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風險防范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信息失真
市場經濟的主力來源于可靠的會計信息。而會計信息失真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人為的道德原因,即會計人員為了迎合經營者的利益偏好,做出違規行為用來滿足自己的利益需求;二是無意的技術原因,當會計人員對會計準則以及制度無法全面理解,又因為工作能力差而導致工作的程序與方法用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而會計信息失真所帶來的風險又是巨大的,它掩蓋了真實的狀況,從而導致偏離經濟運行的正常軌道,最終導致經營成果崩潰、發展后勁削弱、決策失誤、社會不穩定等不利于金融風險防范的巨大風險。
1.2監督乏力
會計監督是改善管理內部經濟的一種監督方式,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根本保證。因為會計工作通常與金錢息息相關,所以會計人員很容易在不正當的利益下做出各種違規行為。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會計核算的監督不力,盡管我國的各種法律都必須依法經營,但是很多時候會計懲罰制度卻沒有跟上,同時,內部控制監督不力,會使會計人員有恃無恐,不僅會在技術與操作上失誤,也會出現各種攜款私逃等惡劣案件,從而導致違規行為肆無忌憚地增加經營風險。
1.3財務成本
財務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計算企業一定時期的成本耗費,所以與經濟利益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但如果財務成本的核算方法使用不當,也會造成巨大的財務與損益風險。
1.4操作與管理
操作人員由于責任心不強和法制觀念淡薄都會帶來巨大的財產損失,這項風險是由技術導致的,如果處理不當,甚至還會導致信譽受損。同時,如果會計部門無法充分地將管理職能發揮到底,就會使得領導決策失誤。未能及時將反饋信息提供給領導決策,甚至未能從自己的操作中發現問題,這類失職的操作都會導致無法彌補的損失。
1.5制約失衡
不法分子日漸猖狂,使出的花樣與手段也是層出不窮,而這些案件多多少少都會涉及財務部門,抓住內控不嚴的機會而直接違規操作,又或者是通過核算水平的降低而直接導致經營風險的無限放大。
1.6會計創新風險
無論是從擺脫當前的困境出發,還是市場競爭的需要,會計是必須要創新的。尤其會計在財務管理方面,有著巨大的發掘潛力。但創新也必須有創新的方法,如果不能結合自身情況而盲目隨波逐流,就會導致可觀條件背道而馳,也會造成無法控制的效益風險。
2金融會計的風險分析
通過以上的各種金融會計的風險,我們可以得知金融會計的風險主要來源于理論風險、技術風險、管理和控制風險.綜上所述,金融會計風險是多樣性的,其形成的原因自然也同樣是多樣性的,具體主要表現在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經濟環境、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和制度建設、整體水平較低的會計人員素質。那么,我們將會通過金融會計的風險分析,從而找出防范與化解的方法。
3金融會計風險的防范與化解
金融會計是金融這種高風險行業的基礎,如果這個基礎不夠扎實,必然會導致金融安全無法穩健運行,導致企業無法健康成長。因此,必要的防范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1從制度上規范
現代金融業正在急劇發展,而我國金融企業相關的會計制度和會計規則卻沒有隨之健全與完善,所以很容易導致了不適應的階段。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各金融企業應該健全會計的職能管理,通過加強與整頓會計的工作秩序和基礎工作,從而利用制度提升真實核算資產質量,規定財產管理與成本計算,以此來防范會計風險。同時,在規范制度的同時,必須根據國家有關法律、切合自身情況來改善現狀。在制度上,我們又分為會計工作的制度與管理職能制度。會計的工作制度可以切合自身改變一些方法,比如說放寬一些賬目的條件限制,改革一些過于苛刻的規定。而管理職能制度,則是為了內部控制與監督的充分發揮。
3.2積極推進會計責任制
責任中心的任務責任劃分一般屬于分散性的,因此,企業若是積極推進會計責任制度的話,可以有效地規避金融會計風險。同時,將責任分散化可以更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工作,當某一部分出現問題時,我們可以立馬找到出問題的地方,并快速解決,這就是我們企業推進會計責任制度的好處。
3.3建設內控
有效的內部控制、管理和監督是金融機構一個完善的運行機制。通過從決策實施到控制、管理和監督,能夠保證金融企業各級管理人員在最早的時間里發現隱患與各種風險,從而有效地降低金融會計風險,最大程度地減少由于監督乏力和操作管理等所帶來的利益損失,使會計工作與經營管理工作能夠井然有序地運行下去,保護資產的完整性、安全性,促進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內部控制與監督,將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混亂的財務收支管理,甚至有的單位還會因為違規操作而產生惡意案件,這樣的情況通常使國家與單位在財產方面受到了巨大的損失,所以,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是十分迫切的。
3.4完善建設
加強對會計人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能夠有效地防止會計人員在技術上出現紕漏,從而遏制技術上引起的風險;加強對會計人員政治思想與道德教育能夠有效地防止會計人員因為滿足自身的利益而做出的違規操作;加強對會計崗位的嚴格選擇和考核把關能夠增強會計人員的使命感與責任心。政治素質好、業務素質硬、管理水平高的會計隊伍能夠有效地防范金融會計風險,我們可以具體采用以上的做法來加強金融企業會計隊伍的建設。有章必循、執章必嚴、愛崗敬業的會計人員更能夠進行金融會計的全面防范與有效控制。
4分析與建議
綜上所述,會計金融的風險通常都與機制、管理與人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我們也應通過機制、管理和人員來逐個擊破。首先,一個完善的會計制度,能夠充分發揮內控機制,又通過內控機制而有效地管理與培養素質較高的會計人員,從而防范由于只重視權責制而忽略謹慎性原則的經營風險、因操作失誤與責任心不強產生的利益風險和因為知識與技能跟不上而導致的效益風險。
5結語
1.1關鍵條款約定明確
筆者曾經經辦過一起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該工程項目包括幾個標段,我方合同內的價格條款援引了另一標段的價格但證明該價格的證據材料是復印件。由于第三方不予配合導致我方不能提供證據原件,加之我方提出的調查取證申請法院亦未受理,最后只能通過鑒定來確認結算價格。這一案例充分說明對于關鍵性條款最好不要采取援引的方式,如果進行援引也要拿到被援引文件的原件,否則在訴訟中就要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風險,而且還要支付額外的成本來實現訴訟目的,這無疑增加了企業的負擔。
1.2縮略用語應作定義
合同語言追求言簡意賅,但并不是說只要簽約時雙方經辦人員能明白用意就可以任意縮略。凡是在合同內落字的詞語均要反復推敲,以保證僅能得出唯一性的解釋,絕不可存有歧義以至于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成為被對方致命攻擊的武器。對于可能存在歧義的意思表示,筆者主張要么用長句表述,可以多用限定語,不要嫌繁瑣;要么采用定義的方式,明確其在合同內的具體涵義,以避免將來去證明真實意思表示的麻煩。
1.3履約順序格外注意
在合同履行過程中,有些企業由于擔心對方的履約能力問題而停止履行合同義務,殊不知這已使自身淪為違約方,并可能要承擔違約責任。為避免前述情形的出現,起草合同時在合同義務的安排上應盡量將對方合同義務的履行時間放在己方之前。當然,如果雙方談判地位懸殊,在履約順序上無法作出有利的約定,那么在懷疑對方的履約能力時,應該依據合同法對不安抗辯權的規定來有禮、有力、有節地維護己方的合法權益。
1.4生效條款認真設計
當事人一般會約定合同在簽字蓋章后生效,當然法律法規要求辦理批準或登記手續方可生效的合同另當別論。但是,一些公司考慮到母公司對該項目有不予批準的可能,有時會與對方約定合同在母公司批準后生效。但是,市場競爭瞬息萬變,附條件生效的條款反而給對方留下了毀約的空間。因此,對于那些對企業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的項目,承辦人員在設計合同生效條款時要作出充分的考慮,以避免因內部審批效率問題而錯失商機。
1.5合同內容宜繁忌簡
由于受傳統計劃經濟和儒家禮讓文化的影響,一些企業的領導干部及具體業務承辦人員對合同內容的詳略程度存在錯誤認識,甚至感覺難以破開情面與對方商榷具體詳細的條款,認為在合同履行中去相互磨合更為穩妥。這實際上已經為合同的履約風險埋設下了重大隱患,且往往在對方不誠信的情況下容易被對方加以利用。為防范出現前述情形,筆者一貫主張“先小人后君子”,在起草合同時應盡量預見到履行中可能發生的各種情形并予以規范,可以說“不怕寫不好,就怕想不到”,合同內容約定的越詳細對雙方的保護力度就越大。
1.6解約條款增加主動
筆者注意到許多合同在起草時未約定解約條款,在對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的情形下,只能依據合同法規定的法定解除權,先行履行法定的催告義務,如對方在合理期限內仍未予履行,則通過發出解約通知來解除合同。上述程序嚴格限定了守約方的解約步驟,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守約方解約的時間成本,實際上不利于對守約方的保護。為防患于未然,企業在起草合同時應著力設計解約條款,以使己方在對方違約時處于更為主動的地位。
2合同審核是風險防范的保障
2.1審核流程必不可少
企業一般通過制定合同管理辦法來規范內部的合同流轉程序,但一些企業對合同的審核重視不夠,部分業務部門的承辦人員甚至認為合同審查是憑空挑錯、故意找茬,對其他部門的審核意見存在抵觸心理。事實上,人無完人,每個人、每個部門的知識多都局限于本專業領域內,而從一份合同的內容上看,除包括業務條款外,還包括財務、稅收、法律等多個條款,這些方面單純依靠業務部門作出判斷難免會失之偏頗。所以,一份合同在初稿完成后,交由相關部門審核是對公司利益的最大保護。
2.2審核部門合理確定
如上所述,審核流程必不可少。但是,如何確定企業內部參與審核的部門,以保證有必要參與審核的部門都能參與進來,同時又不至于因為參與審核的部門過多而導致合同流轉的效率下降。根據目前大多數企業的部門設置模式,一份合同在業務部門擬定初稿后,一般應由業務部門提請法務部門、財稅部門來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審核把關。多數企業能夠做到合同的法律審核,但對財稅審核往往重視不夠,甚至認為沒有必要,只是將財稅部門簡單地理解為企業出納的角色。這種錯誤的認識往往會使企業在資金籌措、稅務規劃方面由于欠缺事前考慮而限于被動,并最終增加企業的交易成本。有鑒于此,建議企業在合同審核時不應遺漏財稅部門,對于交易金額較大的合同,更應從經濟角度做好論證以確定最佳的交易模式。
2.3審核時間不宜倉促
企業在合同審核過程中容易影響審核質量的因素還包括審核時間過于倉促。有的合同,業務承辦部門到了簽署當日才提請相關部門審核,審核時間甚至可以以分計算。這樣做,一方面是對其他部門工作人員不夠尊重,另一方面會直接影響合同的審查質量。我們知道,合同審查不是讀小說,合同內的用詞用語不得有半點馬虎大意,合同語言需要反復推敲以避免產生歧義。業務承辦部門在初稿形成后,應盡早交予相關部門審核,并詳細向審核部門交待合同簽署的背景,以及己方關注的關鍵條款,以使審核人員能夠準確把握合同的主旨。
3合同履行是風險防范的關鍵
3.1履行義務依約進行
在合同管理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強調要簽署一份漂亮的合同,更要強調合同的履行不要走樣。我們注意到,部分業務承辦人員的合同意識比較淡薄,合同簽訂后竟被束之高閣,在履行合同時則隨意而為,導致與對方當事人產生矛盾,平添了不少麻煩。毋庸置疑,合同作為簽約雙方對交易行為真實意思的表示,應被視為約束當事人雙方的“法律”,在履行過程中應被嚴格遵守,不容許任何一方恣意踐踏,以維護交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建議合同承辦人員應將合同隨時放在案頭,作為履行己方義務和接受對方履約行為的依據,做到一切以生效的合同為準繩。
3.2變更合同重新審核
合同在履行過程中很有可能會遇到一些在簽訂合同時未能預見到的情況,對于這類問題雙方當事人應采取書面協議的方式,以避免在未來發生糾紛的情況下對協議的內容糾纏不清。書面協議的具體內容大體包括兩種類別,一種是對原合同未作約定的事項進行補充,一種是對原合同已作約定的事項予以變更。在起草時要注意與原合同的銜接,并建議按照合同的審核流程再次流轉審查,以使合同的履行不偏離企業的立約宗旨,避免出現合同履行失控的情況。
3.3履行當中保留證據
雙方當事人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往往會采取往來函件的方式溝通信息,一些函件在內容上涉及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在發生糾紛時具有證據作用,應作為重要文件予以保留。合同承辦人員應將合同及履約過程中形成的全部函件、憑證歸檔管理,便于在雙方發生法律糾紛的情況下收集整理證據材料。
當然,筆者在工作當中歸納整理的上述點滴體會囊括不了業務實踐當中合同風險的全部內容。合同風險的識別防范與合同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及職業素養休戚相關。但是我們堅信,只要多學習多思考,就會不斷提高我們的合同管理水平,為企業的發展壯大更好地發揮保駕護航的作用。
不同公司差異大
樣本中的114個A股上市公司共支付審計費和相關差旅費等15572.51萬元,平均136.6萬元。在上述所謂的審計費用中,包括部分審計人員差旅費、募集資金驗資費、咨詢費、顧問費、培訓費,以及年報中沒有說明具體用途的"其他費用",這些費用共為915萬元,占15572.51萬元的5.88%。其中,明確說明上市公司支付差旅費金額,或是明確說明差旅費由審計單位自付的,僅占25%。
2001年,公司之間的審計費用差距巨大。從基本情況看,公司規模越大,審計費用就越高。審計費用最高的是中國石化,達6000萬港元,相當于人民幣6400萬元左右。這還不包括其下屬的鎮海煉化審計費37萬美元、北京燕化人民幣300萬元。華能國際的審計費也較高,達1266萬元,還有49萬元的培訓費。審計費用最低的是華潤錦華、新華百貨,均為12萬元。所以,如果扣除中國石化和華能國際的各項費用,那么剩余的112個上市公司的審計費總額為7894.51萬元,平均審計費僅為70.48萬元。
在調查樣本中,屬于2001年以前上市的66家公司,審計費用總額為5735.25萬元,平均86.90萬元。在2001年上市的48家公司,審計費總額為10214.26萬元,平均212.80萬元,平均水平是老公司的2倍多。不過,如果扣除中國石化和華能國際的審計費,那么剩余的46個上市公司的審計費總額為2536.26萬元,平均審計費僅為55.14萬元,反而明顯低于老股。
其次,66家老公司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ST類公司,共47個,其審計費用總額為4087.35萬元,平均86.96萬元。另一類是ST公司,共19個,其審計費用總額為1647.9萬元,平均86.73萬元。兩類基本相等。在ST公司中,ST科龍支付的審計費出奇的高:直接審計費408.1萬元,咨詢費395萬元,共803.1萬元。如果扣除ST科龍的803.1萬元,剩余18個ST公司的平均審計費用公為46.93萬元,就比非ST公司低多了。
另外,從公司的角度看,沿海上市公司支付的審計費用高于內地上市公司,更高于邊遠地區公司。如中國石化(注冊地:北京)、華能國際(注冊地:北京)、ST科龍(注冊地:廣東)均在沿海地區。而上述審計費均為12萬元的華潤錦華(注冊地:四川)、新華百貨(注冊地:銀川),都在西部。
最后,從注冊會計師的角度看,外資和中外合資的注冊會計師的出審費高于沿海地區注會,沿海地區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費又高于內地。上述幾個支付高額審計費的公司,均是聘用外資或者中外合資的注冊會計師。2001年支付審計費用超過百萬元的上市公司(不含新股上市審計費),都是聘用了外資或者中外合資的注冊會計師,或者在聘用境內注冊會計師的同時,又聘用了外資或者中外合資的注冊會計師。如:洛陽玻璃,聘請畢馬威(外資)、畢馬威華振會計(中外合資)事務所,支付220萬元。還有小天鵝A、民生銀行、晨鳴紙業、萬科A,等等。
為了節省費用和便于溝通,有50%的公司聘用本地會計師。有許多上市公司是不得不聘用外地會計師,因為目前我國某些省、區還不存在有資格審計上市公司的注冊會計師事務所。
審計費過低有風險
在統計分析中,筆者還發現一些與審計費有關的問題值得思考。首先,審計費到底應該是多少?雖然這是一個難以明確回答的問題。不過,比較肯定的是,由于注會行業的惡性競爭,一方面導致審計費過低,可能造成審計師敷衍了事,三天的活兒兩天完成;也可能造成會計師參與作假。據中國國家審計署在對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報表審計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2001年完成的審計業務質量檢查中,發現14家會計事務所出具了嚴重失實的審計報告,造成財務會計信息虛假71.43億元人民幣,涉及41名注冊會計師。檢查結果表明,一些會計師事務所沒有查出上市公司財務會計信息存在的虛假問題。據悉,中國國家審計署已將上述14家會計師事務所和41名注冊會計師,以及信息披露嚴重不實的上市公司移送有關部門依法處理、處罰。
作為企業來說,要降低審計費用,主要還是應當做到賬目清晰,減少審計中的麻煩。而這正是中國企業的一大弱點。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企業內部架構穩定、賬目清晰,起碼可以節省財務審計費用30%到50%。
審計費披露需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