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醫學內科和外科區別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急性腹痛 診斷
資料與方法
1994~2004年以急性腹痛原因待查收入急診留觀者512例,男228例,女284例;年齡 14~85歲,其中14~30歲120例,31~40歲118例,41~50歲92例,51~60歲30例,61歲以上152例。
結果
本組 512例除腹痛外,還分別伴有發熱、頭暈、惡心、嘔吐、腹瀉、胸痛、咳嗽、皮疹及血尿等癥狀。24小時內明確診斷者482例,占94.1%。診斷主要依據詳細詢問病史、全面查體、實驗室檢查、X線檢查,以及臨床資料及C等輔助檢查。其中屬于內科系統疾病者343例,占71.2%;普外科92例,占19.1%;婦產科38例,占7.9%;泌尿外科5例,占1%;胸外科4例,占0.8%。另有30例(5.9%)診斷較難,28例在24小時后經進一步檢查或剖腹探查明確診斷,2例經反復留觀、住院檢查始終未能明確診斷,病因見表1。
討論
28例急性腹痛延遲確診的原因:本組 512例中28 例24小時后確診,延遲確診的原因為缺乏詳細詢問病史和全面體檢(3例);腹部刀扎傷,開始未能查出傷及腸道,2天后檢查傷口有腸內容物滲出,方診斷為外傷致小腸穿孔;腹型紫癜患者未詢問出腹痛前皮膚紫癜病史;宮外孕誤診為感染,未查盆腔情況,未查腹部移動性濁音。①對實驗室檢查結果缺乏全面認識,盲目依賴實驗室檢查(13例)。②缺乏跨學科知識,思維范圍局限(6例)。③幾種疾病并存,掩蓋病情(3例):多見于老年人,因上腹痛診斷為急性胃炎,經檢查同時存在膽石癥1例;同時存在肺炎及膽囊炎1例;同時存在泌尿系結石、膽石癥1例。④少見疾病(3例):腸系膜上動脈栓塞1例,有報道該病占住院病例的0.07%~0.13%[1];腹痛伴大便次數增多,診斷為急性腸炎,最后確診為膀胱破裂1例;另1例腹痛最后經MRI確診為腰脊髓腔出血。
28例急性腹痛延遲確診的體會:我們認為對腹痛患者應詳細詢問病史,切忌以自己的意愿引導患者,而造成病史的不客觀。應全面系統查體,尤其腹部查體甚為重要。①要注意區別是外科系統還是內科系統腹痛。診查急性腹痛時,特別是在手術前,首先應除外非外科原因引起的急性腹痛。要注意區別是功能性還是器質性腹痛。功能性紊亂腹痛是間斷性、游走性、一過性或不規則性,缺乏明確定位,一般不超過3~6小時,即使超過6小時,也漸趨好轉。②要正確認識局部和整體的關系。由于神經的反射作用,一些疾病所致疼痛往往不是在疾病發生部位,常被誤診。而有些腹腔外疾病的癥狀又明顯地表現在腹部,腹腔外臟器病變所致的急性腹痛患者占12.01%[2]。急性心肌梗死因心肌缺血缺氧時刺激心臟迷走神經,可引起腹痛[3]。
我們認為,充分利用現代化檢查手段,如 B超、血管造影、C等,可為我們快速而準確地診斷急性腹痛提供有利條件。須認真地動態觀察病情變化,經常不斷地進行腹痛部位的檢查,適時剖腹探查是十分必要的。剖腹檢查不僅可明確診斷,更重要的是使患者得到及時治療。
參考文獻
1 段春泉,張強.實用血管外科學.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1999:472-476.
[關鍵詞]內科急腹癥;鑒別診斷;治療
內科急腹癥是腹部急性疾患出現內科病患的總稱,在臨床上常常會與其他類的疾病出現同樣的腹痛癥狀,也正因為如此就容易出現誤診的情況。本文分析了內科急腹癥的鑒別診斷要點,并進行了相關的治療研究分析。
1.內科急腹癥概述
內科急腹癥是腹部急性疾患出現內科病患的總稱,但是一些外科急腹癥和某些全身性或其他系統的疾病,如:血卟啉病、低血鉀征、敗血病、脊柱外傷或脊髓疾病等也會出現類似急腹癥的臨床表現,所以會出現誤診的情況。內科急腹癥的生理學基礎要點包括:內控急腹癥屬于腹腔內臟器對各種刺激的急性反應,腹腔內臟器是由臟層腹膜覆蓋,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支配,而腹壁和壁層腹膜是受相應的脊神經支配,對刺激的感覺敏銳,分辨能力強,在受到一定刺激的情況下就會發生急性的腹痛反應。內科急腹癥由于發病情況復雜,加之發病時其性質、
強度和部位不能準確的區別,因而在臨床上很難判斷,是臨床醫學研究的重點內容。[1]
2.內科急腹癥的鑒別診斷
2.1內科急腹癥的鑒別
急腹癥按學科分類,可以分為四類:內科急腹癥、外科急癥、婦產科急腹癥兒科急腹癥。明確診斷急腹癥,對于患者轉危為安,減少醫患糾紛,搞好醫療安全防范,都有十分積極和重要的意義。隨著現代醫學技術進步,尤其是影像學技術和腹腔鏡技術的發展,急腹癥的診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各種有腹痛疾患患者均能通過患者臨床癥狀及結合實驗室檢查、超聲,CT等輔助檢查確診。[2]另外,通過分析病史、癥狀、體征和必要輔助檢查使病因得到確診。重視相關癥狀及體征,兼顧病史的詢問,結合必要的相關檢查,深入細致地分析,才是正確診斷急腹癥的關鍵所在。內科急腹癥是一種以急性腹痛為主要表現的臨床急診情況,由腹外臟器病變或全身疾病引起的內科急腹癥臨床上極易誤診,例如:過敏性紫癜的發生機制是由于機體對某些物質發生變態反應,引起腹膜、腸系膜及腸漿膜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從而發生炎性滲出、水腫及出血。臨床常以腹痛為首發癥狀,腹痛特點為疼痛劇烈、無固定壓痛點、范圍廣泛且反復發作。由于腹痛常發生在紫癜之前,臨床常誤診為消化系統疾病。如何更好地進行內控急腹癥診斷是臨床診斷研究的重點工作,通常有以下特點來進行內控急腹癥鑒別:(1)有引起腹痛的內科疾病本身的固有癥狀和體癥存在,根據患者特點如病情、癥狀、體征、年齡、性別、體征及月經史有重點地仔細詢問.;(2)先發熱,后腹痛;(3)腹痛程度一般交情,部位多不固定;(4)在進行按壓檢查時,患者沒有腹部僵硬的情況出現,腹部的刺激反應明顯較少;(5)特殊檢查有內科疾病病變的陽性發現。這些表明現象都是檢測患者是否為內控急腹癥的關鍵,為臨床的快速診斷和下一步的檢查步驟的確定提供了重要依據。[3]
2.2具體的診斷方式
內科急腹癥的診斷方式要按照步驟進行,首先應該進行癥狀詢問,然后進行體外檢查,按壓腹部,進行相應的刺激檢驗,然后根據檢驗結果進行下一步的影像學檢驗、化學檢驗的測定。最后,根據影像學檢驗和化學檢驗的結果確診。為了避免出現誤診,在進行診斷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初步搜集資料,逐步將診斷范圍縮小;[4](2)考慮初步設想是否再需要搜集資料;(3)提出假設、即做出診斷;(4)驗證假說,觀察手術時的發現的病理和治療效果是否與假設一致。在這樣的過程安排之下,患者的情況會得到較快地確診,例如:有一例病例是女性患者,24歲,自然分娩分娩過程順利。產后3天無明顯誘因開始發熱,體溫38~39℃;發熱4天后出現右下腹痛,且逐漸加重。初期沒有進行內控急腹癥的相關過程驗證,而是初步確診為闌尾炎,在進行摘除的過程中發現有膿腫,進行了腹腔引流之后,患者的情況還是沒有好轉,體溫為每日38~39℃。最后進行了影像學心功能檢查,發現嚴重心功能不全表現和貧血。可見,患者已有多器官受累表現,初步假設為系統性紅斑狼瘡(SLE),隨后查抗核抗體陽性(180)。根據199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制定的標準,可以診斷為SLE。由此可以看出,患者的診斷過程必須細致,更加不同的表現形式做出準確的診斷假設,然后利用現代影像學和化學檢驗來確診,保證對內控急腹癥的診斷和鑒別更為準確及時。[5]
3.內科急腹癥的相關治療對策
內科急腹癥的治療應該以恢復患者的身體機能為最終目的,患者的癥狀改善可以依靠西藥進行控制,但是臨床癥狀的控制并不能阻斷患者內科疾病的病源,所以最好要進行中西醫合并治療,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式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例如:過敏性紫癜治療過程中要對抗出現的腹痛現象,可以進行皮下注射阿托品及654-2等解痙劑,也可用0.1%腎上腺素0.5ml皮下注射。中醫鞏固治療可以以“銀花、連翹、竹葉、牛蒡子、荊芥、防風、生地、蟬蛻、通草、甘草、仙鶴草、側柏葉、紫草、柴胡、黃芩。”為主要材料進行“銀翹散合消風散”的輔助治療。采用中醫中藥治療療效肯定,但一般起效較慢,若能配合西藥治療,則既可發揮中藥治本抗病毒、調節免疫失衡之特長,又可減輕西藥激素或免疫抑制劑之毒副作用。
總之,內控急腹癥的診斷要以臨床觀察和影像學輔助診斷為主,在具體的治療對策上要重視中西醫結合的臨床療效,保證治愈率。
參考文獻:
[1]李良科,任勁松.急腹癥187例診治體會[J].醫學臨床研究,2008,(08):55-56.
[2]周中銀,羅和生.以腹痛為主要表現的內科疾病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4,(02):68-69.
[3]陳潛,楊玉倫.婦科急腹癥誤診為闌尾炎32例分析[J].腹部外科,2000,(02):11-13.
急性腹痛是指發生于1 周內, 由各種原因引起腹腔內、外臟器病變而導致的腹部疼痛。急性腹痛是臨床常見的急癥之一, 其特點是起病急驟, 病因多樣, 臨床表現錯綜復雜, 病情嚴重程度不一, 常涉及多個專業, 可使診斷發生困難, 如果診斷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將產生嚴重后果。約有15% ~ 40% 的人患過急性腹痛, 25% 的急性腹痛需要緊急處理[1] 。急性腹痛重在診斷, 只有明確了診斷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這就要求臨床內科醫生在較短時間內及時做出初步診斷和予以相應的治療。筆者總結多年內科實踐經驗,現就提高急性腹痛確診水平能力談幾點做法。
1 重視病史系統性、全面性的收集。
在臨床上, 對急性腹痛患者系統、全面而又重點地快速查看、詢問病史是準確作出診斷的前提。病史不同可提示不同的疾病, 醫師既要掌握傳統規律性的觀點又要注意新情況。筆者曾先后診治過2 例非婚女性急性腹痛患者, 因受傳統觀念束縛, 加之患者因種種原因不能提供性生活史, 險些死于宮外孕破裂出血。因此, 僅憑常規地了解病史, 不耐心詢問, 不仔細分析, 是難以獲得準確真實的病史資料的。且詢問病史時不能帶主觀暗示, 因腹痛是一種
主觀感覺, 其嚴重程度、性質及部位等可能因暗示而受影響。此外, 還要了解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性和敏感性, 如此才能對腹痛作出準確、客觀的判斷。
2 以腹部查體為最重要的細致體格檢查。
體格檢查不仔細, 不全面是造成無法確診的主要原因。對急性腹痛病人體檢時, 應先觀察病人的步態、、表情、精神狀態等一般情況, 檢查病人的生命體征, 初步判斷病情的輕重緩急, 對危重病人應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體檢時應充分顯露, 應包括心肺、盆腔、腰部的體征檢查。腹部檢查時, 一般應按望、聽、叩、觸診的順序[2],以免先做觸診引起腹肌緊張而影響后續的檢查結果。在觸診前, 尤其在冬天, 醫生的手應先溫暖, 以免手涼突然刺激腹壁引起病人腹肌收縮, 誤以為肌緊張而影響檢查結果。觸診時, 應輕柔地先從遠離疼痛處開始, 逐漸移向腹痛的部位。在觸診時還要注意病人的面部表情變化。腹部壓痛最明顯部位, 往往是病變所在部位。固定性的壓痛點, 對病變的定位很重要, 如病人雖感腹痛在上腹或臍周, 但壓痛點以右下腹為著, 則應考慮急性闌尾炎可能性大。要注意區別是外科系統還是內科系統腹痛。在診查急性腹痛時, 特別是在手術前, 首先應除外非外科原因引起的急性腹痛。外科性急腹癥一般先有腹痛, 后有發熱、嘔吐。而內科性急性腹痛則先有發熱, 后有腹痛。對持續性腹痛超過6 h 的任何患者應考慮外科疾病, 查體時注意外科急腹癥常有局限性腹痛及壓痛。要注意區別是功能性還是器質性腹痛。功能性紊亂腹痛是間斷性、游走性、一過性或不規則性, 缺乏明確定位, 一般不超過3~ 6 h, 雖然超過6 h, 也漸趨好轉。病狀重而體征輕, 腹軟, 無固定壓痛及反跳痛, 無明確休征, 如包塊、腸型、腸蠕動波、腸鳴音改變等, 病程雖長而全身改變不明顯。
3 要正確認識局部和整體的關系。腹部局部變化在一般情況下往往以整體變化為前提。局部變化即是整體變化的原因, 又是整體變化的結果, 故整體變化不等于全身性疾病。由于神經的反射作用, 一些疾病所致疼痛往往不是在疾病發生部位, 常被誤診。而有些腹腔外疾病的癥狀又明顯地表現在腹部, 腹腔外臟器病變所致的急性腹痛患者占12.01% [3]。急性心肌梗死因心肌缺血缺氧時刺激心臟迷走神經可引起腹痛[4]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中因細胞內失鉀及失鎂, 造成胃腸遲緩性麻痹而引起腹痛[ 5]。故對急性腹痛患者必須注意整體與局部的聯系, 才能提高確診水平。
4 采用必要的輔助檢查
相關的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對許多急性腹痛可提供診斷和鑒別診斷依據。常用的輔助檢查有: 血、尿、便常規, X 線平片, 超聲等。血常規可以了解是否有貧血、感染等。尿常規是診斷泌尿系結石或感染的證據。大便常規檢測可鑒別腸炎、痢疾等。對急性腹痛病人, 應常規查胸、腹部X 線透視, 必要時應攝胸片或腹平片, 對肺炎、腸梗阻、上消化道穿孔等有診斷價值。超聲檢查具有快速、無創、可反復檢測等優點, 對膽道系統疾病、泌尿系結石, 腹腔積液及婦科疾病有診斷價值。
5 小結
總之, 急性腹痛患者病情急重, 病因復雜, 幾乎涉及到臨床各科。內科接診過程中, 對病史、癥狀、體征、輔助檢查進行全面分析, 先考慮常見病, 不忽視少見病和特殊病, 快速制定診治方案。對有明顯的內臟出血、休克、梗阻、脫水等急腹癥應緊急處理。對一時診斷不明確的患者, 可在初步診斷的基礎上對癥處理, 勤問, 勤查, 嚴觀察, 從而有效提高確診水平能力。
參考文獻:
[1] 馮庚. 急性腹痛的現場快速判斷和初步診斷[ J] .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04, 3( 4) : 268- 270.
[2] 趙玉沛, 李曉斌, 張太平. 努力提高急腹癥的診治水平[ J] . 腹部外科, 2009, 22( 1) : 6- 7.
[3] 馬升弟, 徐忠星, 周夢熊, 等. 腹腔外臟器病變所致急性腹痛的鑒別. 急診醫學, 1999, 8: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