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國際政治分析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美國參與的重大海外戰爭中,除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使其元氣大傷外,無論一戰、二戰,還是冷戰之后的幾次戰爭,美國在經濟、政治和戰略上都大有斬獲,實力得到了增強。所以,許多分析家認為,美國此次對伊戰爭不會虧本。1991年的海灣戰爭,國際社會公認美國賺了錢。美國官方稱,海灣戰爭總費用為610億美元(換算成目前的幣值約是800多億美元)。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由34個國家組成,美國之外的國家派出的作戰部隊約占總兵力的24%,但它們支付了戰爭總費用的88%。僅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日本3國就承擔了其中的484億美元。美國實際在海灣戰爭中只花了70億美元,不足全部戰爭費用的12%。
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使用高科技武器的戰爭,美國和北約至少出動了700架戰機和20艘戰艦。英國《金融時報》引述金融分析員的話說,持續了78天的空襲行動,估計耗費70多億美元,每天大約耗資1億美元。該報說,美、英、法承擔了大部分的軍事開支。當然,美國出“大頭”,在3/4以上。
美國對阿富汗發動的反恐戰爭,兩個月就告結束。這是一場代價昂貴的戰爭,單是軍費,美國就花了100多億美元。國防部沒有公布官方版的戰爭經費,但它告訴國會,戰爭前3個月就支付了38億美元。目前美軍在阿富汗保留了8000名美軍,繼續搜捕和協助卡爾扎伊政府,每月需要數億美元的經費。出兵阿富汗的國家還有英、法、德、土耳其、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約旦等。在開戰之前,美國并未承諾替這些國家提供軍費。這些國家只好“AA制”自掏腰包。
那么,這一次美國攻打伊拉克會付出多少經濟成本、又獲得多少政治利潤和戰略利益呢?
美國的戰爭費用知多少?
由于計算者角色身份和計算方式不同,目前存在不同的戰爭費用版本。
一種是美國官方的計算。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米切爾·丹尼爾斯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稱,他估計伊拉克戰爭所需費用大概在500億至600億美元之間,這遠遠低于此前白宮官員的估算。這一數字,比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時的軍費開支要少一些。如果按目前美元可比價格,當年的軍費開支大約是80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不超過60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預算是建立在能夠速戰速決的預測基礎之上的。如果戰爭拖延長達一年,戰爭軍費開支可能將增加到1400億美元。不過,這也僅相當于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5%。
根據美國國防部預算部門的估計,美軍計劃從攻打伊拉克,打敗伊拉克,占領伊拉克,重建伊拉克,以及從攻入伊拉克第一天起就必須開始的人道援助,總共將花費高達950億美元之巨。這還不包括薩達姆在做“困獸之斗”時,對伊拉克經濟基礎建設所進行破壞的復原經費。
美國國會所進行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如果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軍費及相關支出將令美國納稅人在今后數年間每年承擔約200億美元費用。對戰爭的直接軍費開支的預測只是預測軍事沖突代價的一部分,事實上,沖突后的各項花費可能更驚人。據美國國會預算局的一份報告表明,維和士兵的人數將在7.5萬到20萬之間,維持和平的時間在5年到10年之間。如果按照目前在科索沃的美國維和士兵的花費——每人每年20萬到25萬美元,總額最少是750億美元,最多是5000億美元。
另一種是來自學界的計算。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諾德豪斯,在《對伊拉克戰爭:費用、后果和選擇》報告中強調,對伊拉克開戰的開銷非常龐大。
首先是占領伊拉克和維和部隊所需的龐大費用。占領伊拉克平均每年要花費170—450億美元。如果戰后的局勢和阿富汗戰后的局勢一樣敵對,這一數字可能還要更高。這還只是一年的費用,而戰爭可能“至少需要5年,甚至可能延長到20年。因此最保守的估計可達750~5000億美元”。
根據諾德霍斯的估計,用于國家重建的費用可能達到300億美元。如果馬歇爾式的計劃(又稱歐洲復興計劃,二戰后在德日推行的“西式民主”)在伊拉克實行,各種費用還要大幅增加。諾德霍斯估計,如果要使伊拉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伊朗或埃及持平,且伊的半片江山都有待重建(考慮到伊10年來所受的制裁和空襲的可能)。如果按照聯合國為黎巴嫩、東帝汶和波斯尼亞等地重建所作的估算標準,每個伊拉克人1年應該得到不低于1000美元左右的補貼,這樣算來,重建投入應該在250億美元一年,因為伊拉克人口大約是2500萬。但伊拉克重建不僅缺少資金和基礎設施,也缺少社會基礎,因此應該至少將時間延長到6年,這將至少增加750億美元。這樣一來,伊拉克重建將從一般性重建所需的250億擴張到近1000億美元。
接著是對伊拉克甚至可能是其鄰國的傷病員和難民的人道主義援助費用??紤]到其中的變量,這一數字很難確定,諾德霍斯估計有100—500萬人將需要援助,按照1到4年的時間計算,這筆費用可能在10—100億美元之間。
最后是這場戰爭對全球造成的損失。最重要的是它給石油市場帶來的巨大沖擊。最壞的局面是:石油產量減少25%,而油價攀升到75美元/桶,天然氣價格也將隨之上升到3美元/加侖。美國每年用于石油進口的費用將增加到2000億美元,由此帶來的震動和通貨膨脹可能導致美國出現經濟蕭條。諾德霍斯相信,如果不考慮給石油市場帶來的震動或生化武器的使用,戰爭的損失也可能達到16000億美元。
諾德霍斯總結說,布什上臺以來已花光了美國本年度3600億美元的聯邦財政盈余,現在美國正再次面臨財政赤字。令人擔心的是,龐大的軍費支出將擴大布什政府財政赤字,影響教育、衛生、就業培訓以及其它多項社會福利支出;這仗一打下去,美國雖然贏得勝利,但實際的經濟以及政治付出將難以估計。
在戰爭中虧本還是發財?
戰爭對美國經濟間接的影響——一種普遍的看法是:世界經濟連同美國經濟一并會遭到重創。
分析家認為,美國消費者信心會因為對伊戰爭不斷下跌,消費者開支是美國經濟活動的重要部分,占了大約2/3,如果消費者不花錢,美國經濟就遲滯不進,而美國企業因擔心恐怖襲擊而用于加強安全防范的費用大幅度增加,勢必影響美國的生產力和經濟增長。
目前美國利息水平是40年以來的最低點,但是隨著戰爭可能發生,經濟勢將受到更大打擊。但經濟學家擔心,利息長期處于低水準,長久下去容易造成部分泡沫化現象。美國十分具權威的經濟評議會最近對5000個美國家庭所做的調查發現,消費者對經濟前景的擔憂正在加重。就業市場不佳和金融市場起不來,油價只升不降,以及戰爭不安情緒不斷升高,與可能再出現的恐怖攻擊威脅,令民眾無心消費。
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經濟學家洛奇認為,對伊拉克的戰爭可能會引起新的油價上漲,而對處于緩慢增長中的美國經濟來說,這種石油沖擊足以讓它重陷衰退。如果油價從現在的每桶30美元漲到45美元,則企業和消費者的成本都要增加,對非能源類的商品和服務的支出也會減少。企業可能更加不愿意去投資,而投資和消費的信心都會降低。
石油產量上的減少會導致石油價格的猛升,在美國甚至世界范圍內造成很高的通貨膨脹率。在“比較糟糕的情況”下,經濟學家估計石油價格將會上漲3倍,高達每桶75美元(2002年平均每桶25美元多一點),每加侖汽油的價格因此將上漲至3美元。這樣一來,美國進口石油的費用每年將上漲2000億美元。石油價格的沖擊和通貨膨脹將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持續兩年半的時間,因此總額就成了5000億美元。
一些分析家認為,這場戰爭帶來的經濟衰退可能讓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下降2%~5%,大約是2000億美元到5000億美元(按現在的美元價格)。
美國一家研究機構認為,如果對伊戰爭曠日持久,美國經濟將再次陷入衰退,今后10年的經濟損失將高達1.9萬億美元。預計本財年美國的財政赤字將高達3040億美元,創歷史最高紀錄,下財年的赤字更將高達3070億美元。對伊動武所花費用,就算以最保守的400億美元計算,對政府財政來說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但是,一些經濟學家不認為對伊戰爭會讓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因為“倒薩”行動成功后,伊拉克的石油產量會增加。達拉斯的經濟學家考斯格羅夫稱,如果伊拉克的石油生產能夠放開,那么短期內油價會降到每桶15至20美元,這對世界經濟是個利好。德意志銀行倫敦分行的石油市場分析家謝明斯說得更加明確:美國正與英國、日本就石油儲備問題進行協調,一旦對伊開戰,以美國目前近6億桶貯存總量的戰略儲備,每天可以向世界石油市場投放420萬桶原油,這不僅足以彌補由于開戰造成的中東石油缺口,而且還可以大賺一筆。
事實上,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雖然沙特和科威特分別在戰爭中損失了600億和400億美元,但是由于海灣戰爭后的每桶原油比戰前高出20多美元的價格持續了一年,這又使得它們從出口石油的利潤中得到了補償。照此分析,這次布什領導下的美國政府,完全可以一邊打仗一邊讓全世界石油消費者替美國支付戰爭經費。也就是說,美國可以做到讓軍火和石油為戰爭埋單。再考慮到戰后美國還可以從伊拉克獲得巨大的戰略與石油利益,幾乎可以肯定地說,美國在此次“買賣”中絕不會虧本。
軍火買賣也會在戰后成為美國經濟亮點。據專家估算,一架售價5000萬美元的F—16戰斗機,其利潤在50%以上。近年來,借助實戰展示新式武器的性能越來越成為美國推銷新型武器的新方式。1991年的海灣戰爭,就是先進武器的展示平臺。戰爭中大發神威的美國主戰坦克、飛機、精確制導武器等,成為戰后各國追逐的對象。在這次海灣戰爭中,美國將使用最新的適合信息化時代戰爭的武器。例如,最新型的主戰坦克M1A2,其數字化電子設備的比重達到90%。這些高科技新型武器,往往是其他國家的科研水平所達不到的,要想擁有就得找美國買。所以,一旦仗打完了,就會引來大批訂單,美國只需要做好收錢的準備就行了,美國的軍火商們又要大發一筆了。
戰爭費用不等于經濟成本
伊拉克仍將存在,雖然薩達姆政權、薩達姆時代行將結束。美國“改造伊拉克”的基礎就是仿照阿富汗的方式重新安排伊拉克的權力格局。這就是美國不惜血本要薩達姆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在國際政治學中,“民主”仍然是一個新課題,但隨著實踐中國際間交往的大發展,國際民主的訴求日漸高漲。理論上,各主流學派對國際民主少有論證,但我們卻不難發現其對國際民主“潛藏”的態度、訴求與“價值偏好”。本文旨在對國際民主進行學理層面的探討,并不著重研究實踐中的所謂“程序民主”問題。事實上,由于缺乏統一的主權上位,相對完善的程序層面的國際民主還很不成熟,它更多的是以民主價值“片段”的形式滲透在具體的國際事務和交往中。因此,本文將國際民主定義為一系列符合民主基本規范的價值原則,是一種“社會事實”或“社會存在”。相較于國內民主,國際民主的內涵與外延都更加豐富、寬泛。主權國家、非國家行為體、個人都是國際民主的價值載體,主權的獨立與平等、國家間的合作與妥協、非國家行為體的參與和協調以及人的基本權利等都可以看作是國際民主的價值體現。
一、自由主義邏輯與國際民主
國際政治學發軔于自由主義,但其最興盛的學派是現實主義。盡管越來越受到挑戰,但可以說直到今天,現實主義依然保有其“超主流學派”的地位。對人性的悲觀、對權力的爭奪、對相對利益的追逐、歷史的循環論判斷是現實主義堅硬的理論內核。分析其理論邏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判斷:現實主義否認國際民主的存在。作為“超主流學派”的現實主義是國際政治理論中、特別是現實中的主導話語,以至于在英語國家中流行“權力政治乃口語中的國際政治”的說法。[1]但要更全面理解國際政治、更準確地研究國際民主問題,我們還需要看看硬幣的另一面。
與現實主義不同,自由主義對國際民主持樂觀的態度,從自由主義的基本理論以及其中各主要派別的思想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一點。
和平是國際政治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國際民主的基本前提,可以說自由主義對國際和平以及對國際體系持續進步性的信心從來沒有動搖過,相互依賴自由主義、制度自由主義、共和自由主義從不同的角度(經濟、制度、政體)進行研究,對于國際和平得出了殊途同歸的結論。實際上,各派別在理論上對國際民主問題也都給出了自己的證明,只不過沒有明確提及而已。相互依賴理論對權力(非對稱相互依賴產生權力)的重新發現,使人們能夠重新認識國際政治中的權力關系,小國(在某種情況下)亦可以形成對大國的權力優勢,大國與小國之間在獲得權力優勢的機會上的相對平等得到了初步證明。全球化時代,“復合相互依賴”模型的提出更是全面否定了現實主義的基本假設,說明了在存在多元行為主體的世界中,經濟等“低級政治”領域的國際互動越來越重要,軍事的作用正在不斷地減弱,各種非主權行為主體(政府間國際組織、非政府間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的治理作用日益凸顯,世界事務中,更加廣泛的參與和協調成為可能。“復合相互依賴”進一步弱化了現實主義權力、等級的話語,彰顯了國際民主中平等、協調、參與的重要意義。[2]制度自由主義發現了無政府體系中的“市場失靈”現象,國家之間無法達成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并非由于現實主義所謂的國家對相對收益的計較和對權力的欲望。而國際制度能夠幫助國家解決這種由于信息缺失造成的困境,使各國之間互動的交易成本降低,讓國際合作成為可能。相互聯結的制度網絡能夠有效地制約國家特別是大國的“犯規行為”,實際上起到了保障中小國家權利的作用。共和自由主義最直接地探討了民主問題,民主和平論集中地代表了其理論研究成果。盡管民主和平論著重于討論國內民主體制與國際和平的問題,但其對民主的信仰、對民主價值的闡釋卻同樣適用于國際領域。民主和平研究存在三個分析層次:單向國家層次(monadic)、雙向互動層次(dyadic)和國際體系層次(systemic)。單向國家層次主要研究民主政體是否更具有和平性質;雙向互動層次主要專注于文化層面的研究,認為民主國家比專制國家更容易滿足現狀;國際體系層次的研究是最新的發展,理論邏輯尚不清晰,但全球層次的民主與體系沖突之間的關系是其研究的基本問題。[3]雖然民主和平論是關于民主政體與國際和平之間關系的還原主義研究,但它認為國家內部民主的政治文化、行事原則、思考邏輯會不斷地滲透到體系層次中去,并通過國家之間的交往不斷地內化于其中。
另外,自由主義開始逐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國際機制之所以改變,不是因為國家所宣稱的客觀利益發生了轉移,或是由于權力分配的更動,亦非政府面臨的制度化條件發生了改變,而是由于人們利益觀念的改變——即由于行為者的學習所造成的?!盵4]通過“學習”,國家能夠對協調、合作等國際民主價值形成比較明確的認知,營造更加濃厚的國際民主環境。然而,自由主義所說的“學習”只是溫特所謂的“簡單的因果作用”。要發現國際社會的變化,更全面地看待國際民主的現在與未來,我們還需要建構主義的幫忙。
二、建構主義邏輯與國際民主
在建構主義的理論中,“觀念”具有第一性,這樣,“人”的位置就被極大地凸顯了出來。在有人生存的世界上,不僅物質層面深深地印上了人類活動的烙印,而且整個世界也因人的存在而有“意義”,這并不是否定物質的客觀實在性,但是,如果形容物質世界是一張“黑白素描畫”的話,那么,正是觀念、文化為它涂上了“油彩”。在溫特的主流建構主義理論中,“國家也是人”,諸個人的共有知識或者說文化再造了國家作為“法人”或“團體自我”的觀念,因此,國家某種意義上也帶有身份、利益、意圖等人的特征。[5]在建構主義的世界中,人和國家不再是主流理論(理性主義主流理論)所描述的物質的傀儡,而是自己行為的主人;物欲“橫行”的世界是決定論意義的,而觀念的意義是給人們帶來了變革的希望。現實主義看不到變化的可能,它認為“過去如此,將來也是如此”,這樣,現實主義研究的就不再是真實的“規律”,而是在推導一套“應然”的結論。溫特在說明“我們今天認為是國際政治‘常識’的內容”時寫道:“某種類型的國家是國際體系中的主導行為體,這些行為體是利己的個體,因此國際體系部分地是一個自助體系;但是國家也相互承認主權,所以國家之間是競爭對手,不是敵人,國家有維持現狀的趨向,這使他們約束自己的行為,在受到外來威脅時尋求合作,因此體系部分地也是一個助人體系,這與霍布斯面臨滅頂之災式的自助邏輯有著根本不同?!盵6]在建構主義論證中,我們看到了一幅國際民主發展的圖景,各國從相互廝殺的恐懼中認識到了獨立、寬容、合作、互助等國際民主價值的重要性,在不斷的交往實踐中,民主文化規范能夠成為另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隨著交往頻度的提高、時間的持續,國際民主價值的內化程度也會增加,當越過溫特所謂的“傾斜點”時,國際民主文化則會有質的提升,國際民主的價值內涵也會顯得更加豐富、具體。
三、英國學派邏輯與國際民主
英國學派是國際政治學理論中最具“多元主義”特質的一個流派,在英國學派的理論中,我們能夠看到多種思想傳統對它的影響。馬丁·懷特總結出了國際理論研究的“3R”傳統(現實主義、理性主義、革命主義),他認為單靠三種傳統中的任何一種都不足以理解國際政治學,只有把這三種都一并用上才足以理解它。[7]英國學派盡力避免在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中間“選邊站隊”,而是辟出了一條“中間路線”。這并不是說英國學派是各流派之間妥協的產物或是一個不同理論的“大拼盤”,英國學派有其獨特的研究視角與領域,它把由國家組成的世界看作是一個“社會”,我們從其論述中能夠感知英國學派對國際民主價值潛藏的態度。
與英國學派理論內涵的多元性相一致,其在國際民主問題上的態度也同樣呈現多元(矛盾或模糊)的特點。英國學派承認國際體系的特點是持續的無政府狀態,但它更愿意把國際體系看作是一個無政府社會,其中存在著把各自獨立的國家粘合成一個社會的各種共同價值,“秩序”與“正義”就是英國學派較為關注的兩個內容。赫德利·布爾認為,“國際秩序就是追求國家社會或國際社會的基本或主要目標的行為格局”,這些基本目標包括:維持國家體系和國際社會本身的生存;維護國家的獨立或外部主權;維護和平;限制暴力的使用;條約必須遵守;國家相互承認彼此的主權。[8]他認為國際社會一直存在于現代國際體系中,因為維系秩序的共同因素一直在起作用,包括:共同利益觀、規定行為模式的規則以及使這些規則發揮效力的主權國家??梢钥闯?英國學派認為國際制度(特別是宏觀的憲法性國際制度,如主權制度)、規則、共同利益能夠規約國家的行為并使國家尊重彼此的主權權利從而促進合作、達成協調(妥協)、規約戰爭、維護和平,這是秩序格局的基本要求;國家的獨立、自主等建立在秩序格局之上的目標更是體現了國際正義的價值要求。從這方面看國際民主作為一種價值規范與英國學派的理論內涵是相融的。然而,英國學派對秩序格局的維護還有另一層理解,即強調大國的責任與戰爭的作用。在英國學派看來,秩序具有本體論地位,它是國際社會的首要價值,是為實現國際社會的基本目標服務的,[9]大國之間的均勢以及均勢政策(包括戰爭),是國際社會追求秩序目標的重要制度或準制度。這樣,小國的主權權利與合法利益蕩然無存,強者統治的秩序不是將正義踩在腳下,就是披上了正義的外衣。在這里,英國學派接受了現實主義的邏輯,國際民主更是無從談起。這與前面分析的英國學派和國際民主的高度相融性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體現了英國學派矛盾、模糊的一面。對于秩序與正義關系這個根本問題,英國學派的早期觀點相對一致,大致都認為它們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但秩序在一般情況下或是在與正義相抵觸的情況下具有優先價值。然而從文森特開始,英國學派在涉及到人權的國際干涉問題上表現出與自由派國際主義合流的趨勢。[10]英國學派的一些新生代學者認為個人的權利、人際之間的平等具有更基礎的意義,世界正義應該優先于國際秩序,[11]這種思想在某種意義上顛覆了學派前輩對秩序與正義的理解。也許在這些新生論家看來,世界主義民主或超主權意義上的國際民主在價值排序上也應該高于國際政治民主,“人權高于主權”代表了這樣一種思考。應該說在英國學派內部就秩序與正義的關系并沒有達成一致,國際政治學主流學派的國際民主邏輯因此在此問題上引申出來的對國際民主的價值定位也比較曖昧和模糊。
關鍵詞 體育媒體 競技體育 案例分析
美國娛樂運動節目網:菲爾普斯狂熱席卷巴爾的摩。菲爾普斯現在擁有16枚奧運獎牌――其中14枚金牌。他使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在過去一周熬夜守在電視機旁,看他打破Mark Spitz保持了36年的一屆奧運會7枚金牌的記錄。菲爾普斯的家鄉巴爾的摩,幾乎每個地方,從餐館到零售商店,當然還有游泳池――人們談話的主題都是菲爾普斯。一些NBAC(北巴爾的摩水上俱樂部)成員也在今天慶祝菲爾普斯的勝利,有人還在游泳,有的不再從事游泳了。對他們來說,很難想象曾經和他們在一起游泳的菲爾普斯,現在是北京最大的明星。Brooks說:“這是很奇怪的經歷。對我們來說,他只是個經常和我們一起去吃披薩的普通家伙。邁克爾成長一直以Ravens(巴爾的摩足球隊)為偶像,現在他是他們的偶像?!彪m然媒體報道一直在介紹菲爾普斯有一個怎樣的超人身體,適宜游泳的完美結構,當地運動員知道的是菲爾普斯付出了更多來獲得成功,而不是遺傳基因。事實是,沒有任何花招,只有無數的練習?!澳憧此刻靵砻刻熳?,確實有許多優秀特質幫助了他,但這是無數刻苦訓練的頂點,”Goetsch說。在假期,大多數年輕人盼著禮物,但是NBAC與菲爾普斯和Bowman(菲爾普斯的教練)一起訓練的游泳選手盼著開學,因為假期的練習尤其殘酷。六年前的一個早上,Bowman讓他的游泳選手在兩個泳道上游完了10000米,花了兩個半小時。對于NBAC的年輕游泳選手來說,觀看菲爾普斯對他們自己的游泳是個激勵,即使他們沒有奧運夢。“我們以他的成就而驕傲,”12歲的Danielle Potis說,三年前她開始游泳,“這使你想要更快。” 星期日美國隊以118比107戰勝西班牙獲得金牌后,LeBron James說:“這很可能是最偉大的奧運比賽之一?!边@些金牌帶來了太多的滿足,美國隊的成員們不只是獲得了金牌,他們贏得了第一對手。他們沒有統治比賽,他們進行了表現。如果他們不是面對這么艱難的決賽,他們的滿足感不會那么強烈?!澳憬裉炜吹降氖且粋€團結在一起的團隊,面對困難并取得極大成功” Kobe Bryant說。James說:“如果不是由于我們的決心和意志,我們不會回到世界頂端。”如果不是由于西班牙的Ricky Rubio的技術犯規,這個比賽的結果將還是未知的,最后26秒給美國隊另外兩個任意球。
美國有線新聞網:菲爾普斯沖擊奧運歷史。星期二早上,美國游泳選手邁克爾.菲爾普斯獲得第三枚奧運金牌,也是其職業生涯的第九枚,并打破了自己的200米自由泳世界記錄。他在北京奧運會還有另外五個沖金機會。在某種程度上,菲爾普斯更像他一直置身于其中的水:平靜、鎮定和清澈。只有他沖進水里時才開始興起波瀾。“我想做一些這一運動中其他人沒有做到的事”菲爾普斯說。“還要看看歷史最終是否選擇他,但現在清楚的是他是我們見到的最好的游泳選手,”菲爾普斯的教練Bob Bowman說。Bowman從菲爾普斯11歲時就成為他的教練,“他很活躍并且從不停止活動,第一開始很難約束他,”Bowman說,“最為年輕游泳選手即使他很難控制,但當他比賽時,他很專注?!薄拔艺J為有些東西讓我很專注”菲爾普斯說,“我總是夢想著成為奧運選手、成為世界記錄保持者、成為職業運動員、成為金牌獲得者,我知道我得專注于那些金牌并獲得它們。”這一專注來自年復一年游泳池里的訓練。每次訓練他游將近四英里,并經常一天訓練兩次。就是這種強度訓練占用了菲爾普斯童年的很多時間。“我想他錯過了一些常規的事情,但我不認為他錯過了任何事” Bowman說,“他會告訴你他得到的比他失去的好得多?!狈茽柶账雇?,“我不會交換參加奧運會站在領獎臺的機會,或者成為職業選手周游世界的機會。我永遠也不會交換”他說。菲爾普斯找到了沖擊奧運歷史的時刻。游泳比賽在北京水立方結束了,但是邁克爾.菲爾普斯在這項運動中的偶像地位剛剛開始。菲爾普斯可能得到了全球體育迷夢想中的金牌,但他對于這項運動還有更大的計劃。在賽后的一個采訪中,菲爾普斯對ESPN說:“我希望改變游泳這項運動。我敬仰喬丹以及他為籃球運動所做的,并最終改變了籃球。游泳這項運動在很多方面改變了我的生活,我只是希望其他人也能成為其中一部分?!碑敺茽柶账贵@險的贏得100米蝶泳比賽后,他的隊友Ian Crocker對他說:“你一定有天使之類的保佑”,菲爾普斯對ESPN說:“是的,有幸運的成分。每一件事對我來說都非常完美?!边@個23歲的男孩來自巴爾的摩,經常被比作高爾夫大師泰戈.伍茲,就像伍茲一樣,菲爾普斯擁有游泳史上別人沒有的技藝,人們想要成為他,運動科學家想要研究他,而且他不喜歡失敗?!皩ξ襾碚f,當我觀看其他比賽,當我看泰戈、當我看費德勒,最好的運動員能在任何環境下競賽。無論是什么情況,無論是什么壓力,你總能克服前進路上的任何情況。喬丹生病時仍然得了60分,”菲爾普斯說。當被問及獲得八枚金牌的可能性,以及他是否身體上可行時,菲爾普斯回答:“在我的夢想里,我一直想得到它。”
參考文獻:
[1]黃璐.大型運動會真的太多了?[J].體育學刊,2012,19(1):7-9.
[2]黃璐.體育政治傳播學研究的歷史與當下維度[J].新聞界,2011,(2):11-13.
[3]黃璐.國際輿論導向下的中國唯金牌論[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4):341-344.
[4]黃璐.媒體政治建構奧運神話的宏觀作用機制[J].體育科研,2010,(6):78-82.
[5]黃璐.體育政治傳播學案例分析[J].新聞知識,2011,(1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