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經濟高速發展階段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日本戰后經濟;復興;增長;衰退;原因
一、二戰結束后短期內日本經濟狀況
日本的戰后經濟是開始于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日本經濟遭受到重創,當時的日本處于極度混亂的狀態。生產力嚴重不足、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二戰后的日本面臨的嚴重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糧食嚴重短缺,人民處于饑餓狀態。第二是出現了大量的失業者。失業者的大部分為軍人、生產軍用物資的工人以及從海外回國的人。第三是通貨膨脹現象嚴重。戰后人們對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急劇增加,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戰爭生產力遭受重創,供不應求,因此物價暴漲,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二、二戰后日本經濟發展階段及原因
(一)經濟復興階段
日本的經濟復興階段為1945年至1955年。經過這一階段,日本工業的潛在力量得以恢復和發展,日本經濟已基本恢復到戰前水平。
在這一階段日本政府采取傾斜生產方式,即將生產重點放在煤炭上,再將生產出的煤炭用于生產鋼鐵,再以此來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這一政策為日本經濟恢復奠定了基礎;此外還采取了道奇政策,其具體措施為:編制“超平衡緊縮預算”,強化稅收,停止復興金融公庫貸款業務。這一政策有效抑制了通貨膨脹。在美國政府的領導下日本政府進行了“三大經濟改革”,即財閥解體,農村,勞動體制改革。這三項改革促進了日本經濟的復興,同時也向日本引進了各種經濟政策,為以后日本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此外,朝鮮戰爭的爆發也大幅度帶動了日本經濟。朝鮮戰爭爆發后,日本成為軍備供給地,日本的出口額大幅度增長,及時緩解了過度的財政緊縮政策帶來的商品積壓的不良影響,而且擴大了經濟規模,1951年國民總生產量已達到戰前水平。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經濟的恢復,為50年代后期的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二)經濟高速發展階段
日本的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為1956年至1973年。這一時期日本的經濟高速發展,甚至在1955-1970年的15年經濟增長速度平均每年都在10%以上,被世界稱之為“經濟的奇跡”。
首先,是較高的貯蓄率,日本民眾將剩余財產存入銀行,為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本。銀行將錢借給企業,企業購入更多更好的機器設備,然后利用這些性能良好的機器設備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大量的年輕勞動生產力也是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在此階段勞動力不僅豐富而且勞動力的素質也有很大的提高,高中畢業生達到了勞動力總人口的60%左右。戰后日本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尤其是美國的先進生產技術,大大改善了日本的生產技術 。另外,日本特有的經營體制的形成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此階段日本的企業大都采用終身雇傭制,可以在一個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不會被辭退,因此企業員工都是自己與公司為一體,抱有為公司發展奮斗終生的決心,干勁十足。在經濟快速增長階段日本政府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主要在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兩個方面。財政政策方面:在5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加強完善了鐵路和碼頭的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了由交通運輸問題帶來的商品積壓的問題;日本政府還實施了稅租特別措施和提供補助金等政策,通過對企業減少稅收、發放補助金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成為日本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堅強后盾。金融政策方面:日本銀行采用了很低的利率,為企業的融資減輕了負擔,另外還限制海外企業在日本的發展,將銀行的貯蓄廣泛用于國內企業的投資為經濟的高速發展確保了足夠的資金。
(三)經濟穩定發展階段
日本經濟的穩定發展階段為1974年至1985年。
1973年11月由于中東戰爭的爆發,石油價格飛速增長4倍,這對于原材料大量依靠進口的日本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在這次打擊下,日本經濟不再高速增長,甚至在1974年出現了戰后以來首次的經濟負增長,由此結束了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期,開始轉為穩定增長。另一導致日本經濟增長急剎車的原因是貿易摩擦的激化,此前日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一直存在,但在日本經過第一次石油危機加速產業結構調整、開發新技術之后,日本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進一步加強,日美之間的貿易摩擦進一步加劇,使一向奉行自由貿易的美國開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步步緊逼,迫使日本簽訂了一系列協議導致日本國內經濟政策發生改變,為日后日本經濟的發展留下隱患,其影響遺留至今。但在這些不利條件下日本經濟仍能穩定增長的原因有日本加速產業結構調整,開發新技術,擴大對外貿易。
由此日本經濟在此階段內停止了高速發展,開始轉為穩定增長。
(四)泡沫經濟階段
日本的泡沫經濟階段為1986年至1990年。
在此階段日本國內興起了投機熱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場和土地交易市場更為明顯。其中,受到所謂“土地不會貶值”的土地神話的影響,以轉賣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價開始上升。當時東京23個區的地價總和甚至達到了可以購買美國全部國土的水平,而銀行則以不斷升值的土地作為擔保,向債務人大量貸款。此外,地價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帳面財產增加,刺激了消費欲望,從而導致了國內消費需求增長,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發展。許多人認為造成泡沫經濟的原因是“廣場協議”的簽訂,實際上是由于“廣場協議”簽訂后,日本政府采取的錯誤的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造成的。協議簽訂后,日元升值,日本政府對由此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過度擔心,日本銀行采用了極低的利息政策,從1986年到1987年2月,在短短的14個月里,日本銀行連續5次降低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大幅降低到2.5%,導致投資熱潮,資產價格暴漲,出現泡沫經濟。
(五)經濟衰退階段
日本經濟衰退階段為1991年至2000年。
進入1992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出現負增長。導致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產能力過剩,由于泡沫經濟階段大量的投資導致日本的許多企業在此時擁有過剩的生產能力,導致供大于求,難以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二是科技創新的后勁不足。日本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靠引進歐美國家的科技成果加以消化和創新而取得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基礎科學和高新技術的研究。因此,在當今需要技術創新的情況下,日本就沒有了這方面的后盾。三是金融機構存在巨額不良債權。“泡沫經濟”的崩潰使日本金融機構背上了沉重的不良債權包袱。到1998年9月末,經審核,日本所有銀行不良債權總額高達730270億日元。這使得銀行不愿意向企業貸款,并干方百計地收回以前放出的款項,從而造成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籌資困難,致使許多企業破產。
三、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階段與此前日本的經濟發展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們應該從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國的經濟發展少走彎路,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作者單位:河北大學)
關鍵詞:東莞,城鎮化,探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dongguan urbanization, the urb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dongguan befor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a backward agricultural county, urbanization rate but 16%, development up to now has been formed a modern city. The urbanization is up to 95%. Form 4 areas and 28 for the satellite ground level city town. Fundamentally the dongguan rapid rise is the power of labor, capital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the initial motive force of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town of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basic power, cultural development is urbanization social spiritual power. The dongguan out of the way of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way of the urbanization of dongguan, for the nation's urbanization provides template, and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dongguan, urbanization, explored
中圖分類號:[F2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東莞城鎮化的歷史發展
東莞有人類活動已有六千年多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東莞歷史上是東晉咸和元年,即公元331年,設立東官郡寶安縣。縣治所設在東莞場(現在深圳市南山區南頭鎮)。公元757年縣治所遷到涌(現在莞城)。建縣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到明展成大縣叫新安縣。清代末年發展有68墟和27市。形成以虎門為軍事重鎮,以石龍為商貿中心,以莞城為政治中心的格局。
1949年10月17日東莞解放了。建國后,東莞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變化,但是到改革開放前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大縣。從1978年到現在,短短30多年,發生了天翻地覆變化,一躍成為一個有活力的現代化的城市。東莞城鎮化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
1.1東莞城鎮化的初始發展階段(1949年—1978年)
這一階段是慢長的30年,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個純農業縣。農村人口占90%以上。城鎮化過程,一缺資金,二缺技術,三缺人才。農業在默默為城鎮化做積累,但十分緩慢。工業基礎十分薄弱,1978年東莞城鎮化率只有16%,這一階段是城鎮化初始階段。
1.2東莞城鎮化的創新發展階段(1978—1985年)
黨的的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醒了沉睡的東莞大地。全市各鎮掀起改革開放的。首先,大稿“三來一補”,這是東莞城鎮化過程的偉大創舉,是東莞快速發展的基礎。其次,農村搞聯產承包,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工業化的健康發展。再次,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招商引資為東莞成為“世界工廠”“制造業中心”打下了基礎,還有從內地吸引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使資本技術和勞動力在東莞的結合,創造出東莞城鎮化的奇跡。
1.3東莞城鎮化高速發展階段(1985年—2000年)
在短短的5年內東莞城鎮化高速發展。首先聚集大量的人口,全國各地
的外來人口大量聚集在東莞,2000年戶籍人口152.61萬人,外來人口254.72萬人,到2005年戶籍人口為165.65萬人,外來人口584.98萬人,到2010年戶籍181.77萬人,外來人口640.25萬人,總人口2010年達到822.02萬人,按常住人口計算已達到特大城市的人口規模。其次,大力招商引資,特別是香港,臺灣,日本,韓國,美國等企業被吸引來了。內地的亷價勞動力,東莞優惠的土地政策,還有東莞人窮則思變和求真務實的精神,使資本和勞動結合,創出巨大的財富。再次,東莞城鎮化的快速成長,世界制造業中心地位形成,特別是28個鎮,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每個鎮都有自己的經濟發展的特點.例如:虎門鎮以服裝生產加工銷售為主
要特點;厚街鎮以家具和制鞋為主為主要特點。
1.4東莞城鎮化穩健發展階段:(2000—2012年)
2010年統計人口顯示,共有常住人口822.02萬人,已形成一個特大城市,城鎮化達到90%,從人口角度東莞城鎮化比較高的水平。
從經濟上看,(1)三大產業結構重大變化。由1978年的44.6:43.8:11.6發展到2010年0.5:57.3:42.2;2011年0.3:50.5:49.2。(2)國民生產總值新變化。2007年全市為3151億元,比1978年6.11億元增長119.8倍,年增長率為18%,財政總收入2007年為540億元比1978年0.66億元增長816.5倍,年增長26%。
全市道路交通四通八達。2000年以來,東莞先后建成了,莞深高速,常虎高速,東莞大道,東江大道,松山湖大道,環城路,東部快速干線,港口大道,西部干道等高等級公路。并還升格了全市10條重要道路,基本上形成由高速路,快速路,主干道路和次干道路組成的城鎮化交通網絡體系。,
2東莞城鎮化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關鍵詞】海爾;人單合一雙贏;創新;商業模式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網絡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應用更加多元化,人們的生活、學習方式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改變。隨著互聯網多元化應用的不斷深入,網絡經濟作為新型經濟模式在整個經濟增長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網絡經濟迅速發展和市場經濟環境日益全球化、透明化的背景下,海爾通過對經營模式的不斷探究、創新,已經初步形成本企業獨特的商業模式,即海爾“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在經濟虛擬化的今天,中國如何依托互聯網實現經濟增長,這是中國經濟全球化的一場無聲戰爭。
一、海爾“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背景分析
(一)海爾集團簡介
海爾集團于1984年創立于青島,是當前全球大型家電第一品牌。目前,海爾集團在全球擁有10大研發中心、21個工業園、66個貿易公司、143330個銷售網點,用戶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對互聯網模式的探索,目前海爾集團已經初步從傳統制造家電產品的企業轉型為互聯網企業,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2015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業額實現1887億元,銷售量第七次蟬聯全球第一。
(二)海爾集團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集中體現了企業經營管理核心主張,是指企業為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而樹立形成被組織人員普遍接受認同的認知。企業文化在企業整體發展過程中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經歷長達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創新已然成為海爾企業文化的核心。海爾員工普遍認為不斷創新、主動參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海爾企業文化的精髓。
(三)海爾集團發展歷程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只有順應潮流,才不會被無情淘汰。從1984年至今,海爾集團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在名牌戰略發展階段,實施全面質量管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多元化發展階段,實施OEC管理模式,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兼并國內多家家電企業。國際化發展階段,堅持走出國門、出口創牌,在海外建立“三位一體”本土化模式,實施“市場鏈”流程再造。全球化品牌戰略發展階段,堅持創造互聯網時代的全球化品牌,以用戶為中心服務。在目前正在進行的網絡化階段,海爾集團堅持網絡化的市場和網絡化的企業,創造互聯網時代的平臺型企業,繼續探索“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
二、海爾“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分析
(一)所謂“人單合一”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是企業經營模式變革的重要契機,新的經營模式應凸顯網絡化特性。海爾所探索的“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是為了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需求,體現網絡化特性的一種創新型經營模式。所謂“人單合一”,“人”,指的是認同海爾經營理念的所有人;“單”,并非狹義的商品訂單,而是指商品所體現的市場用戶需求。“人單合一雙贏”模式是一種將市場、用戶和員工緊密聯系在一起,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自由、自主型的經營管理模式。
在全球信息網絡和現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現實經濟運行主要朝著全球化、信息化兩個方向發展。在這種大爆炸式信息環境下,市場經濟日益全球化、透明化,而網絡經濟模式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產生并不斷發展。網絡經濟模式是指企業在商品運行過程中將市場作為中介,借助虛擬的網絡平臺進行雙向信息交流,協調供求關系并從中收取一定交易傭金的商業運行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海爾“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網絡經濟運行模式。
(二)“人單合一雙贏”創新意義
在海爾“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中,雙贏是人單合一的終極目標。在營銷學中,雙贏具有雙向性。一方面,在企業與用戶二者中,用戶先贏企業后贏;另一方面,于企業和員工而言,員工先贏企業后贏。在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雙贏強調的是雙方利益兼顧,而事實證明實現雙贏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的關鍵。
在海爾“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中,雙贏也是一種服務理念。互聯網時代,用戶關注的不再是廣告而是口碑。在企業多年發展中,海爾依舊堅持“真誠到永遠”的服務理念,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商品、高品質的服務,以求實現企業對用戶的誠信承諾。在網絡化階段,海爾“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從某種程度上探討了如何從傳統科層制企業轉型為共創共贏的創業平臺,其目的是通過組織變革讓每位員工直面用戶、與用戶零接觸,打造出互聯網時代的誠信品牌。
三、海爾“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借鑒意義
在現代經濟發展中,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經營方式改革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在現行經濟運行過程中海爾“人單合一雙贏”的商業模式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雙贏是人單合一的關鍵,是引導企業改革方向的燈塔。在企業雙贏模式中需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包括用戶的需求、員工的參與、領導的決策等。從一般意義上講,用戶是商品或服務的使用者、接受者。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創新不再是科研人員的“獨角戲”,用戶對科技創新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用戶需求、用戶參與被認為是新背景下企業創新的重要條件。員工是企業得以正常運營的關鍵力量,現代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較高、知識性強,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創新性、獨立性對于企業文化建設和經營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在知識經濟日益繁榮的今天,領導作為企業的掌舵人應及時更新管理理念,學會用人藝術,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做出有價值的決策。
四、結束語
海爾“人單合一雙贏”商業模式,體現了海爾集團在網絡信息化階段對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員工價值的充分發揮和用戶需求的重視。變革是所有企業面臨的挑戰,如何創造獨特的商業模式,仍是當前企業不得不思考的難題。
參考文獻:
[1]張瑞敏.張瑞敏的全球競爭新思維 揭秘“人單合一”戰略 海爾模式就是“人單合一”![J].中外管理.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