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互聯網時代的大眾傳播范文

互聯網時代的大眾傳播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互聯網時代的大眾傳播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互聯網時代的大眾傳播

第1篇

主體性是西方哲學的一個概念,李澤厚于1979年出版的《批判哲學的批判》一書中引入中國。{2}他認為,主體性是“人面對世界進行著自覺自由的實踐活動”,“主體性把人的實踐作為核心,讓客觀的對象世界和內在的心理世界圍繞人的實踐建立、運動、發展”。{3}主體性原則包括人對世界及人自身的實踐改造,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和人的發展對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人們的音樂實踐中,主體性原則體現在人對音樂本質的體現,即以音樂表現人的內心世界、思想感情以及人的主體價值和主體地位。音樂實踐活動是人們積極且具有創造性的活動,它既是對人們自身主體的發現和發展,也是建構人類主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眾傳播時代,音樂傳播過程中的時空分離、身體缺場、角色分工專業化等現象,其重要后果則是深刻影響了音樂實踐者主體性實現。而以互聯網和新媒體媒介的音樂傳播,再一次重構了音樂實踐者的主體性。

一、“靈韻的消失”:從自然傳播到技術傳播

在口語傳播時代,音樂傳播是以口語為媒介的自然傳播。音樂從創作到演唱(奏)由一人完成,演唱(奏)的過程,也是傳播的過程,甚至可能是集創作和演唱(奏)即傳播于同一過程之中。音樂的自然傳播屬于人際傳播的范疇,面對面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在音樂的自然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共存于一個地理空間,以共同在場的身體,進行“口傳心授”式的傳播,并不需要體外化的媒介工具為中介。在面對面、無中介、共同在場、即時反饋的自然傳播過程中,傳播者(同時也是創作者、演唱者)和受傳者(聽眾)一起完成對音樂的集體創作、集體傳播和共同體認,獲得對生活、生命一致體驗的喜悅感。人們通過這樣的音樂實踐,建構起人的主體性和主體意識。

文字和紙張出現以后,基于樂譜的音樂二度創作和改編的程度大幅提高。但同時,樂譜的流行和傳播加速了作者和演奏者的分離。越來越多的演奏者越來越難以和作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而只是按照樂譜演奏,從而難以獲得樂譜文本之外的東西。特別是當印刷術被廣泛用于樂譜的復制,音樂傳播就從手寫復制的技術傳播時代進入了機械技術傳播的時代,及至后來電子媒介的出現,使得唱片、盒帶、CD、MTV等技術傳播手段無比豐富,極大地擴展了音樂作品的傳播范圍和社會影響。但同時,由于音樂作品以各種副本形式出現且被廉價銷售,音樂的傳播方式也就從精英傳播向大眾傳播轉變。對藝術來講,大眾傳播開啟了一個藝術“靈韻消失”的時代。

德國哲學家、文學評論家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以“靈韻的消失”來形容機械技術傳播時代和商品經濟社會中的藝術實踐。本雅明所說的“靈韻”,是指藝術作品的原真性、膜拜價值和距離感。所謂原真性,即藝術作品的權威性和獨一無二性、不可模仿性和獨創性。人們對藝術品的崇拜,對藝術家的崇敬,對獨一無二性的認可,使得藝術品具有像宗教那樣的膜拜價值。正因為藝術品獨一無二性和膜拜價值,人們在欣賞藝術時審美上便產生了一種距離感。{4}

就音樂藝術來說,在自然傳播時代,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內創作,音樂作品的靈韻由此產生。在手工復制的技術傳播時代,原作品(樂譜)的數量增加,但無法將創作者的技法傳播出去。在機械復制時代,樂譜、唱片、盒帶、CD、MTV等被大批量地生產,音樂作品的社會傳播范圍擴大,音樂作品變成了物美價廉的文化商品,這些文化商品脫離了原來音樂作品的創作語境,在完全不同的時空環境中被欣賞、消費,音樂作品的靈韻就此被消除了。

再者,由于在創作者(演奏者、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加入了樂譜、唱片等媒介,使得原本因身體在場的、即時的互動而產生的傳受雙方共同的感悟消失。因為,聽眾聽到的音樂已是一種固化的、程式的、不能形成即時反饋的強制信息。對此,本雅明總結道:“藝術作品的機械復制性改變了大眾與藝術的關系”。{5}在本雅明看來,技術復制時代,人們對音樂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從自然傳播時代在場的鑒賞、批判到如今的欣賞和消費,音樂作品不再是作為主體的創作者、演唱(奏)者傳播者和接受者共同對生活、生命的共同體驗,而成為消費者手中的文化消費品。

因此,無論是在創作還是傳播的層面,機械復制、大眾傳播消除了音樂作品的靈韻,人與音樂的關系,也就成了人與物、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二、主體性消解:大眾傳播開啟藝術

“粗鄙的時代”

音樂作品靈韻消失的過程,對音樂實踐者來說,也是主體性被侵蝕甚至消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大眾傳播媒介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將手寫復制稱作技術傳播的第一階段的話,那么印刷媒介、電子媒介等大眾傳播可稱作技術傳播的第二階段,互聯網和新媒體傳播則是技術傳播的第三階段。由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根本性區別,導致音樂實踐者的主體性在音樂技術傳播的后兩個階段中有著不同的表現。

美國學者馬克?波斯特(Mark Poster)從傳播技術的角度出發,將人類傳播劃分為第一媒介時代和第二媒介時代兩個階段。所謂第一媒介時代,是指少數當權者和媒體專業人士以一種極少數人說而大多數人聽的“播放模式”向大眾傳播信息的時代。{6}由于少數人掌控了媒介工具,他們便可決定大眾應當知道什么、知道多少,大眾和信息之間就存在著信息過濾機制。波斯特認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傳播模式,將信息制作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嚴格區分,并將信息傳播者和信息受傳者對立起來,在這個模式下,單向度、大批量、一元化的信息涌向大眾,媒介只不過是一種工具而絕不是人們溝通交往的平臺和空間,大眾也成為信息的消費者而絕不是具有主體意識的互動主體。

波斯特認為,主體是在交往中被型構的,而并不是在兩相對立的觀念中對其不同身份預先設定的?,F代性或“生產方式”的大眾傳播將人構建為具有自律性和工具理性的主體,大眾傳播媒介以一種沒有反饋的單向傳輸把所有參與者都視作、固定為聽眾,并且以一種強迫性的方式迫使他們接受信息和觀點。波斯特的論斷完全符合機械復制時代的音樂傳播現象,工業化流水線生產的標準化音樂產品,如唱片、盒帶、CD、MTV等,是消失了靈韻的文化商品,其對象就是被固化為文化消費者的大眾傳播的受傳者。這些音樂文化商品的消費者被德國另一位文化學者阿多諾視作主體性被消解了的現代性主體,是一群毫無生氣的大眾。

以中國1990年代的音樂傳播為例就很能說明問題。以實物為中介的音樂傳播,使人們的音樂實踐發生了重大變化。就音樂創作來說,作者追求作品創作的速度而忽視藝術上的思考,大量風格雷同、內容相似、旋律相近的歌曲風靡不止,作品缺乏個性和靈氣。就演唱來說,一些歌手缺乏對音樂的表現和演繹能力,缺乏藝術感染力,無法喚起聽眾對音樂和生活、生命的體驗沖動和意識。就傳播來說,音樂作品傳播已經成為文化商品的市場行為,對音樂商業價值的追逐遠超對其藝術價值的追求。總之,大眾傳播時代和市場經濟時代的音樂創作、演唱(奏)、傳播,音樂的整體價值已經被異化,音樂作品很難是創作者、演唱(奏)者、傳播者和聽眾共同創作、共同在場的對生活、生命的一致體驗,不再是音樂實踐者主體性的體現和對主體性的建構。換句話說,大眾傳播不僅使音樂作品的靈韻消失,而且還生產出大量的缺乏藝術價值的音樂產品,從而將藝術實踐粗鄙化,也就將社會生活粗鄙化。更重要的是,人的主體性也就在粗鄙的藝術實踐中被侵蝕乃至消解。

三、主體性重構:第二媒介時代的音樂實踐

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出現,讓我們重新審視音樂的技術傳播形式及實質。傳統媒體是一種將人群區隔為傳播者與受傳者的媒體,具有明顯的二元對立意味,但新媒體卻將傳播者和受傳者合二為一,互相建構。波斯特認為,互聯網和新媒體傳播不同于大眾傳播,它開啟的是第二媒介時代。它打破了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的二元對立,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不再涇渭分明,信息產品的制作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可能合為一體?;ヂ摼W和新媒體傳播是一種個體化、去中心化、雙向互動的傳播,不再是單向的言說和信息與獲取,而是更注重交往關系的建構。人的主體性,正是在交往中被建構。也就是說,第二媒介時代的傳播,將大眾傳播時代塑造的現代性主體或者說被消解的主體性有重新建構的可能。就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現實來看,的確如此。新媒體傳播不同于傳統媒體時代的“播放模式”,它是以互動性為機制,以符號和意義交換為目的的“信息方式”,構建了不穩定的、多重的和分散的主體。于是,身體與精神的關系、主體與物的關系以及新的時空適用域的關系已經改變,{7}原有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形式被解構,個體從原有的集體中脫嵌出來。而脫嵌的過程,就是主體性的重構過程。音樂的新媒體傳播過程,正是主體的重新發現之旅。

就音樂創作來說,互聯網和新媒體帶來了再度創作和改編形式的多樣化,例如翻唱、重新填詞、改編變奏、肢體模仿、虛擬合作等。而創作、改編和表演形式的變化,對音樂實踐者的主體性建構意義重大。以近些年流行于互聯網上的“網絡神曲”為例,其主題、內容以及表演形式都是非常個人化的,一般不涉及宏大的歷史或國家、民族敘事。雖然這種個人化的音樂并不表現大寫的人即人民群眾集體的思想感情,而是表達個人的情感、內心,但這種感情又是普通人特別是今天的年輕人普遍具有的心理和內心感受,因而它仍然在代表一個群體發聲,表達群體的訴求。這些群體,并非計劃體制下以工作單位、街道、公社、黨群組織、工會為組織方式的人群的集合,而是以共同或相似的興趣、經歷、價值觀、生活方式等聯結在一起的松散的共同體。在音樂的傳播過程中,參與其中的人們重新發現了自身被長期遮蔽的東西,激發了他們對生活和生命的體驗,他們進而借助音樂實踐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訴求。

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使音樂創作充分多元、自由,音樂實踐者能“我手寫我口”,大膽抒發自己的情緒,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音樂創作和傳播的這種現狀,不僅源于中國社會的開放和個體化進程,也得益于媒介技術的不斷更新。當越來越多的人掌握了互聯網和新媒體,音樂創作、改編和表演也就愈發自由,個人和相關利益群體的訴求也就能得到充分表達和傳播,群體的主體性得以重構。

結 語

主體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和他人交往的過程。前蘇聯文藝理論家巴赫金的“主體的哲學建構論”認為,主體的形成需要和他人對話,人的主體性就是在共同在場的交流中建構起來的??梢哉f,主體是以對話(傳播、交往)為存在方式的,對話是主體建構的前提。{8}可見,巴赫金的理論也建立在反對二元對立的哲學的基礎上。音樂實踐者的主體性建構,自然也應是以對話為基礎的。

而音樂傳播自從進入第一媒介時代的機械復制傳播后,音樂作品的靈韻消失,實踐者便被塑造為二元對立中的主體,成為與音樂產品的生產者、傳播者相對立的消費者、受傳者,而不再是自然傳播時代集創作者、表演者(傳播者)和接受者于一體的主體。音樂則不再是主體對生活、生命的體驗的表達,人和音樂的關系變成了人與物、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這樣,音樂實踐者的主體性便被消解。

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出現,是第二媒介時代開啟的標志。因其個體化、互動性等特征,人與物、主體與客體、傳播者與受傳者的關系被打破,主體不再以二元對立來區分,而是多元的統一。音樂實踐亦如此,主體能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自由地創作、傳播,與他人共享對音樂、對生命的體驗,主體性也就在音樂交往關系中具有了重新建構的可能。

{1}曾遂今《從音樂的自然傳播到技術傳播(上)――當代音樂傳播理論探索思考之一》[J],《黃鐘》2003年第3期,第29―36頁。

{2}張法《主體性、公民社會、公共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思想史上的三個重要概念》[J],《社會科學》2010年第6,第101―108頁。

{3}李澤厚《關于主體性的補充說明》[J],《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5年第1期,第14―21頁。

{4}[德]瓦爾特?本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M],許綺玲、林志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59―66頁。

{5}同{4},第92―95頁。

{6}[美]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范靜嘩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期。

{7}[美]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結構主義與社會語境》[M],范靜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2頁。

第2篇

關鍵詞 互聯網 交互式平臺 Web2.0應用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 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西安710128

互聯網技術發展到Web2.0階段,應用的難度逐步降低,從而降低了網絡用戶主動參與網絡內容生產的技術和經濟門檻,使技術與用戶的需求得以很方便地結合,從而形成了人人制作內容、分享內容的應用模式。Web2.0應用有效利用消費者的自助服務和算法上的數據管理,能夠將觸角延伸至整個互聯網,延伸至各個邊緣而不僅僅是中心,延伸至長尾而不僅僅是頭部。因此,Web2.0意味著數據的解放、虛擬應用、以用戶為中心、用戶參與、組件化、共享、社區化、混合、智能化和長尾等等,不僅創造出了超越傳統網絡頁面技術內涵、引發豐富用戶體驗的網絡效應,也促成了互聯網交互式平臺的形成。

一、Web2.0引致泛傳播現象

人類的信息傳播類型主要由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以及大眾傳播組成,傳播模式則主要有單向、雙向以及系統傳播等三類。在Web2.0時代之前,這五種傳播類型及三種傳播模式基本上屬于各自為政的情形。雖然也會有交叉、有涵蓋,例如所有的傳播均以自我傳播為前提、組織傳播中會包含人際傳播活動等,但總體上講,交叉或涵蓋并不鮮明。而在Web2.0時代,互聯網的交互性與開放性催生用戶參與到了網絡傳播中,于是情形發生了劇變,各種傳播類型、傳播模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高度融合,泛傳播現象應運而生。

所謂泛傳播現象,是指在網絡傳播形態中,人類傳播的幾大主要類型及主要模式均被涵蓋其中,它們相互交叉,彼此交融,共同構成了更高層面的傳播。泛傳播現象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指幾大信息傳播類型在互聯網中的并存,二是指傳播模式的并存,三是指信息傳播過程中對各種傳播類型、傳播模式的并用。

首先,人類信息傳播類型共居于互聯網空間之中。網絡環境下最典型的自我傳播存在于博客之中。自我傳播是人體內部的信息處理過程,思考是自我傳播的核心。博客的實質是網絡日志,是人們利用互聯網頁面記錄自己內心活動、所思所想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不僅真實地反映了博主的心境、情緒、思想,而且也反映了外界事物在其人其心所形成的刺激與映射。博文的撰寫過程就是博主對相關信息的處理過程;其次,網絡傳播環境中存在著人際傳播。網絡人際傳播既可以是文字形式,也可以是語音形式,甚至可以通過視頻,形成一種類似于面對面的交流。它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可以在時間、空間上彌補現實人際傳播的不足,將時間和空間造成的鴻溝最大程度地消弭,因而具有高度的廣泛性。人們通過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等網絡傳播工具,可以隨時、隨地地與他人保持暢通的聯絡,進行實時的交談,任何一次從發出方到接收方的信息傳遞都可以在一瞬間完成;而且由于互聯網實現了在全球范圍內的高度聯通,使得跨越空間的交流變得輕而易舉。毫無疑問,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在互聯網中也不鮮見。BBS、網絡論壇、QQ群等社區性質的網絡傳播介質下的傳播大都屬于群體傳播,具有身份隱匿、表達自由等特點;各級政府利用自身的官方網站、企業利用網站及品牌社區所進行的對內與對外傳播,都屬于組織傳播的范疇。大眾傳播更是借助于互聯網實踐著傳統媒介的網絡化生存。從1994年11月網景公司推出因特網瀏覽器Netscape Navigator1.0之后,就激發了全球性的傳統媒體上網熱潮。在我國,1995年出現第一家全國性電子日報《中國貿易報,電子版》。之后至今,報社、電臺、電視臺大舉興辦網站,傳統大眾媒介的網絡化生存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此外,網絡內容服務商所開辦并經營的網站,也即通常所說的商業網站也具備大眾媒體的特征。它們共同構成了互聯網上的大眾傳播。

其次,三種主要的傳播模式共生于網絡傳播環境之中,共同型構了網絡傳播模式。在Web2.0的網絡環境之下,網絡用戶的互動參與越發頻繁和活躍,用戶生成內容已經成為網絡內容生產與傳播的重要方式,單向的、自上而下的傳播難以繼續維持其主流地位,代之而起的是以互動為前提的復合型傳播。有研究者主張以“泛傳播模式”這一指稱來概括性描述網絡傳播中的過程,認為二級的或多級的傳播模式變成了不確定的泛層級模式,線性的、雙向的、明晰的大眾傳播模式變成了非線性的、多向的、混沌的泛傳播模式。不管怎樣,以往的主要傳播模式在互聯網環境下共生共存,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交融,這已然成為事實。

第三,信息傳播活動對各種傳播類型、傳播模式的復合運用。由于Web2.0帶給用戶的是可以全方位參與互動的傳播,它采用一種放權、自定義的方法倡導用戶自己主導信息的生產和傳播,自己定制和管理所需的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讓用戶參與其中。這就使傳播活動可以最先發生于個體內部或個體之間,形成自我傳播或人際傳播,一定規模(3人以上)的人際間傳播就構成了群體傳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群體傳播往往會被具有大眾媒體性質的網站所注意并轉載或深度報道,于是就形成了大眾傳播。這一過程中,會有“相對于一個節點的”局部傳播現象,也會有“總體的傳播”現象,而無論哪種,都會是單向、雙向及系統傳播模式的復合。例如,由博客尤其是名人博客所發軔的網絡傳播事件、起自于社區論壇進而蔓延到其他網絡傳播介質的傳播現象中都不再是單純某種傳播模式發生作用。2005年的倫敦地鐵爆炸事件就是首先由博客網站將信息報出,屬于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等類型復合的泛傳播現象。

第3篇

關鍵詞 網絡傳播;人際關系;變革;再造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 李煒,民族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博士,陜西成陽712082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基本傳播形態。這幾種傳播形態在網絡誕生以前往往處于相對分離的狀態,在具體的傳播過程中,不同形態雖有交叉,但就個人而言,往往只能利用有限的傳播工具與他人或其他群體展開溝通和交往,如個人最常借助于人際傳播與他人建立關系,卻沒有辦法利用大眾傳播媒體與大量個體進行持續的雙向交流;大眾傳播固然拓展了個人或組織傳播的能力和時空范圍,但卻未能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具體關系。

互聯網的出現一舉打破了各類傳播形態的界限。借助互聯網,人們不僅能夠還原各類傳播形態的具體功用,而且將各種傳播形態有機交融于一體。不僅拓展了人際交往的廣度,也使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形態體現出新的特點。

一、從單一到立體:圍繞關系變革的網絡傳播

互聯網成長為承載各種傳播形態的綜合媒介并不是一蹴而就,沒有目標的。如果我們認真梳理網絡世界信息傳播形態演化的歷史,便會發現網絡對改造人類關系世界一以貫之的重視。

從歷史上看,當網絡開始以一種傳播媒介的身份進入人類的生活時,最早承載的傳播形態便是“人際傳播”。互聯網的前身ARPANET將不同個人,不同群體的計算機、計算機網絡及外部設施連接起來,通過點對點的通信,實現指令、文件和情報資料的傳輸與交換。在因特網普及到大眾生活的早期,多數人上網的目的是收發電子郵件。這時互聯網的傳播方式依舊是點對點式的人際傳播。但與網下人際傳播所不同的是,交流雙方很可能是彼此陌生的,是虛擬的“面”對“面”溝通。

建立在點對點的人際傳播基礎之上的互聯網,由于傳統的大眾傳媒紛紛上網,才開始發揮大眾傳播媒介的作用。傳統媒體環境中的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涇渭分明,最大區別表現就是大眾傳播的信息是單向流動的,而人際傳播是雙向互動的。在大眾傳播過程中,掌握豐富信息的傳播者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受眾總是處于被動接收的地位,缺乏反饋。盡管在受眾在面對大量的媒體時可以選擇某一份報紙、某一家電臺或是某一個電視頻道,但處于大眾媒體包圍的受眾常常只是“容器中的人”。但在人際傳播的過程中,處于信息兩端的個人是平等的、互動的,能夠及時反饋,并可隨時調節傳播的方向與內容。

網絡消解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界限,賦予傳播者和接收者以平等的地位。一旦登陸網絡,無論是大眾傳媒的職業傳播者還是一般網絡用戶,都能夠向不確定的受眾傳播信息,并及時、全面的獲得反饋,甚至直接與信息接收者對話。

網絡的大眾傳播對于網絡人際關系的意義在于它拓展了人際交往的機遇,給人類的交往創造出廣闊的空間。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傳受雙方的地位差異。人際傳播發生在個體與個體之間,人與人之間是沒有中心的。但在大眾傳播過程中,傳播者永遠處于天然的中心位置,占據著主動地位。網絡扭轉了這一傳統形式,網絡是無中心的傳播結構,傳播形式可以是一點對一點的,也可以是一點對多點或者多點對多點。并且,網狀的結構是可以無限延展的,這也意味著傳播覆蓋面的放大。

網絡中的很多應用都促進了人群之間頻繁的交流互動,為現實社會的人們提供了新的互動環境與空間,人們在新的互動環境中以網結緣和因網結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各種各樣的群體,BBS、博客、網絡游戲等都可能成為孕育新型社會群體的土壤。網絡是一種屬于成員的虛擬空間。網絡中的群體傳播較之傳統社會,對人際關系的作用突出表現為,一方面,網絡使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關系正在發生,或是對超越現實世界的人際關系基礎進行關系的重新組合。用戶每一次的點擊或者登錄,首先從量上改變虛擬社群中的潛在關系。同時,任何人基于自身需要從一個交往平臺轉移至另一個交往平臺的網絡行動,也可能引發更多社群中潛在關系的變化,并且不同平臺的社群由于個人的運動會得以鏈接,從而生成更為廣闊的、互聯互通的關系網絡結構。這既是數字化時代人類生存的特有現象,又反映出網絡社會發展的風貌和格調。另一方面,網絡群體的互動特點也直接決定了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水平?!霸谶@個世界里,匿名性帶來的是人們充分的自我暴露,虛擬性帶來的是人們身份與角色的不斷轉換。這時網絡是人們的另一種生存狀態。”

網絡的出現同樣提升了組織信息傳播的效率。組織傳播中的人際關系就其本質而言,表現為組織成員以共同的利益目標而發生的互動行為。滿足組織管理需求的多樣化的網絡傳播技術為組織成員間關系的變革創造了前提。約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方向》中提到,網絡的存在可以促成自助,交換信息,改變社會,提高生產力和工作環境的質量,并且分享資源。網絡的結構可比任何其他現有的組織以更快速、更富有情感、更節省能源的方式傳遞信息。如今越來越多的組織成員更加偏向于電子郵件、MSN等方式而非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來解決工作中的溝通問題,組織的內聯網成為增強成員間交流的熱情,拓寬交流范圍的重要渠道,而在對外傳播中,組織可以通過郵件列表、消費者社區、投資者社區、組織的FAQ(你問我答)等方式實現與消費者、商業伙伴、政府部門、投資者等公眾的互動,同時為公眾相互之間的信息溝通提供平臺。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里我們分別討論各類傳播形態對于人的社會關系延伸作用,僅僅是處于一種分析的視角,實際上,互聯網對于人際關系變革的根本意義更在于將傳播的權利交還給個人,使個人成為信息傳播活動的絕對主體。正如施拉姆所言,“這個革命的信息時代的一個趨勢,便是更加著重點對點而不是點對面的傳播,個人越來越大的媒介使用能力而不是被媒介所使用。”

二、回歸人際化:網絡傳播的媒介意義

網絡中豐富的人際傳播通道使用戶間人際關系的介質更為豐富,內容更加多元,情緒也更為多彩。中國人民大學彭蘭教授曾提出,人們對于網絡人際傳播的需求,甚至可能超過對網絡大眾傳播的需求。

如今的網絡不僅是所有傳播媒體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而且其人際傳播的特征也較為明顯,甚至可以說,網絡是經過人際傳播格式化的大眾傳播,網絡的大眾傳播是建立在人際傳播基礎上的。最為突出的表現之一就是傳統媒體借助網絡大舉拓展自身的傳播空間,許多媒體在信息的同時往往給用戶提供了多樣化的反饋渠道和影響力擴展空間,他們或是直接給用戶提供傳遞信息、發表意見的平臺,或是對用戶意見進行優化整合,再利用各種媒體通道引發新一輪的熱點互動。而對用戶而言,倘若對某一信息感興趣,認為有價值,便可以進行個人對個人的轉播(如通過E-MAIL、SNS轉帖等)或是個人對群體(如BBS轉帖)的轉播,與更多的用戶共享。

可見,互聯網已將越來越多的傳播形式交融在一起,網絡人際關系的完整譜系是內向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及大眾傳播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就其本質而言,無論是哪種形態的網絡傳播都離不開網絡的互動本質,互動將傳播兩頭的個體鏈接了起來,提供了網絡所有傳播形態由單項轉化為雙向的可能,是互動讓處于傳播的兩端的個體開始發生主動或被動的關聯,形成或強或弱的人際關系。

對于人際關系的個體而言,網絡傳播的多種形態賦予網絡傳播的多重“性格”,使網絡傳播凸顯出更加個人化和個性化的訴求,一個用戶不僅可以通過網絡來延伸自己的感官,更能夠主動延伸自己的人際關系網絡。

首先,即信息呈現方式的多媒體化和個性化傳播需求所帶來的諸如“我與你”,“個性化”,“交互性”和“共時性”等傳播特征。MSN、ICO等即時通訊工具不僅能夠實現存在一定空間距離的個體間同步或是異步的文字聊天,也可以進行音頻、視頻聊天,而WEB2.0時代的博客、SNS網站等更是大大拓展了網民發展人際關系的時空和能力,關系“微內容”是人們在不經意間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交往對象。

其次,網絡中各種各樣的傳播工具和傳播界面大大調動了人的情感表達和社會化參與的積極性。人類傳播時用相同的語詞既進行陳述又激發態度?!凹夹g的影響不是發生在意見和觀念的層面上,而是要堅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變人的感覺比率和感知模式”。人際關系最重要的特點是它具有情感(或情緒)的基礎。網絡在為人們打開一個利用大眾媒介進行人際傳播的突破口時,使人與人之間表達情感的方式也日漸豐富。

美國學者華爾瑟提出的“社會信息處理理論”認為,人們可以在“計算機中介傳播”中發展近距離的情感關系,人們持續地互動經過一段時間便會累積關于對方的信息與認知,于是,親密情感、信任情感都會被加強。以微博客中的@現象為例,這一傳播行為至少可以在三個層面上體現出粉絲和博主之間的關系狀態。首先,@行為的明確終點表明粉絲是關注博主的;其次,@的具體內容是一種自我開放和自我傳播的努力;再次,@行為發生的頻率會反映出雙方關系渴望的程度。

最后,網絡之于人際交往的媒介意義還在于通過提供選擇、強調與規避某種傳播形式的可能(例如通過文字而不用照片、視頻)實現“面”對“面”的調整。正是這樣的可能為人們的情感表達與社會參與提供了空間與動力。同時,網絡信息生態也正是在從表面的信息傳遞轉向更深層次的受眾參與、互動和輿論的形成過程中,逐步實現了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中的對接與融合,并在此基礎上擴大了各類信息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3]彭蘭.“重新認識網絡”,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TR)網站

[2](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36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婷婷六月丁香综合色|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成人禁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免费10| 欧美金发大战黑人wideo| 动漫美女羞羞漫画| 花季传媒下载免费安装app|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 三级韩国床戏3小时合集| 日韩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向日葵app看片视频| 青青草91在线| 国产成人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18videosex性欧美69免费播放| 好大好硬别停老师办公室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免费| 国产精品妇女一二三区| 97人洗澡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男女啪啪高清无遮挡免费| 国产ssss在线观看极品| 香蕉视频亚洲一级|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裸体艺术| 坐公交车弄了2个小时小视频| 一区二区网站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免费播放影院| 久久久久噜噜噜亚洲熟女综合|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 欧美激情校园春色| 亚洲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男人女人真曰批视频大全免费观看| 午夜影院免费观看| 纯肉高H啪动漫| 四虎精品在线视频| 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精品视频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