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公允價值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中可靠性與相關性的難以調和可靠性要求對于經濟業務的記錄和報告,必須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而且我國基本會計準則也要求財務會計報告要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也就是說盡量要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但是相關性則體現的是會計信息應該與投資決策相關,與投資者決策最密切相關的計量屬性應該就是最能夠反映市場經濟變化情況的公允價值了。雖說公允價值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但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企業盈余管理的空間,從而降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可見,可靠性與相關性是很難同時滿足的,通常呈現此消彼才能長的情形,所以將可靠性置于相關性前,或者相反,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的成熟度。
(二)信息披露成本和監管成本較高公允價值的計量條件之一就是出售資產或者轉移負債的有序交易在相關資產或負債的主要市場或者最有利市場進行。但是我國市場的發展程度往往是不平衡的,這就造成公允價值的獲得具有相當的難度,而且目前我國獨立的可信賴的評估機構較少,如果強制要求公司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或者披露公允價值信息,勢必大大增加信息披露成本,更甚者可能會進行財務造假,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另外,我國大部分資產負債采用的仍是歷史成本計量,所以如果沒有對計量模式統一的話,也必然增加監管部門的監管成本,同時也導致不同地區同行業之間或者同行業不同時期之間的可比性降低。
(三)投資者的低理性阻礙公允價值計量的實施會計信息的一個重要用途就是能夠為外部投資者做決策時提供依據。投資者為了盡快收回成本并獲得利益,公允價值計量下企業利潤的波動,往往會使投資者傾向于購買短期公允價值上升的股票,不斷地進行股票的買進與賣出,表現出過度的投機行為。這時,企業為了保持財務報告的相對穩健,也不太傾向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
二、公允價值的有效運用
(一)加強對于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理論研究只有具備了完善的理論基礎,才能為企業提供更為有效的計量標準。我們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同時結合我國實情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準則框架。
(二)加快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只有資本市場成熟了,投資者的理性程度切實得到了提高,才能推動公允價值在我國的運用。
(三)規范資產評估流程,努力提高財會人員的整體素質,特別是估價與判斷水平
(四)大力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素質和獨立性,提高他們對公允價值估計的審計能力。
三、對公允價值的展望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歷史成本作為唯一的計量屬性,有其必然性。歷史成本能夠如實的反映一家企業已發生的經濟活動,并真實客觀地反映出該企業的經營業績如何,為有關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依據。但是,市場經濟是動態經濟,會計信息不能無視市場的變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使用者渴望獲得預測信息,而非歷史信息,另外價值波動較大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問世,使投資者希望得到能夠連續反映價值變化的信息,對于這些歷史成本顯然無能為力,于是公允價值應運而生。但是公允價值也有其局限性。公允價值畢竟是一個依靠估值技術的估計價格,缺乏可靠性,特別是在金融危機條件下,缺乏活躍市場和有序交易,由此導致公允價值更加不可靠,使投資者喪失投資信心,最終導致市場的混亂。
公允價值論文參考文獻:
[1]IJIRIY.Theoryofaccountingmeasurement[M].Sarasota,FL: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1975.
[2]葛家澍、竇家春、陳朝琳.財務會計計量模式的必然選擇:雙重計量[J].北京:會計研究,2010(2):7-12.
[3]任世馳、陳炳輝.公允價值會計研究[J].長沙: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1):72-76.
[4]張白玲、杜孝森.公允價值會計基本概念辨析[J].武漢:財會月刊(會計版),2009(11):63-64.
[5]北京:于永生.美國公允價值計量準則評介[J].北京:會計研究,2007(10):11-15.
[6]任世馳.公允價值及其相關概念辨析[J].成都:財經科學,2010(5):118-124.
[7]支曉強、童盼.公允價值計量的邏輯基礎和價值基礎[J].北京:會計研究,2010(1):21-27.
[8]杜孝森、張白玲.論公允價值會計與權責發生制[J].武漢:財會月刊(會計版),2009(12):5-6.
[9]高建忠.公允價值計量歷史演進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07-12-01.
[10]支曉強,童盼.公允價值計量的邏輯基礎和價值基礎[J].北京:會計研究,2010(1).
[11]葛家澍.公允價值的定義問題——基于美國財務會計準則157號《公允價值計量》[J].北京:財會學習,2009(1).
[12]羅紹德,任世馳.對公允價值相關概念的一個澄清[G]//北京:中國會計學會會計基礎理論專業委員會2010年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
公允價值論文參考文獻:
[1]熊敏.淺議公允價值計量下的利潤操縱及其防范.理論探討,2005(2).
[2]李坤.公允價值的應用與盈余管理.財務與會計,2008(5).
[3]康霞,邸叢枝.公允價值應用下的盈余管理.財會月刊,2007.
[4]高微.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的盈余管理.甘肅科技,2010(13).
[5]林詩梅.公允價值在會計業務運用中的盈余管理問題研究.財會研究,2009(17).
[6]沈田華,彭玨.共同知識視角下公允價值應用范圍擴展.財會通訊,2009(1).
公允價值論文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經濟科學出版社,北京,2006
[2]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中國資產評估準則,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北京,2005
[3]白冰,關于資產評估公允價值與會計公允價值的對比研究,會計論壇2007
公允價值的特性
1運用公允價值的信息成本較高。首先,應該承認我國在市場經濟與市場交易等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欠發達、活躍,金融市場規模小、金融工具使用不普遍,因此,要取得有關的公允的市價就要花費很多成本。其次,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是動態的,要求會計人員在每個會計期末分析各種因素,對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做出認定,這個過程也需要大量的信息成本。
2運用公允價值不應作為企業操縱利潤的工具。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公允價值的使用會為企業操縱利潤提供便利條件。這讓筆者聯想到:1997年至2000年間財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價值(1998年6月財政部的《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首次引入“公允價值”的概念),而到了2001年財政部又不得不緊急剎車,在當年和修訂的11項具體會計準則中強調了真實性和謹慎性,明確回避了公允價值計量;但是到了2006年2月15日,在財政部正式的39項新會計準則中涉及公允價值的就有22個。由此可以看出: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會計準則中應用的歷程比較坎坷,從一開始的大力提倡,到后來修訂中的回避,直到現在的重新引入,特別是自2006年以來,財政部對公允價值問題公開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可以得出:公允價值與利潤操縱之間并不是沒有必然聯系--公允價值本身可以成為利潤操縱的一種手段,但只要企業都能夠做到潔身自好、不投機倒把,就一定能夠回避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的現象。因此,公允價值的盈余管理問題也一定能得到相應的控制。
3可操作性。在公允價值的實際操作這方面,確實含有很多不確定性,這與我國單獨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及相關指引內容的缺失有很大關聯。因此,可能會阻礙公允價值計量的合理性、有效性,給會計核算工作帶來較多的可操作空間。
4可靠性。很多人認為公允價值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估計、假設和判斷,可靠性不足。原因在于公允價值產生的前提必須是公平交易,非市場化的因素還在很多領域存在著,使得企業的部分資產與負債缺乏統一的完善的市場評價標準,難以使得公允價值有憑有據,所以信息質量很難保證。就拿公允價值在壟斷市場上的情形來說吧:我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壟斷行業真實存在,因此壟斷企業作為壟斷方具有絕對的價格決定權這一優勢,被壟斷方對于交易的價格多少存在一些非自愿性。但市場始終是資產或負債價格的決定者,在壟斷市場上交易雙方如果最終在自愿的情況下進行交易,則壟斷價格仍可作為公允價值;但問題是價格的壟斷源于市場的缺陷,背離市場評價,顯然會引起公允價值的操縱問題,影響公允價值的可靠性,因此不得不承認公允價值在壟斷行業的公允性是存在爭議的。當然,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十全十美的,會計核算也一樣,估計、假設、判斷原本就是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并互相影響可靠性。在會計領域,可靠性不等于精確性和絕對性,而應該理解為合理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實際應用中,只要根據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實際需求,選擇合理的計量基礎和計量方式,公允價值的可靠性就能很好的體現。
應用建議
1建立規范的公允價值計量理論框架體系。自2006以來我國新頒布的會計準則中涉及公允價值計量的已有22個準則,這是我國經濟發展和會計體系進步的結果,但是還應看到:目前,我國經濟事項中涉及公允價值的相關事項很多、且缺乏規范的指導公允價值的理論基礎和缺少計量公允價值的實務基礎。隨著我國經濟與資本市場的逐步放開,公允價值計量應用的緊迫性將會越來越引起我國會計理論界的重視,因此加速完善公允價值理論體系,對具體指導和規范經濟活動的發生、堵塞原有會計計量方法的漏洞、提高會計信息的可信度,具有積極的意義。
2建立與公允價值相適應的市場環境。隨著我國的生產資料交易市場、人力資源市場、金融市場以及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公允價值將成為我國會計工作領域中應用與實踐的關鍵,而公開、活躍、健全的市場環境恰恰是實現公允價值計量的基礎。作為研究公允價值理論最有代表性的美國,可以成為我們的榜樣。市場規則為主、政府監管為輔--只有完善的市場體系和公開活躍的交易市場,才能使公允價值計量不受利益集團的操縱,從而實現經濟交易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