的教師缺乏由于我國口譯教學起步較晚,從事口譯教學的教師大多是年輕教師,他們大學畢業直接登上講臺,缺少教學經驗,更沒有企業實踐經歷。教師水平有限,經驗不足,口譯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況且班級學生多,上課學時數有限,對學生進行課外指導來實現口譯教學目標是很難實現的。
(四)口譯教學形式單調,方法單一教師上口譯課是給學生講口譯技能,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口譯實踐。而許多口譯課教學仍然采用教師說漢語,學生翻譯成英語;或者教師播放漢語錄音,學生翻譯,最后教師點評的陳舊模式。課堂學生人數多、時間短,課堂上學生開口說話的時間就更少,記錄正確答案反而是學生唯一的目標了。在信息化時代,教學設計和教學媒體沒能充分發揮作用,教師只重視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學生的參與實踐。學生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得到語言上的充分鍛煉。因此在高職商務英語口譯課堂教學中,實行“項目驅動”下的合作式口譯課程教學。也就是以項目為依托,把教學過程采用幾個項目來完成,在方案設計上采用項目教學的模式,然后讓學生以合作方式的方式進行口譯實踐,這樣能提高學生的口譯技能,教學效果也得到了保證。
二、以項目為依托,改進口譯教學
(一)選擇適合學生口譯教學的內容,確定具體項目,自編教材講義由于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而口譯技能訓練不但要求學生具有很高的英語基礎,還要具備較高的漢英雙語理解和表達能力。高職院校的口譯課是一門高技能的實踐課程,在選材上既要考慮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英語水平,還要考慮社會的需求,盡量避免太難、太深的內容。口譯材料的準備要有背景知識介紹,并結合課堂所授技能和真實口譯對學生進行課上口譯訓練。要“以工作過程”為依據開發高職商務英語口譯課程,教學內容從典型的工作任務出發,包括對外貿易過程中不同場景的口譯訓練。根據工作任務設計課程教學模塊,以一個完整的外貿業務流程為例,主要有以下幾個模塊:歡迎外賓、參觀工廠及介紹產品、商務談判、商務宴請、安排旅游、歡送外賓等。教學內容模塊包括:模塊一:歡迎外賓(接機、酒店入住、行程安排)模塊二:參觀工廠及介紹產品(參觀并介紹產品性能、特點、功能等)模塊三:商務談判(就產品的價格、付款條件、包裝、運輸等事宜進行談判并簽訂合同)模塊四:商務宴請(致歡迎詞及祝酒詞)模塊五:安排旅游(制訂旅游行程及介紹地方特色)模塊六:歡送外賓(表達進一步合作并贈送禮品)以第三模塊———商務談判項目模塊為例,課堂教學設計如下:教學任務:模擬實踐情景與客戶進行商務談判。地點:酒店咖啡廳人物:外貿業務經理、商務客戶教學目標:①掌握商務談判用語;②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下進行商務談判③在真實的情景中,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及口譯現場翻譯能力。教學要求:①能夠就產品的價格、付款條件、包裝、運輸等事宜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②掌握外貿業務工作流程。教學內容及步驟:
1.參觀工廠,介紹公司,讓外賓了解公司產品并介紹公司最新產品。
2.進行商務談判,就產品的價格、付款條件、包裝、運輸等事宜與外賓進行談判,表達愿意與對方進行合作的愿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組有三名學生,其中兩名學生進行對話,有漢語對話,英語對話,另外一名學生扮演口譯員。訓練之前,教師要安排好各自的角色、對話的內容及場景,這樣學生由于事先了解一些所要進行口譯的情景,做起口譯來就會輕松自如。另外教師在進行口譯訓練中,還要進行角色互換,這樣做對話的學生也有機會實踐口譯技能。在課堂訓練中,扮演的角色都是熟悉的同學,完全沒有緊張情緒,學生能夠輕松完成口語訓練。口譯教學課堂應該選擇多功能翻譯實訓室。因為該實訓室采用了先進的同聲傳譯訓練系統,每位學生都戴耳機進行訓練,對于學生對話內容,每位學生能夠很清楚地聽到,并對所聽內容做好記錄。另外,該訓練系統還可以將訓練的過程進行錄音,使學生產生現場口譯訓練的感覺,還能進行查漏補缺,以便提高學生的口譯水平。
(二)教學方法第一,授課前的準備。任課教師在進行每個教學模塊教學前,首先把本模塊能夠用得到的常用的詞匯,專業術語,及相關表達方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并掌握這些英語知識,為了更好地使學生了解該項目的內容,任課教師還要給出幾篇與本項目有關的英語對話。在進行實踐教學前,教師有必要事先檢查學生對已給的詞匯,專業術語,及相關表達方式,看學生是否已經掌握這些內容,并引導學生就教學內容在課外收集該項目的材料,編寫對話。第二,課上演練。課上演練是指學生就事先準備好的對話進行實踐,同時要求另外一名同學就他們的對話進行現場口譯。這樣在有準備的前提下進行商務現場口譯,顯然學生對教師布置的任務能夠順利完成,學生的口譯技能也得到提高。另外,操練過程是在真實情景中完成的,使學生體驗到了現場真實感。
(三)教師歸納總結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所有學生都在認真觀看聆聽其他同學的表演,并針對有疑問的地方記錄下來,以便在糾錯時加以改正。在表演結束后,教師要針對學生出錯的地方進行提問,其目的是看其他同學是否認真聽講,發現哪些地方學生沒有弄清楚,并給出自己的觀點。使每次總結,學生都能得到知識的提升,并對學生口譯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再作一次強調,加深記憶。
關鍵詞:英語口譯;特點;教學方法
一、引言
伴隨著中國國際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活動也日益頻繁。大學針對英語專業開設口譯課程的目的就是要培養精通漢英兩種語言,具有較寬的知識面,能夠流利的進行英漢互譯的涉外人才。因此,大學英語口譯課程承擔著培養這種人才的任務以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各種對外交流活動的需要。目前,社會及市場對口譯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市場需求定位也越來越高。口譯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高規格口譯人才規范化培養已經迫在眉睫。而很多大學英語口譯課程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上,教學質量不高,教學效果不夠明顯。因此,筆者試圖通過分析英語口譯的特點和原則,談談自己對口譯課堂的一些教學方法的認識。
二口譯的特點
口譯是一項很特殊的語言交際活動。說其特殊是因為口頭翻譯工作有以下突出特點。
1、即席壓力性。口譯是一種不可能預測的即席雙語傳言活動。口譯人員需要在準備有限的情況下,即刻進入雙語語碼切換狀態,進行現時現場的口譯操作。現場氣氛壓力大,特別是有的口譯場面非常嚴肅莊重,如國際會議和外交談判。正式場合的嚴肅氣氛會給經驗不足的譯員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緊張的情緒會影響譯員的自信。
2、立體綜合性。口譯是一種綜合運用視、聽、說,讀、寫等知識和技能的語言操作活動。譯員必須具有觀察捕捉說話者的臉部表情、手勢體姿、情緒變化等非語言因素的能力;能夠耳聽會意各種帶地方口音以及不同語速的話語的能力;能用母語和外語進行流利而達意地表達能力;在口譯過程中能進行快速筆記、快速理解的能力。口譯屬一種立體式、交叉型的信息傳播方式。
3、內容的繁雜性。譯員的口譯范圍沒有限界,內容可以上至天文,下及地理,無所不涉,無所不包,繁雜無限。口譯的服務對象是各界人士,來自各個階層、各行各業,有著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在交際過程中他們會有意無意地將自己所熟悉的專業知識表達出來,這是譯員無法回避的現實。譯員必須是一名通曉百事的雜家。
4、個體操作性。譯員屬單一的個體工作者,其勞動具有很強的獨立操作性。口譯需要當場、即時完成,譯員通常聽到的是只講一次、不再重復的話語,他在正確理解的同時必須立即獨立地進行一次性的翻譯。通常譯員在整個口譯過程中基本上是孤立無援的。譯員必須隨時獨立處理可能碰到的任何問題。在口譯過程中,一般情況下譯員受時間的限制不可能查詢工具書或有關參考資料,不能在現場向任何專家、學者請教,也不能頻頻打斷說話者,要求對方重復自己所講的內容,解釋其中的難點。
5、跨文化交際性。口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不是從原旬到譯旬的譯碼,而是接收原句后必須經過信息概念轉化,才能以譯語表達原語的意思。口譯的模式由三大塊組成,左邊是原語輸入,右邊是譯語輸出,中間連接左右兩邊的是信息概念轉換。
三口譯的原則和教學方法
口譯教學目的為培養具有雙語轉換能力的合格的譯員。鮑川運(2004)認為有四個標準可用來評判譯員質量,即意思準確(Meaning)、條理清楚(clarity)、選詞恰當(Diction)和表達得體(Presentatlon)。這就要求口譯員不但要掌握相關的口譯知識和口譯技巧,還要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法國著名口譯學家賽萊斯科維奇指出,口譯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口譯技能意識,應以技能訓練為主,語言訓練為輔(劉和平1994)。口譯技巧和技能包括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即席反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理解能力和短時記憶能力,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梅德明(2003)認為一個人的口譯能力不完壘等同于語言水平加翻譯技巧,而是現代社會跨語言交際活動中譯員的雙語能力、翻譯技巧和個人翻譯素質的綜合體現。因而在教學實踐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學生深諳跨文化交流時應遵守的國際準則和國際慣例。根據以上對口譯特點的分析和口譯原則的探討,筆者將結合自己的研究和實踐,針對口譯教學方法分述如下。
1、心理承受和即席反應能力訓練。
口譯工作本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從事口譯的人員除必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外,還需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在通過各種多樣化的授課形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外,場景式的訓練則不失為讓學生體驗在壓力下訓練口譯能力的另一方“良藥”,如此刺激使其感知力敏銳、思維括躍、想象豐富,發揮出學生的智力和主觀能動性,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習效率,切『練邏輯思維和應變能力。很多學生在有足夠筆記的情況下,句子卻始終翻譯不出來,間或有明顯關鍵詞搭配錯誤的情況,甚是遺憾。去除緊張和欠缺語法知識的因素以外,這種問題很大程度上出在學員缺乏一定的應變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基于這種考慮,在教學中要經常讓學生做諸如:斷詞組句、語句轉述的訓練,以期轉換學生固有的“一個蘿卜一個坑”思想,鼓勵學生一詞多譯,一句多譯,同時讓學生養成一種變通難句靈活搭配的習慣,不至于在關鍵時候“死機”。
2、聽力理解和短時記憶能力訓練。
由于口譯在短時間內經歷三個轉換過程:從原語的語言符號到內容的轉換一一即理解(Comprehension){從內容到記憶的轉換——即記憶(Memorizmg)I從記憶到表達的轉換一一即用譯語表達原語意思(Reformulation),因而在日常的口譯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視、聽、說、讀、寫的綜合性語言操作能力。口譯的最初過程是從聽開始,然后大腦進行解碼。因而第一階段的聽力理解過程至關重要。心理學家研究人的短期記憶只能保持20-30秒,而在口譯過程中,譯員要翻譯長達幾秒到十幾分鐘的內容,因此要注重學生的聽力訓練,苦練基本功。平時堅持收聽收看英語廣播、新聞、電影、電視等,注意收聽不同英語口音的錄音材料,同時課堂上進行短期記憶的訓練包括對原語的復述、概括大意、形象記憶、邏輯記憶、連鎖記憶、描述等;還要訓練學生會作筆記以幫助記憶。口譯筆記切忌求全,用簡單的字、詞或符號將講話的要點用極快的速度記錄下來,達到提示翻譯的目的;可以使用大量常見的省略語和簡單的速記符號。筆記技能形成的關鍵環節是模擬臨場訓練。筆記的課堂教學應避免大段的理論講解,而應強調模擬臨場,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里多做仿真練習。在仿真練習中,教師可穿插講解并示范口譯筆記基本方法,筆記常用的符號、略語和記錄格式等。
3、表達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訓練。
語言能力是應用技能訓練開展的前提,而對于口譯來說,理解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更是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這一環節開展的得當與否也直接影響到以后的技能訓練。這一環節訓練的側重點在于對于學員在文章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上。可以通過多類型(如介紹言語類、演講言語類、禮儀言語類等)材料的翻譯及閱讀理解和綜合復述(如根據原文轉述、定題自述等)來訓練學員掌握在不同語言環境下的語言結構與詞匯的特點。此環節筆者認為適宜在口譯專業課程正式開始前的半個學期開始,在授課過程中,對必要的語言表達方式、結構、各種語言難點等進行操練都是適宜的,兼可幫助學生獲得許多主題知識。
古德諾夫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中是這樣論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征表現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許永梅2008)因此在口譯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在日常教學中應適時地融入稱呼、介紹、寒暄、問候、訪問、宴請、送禮、告別、聚會、交友等文化因素的講解,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不僅要注意語言形式的正確性,還要重視語言運用的恰當性。以及熟悉這門語言的文化背景,理解這種語言的高雅,注重運用俚語、詼諧、夸張、婉轉等修飾方法,注重文化差異在不同語域中的表現。
在掌握一定的口譯知識和口譯技巧的基礎上,應培養學生掌握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學生要力求博覽群書,擁有廣博的知識,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名“雜家”。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著重加強學生的自身素質修養的培養。口譯員作為國際間文化交流的使者,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應該遵循國際間的規則,如保密、公正、按時、準確、尊重客戶、公平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