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建筑評價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技能評價的調查與分析
從學生技能評價反饋中可以看到測量初級、測量中級、施工方案、專業認識的技能考核平均分分別為71.3、72、69.8、74.4,平均分普遍在70分左右,分值偏低。四個技能考核中60~75分的學生所占比例最大,至少占56%以上,甚至達到79.4%,而優秀率卻相對偏低很多,有些只有3%左右。從這個結果來看,大多數學生只能達到合格的要求,也只是泛泛而學的程度,而真正能把技能學精學專的學生卻非常少。合格率除了測量初級,基本都能達到100%的通過率。
(二)具體技能項目分析測量初級、測量中級
主要由第三方評價來完成。主要考核學生對使用水準儀測高程的掌握情況,考試主要是實操,不涉及理論部分。考核相對難度不高,主要分應知和應會兩部分。只要按要求訓練,通過基本沒有問題。但是從考核的情況來看,還有20名考核不合格。從考核的過程來看,學生的操作熟練度不夠,優秀率偏低,學生對技能訓練的熱情不高,沒有刻苦鉆研的精神。專業認識:主要由我校教師自己評價完成。主要是針對新生進行的建筑專業方面認識實訓培訓,考核以任務書的方式完成。該項目相對其他3個項目考核成績總體相對較好,里面涉及的實操較少,主要圍繞專業的入門知識,淺顯易懂,學生完成的情況也相對好些。施工方案制作:主要由我校教師自己評價完成。優秀率和良好率都較低,主要是由于該項目涉及的專業知識較為廣泛,評價優秀需要多門專業課靈活運用,與實際工程結合較為緊密。
(三)存在的共性問題
1.教師的教學
由4個技能考核情況來看,學生的考核優秀率實操為主的明顯不如理論為主的,說明學生還沒完成從傳統教學到技能教學的轉變,應該把“學精技能”的理念灌輸到每個學生心中。4個考核總體合格率高,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學生都在60~70分,而對于學生來說,合格就有技能證書,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所以他們對技能訓練不積極或馬虎了事,導致最后優秀率非常低。由于大多數技能訓練在室外進行,建筑班級人數多、男生多,管理難度大,教師不能做到時時督促時時指導,教學效率不高,由于考核時間短、人數多,特別是測量的初級和中級考,考核的內容相對單一,學生平時訓練不努力,最后臨陣磨槍也可以勉強過關,導致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
2.評價的方式
目前除了測量考核采取第三方,其余技能都以專業教師考核為主。考核的方式也較單一,不能體現學生的優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考核的效果
考核對全部班級情況是可以做出一定的分析,并得到一定的分析結論,但是對學生個體而言,考核的數據還是顯得有點薄弱,至少不能反映學生的具體能力及進步,對學生個人沒有多少參考價值。同時在結構上比較簡單、信息傳遞方向還較單一,不僅未形成信息反饋網絡,而且也不可能充分調動評價主體與評價客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問題解決的措施針對前面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主要采取的措施:
(一)技能訓練的方法
為了使技能訓練更加有效,每個技能訓練都應有一份詳細的訓練方案,方案中應該包括訓練的方式、內容、考核的時間、考核的內容、考核的方式等。在設計方案的時候,應考慮建筑專業班級人數多教學難度大的問題,如何能做到大班化上課小班化訓練,盡量能讓教師對每個學生進行指導。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進行施教。在訓練的過程中,可以考慮模擬競賽隊的訓練方式方法,達到以賽促教的效果。
(二)技能評價的方式與主體技能評價的方式應多樣化
既有書面理論又有實際操作,既有專業技能的學習又有專業技能應用,既有分解技能項目又有綜合技能項目,既有個人項目又有小組合作項目,既有純專業技能又有結合社會能力的專業技能等等。盡量讓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拓展,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訓練的積極性。目前的4個技能考核都是以教師考核為主,除了第三方考核為主的項目,其他技能考核可以加入學生自評、互評環節,畢竟教師不能對全班的學生能做到了如指掌,學生之間相互情況比較熟悉,做出的評價也會更加客觀全面。
(三)讓學生了解評價
如果我們參加一項考試或競技,必須知道其規則要求或評分點,這樣才有針對性,保證最大限度地獲取高分。如駕照考試中,“上坡起步”這個項目,教練會不斷的告訴我們起步時必需打出右轉向燈,如果沒做將會扣分。其實教練所說的不斷給予學員的反饋就是在做評價。讓學生了解評價規則有兩個好處,一是增強學生學生的目的性,增強學習動機;二是做出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可以促進自我認知水平的發展和提高。
(四)建立綜合技能評價
系統每個技能評價都相互獨立,各個項目的評價只有任教教師清楚,因此對與學生很難提供全面、準確的反饋結果,不能發現學生的優缺點。如在本次技能評價分析中,有些學生的測量評價為優秀而施工方案設計評價卻一般,雖都是技能項目,有些側重于動手,而有些側重于動腦。如果能綜合所有技能項目,建立綜合技能評價系統,給予每位學生系統性的評價,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長處,有利于增強自信心,同時便于今后的職業規劃。
三、總結
1.1建筑項目后評價定義建筑工程項目在竣工交給業主使用后,對項目意義、施工全過程、再生作用效益進行客觀評價分析研究,建立各個指標相應節能評價體系,對各個指標進行比較分析,對每一個階段的節能效果、預期目標及指標效益進行驗證,在對其進行驗證以后,針對其中發現的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得出相應的措施,為未來建筑工程節能建設進行指導,從而達到提高建筑工程節能項目投資效益的目的。
1.2建筑項目后評價內容首先,需要滿足目前國家存在并實施的節能相關法令、制度和規定,然后對各個階段節能后評價效果的時間點進行分析研究,對節能項目的目的和作用進行分析,評價各個階段節能效果,對各個階段實際和預期出入原因進行合理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對之前的建筑節能項目進行總結,找出存在的寶貴經驗、教訓,對評價體系進行客觀的分析,為制定相關節能法規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1.3建筑節能過程后評價基本方法通過對上述相關理論進行分析研究,找出目前建筑節能一些非常常用的后評價方法,下面就對其進行一一闡述,具體如下:1)Delphi法。Delphi法的核心主要是對已有的問卷進行分析研究,該方法的創立機構為美國著名的咨詢機構蘭德公司(在1950年創立),該方法主要有匿名、咨詢、反饋三個特點。2)層次分析法(AHP)。層次分析法主要操作步驟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拆分,把其分解成不同的組成因素,找出各個組成因素之前存在的影響關系的方法,對其進行一定規則的不同層次的排列結構,對每兩個相關要素進行相互比較,確定相關因素之間各自占的比重,比重確定后進一步在一定方法的操作下,確定其中每一個要素的比重值,并對其進行一致性核算。3)嫡技術法。采用上述層次分析法分析相對比重時,由于其有不可調和的缺點(循環而不滿足傳遞性公理),從而極容易失去部分準確信息,在這種情況下,采用嫡技術就可以對其不可調和的缺點進行合理的彌補。該種方法的相應步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a.對矩陣相關列項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每個階段相應的標準矩陣;b.分析各個參數相應的輸出嫡、偏差度、信息權重;c.得出由AHP法產生的信息權重后,需要進行修正,得出最終信息權重。4)對比法。該方法主要通過和之前類似的項目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其相關變化與差距,對產生的問題進行合理的分析處理,為以后項目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5)模糊隸屬度法。在對建筑工程節能項目的全過程進行有效評價時,由于其存在各種不同的問題(指標相對較多,同時指標量綱、表現形式都有很大的區別,方方面面都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對各相關指標采用無量綱處理的方式,才能較為準確的綜合評價效果。
2構建建筑節能過程后評價指標體系
2.1原則的建立在建筑節能后評價整體過程中,評價指標所占的比重最大。節能評價的結果受指標選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指標選取中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原則:1)科學性原則:每一個階段的節能指標都必須具有確定、客觀、合理的原則,同時也需要全面反映節能目標和指標之間的關系;2)全面性原則:節能指標體系需要對節能性能進行全面的反映;3)實用性原則:節能后評價指標體系應具有實用的原則;4)系統性原則:由不同聯系、相互制約的評價指標構成的節能后評價指標體系,其需要依照一定的結構模塊組成一個有效合理的整體;5)動態導向性原則:由于節能后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相對性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根據不同條件發生相關變化,根據最后確定的情況作出相關調整。
2.2構建思路建筑節能項目過程后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思路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內容:根據建筑節能項目各階段的評價要求,在各個階段(項目分析研究、設計、施工及管理等)制定不同的指標控制體系,這些指標都能客觀反映對建筑節能的影響,其相互之間也需要相互影響,構成自上而下的層次結構。
2.3后評價指標的確定由各個階段不同指標的效果,將建筑項目節能后評價指標劃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綜合指標層A———建筑節能后評價指標的總控制目標;分類指標層B———建筑節能各個不同階段所控制的目標;分項指標層C———對不同階段所控制的目標再向下分類,各個階段不同分項指標的評價內容需要根據各指標不同的要求作出進一步細化及解釋說明。
3建筑節能過程后評價方法
3.1指標評價方法的確定在確定指標評判的方法之前,我們需要構建建筑工程節能指標評價體系。由于建筑項目節能指標評價體系中各個階段不同評價指標存在各種不同的差異(具體表現為量綱、意義、作用等方面),同時其也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對其可比性進行分析意義不大,在此基礎上,需要我們對不同階段的指標采用無量綱的處理方法,在此處理以后,對評價結果進行合理有效的計算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在對這些評價體系中的指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各個指標有的是定量的同時又有些指標是定性的,統一的度量標準在不同指標之間沒有明確,所以就需要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采用模糊隸屬度函數的方法)。
3.2綜合評價與分析通過對建筑工程節能前評價方法和內容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后評價最大的特點就是反饋,因此,我們在對建筑工程節能項目進行節能過程后評價時,就需要對各個階段的指標進行合理細致的評價,然后根據反饋后的結果評價各個階段指標的正確性,而不是根據各個階段最終分數劃出一個級別就結束評價工作。在對各個階段指標加權計算出的綜合評分進行評價研究后,我們需要全面分析各個階段指標的綜合得分,而不能只看某一項的得分,同時也不能因為其綜合得分低,就不考慮其得分較高的一項,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在以后的評價中注意的地方。
4結語
1)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不健全
目前,世界各國對綠色建筑的評價和推廣普遍很重視,很多國家和相關組織都制定了綠色建筑的評價體系。比如美國的LEED、由加拿大發起的GBC、我國的GB/T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這些標準無疑都推動了綠色建筑的發展,但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缺失。以我國頒布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為例。首先,從內容上看,條款中定性的比較多,而定量的比較少,這樣一來,評價的過程和結果具有較大的主觀和隨意性,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評估的結果。其次,我國不同地區的房地產市場發展水平差異很大,例如:一線城市的發展明顯快于二、三線城市。而現有評價標準并沒有考慮到這種的差異。采用統一標準來進行綠色建筑的評價,必然影響最終評估的結果。最為重要的是,傳統的綠色建筑評價主要是對環境質量的評價,強調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及對環境的保護,而忽略了建筑的經濟性及舒適性的評價。但經濟性恰好是房地產開發商和使用者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是市場最為敏感的問題,這種缺失導致了對綠色建筑經濟性認識的誤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綠色建筑的全面推廣。當然,想要進行指標的計算,所需參數都只能從大量實際工程的數據中得到,而現階段綠色建筑的發展畢竟還比較有限,可供使用的數據并不充足,所以才使得大多數國家的評價體系中都缺少經濟性評價。但隨著綠色建筑在全球及我國的推廣,實際數據資料會逐漸完備,這將給綠色建筑的經濟性評價提供良好的數據支撐。
2)對綠色建筑經濟性的認識存在誤區
a.高新科技的誤區。以前的智能建筑很多都只單純的在建造時使用過多的高科技產品,使得建筑造價非常高,而且能耗量同樣也很高,這并不是智能建筑正確的發展道路。而這種現象也導致了人們對綠色建筑的誤區。當前的綠色建筑,應盡量使用最簡單的方法,盡量減少工程成本和環境代價,營造最舒適的居住環境。在建造過程中,運用一些節能技術,使用一些節能設備、智能系統等,但使用這些技術最終是為了減少能耗和污染。如在南方,安裝空調主要是為了能在夏季減少室外的陽光,降低室內的溫度。如果安裝一個很小的智能測溫設備,一旦陽光強烈超過某一溫度時,室內的遮陽簾能夠自動關閉起來,這樣就能減少陽光的進入,從而減少空調能耗,同時增加的成本也比較小。再比如,現在可以通過安裝特定軟件,實現用手機來控制家中供熱的目的。出門以后,可以利用手機關掉家中的供熱系統,在回到家之前的半個小時,利用手機開啟家中的供熱系統,這樣回到家時,家里已經很溫暖。這種智能系統,節省了家中無人時的供熱,能省近1/3的能源。像這些花費不大,卻能極大減少能耗的智能系統才是符合綠色建筑長遠發展的。所以,只有通過節約成本、減少能耗將綠色建筑的未來定位于大眾化的層次上,綠色建筑才能健康發展,而定位在高端化的層次上是無法取得成功的。b.高成本的誤區。目前市場對綠色建筑經濟性的認識還存在誤區,很多人認為只要沾上“綠色”,建筑的造價一定會增加很多。即便是房地產、建筑行業的專業人員也將綠色建筑的成本估計的過高,有的甚至可能高達300%。這是目前阻礙綠色建筑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據調查,目前,相比普通建筑,我國“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大約在100元/m2~400元/m2不等,而這部分增量成本只能通過提高住宅的銷售價格來抵消,絕大部分由消費者來買單。站在開發商的角度來看,第一,綠色建筑的前期投入費用比普通建筑大,成本相對較高;第二,目前我國城市房價逐年上漲,隨著國家宏觀調控的持續,開始出現供大于求的趨勢,所以絕大多數開發商都比較謹慎,不愿意增加建筑的成本;第三,由于提高了成本,建成后的投資回報率有所降低;第四,由于售價提高,產品的市場需求風險會較大。所以,即便是開發商有資金和技術實力,都會考慮有意識地避免建設綠色建筑。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第一,大眾目前還比較缺乏主動節能的意識,又沒有迫切的需要去購買節能住宅,所以消費缺乏動力;第二,綠色建筑的售價比普通建筑高10%左右,這個因素成為消費者選擇綠色建筑的最大阻礙;第三,由于采用新型的技術和設備來達到綠色建筑的要求,消費者每年需要為物業管理與設備維護支付更多的費用。所以在我國,綠色建筑的意識還只是停留在少數的精英階層,還沒有成為普通消費者的共識。事實上,綠色建筑并不就一定意味著高成本的建筑。比如延安的窯洞冬暖夏涼,只需要適當的做些內部和外部的改造,就可以成為中國式的綠色建筑,造價并不高;再比如,新疆當地有一種建筑,它的墻壁由當地的石膏和秸稈制成,保溫性很高,再加上具有當地傳統特色的屋頂,進行簡單改造后就是一種典型的綠色建筑,造價也不高。
2對策
1)正確認識增量成本
對于綠色建筑的成本,人們普遍關注的不是整個建設過程所花費的全部成本,而是相比普通建筑所增加的成本,即增量成本。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就是指綠色建筑與基準建筑兩個成本之間的差值。以目前國家或地方節能標準來設計的方案為基準建筑,以當地的材料和設備市場定價的產品為基準建筑的成本,項目實際設計中因為采用了更先進技術、更高效設備而增加的成本就是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其實,雖然綠色建筑的前期投資成本高于普通建筑,但是在全壽命周期的范圍內,綠色建筑會帶來收益。這種收益除了經濟效益,還有環境效益以及社會效益。這樣一來,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并沒有那么高。因為:a.運營期節約電費、水費和其他能源費用的經濟效益。根據目前國內已有的綠色建筑大致估算,這些綠色建筑在整個壽命期內都能極大的節約能源和費用,能帶來比較明顯的經濟效益。比如,一項建筑對外墻、門、天花板進行改造,對供熱、智能化和水循環等系統也進行改造,每戶總投資7000元左右。改造后,由于能耗的降低,住戶一年就能降低3000元以上的開支;b.綠色建筑對建筑物內部和外部環境進行了很好的改善,大大減少了環境污染,帶來了較好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c.經過估算,其實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能夠負擔的,因為大多數綠色建筑節能技術的靜態回報期都小于10年,而綠色建筑壽命期是遠遠大于這個期限的。
2)建立健全的綠色建筑經濟評價體系
所以,建立綠色建筑經濟評價指標,不僅要考慮到增量成本,還要考慮到增量效益。增量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三個方面。首先,對于開發商或消費者而言,最為關注的是經濟效益,而對于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因為難以量化,可以暫且忽略。所以,指標體系的建立首先要從資金成本和經濟效益兩個方面來考慮。其次,要在全壽命周期內分析綠色建筑的成本和收益,才能正確反映綠色建筑的經濟性。全壽命周期是指從建設項目構思開始到建設工程報廢的整個全過程。所以,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可以分為決策設計、施工建造、使用維護、回收報廢四個階段。因此,可以分別研究每個階段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收益,以此建立適合的評價指標體系。只有建立健全的綠色建筑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才能一方面引導市場正確而全面的看待綠色建筑。看到前期投資增加的同時,也能看到全壽命周期由于能耗的大量減少所帶來的可觀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可以讓消費者直觀地了解到哪一棟建筑更經濟、更劃算;可以指導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兼顧經濟性,有效控制成本;也可以指導投資者選擇最經濟的設計方案,做出正確決策。這樣可以極大的鼓勵房地產企業進行綠色建筑的生產,也可以讓更多的消費者認識綠色建筑的優勢,更好接受這種新型產品,促進綠色建筑在我國快速長遠的發展。
3)獎勵措施和稅收政策
綠色建筑各項技術的開發需要眾多參與方的合作,涉及面很廣。又因為初始投資較大,經濟及社會效益需要長時間才可以看到,所以,對這些技術研發進行投資風險是比較大的,也會影響到企業的投資意向。因此,需要政府的積極配合,運用各種方法,對節能技術的開發提供適當的政策優惠。a.財政補貼。由于生產綠色建筑產品可以減少能源的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應該對綠色建筑的開發商和消費者進行補貼。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降低開發商成本,鼓勵開發商建設綠色建筑,另一方面,減少綠色建筑的價格,吸引消費者購買綠色建筑。在計算補貼值時可以依照某些指標來進行,比如建筑密度和容積率,綠色建筑一般這兩個值相對較高,可以按照這兩項指標來計算補貼值。b.稅收政策。由于普通建筑相對綠色建筑來說,會消耗較多的能源,造成較大的環境污染。所以對建設普通建筑的單位或個人進行征稅,促使他們向綠色建筑轉化。國家征稅的數額應該不小于該企業給環境造成的損失。例如對普通項目可以征收能源稅,其數值可以不小于比綠色建筑多消耗的能源費用。又或者,對固定征稅的項目,可以對綠色建筑項目少征稅費,而對普通建筑項目適當多收取稅費,這樣進一步降低綠色建筑的運行維護期間的費用,引導市場行為,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c.獎勵政策。可以根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中評價的星級不同,給予不同程度的直接獎勵;也可以對達到一定綠色建筑規模的城市給予直接的資金獎勵,這樣,可以不同程度的抵消開發商建設綠色建筑過程中的大量前期投資,減少風險,極大的鼓勵開發商去建設綠色建筑,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