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經濟與發展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低碳經濟是建立在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低碳經濟是一種符合國際發展需要的經濟模式,但是在中國利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自身國情原因,也存在一定的發展制約因素,下面我簡單對其分析探討。
第一,發展階段,中國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過程中,那么其人口增長、消費結構變化以及城市發展建設水平等處于一個快速的發展變化過程中,我國的能源需求量也是處于不斷的增長過程中,那么我國的能源氣體排放量也是非常高,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已經成為了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
第二,發展模式,我國一直以來都是堅持一種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于能源和資源的依賴性較高,那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單位能源和主要產品的能耗都是非常高的,盡管我國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但是由于其經濟發展模式特點,所以其排放量仍然較大,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成為了制約我國向著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第三,資源稟賦,在我國能源探明儲量的發展過程中,煤炭資源占據了大約94%,天然氣占據了0.60%,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石油,那么這種不合理的資源分布結構決定著我國必須以煤炭資源為主要的能源來進行開采和發展,那么在我國長期的貿易往來發展過程中,煤炭的能源消耗比重也逐漸發生了下降,直到最近幾年的發展不斷的改善,其能源消耗比重才開始回升,但是煤炭能源消耗所釋放的溫室氣體是天然氣的兩倍以上,因此這樣的資源分布結構使得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高,嚴重影響了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
第四,除了上述提到的以上三種影響因素外,還有另外兩種就是貿易結構和鎖定效應,這些都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改善和轉型都產生了較大的阻礙作用,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
二、中國向低碳經濟轉型的發展策略探討
在我國逐漸向著低碳經濟發展轉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正確的認識到這種發展經濟模式,下面我簡單對其提出的相應的發展策略進行分析。
第一,以國家利益為先,正確的評估和認識我國溫室氣體減排的責任。在國際談判過程中,中國需要正確的認識到自己在國際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所必須承擔的任務,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逐漸應用的過程中,必須要正確的認識到我國經濟的發展限制因素,需要對貿易和投資引發的轉移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要正確的認識到我國的能源分布特點和發展特點,在經濟發展建設過程中,能夠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其資源的利用效率,承擔其必要的經濟社會責任,在進行低碳經濟的合作發展過程中,能夠堅持做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管理,做好技術把關,正確的進行減排成本的核算,保證這一系列的工作順利開展,從而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的良好運用和實施。
第二,以我國戰略發展的角度認識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主動去認識發展和減排之間的關系,實現一個經濟和低碳減排之間的正確認識,能夠堅持有關的國際條款的基礎上,及早的開展各項經濟活動,提前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能夠減少經濟損失,以我國國情為基礎出發,從而避免經濟建設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在生命周期的資金和技術鎖定效應,進一步通過節能減排措施的實施,提高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和轉型,從而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良好運行。
求學網為您提供“中國經濟論文農村改革與發展”解決您在寫中國經濟論文中的難題
中國經濟論文農村改革與發展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中國經濟論文農村改革與發展”,更多內容請點擊求學網論文頻道。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色誤區
十一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階段,提高教學質量和培育特色成為高校的共識。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較“老”專業,要辦出特色確實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如何確立競爭優勢,形成特色是擺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育現狀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可以說是個老牌專業,其前身叫“國際貿易”,1998年國家教育部調整新的專業目錄,將國際貿易專業更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上世紀末,伴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入世預期帶來的外貿人才需求增加,該專業經歷了史無前例的規模擴充。許多高校在這個時期紛紛增設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招生人數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計,目前該專業每年培養畢業生人數超過3萬名。
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我們長期調查發現兩個現象:一是很多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畢業生并未從事國際貿易方面的工作;二是盡管就業難,可是那些綜合素質優秀的學生仍能較順利地找到工作。這些現象說明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專業培養與社會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養的整體素質仍需提高。從學科大類劃分,國際經濟與貿易屬于經濟學,其課程體系與師資隊伍重點突出經濟學,而管理與法律比較薄弱或不被重視。專業口徑過窄,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規格,學生個性不能被充分張揚,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擴招也導致了教育資源無法及時跟進,也容易造成培養質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適應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制度。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壓力迫使許多招生單位重新審視自身實力,努力發揮特長,以差異化競爭策略重塑專業特色,從而能夠贏得生存與發展空間。
二、對專業特色建設的理解及誤區
什么是辦學特色?目前我們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當中找到解釋:“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優質風貌。特色應當對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提高教學質量作用大,效果顯著。特色有一定的穩定性并應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得到公認。”該方案將特色列為評估一級指標來考察。特色可體現在不同方面:如治學方略、辦學觀念、辦學思路;科學先進的教學管理制度、運行機制;教育模式、人才特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以及解決教改中的重點問題等方面。從這個解釋來看,“特色”應具備三個必要條件:一是長期積淀出來的穩定的東西;二是要對提高教學質量發揮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會認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滿足上述條件的教學要素,都應屬于特色范疇。專業特色是學校特色的一部分,與特色的性質一樣,專業特色也是多維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備上述三個條件,就應被視為專業特色。
根據各自優勢確定專業發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確的,特色是可能總結提煉,并能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強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資源促成特色鮮明化和更有社會影響力。但是,在認識和具體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專業差異有可能導致相反的效果。對專業特色的含義理解不清,指導思想不明確現象比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認識誤區需要引起關注:一是把特色定位與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專業特色等于人才培養特色。三是簡單模仿名校。四是過分追求差異。五是對特色的穩定性與靈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傳、輕建設。
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色建設的思路
專業特色建設中的規律和原則卻不可違背。實踐才剛開始,許多規律在等著我們揭示。下面是我們的一些經驗和體會。首先要明確特色定位。我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創辦于1993年,具有一定的歷史積淀和優良傳統,依托學校理工特色,已有較獨特的優勢。我們歷經三年的調研,在學校發展規劃和特色建設的框架下,結合相關專業優勢,把原來初具雛形的傳統加以優化,定位了專業特色。圍繞定位,我們重新整合教學資源,在科研方向和團隊支持上、人才引進上、資金分配上都進行了優化配置。在教學理念、教學計劃、教學管理、實踐教學等軟件方面,我們采取了如下新舉措:
第一,教學理念上體現尊重規律,尊重個性。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尊重每位學生個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學計劃上擴大選修課范圍和比重,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優良條件。設選修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可按興趣和職業規劃進行自助式學習。課程可不拘專業范圍,允許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外專業課。可與校外培訓機構合作,把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課程引入教學。
第三,創新教學管理制度,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比如實習,如果制度上必須要求像課程一樣集中在一段時間,實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再如,畢業論文一般都安排在畢業的最后學期,學生因為找工作就會影響論文。創新教學管理制度,改集中時為分散時間,這樣的制度創新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空間,非常值得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