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臨床路徑是護士對某類病人實施個案護理管理的方法,他是由醫院的一組成員共同制定的一種照護計劃,讓病人從入院到出院依此模式接受照護,或是由醫生和護士及其他有關人員對特定的診斷和手術做最適當的、有順序的、有時間性的照顧計劃,以預防康復延遲和減少資源浪費,讓病人獲得最佳的護理效果。或是一本制式的計劃,利用圖表的形式提供有時間性,有內容的有效照護,它是多專業人員合作控制質量、控制經費,強調時間性、計劃性、預期效果性,多專業合作性,保證病人獲得最佳護理質量的工作方式。這種方式不僅能讓護理專家為病人提供直接的疾病護理,而且能運用護理程序為病人提供最佳康復路徑。
2臨床路徑的內容
有生理心理社會狀態的評估和監測方法、有檢驗、檢查、治療、藥物、營養、活動、疼痛管理、各種注射項目,病人及家屬的教育、出院計劃、預期結果、變異記錄、康復運動等。結果測量均是事先定義好,可測量的,并在量化的程度或分數上保持其連續性,可以客觀、準確的評價出護理過程和結果,保證監測方法和科學性,質量和效益評估的可靠性。護理結果不僅有常用的終末結果。如死亡率、患病率、感染率、功能狀況、再住院、重復手術、病情的嚴重程度等,還包括全面反應病患過程、恢復過程的測量結果。如生理方面的生命體征、皮膚狀況;心理社會方面的行為、溝通與人際關系;功能方面的分級評定;行為方面的活動、技能及習性等;知識方面的治療、飲食、藥物掌握程度;癥狀控制的改善;生活質量的評定;家庭功能;目標實現;對健康服務的利用;病患的安全;護理診斷或護理問題的解決;病患滿意度;主觀感受等。充分展現護理實施中的能力和優勢,如為病人選擇最佳的照顧模式;在標準住院天數和檢查項目中與小組成員溝通協調達成的共識;減少浪費;職責和分工明確;用(變異)分析實施流程改進;預測病人所接受照顧的結果;減少焦慮,提高病人與家屬的滿意度;從病人的角度進行持續的質量改進;使多專業的文件予以整合;主動有效的管理好住院日資源的使用;科學的評價醫生的醫療技術和護理技術的高低。護理人員人人參與研究,相互合作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素質等。這些均是培養護理專家所必須能力的具體措施。
3路徑方式的實施
是由醫、技、護等有關人員組成的團隊進行的操作模式設計。如選擇實施臨床路徑疾病或手術病人;收集分析某疾病/手術病人的各種檢查、治療、護理措施、住院天數、整合設計臨床路徑照護標準,根據整體要求設計臨床表格、日程、預期效果等。在確定病人入徑后,病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路徑中的各種檢查、化驗和會診,且檢查、化驗和會診的結果均在路徑規定時間內報告,緊接著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實施康復護理,預防術后并發癥等。無任何變異即達到預期結果,出院后隨防。路徑實施中隨時記錄變異情況,進行處理。當實施半年或1年時,可根據路徑護理的結果、變異統計,實施縱向和橫向比較。縱向可與調研的資料情況對比,橫向可與同行護理情況比。取長補短,修改和完善路徑。真正讓全院的工作以病人為中心的運行。以此循環,長期的臨床實踐,護理人員對病人的整個處置過程,處置情況及治療護理結果一目了然。什么樣的病,什么樣的病人該接受哪種路徑,在路徑中應該接受哪些護理工作。護理專家能制定出最佳的臨床路徑,使病人康復的效率高、成本低、服務滿意率高等。
路徑護理的工作方式不僅使護士主動的配合和實施。還可針對臨床路徑設置的內容和預期結果出現的變異進行整理和分析。用變異分析和成本效益對臨床路徑進行適用性評價。因為變異是實施標準中的偏差或預期結果的有價變化過程。所以變異有正負,但任何變異都是有價值的,都有利于質量的改進。如各部門運行機制上的配合系統變異、服務過程護理人員素質、技術等過程變異、病人院內感染,不合作等結果變異等。針對變異分析進行有效的改進和提高。成本效益是以病例計酬,比較實施前后或不同單位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費用,以供病人選擇時參考。
臨床路徑實施中醫生的職責是決定病人進入臨床路徑并按照其項目流程執行。護士的職責是監測和實施臨床路徑表上應執行的項目;協調協助病人按時完成路徑項目;負責病人活動,飲食護理指導;負責病人與其家屬的教育;出院計劃的執行;有變異時,與醫生討論并加以修改。協調其它部門按路徑要求準時完成術前會診、檢查報告等。定時召開多專業人員會議。對出院計劃、特別治療、困難問題、家庭成員問題、改變照顧計劃問題等進行必要的商榷。臨床路徑是整體護理的深入,它是在護理程序的基礎上,針對衛生市場經濟更加注重增加有價內容,清除、簡化、合并不必要的、重復的內容,以降低不必要費用等護理經濟學和護理效率學的內容。改良的部分顯得更實際、更科學。變異的監測;作業質量的監測;護理過程的質量;醫療過程質量的項目評價等。均可使護士獲得持續質量改進的能力,臨床資料收集和管理的能力,科學工作程序的能力,定量定性分析的能力,獨立經濟核算的能力,全程護理管理的能力。可對某病種,某個病人設置、預測和實施最佳效率的照護計劃。護理專家不僅是臨床能手、研究者、顧問、教育者、管理者、改革者,關鍵是對專病護理有一套熟練的操作程序,有全程護理管理、核算的能力。它能告訴人們,該病要這樣護理,走這條路徑,不這樣就可能出現什么問題。能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制定出最佳的護理路徑,達到高質量高效能、低成本的護理需求。
4今后的目標
[關鍵詞]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就業價值取向;就業崗位
一、引言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拓展,社會的生產方式、組織形態、商業模式、管理模式都發生了巨變,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共享經濟等數字新技術的發展誕生新商業、新職業,使我國就業形態、就業結構、就業穩定性以及勞動技能需求都發生了變化。高等職業教育由規模擴張轉入內涵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高質量就業已經成為新時代經濟發展的追求目標。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面向產業需求,在追求高就業率的同時應更關注學生就業質量,為勞動力市場輸送與用人單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當前,我國進入以創新為核心、以發展服務型經濟為重心的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呈現出速度變化、方式轉變、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態勢。新經濟、新業態、新產業的發展為高職院校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產業人才供不應求、跨專業人才優勢明顯。新就業形態是經濟業態發展、市場競爭與技術進步相互作用的結果,不斷改變著傳統的就業方式和就業觀念。無論從就業的政策導向還是從大學生的現實需求看,需要在深刻認識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推動教育質量與職業需求緊密結合,優化勞動力結構,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以應對諸多復雜挑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高職學生就業的困境
1.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失衡日益凸顯,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不匹配矛盾突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隨著我國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失衡日益凸顯,勞動力供給質量亟待提升。2019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比上年少增9萬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正在深刻影響著我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產業轉型升級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的速度遠遠低于畢業生數量的增速;另一方面,隨著技術進步加快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技能人才短缺問題將更加突出。相對于產業和技術的快速變化,人的變化是一種慢變量,實現職業轉換需要一定的教育培訓,轉變就業觀念需要更長的時間。新就業形態對已有的勞動、就業、培訓、社保等政策和體制機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服務體系提出了巨大挑戰。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大數據、人工智能業態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創新的新引擎,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滯后于新產業技術變革,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2.就業矛盾從就業規模能否擴張向就業質量能否提升轉變。一直以來,我們更多地關注就業數量,而忽視了就業質量。技術進步對就業擠出效應和替代效應在一定時期和條件下顯現。黨的報告指出,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近年來,企業加快推進機器換人,受教育程度、技能要求相對較低的崗位被“機器人”替代,影響的就業崗位數量會持續增加,崗位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部分勞動者不可避免地要面臨下崗失業。由于從人力資本投資到形成有效勞動供給通常會滯后于崗位需求,高職院校主動對接產業的意識不強,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3.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呈現出功利化、多元化等特點。薪金待遇、就業崗位、行業發展和職業空間仍然是當前大學畢業生最關注的因素。大學生找一份工作謀生并不難,但謀求優質崗位和高質量就業崗位的難度系數比較大。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陷入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困頓之中,忽略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麥可思研究院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顯示,我國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為92.0%,就業滿意度為65%,2018屆大學畢業生“慢就業”的比例達6.99%,對就業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和“發展空間不夠”。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42%,遠遠高于本科畢業生的23%,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不穩定性逐步增大。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呈現出新的特點,逐利性與求穩性并存、就業目標偏高與期望個人價值實現并存。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就業選擇趨向多元化,選擇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的人員數量不斷提升。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引起了整個社會就業方式、崗位結構的變革。互聯網公司已成為目前大學生就業的新興高地。
三、高職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路徑
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充分發揮政府、高校、行業企業和大學生的協同作用。高等職業教育需主動回應技術創新和社會變革,在對接新產業、新職業的基礎上,通過產教深度融合和跨界協同創新,實現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知識共享、資源優化配置、行動最優同步和系統高水平匹配,培養出具有較高競爭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1.創造高質量的就業崗位,增強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深入推進和產業轉型升級速度加快,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大學生在求職時希望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保障更加完善、薪酬待遇持續提高、工作條件不斷改善、職業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實現高質量就業首先要有高質量的就業崗位,而高質量的就業崗位來自高質量的經濟結構和產業體系。經濟發展的提質增效、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必將推動高質量就業崗位的持續增加和提供更多的優質就業機會,形成新的就業增長點。政府要強化宏觀管理職能,為高職學生營造公平就業環境。具體來說:政府正確發揮管理和服務職能,做好產業引導和企業幫扶,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統籌優化人力資源供給與改善勞動力市場需求;強化就業政策與經濟政策、產業政策、社會政策之間的協同聯動,將就業與創新創業緊密結合,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增強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運用好“互聯網+”推進就業轉型,發展新就業形態,拓展就業新空間,為高職學生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保護從事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權益,不斷優化就業創業環境,推動高質量增長與高質量就業同步實現,讓產業結構優化、就業結構轉化與就業質量提升并行不悖,增強經濟增長對就業質量的帶動作用。2.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實現技術創新與就業增長的協同發展。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數字經濟、新技術發展催生了新的就業需求。新產業能夠提供更加廣闊的就業渠道和更加優質的工作崗位,企業需要具有吸收問題、轉換問題能力的人才,高職院校需要培養適應新產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高質量就業目標的引導下,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匹配必然以質量為前提。高職院校應立足于我國產業發展戰略需求,與行業企業、研究院所、政府部門等不同社會主體建立協同機制,推進校政協同、校地合作、校產聯合、校企對接,建成教育部門、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學生聯動的“互聯網+就業”跨專業協同創新平臺,為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提供線上精準對接、線下高效服務。高職院校應根據企業優勢和產業發展需求,牢牢把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徑,吸引更多的企業專家、技能大師走進課堂,促進學校教學與企業用人的無縫對接。打破高職院校與社會、行業企業間的體制壁壘,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結合學校的師資特點和學校的區域影響力、區域產業特征和區域供應鏈以及企業資源,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層次現代學徒制,讓企業的人才培養前置化。整合政府、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等各主體的資源,不斷完善職業教育集團、產學研創聯盟等教學模式,使各主體的人才、專業群、地理空間等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增強人才培養對新興就業領域、新就業形態的適應性和契合度。根據大學生的就業需求,實施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企業需求側與教育供給側資源要素融合的平臺和機制,更多地把人才培養與產業對接,實現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構建“政府、高校、家庭、學生”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就業生態共同體”,適應新就業形態的勞動用工和社保政策,不斷提升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度,促進公平就業和大學生社會性流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對行業企業用人需求和新的就業特點進行科學研判,完善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反饋機制,將就業大數據多向精準反饋至招生、人才培養和就業等各環節。以精準就業為導向推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改革,提升就業大數據對人才培養改革的決策咨詢功能,形成招生、人才培養和就業一體化的精準就業指導工作格局。3.遵循大學生的認知規律,探索教育新范式。當前,“三新”經濟已經以標志性的智能、個性化服務、社會化共享、跨界融合等多維特征涉足三大產業的方方面面,創造新需求,形成增長新動能,產生新就業模式和新職業崗位。高等職業教育應主動回應技術創新,關注社會發展變遷,遵循大學生的認知規律,探索教育新范式。高職院校應推動特色發展、差異化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把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就業質量和創新創業能力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應根據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職業設置專業,與產業發展、行業需求和技術進步相適應,對專業的內涵與外延進行重新設計和精準界定;加大部門間的協同配合力度,構建基于產業鏈、融入新知識和新技術技能的專業課程體系;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將知識轉化為“知勢”,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4.注重就業價值取向的引導作用,提升大學生高質量就業能力。馬克思在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指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為人類的幸福服務,不能選擇那些脫離實際的職業,需要把理想與現實、思想與行動結合起來。高等職業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把就業價值觀教育擺在重要位置。高職院校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職業素質和職業操守教育,注重專業基礎能力、跨領域協同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縮小大學生就業力與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面對新的就業形勢,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學生就業價值取向中“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統一、現實關切與理想追求的統一,由就業指導教育轉向職業生涯教育。高職院校要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針對生源特點,實施全程化、全員化、全方位的職業生涯教育,做好學生求職狀態跟進、企業招聘狀態更新,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在職業發展道路上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高職院校要改變大學生就業“從眾”選擇的行為,使大學生積極面對職業多元性選擇的挑戰,將“高起點就業”觀念轉到“先就業后擇業”“先就業后發展”的“靈活就業”“動態就業”觀念上來,找準自身發展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結合點。
[參考文獻]
[1]蔡躍洲,陳楠.新技術革命下人工智能與高質量增長、高質量就業[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9(5):3-22.
[2]羅筑華,王漢青.新時代下大學生就業質量提升中的現實審視與路徑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0):134-138.
[3]麥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國高職高專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4]蘇麗鋒,賴德勝.高質量就業的現實邏輯與政策選擇[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究,2018(2):32-38.
[5]楊禮雕.以“互聯網+”模式推進大學生精準就業[N].光明日報,2019-03-31(15).
[6]馬廷奇.高職院校擴招與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3):25-30.
[7]任雪園.變革與轉型:智能化時代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再審思[J].職業技術教育,2019(28):12-17.
[8]張紀南.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J].求是,2018(12):24-26.
[9]王霆.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影響機制研究: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的視角[J].高教探索,2020(2):108-114
[關鍵詞]臨床路徑 診療標準化 臨床路徑表
一、臨床路徑概述
臨床路徑(Clinical pathway)是指針對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標準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是一個有關臨床治療的綜合模式,以循證醫學證據和指南為指導來促進治療組織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終起到規范醫療行為,減少變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的作用。相對于指南來說,其內容更簡潔,易讀、適用于多學科多部門具體操作,是針對特定疾病的診療流程、注重治療過程中各專科間的協同性、注重治療的結果、注重時間性。
臨床路徑常見有3種含義:①臨床路徑是聯系患者與其家屬、照顧者和專業小組來共同達到預期結果的一種具體的服務方法;②臨床路徑是一個預計的、對每日服務計劃的說明。對某病種,以工作流程表格的形式,由入院到出院,提供有時間性的和有效的照顧。它是多專業人員共同合作來控制品質與費用的一種臨床服務模式;③臨床路徑是醫生、護士和其他專業人員針對某個診斷或手術所做的最適當、有順序性和時間性的照顧計劃以減少康復的延遲與資源的浪費,使服務對象獲得最佳的照顧質量。
二、實施臨床路徑的意義
2.1臨床路徑可以提高醫院的市場競爭力
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醫院為了謀求發展,必須爭取良好的經濟效益。而由于臨床路徑提供了標準化的診療過程并對其實行持續監測和定期評價,有利于醫療服務質量的控制和持續改進。在提倡高效率、高品質、低費用的醫療服務改革中,臨床路徑提供了多專業協作的工作模式,并保證醫療護理等措施在既定時間內實現并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通過使用病人版的臨床路徑,幫助病人及家屬了解醫護詳細過程和時間安排,使患方能積極配合和監督醫院的工作,促進醫患交流和溝通,使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得到不斷提高。
2.2、臨床路徑能夠有效地降低醫療成本和有效運用資源
臨床路徑以縮短平均住院日,合理支付醫療費用為特征,按病種設計最佳的醫療和護理方案,根據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時間和費用,不僅可以規范診療過程所應常規進行的診療操作,從而減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診療行為,而且還可以規范診療行為應完成的時間等,增強了診療活動的計劃性。所以,研究臨床路徑在我國醫院醫療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臨床路徑實施辦法,對降低醫療費用、合理利用醫療資源,具有十分現實和重要的意義。
2.3、臨床路徑有利于提高護士的綜合能力,促進護理專業職能的拓展
臨床路徑是管理科學在醫院管理中的具體運用,必將促進醫院管理機制的轉變。實施標準化的流程管理,為提升醫療質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保證,并促進了護理人員的主動護理。在整個臨床路徑實施過程中,護士承擔了管理、設計、協調患者知情參與的溝通與宣教,扮演了促進臨床路徑的實施、評價、修正不足并進行變異觀察報告的角色。護士清楚地知道患者的整個診治方案及具體執行時間,變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由于它是多專業共制定的最佳護理計劃,業務全面,操作規范,主動性較強,所以這種工作方式以使護士獲得持續質量改進的能力、臨床資料收集和管理的能力、科學程序的能力、定量定性分析的能力、獨立經濟核算的能力、全程護理管理的能力。因此護理專業的職能正在從廣度上、深度上進行拓展。
三、臨床路徑的制定與實施
3.1組建臨床路徑發展小組:臨床路徑發展小組(the clinical pathway development team,DT)由與實施臨床路徑有關的行政、醫療、護理及輔助科室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組成。成員包括:管理者(科主任、護士長)、主管護師、護士及其他醫技人員。
3.2設計臨床路徑表:由臨床路徑發展小組成員應用循證醫學的方法廣泛查閱資料,征求專家意見。制訂出最佳標準化流程,設計出臨床路徑表。
3.3選擇進入路徑的對象:臨床路徑一般是以高容量、高費用、治療護理有一定的模式可循、變異較少、病源充足、治療結果和住院天數較明確的疾病或手術為對象。
3.4教育及培訓:工作組的成員必須經過臨床路徑的專業培訓。以達到各部門之間的有效配合。宣教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護理人員要做到對疾病情況和治療內容要充分掌握。
3.5執行:①醫生在門診選擇進入臨床路徑的患者;②各部門工作人員按臨床路徑表的標準化流程共同合作完成治療護理工作。
3.6評價:收集、匯總各項數據并做統計學分析;評價各項指標是否達到預期結果:做變異分析,查找變異原因,改進方案。
四、 結束語
臨床路徑是醫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求生存和發展臨床路徑一方面符合場經濟的要求,有利于醫院在當前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另一方面,它能夠有效地降低醫療成本和有效運用資源,符合我國當前的衛生改革政策。由于臨床路徑提供了標準化的診療過程并對其實行持續監測和定期評價,有利于醫療服務質量的控制和持續改進。所以,研究臨床路徑在我國醫院醫療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臨床路徑實施辦法,肯定會逐步受到我國廣大醫院管理者和醫護人員的認同和接受,并使其自身得到不斷的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袁劍云,李慶功.臨床路徑:醫院的生存與發展策略[J].中國衛生政策,2002,(8):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