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國際貿易研究方向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我國是紡織服裝第一出口國,紡織服裝外貿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的年平均從業人員為26.37萬人,每年平均有0.71萬從業人員退休,新增出口業務工作量和補充新增出口業務工作量和補充退休崗位兩項相加,全國每年平均需增加3.08萬紡織服裝出口的外貿人才。但國內高校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相對單一,在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等方面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是一個模式,缺乏針對紡織產業特性的國際貿易人才培訓。這與我國紡織服裝國際貿易人才的實際需求形成了強烈反差。根據我國紡織服裝國際貿易人才的實際需求,高校應根據各自條件,為我國培養不同層次、不同崗位的應用型紡織服裝國際貿易人才。
我校屬于傳統的紡織服裝類高校,紡織學科是我校的強勢學科。我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將“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和紡織業對高級應用型貿易人才的需求結合起來,緊密結合我校的強勢學科——紡織學科,充分利用我校的紡織資源,在師資隊伍、理論課程體系、實驗課程體系、實驗室規劃、一三三課堂聯動、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紡織貿易特色方向的一體化建設,在主要流程中凸顯了紡織貿易特色,保證了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質量。同時,紡織貿易特色方向建設進一步明確了學科專業的研究方向和教師業務發展定位,優化了專業資源,實現了教材、實驗、實踐、競賽、就業的一體化,將理論和實際、行業和區域、學校和企業、一課堂和二三課堂、模擬和實戰結合起來。下面以我校的紡織貿易特色建設為例,談一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特色方向建設問題。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紡織貿易特色建設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針對紡織類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如何發揮傳統優勢,為紡織業輸送高級應用型貿易人才問題進行了改革。在改革實踐中一是緊密結合學校的紡織特色學科定位,大力推進紡織貿易特色方向的師資、課程、實驗、實踐、競賽、就業的一體化建設, 突出服務紡織行業和區域支柱產業的特色;二是通過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和優化師資隊伍,強調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一體化;三是構建并實踐了與之相配套的教學管理保證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通過紡織貿易特色方向的一體化建設,探索紡織類院校優化配置優勢學科資源、行業資源的基本人才培養模式。
與綜合性大學和財經類院校相比,紡織類院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如何依托傳統優勢學科和豐富的行業資源,實現差異化發展、特色發展;并在此基礎上,總結紡織類院校優化配置優勢學科資源、行業資源的基本人才培養模式。
(2)通過紡織貿易特色方向的一體化建設,探索通識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結合的基本教學模式。
通過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通識類課程中學習基礎知識,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在特色教育中強化素質、提升能力,達到“在通識中夯實基礎,在特色中尋求創新”的培養效果,探索出一條通識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結合的基本教學模式。
(3)通過紡織貿易特色方向的一體化建設,探索如何充分發揮各個教學環節的集群效應。
通過在師資、課程、實驗、實訓、實踐、競賽、就業、教學管理等各個環節突出特色方向并在各環節間實現結構性的有機對接,形成專業特色知識集群效應,培養具有行業背景的“知識、能力、素質”一體化的高級應用型貿易人才。
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紡織貿易特色建設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
為解決上述問題,在具體實踐中可采取以下措施與方法:
1、修訂實施體現紡織貿易特色方向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1)理論課程體系建設。一是教學計劃中增加紡織類產業通識課程,二是將紡織貿易類課程從專業任選課調整到限選課,三是在專業課中增加紡織貿易案例分析,四是設置紡織貿易前沿專題講座,五是考慮到我國紡織業國際化戰略的需要,增加英語課和雙語課比例,開設韓語課,鼓勵英語論文英文答辯等。
(2)實驗課程體系建設。一是新建以紡織貿易案例為主的模擬實驗室,二是新增紡織外貿類教學軟件,三是增加國際貿易實務、貨運等原有教學軟件中的紡織案例內容,四是增加紡織類課程的實驗和實踐學,五是新增紡織企業實習基地,六是規定一定比例的畢業論文(設計)題目與紡織貿易有關。
(3)第一、二、三課堂體系的一體化。如開展中國紡織進出口貿易的分析研討會、紡織貿易經濟沙龍、紡織貿易辯論賽,紡織貿易國際商務談判等,通過第一、二、三課堂的聯動,形成立體化大課堂體系。
2、構建與實施紡織貿易特色人才培養體系的保障措施
(1)學生能力培養平臺
校內建設三個實踐教學平臺:實驗教學平臺、實訓教學平臺、創新教學平臺。同時在紡織企業建立實習基地,完成紡織貿易特色人才培養的一體化。
搭建多層次的競賽平臺。一是校企合作每年舉辦如 “國際貿易實務大賽”、 “紡織貿易模擬博覽會”等;二是設立基金資助學生參加如“大學生紡織外貿跟單職業技能大賽”等。
搭建學生研究能力培養平臺。從三年級開始實行導師制,鼓勵學生參加教師科研項目,尤其是紡織類科研項目。
(2)課程支撐平臺
依托校外知名專家、政府主管部門領導、紡織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業務骨干等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和大課程教學組,促進課程體系建設。
實務性強的課程,如:國際貿易實務、紡織貿易、國際經濟合作、外貿函電、海關業務等15門課程采取校外專家、紡織企業業務骨干進課堂,教研、科研成果、企業業務進課程,實現教科研與教學之間,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
(3)教學質量監控平臺
關鍵詞:國際貿易學科:國際貿易: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F74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06)06-0080―05
收稿日期:2006―08―20
隨著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迅猛發展,培養為其服務的國際貿易學科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不僅本科、大專招生的增長及總量居各專業前茅,而且碩士點、博士點的設立和招生也迫切要求增長,國際貿易學的研究領域和方向究竟要確定哪些,需要進一步探討。
一、國際貿易學科研究范圍狹窄,不能適應學科和外經貿實際發展的需要
現今的國際貿易學科,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調整學科專業確定的,屬于應用經濟學,在其《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簡介》中,它同其它9個二級學科同屬應用經濟學,在國際貿易學(020206)中指出:“國際貿易學是研究國家(地區)間商品與勞務交換的理論與方法的學科,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具有很強實踐性特點的學科”。①但是,當今世界已經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人員、知識產權交換及國際間的經貿合作,這些比純粹的商品和勞務交換更為重要的內容沒有包括在內。在業務范圍中,指定為:“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實務與管理,國際貿易與經濟增長,國際貿易組織”。①從當今學科發展的實踐來看,它注重了理論與政策,貿易的實務,沒有指出國際經濟合作這個內容極為豐富的領域,業務范圍是比較狹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學位專業課中,指定為“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國際貿易政策研究,跨國公司管理及結合培養方向的其他專業課”;碩士學位專業課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經營管理及結合培養方向的其他專業課”。①這些指定,一是籠統,二是國際經濟合作、國際經貿組織、國際金融、國際經貿法規等類重要課程沒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關學科中,僅列出了“金融學和世界經濟學”。①而與之關系極密切的國際經濟法、企業管理、國際關系等沒有提及,比起其他應用經濟學的二級學科來相關學科很單純。
在以上學科研究范圍的指導思想下,很多學校的博士、碩士學位設置的研究范圍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總體上以文字中規定的為主,領域較小,對我國整個對外經濟貿易戰略有重大作用的對外投資(走出去)、利用國際優質資源(引進來)研究較少,偏重于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當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重點院校與研究機構未受影響,影響主要是對一般性大學,它們多局限于以上給出的范圍。實際的對外經貿情況早已突破了上述設置的范圍,研究外資、外經的文章充滿了主要國際貿易學類雜志,但在權威的“指導簡介”中沒有。
更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國家社會學科基金申報填表的學科目錄中,在應用經濟學24個二級學科里,竟然沒有了“國際貿易學”這個二級學科的名稱,我們申報表只好填寫成“應用經濟其他學科”,作為全國最權威的管理和指導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究竟是如何看待這個學科領域及其地位的,我們不得而知。
學科是指學術的分類,即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專業分支。我國國家標準G/T13735-92將學科定義為:“學科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學科的劃分是遵循知識體系自身的邏輯,它有相對穩定的知識體系,但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一些新的知識也歸于原來的體系,這是任何學科都存在的發展規律。劃分學科的目的,是為了專于學科的邏輯體系進行研究,以求學科有新的發展,水平逐步提高。(1)從國際貿易最初的知識體系來說,就是直接的出口和進口,后來有了國際投資,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貿易障礙會產生資本流動,資本流動障礙會產生貿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過多的引致投資可能帶來貿易的“悲慘性(貧困化)增長”。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之間具有互補性,如果貿易和投資之間不合作,則出現相互替代關系,如果相互合作,則是互補關系。商品的貿易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將互相促進。還出現外貿對外資的促進發展(陳澤星等,2005);相當多的學者都承認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投資理論相互滲透發展的現實和趨勢。(2)我國實踐也證明,外資利用大大促進了對外出口和進口。在經濟全球化下,生產要素和人員的跨國流動,跨國投資,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經超過了單純的出口和進口,僅以外貿來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經不能反映一國得到的外貿實際利益,對外投資和利用外資是對外貿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無論任何學科,其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我們學習和研究的目的是為我國的對外開放總戰略服務,為政府和企業服務。從目前我國主管對外經濟貿易的國家職能部門,也可看出國際貿易學應該研究哪些領域:最高有國務院的經貿委,國家商務部,以下有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商務廳或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在以下是市縣的相應部門。商務部的主要下屬職能機構有近20個,但無論多少,職能業務總體可分為外經貿法規政策部門、進出口管理部門、外商投資管理部門、對外投資或對外經濟合作部門四大類,當然新設立的商務部增加了管理國內市場和商貿一項大內容,傾向于內外貿一體化,這也是個新的研究點。省級商務廳或外經貿廳的主要職能機構有:沒有設商務廳的省暫時不管內貿,其他管理職能部門如同商務部:外經貿法規政策(原政策法規處,現為綜合處)、對外貿易(有貿易發展處、貿易管理處、貿易促進、機電進出口處)、外商投資(外資處、投資促進處、開發區處)、對外經濟合作(外經處、境外處)。對于無形貿易,如旅游、運輸、金融、保險的進出口,則屬于其他政府部門。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國際貿易學,它應該的研究范圍是很寬泛的。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跨國界的生產要素大規模流動成為必然,載體是跨國企業和人員,因此,對跨國企業和人員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來越重要了。還有,國際競爭的加劇,多邊貿易體制運轉不好時,次多邊即區域一體化組織,或幾個國家的一體化組織,或雙邊一體化的發展都在涌現,因此,對這方面的研究也應放在一個日益關注的地位。
國際貿易學科研究面較小的另一個突出表現,
就是學校對純理論研究較多,應用性對策研究較少,成果鑒定重期刊發表及檔次,輕政策對策性研究報告,使我們的理論成果與實際需要脫節,失去了研究成果應有的價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擴大。
此外,學生,甚至我們個別的同行,也把國際貿易學科的研究范圍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內容理解為僅是國際貿易,或對外貿易。這種對學科和專業的片面或錯誤理解,導致的負面效應是嚴重的。首先,它使我們研究領域局限于狹小的范圍,不利于開拓應有領域或新領域,使研究水平很難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為政府和企業服務。其次,由于這個專業的熱度非凡,我們的學生和其他有關從業人員是社會上人數增長最快和總量居前茅的,但學生如果僅做外貿單證或坐辦公室,跑海關和工商稅務局,這種單一的就業面,現已人滿為患,中專生、高職生、大專生、本科生,同搶一個飯碗,我們的本科生與他們競爭沒有多少優勢。這樣片面的認識會影響我們全方位、多層次外經貿人才的培養,現在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不能簡單地就理解為國際貿易專業,而是一個“大外經貿”專業。
二、國際貿易學科應拓寬的研究領域與方向
(一)拓寬研究領域與方向的指導思想
教育部在《關于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若干原則意見》中,對學科專業的改革結構調整提出了原則,如提出:學科專業調整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全局性、戰略性調整”,“要以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人才市場需求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的需要為出發點.以發展高新技術類學科和應用型學科專業為重點”;“……優先發展適應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貿易等類本科專業”;“大力開展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的應用型專業”;“鼓勵高等學校積極探索建立交叉學科專業.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的新機制”[3]我們應根據以此指導思想并結合外經貿發展的實際和未來的趨勢,拓寬研究領域與方向。
(二)學科研究總體要增加的內容
在對學科研究規律內容的界定中.應增加“生產要素跨境流動與交換”,以補充原來僅有的“商品和勞務交換”,體現當今經濟國際化深入發展的現實和趨勢。強調應用性、對策性,體現學科特點。在主要相關學科中,除原來列出的“金融學、世界經濟”外,應增加“國際法學、國際關系、企業管理”等幾個重要相關學科,體現與它的知識體系相關的重要學科。
(三)從整個再生產納入全球的現實來考慮國際貿易或對外貿易
我們要從經濟全球化,生產貿易國際化來看學科的研究領域。對外貿易或國際貿易,它與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后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過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個階段。我們可以從國際化生產的整個再生產過程的三大階段來看:
G--W…P…W’―G’
傳統的出口貿易是僅在w’―G’間,純粹用的是本國的原材料加工生產出口,也叫一般貿易。
傳統的進口貿易是G―W,從國外進口來直接消費。
加工貿易,外商用進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則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國外利用當地原材料生產并就地銷售,則是W…P…W’―G’。
這幾種方式,都是與貿易有關的,包括了直接出口(傳統出口,或自己進料加工出口);直接進口(傳統進口);間接出口(來料、來樣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進料外匯);間接出口和進口(跨國企業利用母國的設備、東道國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產后在東道國當地銷售,或轉銷其他國家,或產品返銷母國)。
以上表面上是進口與出口,實際上是利用外資來加工生產再出口:對外投資進行生產在東道國銷售或轉銷他國或返銷母國。這就是現資、加工、生產、貿易的復雜關系。
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說,直接進出口,也就是傳統的外貿,這是第一層次的外貿,也是狹義的外貿;第二層次的外貿,是利用外資加工生產后的外貿和國內貿易:第三層次的外貿是到境外國外投資利用當地資源進行生產后的出口(產品到東道國或其他國家)或返銷母國的進口。從利益上講,第三層次的外貿綜合利益最大。所以,僅以簡單的出口和進口來看國際貿易是遠遠不夠的,沒有看到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都是與貿易直接有關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國際貿易學最核心的內容,可概括為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簡言之,即外貿、外資、外經三大領域,我國管理外經貿的政府機構,主要是圍繞這三大領域設置的。
(四)從與對外貿易或國際貿易的知識與理論體系及其相關性來分類細化研究領域與方向
以下研究領域大都出現于外經貿實踐中,但從全國各大學及研究機構來看,研究領域總體較小,有的研究雖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沒有開拓和創立,應拓展領域和方向。這里并非要每個學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國應有如下研究:
(1)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從古典到當代,各種理論與學說,這是最基本的重點的研究領域,要開拓新方向;(2)國際貿易實務研究:國際經貿慣例、貿易合同、爭議與仲裁、物流、運輸與保險、信用證等單證運用、商務談判等,要深入研究,開創新的方向;(3)國際經濟貿易組織研究:WTO規則,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協議,原料生產與輸出國組織規則,聯合國經濟貿易組織規則,雙邊經濟貿易合作組與協議;(4)國際經濟貿易關系研究:多邊經濟貿易關系、區域和次多邊經濟貿易關系、雙邊貿易關系,要深入或開創研究新方向;(5)國際貿易法規政策研究:國際經濟貿易法,國內對外經濟貿易法規,各國政策,要開創新研究點;(6)貨物貿易研究:機電產品、紡織品與服裝類、農林漁水產品貿易研究、原料與資源產品貿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開拓新研究方向;(7)服務貿易研究:金融、電信、運輸與保險、旅游、會展等研究.領域大,行業多,在不斷擴展,地位日漸重要,是重點開拓研究的領域;(8)對外直接投資研究:“走出去”戰略與政策,投資方式、投資環境等,這是現在和未來都要大力進行并開拓的,是貿易增長方式轉變的重點領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研究:“引進來”戰略,產業政策,招商引資環境、方式,開發區,跨國公司研究,與上面都屬國際投資的內容,研究理論多,形式及內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資促進外貿;(10)國際工程承包研究:國際承包市場,招標投標,競爭能力等,要深入研究,開創研究新方向,是貿易增長方式的重要方面;(11)勞務輸出與自然人流動研究:這是現在和未來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領域,是我國服務貿易增長的重點項目,可部分解決我國剩余勞動力,是增強服務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國重點開拓的貿易增長新領域,必須加強研究;(12)國際市場營銷研究:市場預測分析,營銷策略與手段,開拓的新領域;(13)國際金融研究:國際金融市場,貿易融資,國際貨幣體制及人民幣匯率,我國資本與金融項目開放與運作.
要結合外經貿深入研究;(14)貿易方式研究:、經銷、加工、補償貿易、租賃貿易、采購、期貨貿易及電子商務等,要大力開拓、開創研究;(15)國際企業管理:跨國經營與管理,要重點開拓研究,為“走出去”服務;(16)貿易摩擦與應對研究:問題層出不窮,要深入進行研究。
三、國際貿易學科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換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為一級學科問題
從以上國際貿易學需要研究的領域和方向看.它涵蓋的內容很多,但從字面意思上看,它沒有包涵這些內容,與實際要求的內容差別太大。更重要的是用“國際貿易”這個學科名,容易使人們對它產生狹義的或錯誤的理解,這種理解,不是少數人,甚至包括了實際在從事這些工作的人。我們在畢業論文封面上寫學科與專業名稱時,不只是學生寫錯,而且相當部分老師也是模糊的,其他專業的人。就更不用說是片面理解和錯誤理解了。這種誤解,對學科研究與專業的建設都是極為不利的。為此,不如將學科名稱與專業名稱互相替換,學科名稱定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名稱定為“國際貿易”。但從“大貿易”或“大經貿”看,專業名和學科名都定為“國際經濟與貿易”更好一些。
這樣命名的好處:一是從字面上就拓展了學科的研究領域和范圍,有利于學科研究和發展:二是糾正對這個專業狹義的和錯誤的理解,跳出片面狹隘的專業就業觀,可適應我國對外開放“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及全方位的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深入發展,開拓更廣闊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領域。如按狹義的該專業就業,就是從事直接的進出口貿易、做單證、談生意、跑海關、坐辦公室,而與其他專業無緣,各層次學生在同一崗位就業。而要從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本科專業及學科涵蓋面來看,就業領域就很大了。如我們的培養要求與目標中指出的那樣:本專業培養應對經濟全球化,為我國外貿、外資、外經、外事等領域服務的以實用型人才為主的多層次對外經貿人才,畢業后能在進出口企業、有進出口權的工業與商業企業、涉外金融企業、涉外政府機關和涉外事業單位、涉外中介機構等部門及個體工商業,從事進出口實務、商務談判、翻譯、經營管理、招商引資、市場營銷、研究策劃、文秘、宣傳公關、新聞、研究、教育等工作。
此外,國際貿易或國際經濟與貿易學科可否上升為一級學科,⑷也值得商榷。任何學科和專業都是根據社會需要而來的。根據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越來越緊密融合,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這種趨勢和規律將引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從事與國際經濟與貿易有關的就業人員來看,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顯示出這個學科的地位日漸重要;另從學科研究領域和范圍來說,應用經濟學的其他任何一個二級學科,都沒有這么大的領域,研究方向遠遠沒有這么多。可否把它作為一個一級學科獨立出來,與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并列起來。學科名可以定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學,下設三個大的二級學科,國際貿易學(涵蓋所有的貿易理論與政策、各種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經濟合作學或國際商務學(國際融資、對外投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等),國際經貿組織學(wT0理論與規則、區域經濟貿易組織、雙邊貿易組織及雙邊經貿關系等)。這個設想敬請同行們提出意見。
摘 要:文章探討貿易開放影響我國地區發展差距的機制,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地區從貿易開放中受益的多少決定于該地區的要素稟賦特征,因此貿易開放能多大程度上影響地區發展差距取決于要素的地區分布。利用1997―2007年的數據,研究發現,貿易開放使收入水平高、基礎設施好和人力資本存量高的地區受益更多,而這些地區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這種貿易開放促進經濟增長的“棘輪效應”機制是形成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鍵詞:貿易開放;地區差距;棘輪效應
Research on Mechanism of Trade Openness’ Impact on Regional Gap in China
XIAO Xiaojun
(Business School,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trade openness’ impact on regional gap. According to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what a region benefits from trade openness depends on characteristics of factor endowment in the region. Therefore, to what extent can trade openness affect regional development gap is determined by factors’ regional distribution. Based on data from 1997 to 2007, the study shows that developed regions with higher levels of income, better infrastructure and higher human capital stock benefit more from trade openness. The ratchet wheel effect mechanism that trade openness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 is a contributing factor for regional economic gap in China.
Key words:
trade openness; regional gap; ratchet wheel effect
一、引言
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地區發展差距成了理論和實踐界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如圖1所示,用各省人均實際GDP變異系數衡量的地區差距除了1996―1997年出現了從06078到06014輕微的縮小和2006―2007年從06754到05849較大幅度下降外,90年代以來一直在近乎直線上升,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地區差距最為顯著的國家之一。而與地區差距變化趨勢相對應的另一個現象是我國的對外貿易除了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前后出現回落甚至負增長之外,在這期間也一直發展十分迅速,從貿易總額來看,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增長了近30倍,而單從出口額來看,增長了30多倍,年平均增速分別23%和27%,如果除去亞洲金融危機前后三個年份來看,年均增速可達30%以上;從貿易依存度來看,從1990年的30%上升到了2007年的67%,如圖2所示。
從以上簡單的描述性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對外貿易發展與我國地區發展差距之間有著十分類似的變化規律,那么它們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嗎?目前這方面的實證研究文獻還是比較豐富的, 但是已有的實證分析也明顯存在一個不足的方面是對于貿易開放影響我國地區發展差距的機制分析的較少,尤其是定量的分析更是鮮有。大多數分析的是外貿與我國地區發展差距之間的相關關系或外貿對我國地區發展差距的貢獻度。因而本文認為嘗試借用Marcela González Rivas(2007)的分析方法,從各個地區的要素稟賦與貿易開放相互作用的角度定量分析貿易開放是如何影響我國地區發展差距的依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實際意義。
本文其余部分是這樣安排的:第二部分是對相關理論與實證文獻的簡要回顧;第三部分介紹本文應用到的理論模型;第四部分是對變量、數據和方法的說明;第五部分是對結果的分析;第六部分是簡要的結論和政策含義。
二、相關理論與實證文獻回顧
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在技術外生條件下,在資本規模報酬不變或遞減的規律作用下,即使地區之間沒有要素流動,沒有貿易,落后的地區其資本增長也將會超過富裕的地區,從而最終會導致地區收入差距的收斂而不是擴大收入差距,因此傳統的經濟理論無法解釋對外貿易發展往往與一國地區發展差距擴大相伴相隨這種特征事實,轉而他們求助于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和新經濟地理理論。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強調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之源,而貿易則是國際技術外溢的重要渠道,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也同時認為,東道國的R&D投入與人力資本狀況是影響本國技術創新和獲得技術外溢效應的重要條件,也即存在“門檻效應”(Eaton and Kortum 1996,Yuko Kinoshita 2000,Redding and Reenen 2000,Xu 2000,Caseli and Coleman 2001,Keller 2002)。那么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如何來分析貿易自由化與一國地區發展差距之間的關系呢?如果我們考慮到一國內部不同的地區其要素稟賦往往不是平均分布的,這樣的結果是不同的地區從對外貿易中獲益就存在不同,達到一定R&D投入和人力資本水平的地區受益多,經濟增長快,而沒有達到條件的地區則受益少,因此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一般預測貿易自由化的結果將是擴大一國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
而新經濟地理理論對于貿易自由化與一國地區發展差距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Krugman and Livas Elizondo (1996)建立的三區域NEG(新經濟地理)模型認為,在經濟封閉時,由于前向和后向聯系效應,一國國內的經濟活動是趨于不斷集中的,因而地區的收入差距也不斷擴大。然而當國家走向開放時,情況將發生變化,此時國內企業的投入產出更多地依靠國外,而與國內的聯系減弱,也就是向心集聚力將減小,同時由于國內城市集聚成本的增大,導致制造業的分布從城市向周邊地區擴散,地區收入差距將減小。而采用類似的NEG模型,Paluzie (2001),卻得出了貿易自由化會促使地區收入差距擴大的不同結論。這兩個模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主要源自于對農業部門所作出的不同假設。Paluzie假設農業部門的投入要素(如勞動力等)相對制造業而言的流動性要差,他還假設制造業經濟活動的離心力來源于潛在的分散的農村市場,因此在經濟封閉狀態下,制造業經濟活動是比較分散的,地區收入差距也較小。而當一國貿易開放,企業的投入與產出轉向國外市場時,因為城市一般有著更加便利的接近國外市場的條件,企業為了獲取規模效應和減少運輸成本,制造業經濟活動會更加集中在城市,又由于農村勞動力不流動,貿易收益將很難傳到給農村地區,地區收入差距于是擴大。
由于在理論上對貿易自由化與一國地區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存在著不同的結論,故許多學者轉而做了許多實證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有如Giannetti(2002)研究認為歐洲一體化進程有利于成員國之間收入差距縮小的同時卻擴大了一國內部地區間的收入差距;Rodríguez-Pose and Sánchez-Reaza (2003,2000)、Hanson(1996,1997)、Marcela González Rivas(2007)等對墨西哥的研究認為,貿易自由化擴大了其地區間收入差距;Pernia and Quising(2003)以菲律賓為研究對象,實證研究也表明,貿易開放本身并不能帶來地區的平衡發展,也就是說不能縮小其地區收入和貧困的差距;Marjit,D and Kar,S(2007)研究了印度貿易自由化對地區收入差距的影響,認為出口的州收入增長要快,而進口競爭州收入增長要慢,州之間的差距因而擴大。
對于中國的研究,有如Jian,Sacks&Warner(1996)分析認為因沿海地區有參與國際貿易的先天優勢,結果導致了1990年以后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之間的差距擴大和中國總體區域經濟的發散;Hu, Dapeng and Fujita,M(1998,2001,2002)通過模型和實證認為貿易自由化改革是1985―1994年間中國沿海與內地差距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Yao, Yudong (2000)的研究結論是對外貿易擴大了中國的省際經濟增長差距;Xiaobo Zhang&Kevin H, Zhang(2003)應用Shorrocks(1982)年提出的方差分解法計算出了各種增長要素對中國經濟增長地區差距的貢獻,結果顯示,對外貿易是中國經濟增長地區差距的重要因素,其貢獻率達111%,僅次于資本因素;王麗娟(2005)對貿易自由化和中國區域經濟差距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二者高度相關;趙偉,何莉(2007)應用德拉富恩特(De La Funente,2003)的趨同核算框架(convergence accounting),分析了改革開放后對外貿易對中國省際經濟增長趨同與差異的貢獻,認為對外貿易是引致中國各省市勞均GDPσ發散和β發散的主要力量之一;張紅霞等(2009)分析認為我國地區外貿差異與經濟發展差距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對外貿易差異是地區差距的格蘭杰成因,并且定性地分析了它們之間的作用機制;項衛星等(2010)研究發現,中國對外貿易在整體上擴大了中國地區間的收入差距,但同時又是低收入省區縮小與全國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徑;張銜等(2011)實證分析認為我國東、中、西部地區間對外貿易發展差異是導致地區間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三、貿易開放與經濟增長的一個理論模型
本文設CobbDouglas生產函數有如下形式:
Yit=AitKαitLβitεit (1)
下標i和t分別代表地區和時間,A是技術水平,K是物質資本存量,L是勞動力,(1)式采用勞均的形式并取對數得到:
Lnyit=LnAit+αLnkit+(α+β-1)LnLit+Lnεit (2)
上式小寫字母表示勞均指標,其它變量與(1)式相同,為了計算勞均GDP增長率,對(2)式進行差分,得到:
Lnyit-Lnyit-1=LnAit-LnAit-1+α(Lnkit-Lnkit-1)+(α+β-1)(LnLit-LnLit-1)+Lnεit-Lnεit-1 (3)
這就是本文的基本方程,為了利用這個方程來分析對外貿易與地區要素特征相互作用對地區發展差距所產生的影響,還必須對(3)式進行一系列的變化。首先,把物質資本存量Lnkit分成兩項,一項是直接參加生產的私人物質資本存量用C表示,另一項是間接參加生產過程的公共資本存量,相當于公共基礎設施用I表示,因而:
Lnkit-Lnkit-1=f(LnCit-LnCit-1)+w(LnIit-LnIit-1) (4)
其中f和w為線性函數,對于f(LnCit-LnCit-1)函數可以表示三項,第一項為滯后一期的私人資本存量水平;第二項為收入水平和貿易開放水平O交叉相乘項;第三項為收入水平,作為控制變量,以分析地區增長是否存在收斂效應。這樣函數可以表示為:(其中d、r、z為線性函數)
f(LnCit-LnCit-1)=dLnCit-1+r(LnOt-1Lnyit-1)+zLnyit-1 (5)
此外,為了分析公共基礎設施I與貿易開放之間的相互作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我們把函數w(LnIit-LnIit-1)表示為其與貿易開放度O之間的交叉相乘項加上其滯后一項的基礎設施水平,因而有:
w(LnIit-LnIit-1)=pIit-1+q(LnOt-1LnIit-1) (6)
其中p、q也為線性函數,把(6)、(5)代入(4)得:
Lnkit-Lnkit-1=dLnCit-1+r(LnOt-1Lnyit-1)+zLnyit-1+pLnIit-1+q(LnOt-1LnIit-1) (7)
最后我們考慮技術進步項LnAit-LnAit-1,我們把它表示四項,第一項為貿易開放度O與人力資本h的交叉相乘項,以分析貿易開放與人力資本之間的相互作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本文的研究變量;其余三項是依據前人的研究而引入的控制變量,一項人力資本存量,以反映人力資本對技術進步直接和獨立的作用(Romer 1986);一項是反映技術在最高水平與最低水平地區之間的擴散(Neslon and Phelps 1966);一項是反映貿易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Connlloy 2003),這樣技術進步函數可表示為:
LnAit-LnAit-1=n(LnOt-1Lnhit-1)+m[Lnhit-1(Amaxt-1-Ait-1Ait-1)]+s(LnOt-1)+g(Lnhit-1) (8)
把(7)、(8)式代入(3)式得:
Lnyit-Lnyit-1=(g-m)Lnhit-1+m[Lnhit-1(Amaxt-1Ait-1)]+s(LnOt-1)+n(LnOt-1Lnhit-1)+p(Iit-1)+q(LnOt-1LnIit-1)+f(LnCit-1)+r(LnOt-1Lnyit-1)+z(Lnyit-1)+(α+β-1)(LnLit-LnLit-1)+(Lnεit-Lnεit-1) (9)
四、變量、數據與方法說明
(9)式就是我們要估計的計量方程,因變量采用年人均實際GDP增長率。人力資本存量h采用獲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占總人數的比重,如果采用在教育上的支出或入學人數占總人數的比重是不合適的,因為它們代表的是流量。對于私人資本存量C應當采用的是全部企業資本存量之和,但我國這方面的數據,特別是分省數據無法獲得,作為替代變量,本文使用分省物質資本存量總和,1997-2000年的數據采用張軍估計的數據,2001-2007年的數據由筆者根據張軍的方法自己推算得到。技術追趕項Lnhit-1(Amaxt-1Ait-1)中的A用勞均GDP來代替,因為勞均GDP與技術水平正相關,勞均GDP用地區總GDP除以全省總勞動力。雖然采用貿易量來衡量貿易開放程度不是一個完美的指標,因為影響貿易量的還有其他很多因素如運輸成本、世界需求等,但是如果采用其他指標如關稅率、配額等帶來的是更多的問題(Rodrik and Fernandez 2001),因此本文貿易開放度依然用進出口總額除以GDP來表示,注意這里貿易開放度是全國的開放度,只隨時間變化不隨地區變化故采用Ot-1表示。對于公共資本存量變量I,我國同樣沒用直接可得的數據,本文根據以往研究的慣例采用公路密度來作為變量,公路密度等于各省公路長度除以各省面積。我們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和廣義最小二乘法來估計方程(9),以控制截面個體效應,由于所用的自變量都是滯后一期,故也可以較好地避免變量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采用我國1997―2007年間的分省數據集,共31個省市區,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1998―2008》。表1是對變量的統計性描述。
五、回歸結果分析
從表2的模型(1)回歸結果我們可以看出,貿易開放度與人均GDP交叉相乘項的回歸系數是正的,且在1%水平上顯著,意味著貿易開放使發達地區(人均GDP水平高)比落后地區(人均GDP水平低)具有更高的經濟增長率,從而擴大地區差距。這一點是與Myrdal(1971)的思想相一致的,他認為貿易開放將使地理位置和條件都優越的發達地區更能發揮其競爭優勢,從而擴大其與落后地區的差距。
從單獨收入項來看,其回歸系數也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我國地區收入水平存在著明顯的發散現象,這與以前的一些研究結論相吻合(蔡,都陽 2000,沈坤榮、馬俊 2002等),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區增長越快。
人力資本存量與貿易開放度交叉相乘項的系數為正,人力資本存量本身項也為正,表明在人力資本高的地區(發達地區),其在貿易開放中受益越多,增長也越快,具有擴大地區差距的效應,不過從統計顯著性來看卻都不顯著。
公共基礎設施項和其與貿易開放度交叉相乘項的系數都為正,表明基礎設施水平越高的地區(發達地區),貿易開放將促使其具有更高的經濟增長率,從而擴大地區之間收入差距,雖然并不顯著。
私人資本投資項的系數都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私人投資是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勞動力投入的作用并不明顯,這可以從其回歸系數雖為正,卻不顯著看出,這些都與大多數的研究結論是相一致(沈程翔 1999,劉木平,舒元 2000,沈坤榮 2002等)。
為了檢驗結論的穩健性,我們還分別做了模型(2)、模型(3)、模型(4)的回歸分析,模型(2)是利用高中學歷以上人數占總人數的比重來作為人力資本存量指標所作的回歸,模型(3)是利用鐵路加公路的道路密度來作為公共基礎設施變量指標所作的回歸,模型(4)是剔除不顯著的變量之后所作的回歸,從表2可以看出,其基本結論沒有改變,表明回歸結果是穩健的。
以上的分析只是定性的讓我們知道,貿易開放將使收入水平、人力資本存量水平、公共基礎設施水平高的地區比在這三個方面都相對要落后的地區受益要多,經濟增長要快,從而拉大地區收入之間的差距。利用上面模型(1)回歸結果我們還可以定量地來分別計算出這三個方面的效應,表3是以我國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和人均GDP最低的貴州為例所得出的計算結果:
表3中計算公式的意義是貿易開放對地區經濟增長所起的作用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貿易開放的直接作用s,它對所有的地區都是一樣的;另一部分是貿易開放與各地區的收入水平、人力資本存量水平、公共基礎設施水平等特征相作用而產生的間接作用rLnyit-1、nLnhcit-1、qLnIit-1。表3的收入效應意味著,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貿易開放度變化一個單位,經濟增長所變化的百分點數,其他類似。從表3可以看到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貿易開放通過收入效應、公共基礎設施效應、人力資本效應分別可以拉動貴州在樣本期間平均每年增長278、366、304個百分點,上海平均每年增長408、378、30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貿易開放的收入效應、人力資本效應、公共基礎設施效應分別使貴州比上海經濟增長平均每年低130、012、001個百分點,貿易開放的總效應使貴州經濟增長比上海平均每年低141個百分點,其中貿易開放的收入效應是主要的,占95%以上。
六、結論
本文通過對貿易開放影響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機制的定量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貿易開放對我國所有地區的經濟增長都具有促進效應,但這種促進效應的大小與各地區的具體特征相關。對收入水平高、人力資本存量高、公共基礎設施水平好的發達地區這種作用大,而這三方面都較差的落后地區這種作用要小,因此貿易開放在我國具有明顯的“棘輪效應”,越發達的地區受益越多,經濟增長越快,這是貿易開放導致我國地區發展差距的內在機制。
(2)在貿易開放引起我國地區差距的收入水平、人力資本、公共基礎設施三種效應中,收入效應是主要的,因此應千方百計提高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使其能從貿易開放中受益更多。
參考文獻:
[1]Eaton and Kortum (1996),Trade in Ideas: Patenting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OECD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6(40): 251-278.
[2]Giannetti, M. (2002). The Effects of Integration on Regional Disparities: Convergence, Divergence or Both?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6 (3) :539-567.
[3]Hu, Dapeng, Trade,(1998).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Dispar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a Case Study of China[D].Dissertation (Ph.D.),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4]Jian T., Sachs J.D. and Warner A.M. (1996),Trend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5412.
[5]Krugman, P., & Livas Elizondo, R. (1996). Trade Policy and the Third World Metropol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9, 137-150.
[6]Marcela González Rivas 2007,The effects of trade openness o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Mexico,Annals Regional Science 41:545-561.
[7]Paluzie, E. (2001). Trade policy and regional inequalities[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80(1), 67-86.
[8]Rodríguez-Pose,A. and Nicholas Gill, (2006). How Does Trade Affect Regional Disparities?[J]. World Development, 34(7):1201-1222.
[9]Redding and Reenen 2000, Mapping the Two Faces of R&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 Panel of OECD Industries. IFS Working Paper WP02/00,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London, 2000.
[10]Silva, J.A. (2007). Trade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a Less Developed Country: The Case of Mozambique[J].Economic Geography, 83(2): 111-136.
[11]Sánchez-Reaza,J.and Rodríguez-Pose,A.(2002). The impa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Mexico[J]. Growth and Change, 33(1):72-90.
[12]Xu 2000,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Host Country Productivity Growth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0, (62): 477-493.
[13]Yuko Kinoshita 2000,R&D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s via FDI: Innova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CERGE-EI Working Papers, 2000, No. WP163.
[14]Zhang, X., & Zhang, K. (2003). How Does Globalization Affect Regional Inequality within a Developing Country?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9: 47-67.
[15]王麗娟.貿易自由化對中國區域經濟差距的影響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5(9).
[16]趙偉,何莉.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地區差距及其結構分解[J].經濟地理,2007(2).
[17]張紅霞,等.中國大陸地區外貿失衡與地區差距的關聯與機理 [J].經濟地理,2009(8).
[18]項衛星,等.中國對外貿易與地區間收入差距變化[J].社會科學戰線,2010(11).
[19]張銜,等.對外貿易發展與我國地區間收入差距的關聯研究[J].經濟問題,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