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建設鄉村旅游景區建議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本文對德夯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取得的成功經驗進行了認真總結分析,剖析了大湘西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產業方面的對接;生態方面的對接;社會文化方面的對接。
[
關鍵詞 ]大湘西;鄉村生態旅游;對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96
1研究地域概況
大湘西,即“ 湘西地區”,是對包括張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懷化市以及邵陽、永州的部分縣市在內的整個湖南西部地區的統稱。德夯在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境內,距吉首城約18公里,由德夯景區、峒河景區、小龍景區組成。德夯風景名勝區內山巒疊嶂,溝壑縱橫,溪河交錯,峽谷絕壁層出不窮。景區有大龍洞、小龍洞、流紗、夯峽等瀑布群十多處,其中流紗瀑布以垂直落差216米居全國之首。自矮寨鎮洞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車、水輾、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腳樓,一派田園詩情。德夯風景區是湘西苗族聚居區之一,這里保留著淳樸古老的民族語言、服飾、飲食宗教禮儀、歌舞等苗族風情。其中苗族“三月三”“四月八”“百獅會”“攔門對歌”“苗鼓舞”等表演古老粗獷,極富地方民族特色。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村民自發組織旅游,旅游主要是由村委會管理,但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宣傳不夠,游客稀少,旅游業發展緩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湘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開始加大宣傳力度,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于1987年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旅游業漸漸發展起來,1991年全年接待游客達7.15萬人。2002年,政府通過招商引資,成立了德夯旅游公司,一方面保護生態自然資源,另一方面深度挖掘苗族傳統文化,打造旅游品牌,德夯旅游業飛速發展,德夯一派繁榮景象,與新農村相得益彰。
2大湘西鄉村生態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
2.1產業方面的對接分析
湘西人民在嘗到旅游的甜頭之后,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充分利用湘西的特色文化、山水風光、民族風情等旅游資源,實施旅游帶動戰略,開發神秘湘西,旅游產業呈跳躍式超常規的發展態勢。德夯就是在這種形式下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觀及民族文化優勢,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具有當地特色和優勢的菜油、峰密、柑子、生姜、獼猴桃、醋蘿卜等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與銷售,成為旅游者喜歡和購買的商品,這既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又促進了德夯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德夯近幾年開發“農家樂”鄉村旅游以來,不僅帶動了當地糧食、水果、禽蛋、蔬菜等農副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而且還無形中培育了一批“綠色養殖業”專業戶,加大了對綠色食品及新品種的種植,并把現代農業技術進一步推廣,促進了一系列袋裝野菜旅游商品的加工和開發,發展了許多諸如醬菜、肉食腌臘、果王素加工廠,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向優質、高效、環保、經濟等深度開發及加工的方向調整和發展。筆者調查得知,德夯在2001年開發“農家樂”之前,村民主要靠種植玉米、土豆、零星水稻、烤煙維持生計,因這些產品轉化成貨幣的環節多,轉化慢、難,農民生活都比較困難。自從開發“農家樂”以后,村民除搞好傳統的農事活動以外,剩余的勞動力從事農家餐飲、住宿、采摘等旅游接待,每家旅游收入年均達4萬多元,相當于旅游開發前的6倍之多,鄉村旅游開發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村民也不愿外出打工了,因為旅游接待中所有的蔬菜、水果都要靠自己種植,旅游旺季忙于旅游接待,淡委忙于農業,已經夠累的了。村民還集資修起了馬路,各家都蓋起了新房,村民靠發展鄉村旅游脫貧致富了。
2.2生態方面的對接分析
德夯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使該地區農業、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但農業生產使用化肥、農藥的增長,畜禽水產養殖面積的不斷擴大,農村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無序,使鄉村資源環境破壞嚴重;另外受整個湘西大環境的影響,近幾年,陸續上了一批耗能高、附加值低的粗加工企業,如采礦業;加上湘西人民的生活仍沿襲著幾千年的“伐木取暖、用柴燒飯、用樹建宅”的原始生活方式,這或多或少地給環境留下了隱患。總之,這種工、農業的粗放式經營,使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能源在無形中浪費掉,這與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的實質要求背道而馳。
因此,德夯風景區針對以上這些情況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一是實施“三清六改”工程,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廁、改溝、改圈、改電等,引導村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牲畜圈舍混雜問題,改善鄉村環境衛生。二是搞好四種模式的村莊改造,即整治“閑置房”、改造整修村莊、建農民社區新村、對拆舊建新的房屋整體改造等。三是鼓勵村民用空心小砌塊建房,從源頭上切斷破壞森林的現象,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四是建立生態農、林補償制度,鼓勵發展高效節能的林業和農業,推動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通過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手段,實現林業生態化、能源多樣化、農業效益化,確保農村污染源的杜絕,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平衡難題。
2.3社會文化方面的對接分析
德夯特有的傳統文化、奇風異俗,對外界產生了強烈的反響,深深吸引著人們去探奇訪幽。然而,隨著旅游者的增多,異地文化的干擾,非鄉村文化逐漸滲透,加上村民本身又有一種“遠香近臭”的思想,使得當地的傳統民族文化、民風民俗被淡忘,有的甚至同化。如:不唱本土本鄉苗歌而改唱現代流行歌曲;刻意拆掉傳統民居而建起鋼筋水泥樓房;特別是傳統民族服飾的同化更為嚴重,在德夯,即使是偏遠的農村,穿苗服的人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都市流行的牛仔被、T恤衫,各式各樣的超短裙等。這種同化是通過旅游所帶來的外來文化對鄉村產生的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也可稱為漢化。因此,德夯風景區有針對性地豐富“農家樂”的旅游內涵,村民組織了“民族文藝表演隊”和“農民時裝隊”,在篝火晚會上盡情展示傳統民族服飾,并唱苗歌,跳苗舞等,那些在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被人們所遺忘或被埋沒的寶貴民族文化遺產又重見天日,獲得新生。
3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對德夯新農村建設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影響分析
德夯村民嘗到了發展旅游業的甜頭之后,更是主動積極參與,滿懷信心,對旅游管理部門制定的政策措施主動配合,并隨時了解學習國家旅游方面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及其他致富信息門路,提高了素質,同時也增長了見識。通過鄉村旅游,當地村民同國內外不同層次的旅游者的交流過程中,了解了對方,也了解了世界各地,包括最新的旅游動態,服務意識,逐漸形成了一種超前的旅游經營理念。許多居民在長期的旅游接待中學會了許多旅游接待經驗,能對不同的游客偏好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接待過程中一般能符合游客的心意,得到了旅游者的好評。有的村民還能說幾句簡單的日語、英語、韓語,甚至還有遠見的村民把孩子直接送到吉首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習外語,回來后當起了外語導游,在接待外國旅游者時具有語言方面的優勢,同時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德夯居民淳樸、勤勞、善良,并且文明經商、童叟無欺,成為大湘西旅游區的典范。村民的環保意識也大大增強,他們深知旅游資源的破壞意味著什么,每個人都配合上級主管部門清掃門前的生活垃圾,并主動放到政府指定的區域,他們不再亂砍濫伐,并相互監督,公開同破壞生態的犯罪分子作斗爭。在德夯社區,還經常舉行“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評比活動,并同鄉村旅游服務質量掛鉤,促進了相互團結,家庭和睦,村民在農閑時不再無所事事,惹是生非,逐漸從原來的打架、賭博、酗酒、斗毆等不良風氣中解脫出來,并且自發的組織民兵日夜輪流巡邏、抵制外來的歪風邪氣,如今,德夯社會風氣、社區治安明顯好轉,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德夯的旅游業已具規模,走向了正軌。
4結語
鄉村生態旅游促進了德夯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德夯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反過來也促進了鄉村生態旅游,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相互構成和諧,德夯一派繁榮昌盛景象。
參考文獻:
[1]趙福祥,李全德.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社區旅游的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3): 137-140.
[2]尹華光,陳福義,袁正新.湖南旅游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
[3]王昌海,吳云超,溫亞利.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收入農戶間分配實證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1(2).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發現,盡管近年來我縣圍繞“旅游__”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縣旅游景區建設的速度和質量,旅游經濟效益距離經濟支柱地位仍有較大差距。主要存在問題如下:
分析__縣旅游景區建設的優勢和不足,我們認為,今后我縣景區建設的發展應圍繞“旅游__”總目標,確定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定位,依托四色資源,打好名人牌、客家牌、生態牌、文化牌,積極發展自身優勢,挖掘自身潛力,完善旅游功能要素,引進資金開發利用資源,通過3-5年的努力,推動__旅游景區建設上新臺階。為此,抓好我縣景區建設,我們建議應“圍繞一個目標,完善兩個機構,出臺三項政策,打好四張牌,重點開發五個特色景區,抓好六項工作”。
1.景區一:“華南虎嘯”----尋找華南虎足跡,感受山大王英姿。
景區特色:該景區以__縣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依托,利用良好地生態資源,籍及華南虎保護區的獨特優勢,加以景觀生態學的雕琢后,呈現給游客的是“自然保護”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主題生態景觀。
開發思路:充分利用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國際上和學術上的影響力,以“尋找華南虎足跡”為營銷賣點,在車八嶺至劉張家山開設一條人行綠道,綠道設計步行約2小時。沿途設計華南虎塑像、虎印、掛爪、毛發、糞便、動物遺骸等,通過科技手段,從電、聲、光、影等再現華南虎英姿威武的山中之王形象。景區中集中展示各種動物、植物資源,開辟數個夏、冬令營活動基地,開辟原始森林探險、露天泉浴、釣魚、燒烤、露營、漂流、瀑布觀賞、瑤寨風情等旅游互動項目,吸引青少年為主的“背包客”,將此線路打造成尋幽探秘之旅。通過編印有關華南虎故事的小冊子,制作保護華南虎紀念徽章,生產華南虎玩具等旅游產品,延長旅游產業鏈,彰顯旅游吃、住、行、娛、購、游特點。
2.景區二:“古道風韻”----走千年古道,尋九齡風度。
景區特色:清化河(深渡水段)河水清澈見底,兩岸風景幽深秀麗,周邊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歷史人文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素有“嶺南小九寨溝”、“歐陸風情線”之美稱,旅游開發價值巨大。
開發思路:恢復古代從清化到縣城的部分“千年古道”,并開發沿線景點,游客在隘子滿堂客家大圍瀏覽觀光后,從河道碼頭開始,經過竹筏漂流、古道漫步、江中蕩舟、車行綠道等抵達終點周所古戲臺,全程歷時4小時左右。沿途開發與沈所鎮銅鐘寨一脈相承的“七仙灘”,盛唐宰相張九齡當年垂釣的“釣魚臺”,人>文秘站:
“白銀嶂”,以及淘金村、深渡水古渡口、涼口漁歌唱晚、周所古戲臺、“綠色通道”古樟樹林、“湖中綠島”天心島、晃悠悠的天菊吊橋、清化河綠色長廊、天人壩、“廣東小黃山”、“傳奇色彩”鯉魚墩、椎樹林、酸棗林、坪田自然村有千年古榕樹、世外桃源的“小天國”黃石坑等特色自然和人文景觀。
3.景區三:“圍來圍去”----探尋客家遷徙軌跡,一覽百年圍樓奇觀。
景點特色:我縣有村必有樓,目前保存較好的仍有240多座圍樓。通過對圍樓的修復利用,深度挖掘圍樓旅游文化內涵,介紹客家人遷徙歷程及圍樓建筑特色,向游客呈現粵北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圍樓大觀”。
開發思路:開辟一條“特色圍樓一日游”精品旅游線路,向游客推介我縣最大的圍、最長的圍、最小的圍、最紅的圍、最迷人的圍、最早的圍、土圍、石圍等景觀。
4.景區四:“千年水云”----游覽千年水云,領略客家風情。
景點特色:縣城“水云樓”是粵北地區僅存不多、具有悠久歷史的人文古跡。其中水云樓、十字街是__最具特色的古集鎮。
開發思路:參照成都寬窄巷的開發理念,在縣城解放路以北、丹鳳南苑以南,對水云樓、廣州會館舊址為主要古建筑的水云樓街、十字街等進行修復包裝,形成“千年水云”景區,吸引游客在__縣城留宿。規劃設計“千年水云”為仿古商貿街,游客在此可游、可玩、可食、可購、可娛、可住。商貿街設立鄉鎮土特產專賣店,打造__古城土特產一條街;建設客家民俗文化展示廳等,屋內可演示礱谷、風谷、磨豆腐、摏麻糍、打草鞋、編草席、搓麻繩、織布、榨油、做木工、竹篾編織、剪紙、風箏等古代勞動生產和手工藝場面;建設部分清代客房,再現清代家庭擺設實景,為游人提供起居飲食服務。
5.景區五:“魅力鄉村”----體驗農耕生活,收獲生態樂趣。
景點特色:我縣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農產品非常豐富,幾乎是四季有花季,全年果飄香。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開發思路:隨著節假日高速公路小汽車免費通行政策的實施,深受游客喜愛的自駕游將風靡神州大地。我們建議抓住這一契機,把我縣最具特色的枇杷、楊梅、柑桔、馬蹄、蠶桑等農產品,建立生態農莊基地(蔬菜基地、楊梅基地、枇杷基地)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起來,推出“魅力鄉村”農家樂。發展“魅力鄉村”旅游,要以“農耕文化”為特色,推出更具文化內涵、更具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如認種果樹,水果成熟后自行采摘;認養家禽家畜,屆時自行享用;認耕田地,種植水稻、蔬菜等,勞動成果歸游客。這些項目
可吸引游客在農家同食、同住、同勞動,進而把我縣打造成全省生態鄉村休閑旅游名牌,成為讓游客可停留、可回味、可娛樂、可向往的生態休閑基地,帶給游客一個“來了就不想離開,來了還想再來”的養心之旅。(六)抓好六項工作。實現景區建設的新跨越,需舉全縣之力,上下一心,開拓思路,扎實工作,堅持不懈。因此,當前務必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即抓規劃,求特色;抓項目,出精品;抓投入,增后勁;抓宣傳,促營銷;抓服務,樹形象;抓考核,出實效。
1.抓規劃,求特色。我縣已聘請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專家編制了《__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三個旅游發展專項規劃(即:《__縣生態旅游發展專項規劃》、《__縣溫泉旅游發展專項規劃》、《__縣文化旅游發展專項規劃》)。我縣編制三個規劃的出發點,主要是作為向上面爭取資金的一種依托。因此,就目前__的實際來說,此規劃實際操作性不強,我們僅做參考,不能盲從并因此而束手縛腳。
建議結合__實際,以《__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為指導,進一步整合、盤活我縣的旅游資源,找準我縣旅游產業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向,圍繞“生態休閑旅游度假之地”的定位,突出“生態休閑、溫泉度假、文化體驗”特色,務實修編我縣景區建設規劃,使規劃更適合__實際,更突出__特色,更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2.抓項目,出精品。今后五年,要實現景區建設的跨越,打造__“生態休閑旅游度假之地”,關鍵靠項目。建議重點推進“華南虎嘯”、“古道風韻”、“圍來圍去”、“千年水云”、“魅力鄉村”五個項目建設,力爭實現“一年完成一項目,一項目做成一精品”。
打造精品景區要圍繞“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在交通、通信、酒店、賓館以及餐飲服務業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等方面下功夫,著重點抓好停車場、觀景臺、觀景小道、廁所、標識標牌等配套設施建設,為游客創造舒心、安全的旅游環境。
3.抓投入,增后勁。堅持景區建設“投入要像招商引資一樣多,考核要像計劃生育一樣嚴”的原則,縣財政對于景區建設所需資金給予充分保障,并列入預算。抓景區載體建設,增強發展后勁,要在生態、文化、度假酒店集群、服務質量、體制機制等方面實現新突破。要培育壯大龍頭旅游企業,縣政府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扶持一家旅業、交通運輸、特產、旅行社等相關企業做大做強。建議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研究成立旅游投資公司,出臺旅游投融資管理辦法,建立投資、建設、運營、再投資的良性投融資機制。
4.抓宣傳,促營銷。充分利用“中國最美小城”等金字招牌,強化宣傳促銷,拓寬旅游客源市場。通過舉辦會展、節慶等各種活動進行宣傳推介,擴大__旅游景區的知名度。組織新聞媒體對客家的采訪、采風活動,建議每年舉辦一次“__風情攝影大賽”,對記者和攝影家采取特殊政策,憑證免費游覽境內所有景區。制作一批宣傳客家民俗風情的文化產品。建議由縣電視臺拍攝一部介紹__客家歷史文化、人文景觀、民風民俗、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的《走遍__》電視專題片;由縣作家協會編寫一套文史類資料,如《九齡少年時》、《張發奎傳》、《__民間故事》、《__客家民俗風情》、《__名人軼事》、《__風景典故傳說》等等;由縣文廣新局編寫并演唱好一首__客家主題歌,錄制一盤客家山歌演唱光碟,創作排練好若干個反映客家風情或瑤族風情內容及風韻的文藝表演節目;由旅游局重新編印《__旅游指南》、《__十景》及各景區游覽圖等。旅游宣傳實現“廣播電視有聲像,報刊網絡有圖文,街頭道路有廣告”。
5.抓服務,樹形象。良好的服務是景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縣應圍繞完善旅游景區公共服務體系,抓大力培養旅游專業人才,不斷提升旅游管理服務水平,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
建議充分發揮好各職能部門作用,增強相互之間的配合、協作和統籌協調工作,各負其責,各司其職,高效運作,做好交通、住宿、食品衛生、公共安全等旅游服務方面的服務。進一步加強旅游安全管理,強化安全防范意識,進一步落實安全責任,強化安全監管,完善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準備,把景區交通安全、飲食安全、消防安全工作抓實抓好。加強對假日旅游市場的規范和引導,努力營造和諧、文明、有序的旅游環境。引導開展旅游文明服務,認真做好投訴處理,優化旅游消費環境。建議對重點旅游服務企業、旅游從業人員的游客滿意度進行年度測評,及時旅游企業及旅游從業人員服務質量公報,獎優罰差,促進旅游服務質量的提高。
十三五期間,我國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是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在此背景之下,不少地方政府為實現鄉村脫貧,將鄉村旅游做為推動鄉村脫貧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十三五期間推動了很多鄉村旅游景區的建設,在基礎設施、景區建設、原住民搬遷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但是在景區建成之后,后續景區運營方面遇到不少問題,不少景區運營難以為繼,甚至還有部分景區已經停止運營,逐漸荒廢。
一、我以最近兩次出差考察的云南鹽津縣和四川岳池縣的鄉村旅游項目為例,嘗試分析部分鄉村旅游項目現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
(一)部分鄉村旅游項目不顧實際情況,在遠離客源市場、資源條件一般、區位條件一般、基礎設施落后的地方盲目開發。
以云南鹽津花香酒谷景區和落雁鄉農業主題公園為例,主要問題表現在:1、兩個鄉村旅游景區遠離城市和交通要道,花香酒谷景區和農業主題公園距離鹽津縣城交通距離約1小時,距離高速公路超過兩小時,通景交通為鄉道,交通可進入性低。2、區域內資源條件一般,沒有深入挖掘地方鄉村資源,模仿開發,缺乏創新。如開發目前城市周邊景區較多的花海、摩天輪、科技館、小木屋酒店、苗木培育研究中心等項目,缺乏旅游引爆點,難以對游客形成吸引力。由于交通區位差,項目本身又缺乏吸引力,在2017年短暫營業半年后,花香酒谷就不再運營,和農業主題公園一樣,缺乏管理,景區逐漸荒蕪。
(二)經營項目單調,服務質量不高,部分鄉村旅游點旅游項目單一,只有簡單的吃、住和觀光,鄉村旅游的其他要素發揮得不夠。
以岳池縣岳池農家景區為例,岳池農家項目是岳池縣重點打造的鄉村旅游項目,在2019年成功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景區建設標準很高,距離岳池縣城與高速公路只有不到半小時車程,區位較好,在春天花季期間,日游客接待量約五千人,但是目前景區仍然運營艱難,主要原因一是景區缺乏經營項目單調,以觀光項目和配套項目為主,缺乏體驗性項目和留客項目,游客來游覽一圈后就會離開。二是景區沒有文化內涵的挖掘,景區內感受不到陸游岳池農家的意境,也感受不到地方千年歷史的積淀和令人向往的田園生活方式。只有網紅項目的堆砌,比如稻田集裝箱酒店、充滿現代城市風格裝修的咖啡館和餐廳等。三是缺乏專業的運營團隊,景區的稻田酒店出租給不懂運營的私人老板,造成資源浪費。
(三)景區獨立發展,缺乏與周邊鄉村產業的連接,對周邊鄉村的發展帶動有限。
以鹽津的鄉村旅游項目和岳池的岳池農家項目為例,這些項目主要功能是旅游,主要的盈利點也在旅游上,沒有做到與周邊的產業聯動發展,周邊沒有圍繞景區形成產業集群,景區也沒有農產品的展示銷售點,也沒有為周邊對產業發展帶來客流。景區是獨立發展的,即使盈利也只是景區盈利,對鄉村的帶動作用不大,因此也難以吸引人才回鄉。
二、針對上述問題,我提出以下建議:
(一)樹立“先策劃,后規劃”的理念
首先,要樹立 “先策劃,后規劃”的科學規劃理念。科學規劃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前提,也是搞好各項后續工作的基礎。在開發前,先對項目進行策劃,明確自身優勢,把握市場需求,確定項目發展方向,研究項目可行的運營模式。策劃定先明確項目發展方向和目標,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規劃。
(二)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地方資源,打造精品
如鹽津和岳池項目,鄉村旅游經營項目特色不突出、全是配套產品,缺乏吸引力,精品較少。應根據鄉村旅游資源特色,突出鄉村旅游亮點,打造鄉村特有的文化意蘊和生活方式,打造出與城市景區完全不同的鄉村旅游精品項目。首先要深入挖掘區域獨特的鄉村文化,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只有蘊含豐厚文化底蘊的旅游產品才具有持久的活力和永恒的生命力。我國鄉村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包含農耕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工藝文化。只要用心對鄉村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就能打造出彰顯鄉村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