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影視文學的審美特征范文

影視文學的審美特征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影視文學的審美特征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影視文學的審美特征

第1篇

[關鍵詞]關系探討;審美特征;發展狀況。

[中圖分類號]G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2-0053-1.5

影視文學”屬于傳統經典概念的說法。長期以來,一般意義上的“影視文學”就偏重于文學層面的意義把握,書面形式的影視文本的獨立存在成為可能,閱讀文字含義中的“影視文學”就具有特殊的價值。時代潮流迅疾發展,創作現實使人們對影視文學概念的理解更為寬泛,簡單拘泥于書籍形態的影視文學在具有無可置疑的合理價值的同時,也顯現出更加明顯的局限性,超越文學的層面,進入到影像藝術的聲畫表現,是現代傳媒時代的影視文學不能不改變的認識。

總體來看,文學走進影視,影視離不開文學,無疑成為當今時代的一種客觀需要,二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成為了影視文學形成發展的動力。

一、影視與文學的關系探討

人們把電影和其他藝術進行類比的過程中,挖掘出了其他藝術的特性在電影中的具體體現,電影成為了諸多藝術的混合體。文學作為電影存在的前提,以至于有人稱文學是電影的母體。電影回歸自身的過程本身同時也是電影與文學的融合、交流過程。在電子媒介一統天下的今天,電影與文學的融合代替了疏離,或者從文學的角度說,它走進了電影。可見,二者的交流也必然會促進其共同發展。

電影表現的是文學意味。電影藝術的最大特點當屬其兼容性,幾乎所有的藝術形式都可被電影改造利用。文學,作為最為古老的藝術之一,很多藝術又都可以從中獲得靈感。我們常說,藝術是相通的。文學和電影在時間空間表現力、語言機構敘事方式上的天然聯系,必然使得文學成為對電影影響最大的藝術之一。電影是依靠對人類現實生活的記錄和再現滲透藝術精神和藝術意味的。在滲透藝術精神與藝術意味的過程當中,文學在形態上幫助電影完成了這樣一個過程。

電影與文學的感覺差異。電影以其逼真形象來表達生活,而文學之美,則美在含蓄,它以一種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意境去詮釋生活,借助文學、千變萬化的修辭方式,將確定的對象又不確定的擺放在人們面前。雖然電影自身就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形式,但是其聲色之美,形象之真都決定了它不可能具有文學的含蓄之韻。在視覺文化的沖擊之下,文學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或許有所動搖,而它不可能也永遠不會對文學的想象和真實的互動取而代之,這也是文學生命力之所在。

二、影視文學的審美特征

在文藝大家族中,電影和電視藝術誕生得最晚。可是,誕生之后,便呈現出勃勃生機,成為最具有群眾性的藝術,為廣大觀眾所喜愛。電影和電視,盡管有不同之處,但相同之點更多。

影視藝術的特征。從電影美學的角度來看,影視藝術具有時空統一性、聲畫可融性、表現綜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審美特征。時空統一性。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均處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之中。影視作品也要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影視的視聽記錄機器所提供的空間,就是那個紀錄在膠片或磁帶上的畫格和聲帶,每個畫格都展現出記錄下來的視覺空間。也可以說,影視的時間是空間化的時間,它物質化了,成為具體可聞可見的空間運動;影視的空間是時間化的空間,它有一個時間的流程。由于影視文學的特殊性,它在時空結構上具有統一性。聲畫可融性。現代影視編導在構思時,不僅要善于汲收美術、戲劇的特長,要考慮畫面的安排,關注畫面美,同時還要善于通過各種音響來構成節奏感與畫面美。例如中國電影《臥虎藏龍》不受時空限制而代表了永恒的東方魅力,將別具特色的中國文學(書法、山水和武術)極其巧妙又不可避免的融合在一起,將片中人物及觀眾一同帶入一種唯心的中國山水畫境界,更體現出了影片內外人與自然迫切要求的“天人合一”。表現綜合性。影視的綜合性包括兩方面:一是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二是多種藝術的綜合。影視藝術大量地汲取繪畫(包括雕塑)的藝術造型特征。音樂是長于抒情的藝術,它那特有的韻律美、節奏美也融入影視藝術之中。文學之溶入影視,主要在于文學塑造人物形象與典型的方法,以及故事情節的結構安排,細節的描寫等方面,均被影視藝術所吸收與改造。僅僅從影視表演的角度來看,影視與戲劇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影視是綜合的藝術,但并不是拼湊的藝術。形象逼真性。所有的藝術都要講究真實,但影視的形象更為逼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20年代末產生了有聲電影,到了50年代,寬銀幕電影問世,后來又出現了嗅覺電影,全息電影、球幕電影等等,使得電影中的形象更加貼近生活。

影視文學的特征影視文學是為制作電影電視使用的,是攝制影片和電視的文學基礎和文學藍圖。因此,影視文學的作者必須根據影視藝術的特點進行編寫。

三、中國影視文學的發展現狀

影視文學作為一個發展中的概念。其外延可以擴展到整個文化領域,用社會學方法探討電影的生存與發展的整體文化問題在新時代也引起了一定的關注。

電影具有世界共通的畫面,語言有國家、民族之分,但畫面是沒有國家、民族之別的,因此電影文學具有世界性是必然的。有相當數量的劇本開始重新探索電影的本體特性,借鑒技術進步和其他藝術門類變化發展的結果。充分開掘電影表現形式的新方法和新途徑。特別應該提到的是大多數劇本開始注意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統一,注意電影的思想藝術價值的體現與經濟價值的體現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這也是這兩年電影文學工作的一個新走向。

但是我國的影視文學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同時這也是影視文學普遍存在的問題。電影劇本創作中存在的缺乏生活氣息和底蘊、滿足于書齋內的自我欣賞以及文筆華麗、內容空洞、玩弄形式等問題必須加以克服;有的劇本和影片觀念陳舊,技巧貧乏,采用電視劇處理故事和人物的方法,對電影的特性認識利用不夠,也是電影文學創作和整個電影創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編劇可發揮的余地越來越少。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成型的作品,只需要編劇加以改編修改,這給在未投資影視前,用文學作品檢驗一下市場,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作品本身就已經具備了市場,和讀者,所以其后的影響力只會擴大不會減小。

市場越來越挑剔。由于文學作品的多元化,需要更多的關注不同途徑的文學作品,提高作品的時效性和生活性。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電影會越來越多地朝著綜合藝術、更影像本體化的方向發展,但是中國電影還是會不斷地向文學借鑒經驗,中國電影的文學性還會繼續存在,并且電影文學劇本的寫作也將具有更多樣化、多元化的特點。

第2篇

關鍵詞:網絡文學 審美特征 價值調適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08-0092-02

作者簡介:李舒格(1992―),女,河北保定人,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美學。

在數字閱讀日常化的今天,網絡文學已形成較大的閱讀市場,正在創造新的文學美學,并對文學本身產生了巨大影響。然而,由于網絡文學 “出身”、業態等特殊性,其審美特征中暴露出的價值偏離已引起業界關注,若不能做相應調適,將難以持續健康發展。

一、網絡文學的發展及文學審美意識形態

(一)網絡文學發展迅猛

數字閱讀從臺式電腦到移動客戶端,正在成為民眾的閱讀習慣。2013年全國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較2012年上升9.8%,網絡文學活躍用戶已達4.3億人,注冊200多萬人、市場年收入40多億元。[1] 從單純售賣文字版權,到輻射影視、游戲、動漫等多個行業,實現全版權開發,網絡文學已逐漸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大有高速發展之勢。

(二)文學審美和意識形態的雙重性

文學具有審美和意識形態的雙重性質,是一種交織著形象與理性、情感與認識、公益與功利等綜合特性的話語活動。審美意識形態屬性決定了文學既是審美的又是社會的,文學通常保持自身的審美風貌,但卻無法超越現實而升入純審美的境界,時常在直接的審美風貌中呈現間接的社會屬性。現實中“生活審美”和“文學審美”存在較大差異,“生活審美”對新時期文學審美主導范式產生了很大沖擊,使網絡文學感染了濃厚的消費主義氣息。顯然,在這種所謂的個性化審美背后,隱藏著典型的物欲訴求和價值偏離,應引起我們的警覺。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絡文學審美意識形態標準可概括為:第一,作品觀點是否符合法律、倫理道德規范,是否傳播“正能量”;第二,“藝術源于生活”,作品內容是否真實;第三,作品思想是否深刻,深度挖掘人類情感和社會發展;第四,作品形式是否優美,包括思維邏輯的清晰嚴謹、語句的精彩流暢、聲韻的節奏美等。真正成功的文學作品總是善于把隱秘的社會意圖掩藏或滲透在審美意境中,并賦予審美意境以多重讀解和詮釋,能夠帶給人“悅耳悅目”的,進而達到“悅心悅意”乃至“悅志悅神”的審美境界,這才是文學審美真正的價值訴求。

二、網絡文學的審美特征

在文學審美意識形態的作用下,網絡文學的審美特征呈現為真實、通俗、動態、趣味,同時也掩藏、交織著與文學審美標準不符的價值偏離。

(一)自由化的真實審美

網絡文學在創作伊始并不帶功利性,其匿名創作的形式不僅滿足保護隱私的需要,也給予人們自由言說真實想法的平臺。另外,受眾在閱讀中也可以發表真實的評價,讀者真實的反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作者對作品不斷完善、創新,提升了作品的真實美。

(二)平民化的通俗審美

網絡文學作者多來自平民階層,因非文學專業、社會閱歷淺、寫作經驗少的局限,創作題材主要為社會百態、倫理情感等,使得網絡文學真正成為大眾文學,進而吸引更多讀者,為全民閱讀、全民參與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網絡文學出現了泛娛樂化的傾向,常文字輕浮淺薄,缺乏歷史厚重感,有學者認為“工具的變化會帶來文體文風的變化,書寫越容易,文字也會越來越‘水’”。[2] 真正能贏得讀者青睞的、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則鮮見。

(三)互動化的動態審美

網絡文學中作者與讀者的交互跟帖、在線閱讀與即時感受等動態模式打破了傳統閱讀方式,作者在線解說,讀者隨時參與,甚至同作者一起創作,這種雙向、交互式的審美特征實現了新的自由平等。

然而,這樣的互動模式常是文學網站為了提高作品數量、網站流量、增加商業價值的一種手段,造成網絡文學審美價值日益低下,可謂是“快時代”與“淺文化”的寫照。

(四)娛樂化的趣味審美

網絡文學往往追求的是瞬間愉悅、,大眾娛樂性是其迅速繁榮的原因之一。網絡用娛樂化的情節和語言宣泄社會競爭壓力、自嘲現實生活的無奈,表現出網絡文學的趣味審美。然而,在當今 “娛樂至死”的時代,過度娛樂則會過猶不及,一味嘩眾取寵、標新立異、顛倒是非,甚至惡搞經典、篡改成語詩詞等做法在網絡文學中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更會給青少年成長和其價值觀形成帶來“負能量”。

三、網絡文學的價值調適

網絡文學似一株幼樹,在快速生長中會出現養分不足、斜生、徒長等現象。網絡文學應強化文化消費的精神性,挖掘文學的美學內涵, 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寓教于美”。

(一)創作主體應樹立正確價值取向

創作主體是否以審美態度對待創作對象、以創造審美價值為主要目的和根本任務,是創作主體樹立正確價值取向的關鍵。

1.堅持“真善美”導向。用心感悟生活,把長期積淀下來的思想精品奉獻給讀者,以自己的美學理想帶動美流的形成,并影響市場和社會。

2.傳統文學轉型介入,創造出更多堅守文學理想、具有時代文學美感的網絡文學作品。

(二)讀者應培養正向閱讀情趣

網絡文學讀者多為35歲以下的青年人,因此,著力提升讀者的文化品位,培養注重審美追求的消費主體,使品鑒文化精品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1.堅守教育陣地。將網絡文學作品鑒賞內容納入學校教學,開展美文欣賞、五四詩會、名家講座等活動,使青少年擦亮眼睛,加強文學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此,教育部門、網絡文學網站、學校、社會都肩負責任,且大有可為。

2.提高審美鑒賞力。建立全民閱讀服務保障體系,將優秀文學作品延伸至互聯網,聘請文學評論專家在手機客戶端實時更新書評,讓讀者與專家互動交流,提高群眾審美鑒賞能力,形成自覺追求精神性享受的消費習慣和文化消費市場。

(三)網絡文學應營造健康環境

國家新聞出版部門提出,“要把數字出版打造成新聞出版業的生力軍,從以數量增長為主轉變到以提高質量為主的發展軌道上來。” [3] 數字出版因具有主體多元、產品多樣、產業鏈長等特點,使監管工作面臨新挑戰。

1.營造網絡建設良好氛圍,使網絡作家更好地創作出具有“時代美學”特點的佳作。

2.強化網站和網絡作家監管,加強網絡文學網站編輯隊伍建設,把好“出版關”。

總之,我們只有弘揚時代主旋律,堅守“真善美”的文學審美原則,適時調適審美偏離,提升審美價值,網絡文學才能更好地為大眾服務,走上可持續的健康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中國作家協會.2013中國文學發展狀況[N].人民日報,2014-04-22(15).

第3篇

筆者認為“文學終結”論有點言過其實。電子圖像時代文學不會被圖像所取代。這是因為文學作為人類表達情感的語言文字符號形式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場域。它體現在雖然文學與電影、電視劇都具有形象性,但文學作為語言的藝術有屬于自己的“心象”,而不是直觀的圖像。從創作的角度言之,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中說:“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這里是說文學創作的時候,作家想像和情感凌空翻飛,并且窺視著由想像和情感凝聚在自己心中的“意象”來動筆。這里的“意象”不是外在的直觀的圖像,是隱含了思想情感的內心的仿佛可以窺見的形象,是內視形象。“內視”形象是文學創作的特點之一。就是說,作家創作出來的形象,在創作前、創作中、創作后,都是內心視像,而不是如電影或電視劇創作那樣開始于內視形象最終落實在具體的、外在的圖像上。和電影或電視劇的圖像相比,文學的內視形象想像自由,“精鶩八極,心游萬仞”,“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從接受的角度言之,影視藝術圖像生動、具體、直觀。文學形象抽象而間接(相對影視藝術),它需要接受主體去聯想完成。因此,影視藝術形象具有“他適應性”,而文學形象具有“自適性”。影視藝術形象是預先給定的,眾多的接受主體只能接受編導給定的具體人物形象別無選擇;文學藝術給定的人物形象由接受主體在頭腦中自主完成,接受主體在頭腦中浮現的人物形象永遠是自足的,這就是“自適性”。結果是文學欣賞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影視藝術欣賞一千個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

文學不但有“意”的層面,而且還有“言”的層面,“言”的層面是文學存在的物質形式,文學的蘊涵也就是“意”的層面,是受“言”這一物質存在形式制約的。改變了文學“言”這一物質存在形式,文學的蘊涵必然有所改變,所以,文學作品改編成以畫面語言為主的影視劇很難不失去它的原汁原味。從這一點上說,文學這一人類表達情感的語言文字符號形式是圖像無法顛覆的。文學只能成為影視劇的依托,是影視劇的母體。影視劇是對文本文學的圖像解讀,二者并不是絕對矛盾的。影視劇的繁榮促進了文本文學的傳播。《激情燃燒的歲月》、《亮劍》、《歷史的天空》及《家有九鳳》播出后,許多人并不滿足于此,還要讀原著,所以不能因影視劇的繁榮推導出文學的“黃昏”或終結。

文學是語言藝術,電影電視劇也伴有語言現象。影視藝術又被稱為“聲畫藝術”。在影視藝術作品中除畫面外,還有有聲語言,有聲語言又包括人聲語言。影視劇中的人聲語言在具體運用時,力求口語化、生活化、日常化,而文學語言比較含蓄。劉勰在《隱秀》篇說:“隱之為體,義生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譬爻象之變互體,川瀆之韞珠玉也”。“隱”作為文學的體制,意義生于文字語言之外,好像秘密的音響從旁邊傳過來,潛伏的文采在暗中閃爍,又好像爻卦的變化在互體里,珠玉埋藏在川流里,因此能“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無極”。這里說的是讀者閱讀欣賞的時候,所領會到的不是文字內所表達的意義,而是文字之外所流露出來的無窮無盡的意味。文學意味的豐富性和再生性是其他審美文化無法比擬和超越的。還有中國古人談到文學的時候,總是強調“文約辭微”、“言近旨遠”、“清空騷雅”、“虛實相生”、“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中國古代文論優長之一,就是把文學審美場域的獨特性,說得比較細微和透徹。

表現文學的語言文字與表現電影、電視劇的電子圖像都屬于符號,但從符號的發展歷程看,二者卻居于不同的層面。人類最初廣泛地采用標志符號,以相關實物來儲存和交流信息。我國《周易》這樣追溯:“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系辭下傳》)稍后,人類逐漸學會并習慣于用圖像符號(圖畫)記事表意。《周易》指出,“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系辭下傳》)。誠然,古代的圖像符號和現代的電子圖像符號不可同日而語,現代的電子圖像符號伴有聲、光、電,但電影、電視劇是以畫面語言為主的,仍屬于圖像符號。語言文字符號是象征符號。圖像符號表達的事物是單義性的事物,它是具體的、個別的,而作為象征符號的語言文字具有多義性。所以,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屬于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中所說的有“韻味”的傳統藝術。本雅明所說的“韻味”,它的審美特征具有獨一無二性,而電影(電視)屬于機械復制作品,它失去了韻味,只具有展示價值。從審美效果看,文學給人以審美愉悅,而影視藝術給人以“震驚”的心理效應。文學的生命力是長久的,是歷久彌新的,而影視藝術是文化快餐,“用過即扔”(托夫勒語)。因此,由于使用的符號不同,與影視藝術相比,文學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

文學的獨特審美場域還體現在對自然景觀的展現上。依照法國哲學家德波關于“景象社會”的分析,影視藝術是景象社會的必然產物。影視藝術在表現自然景觀上追求的是視覺,而文學追求體悟其神韻。影視藝術實質是“運動的聲畫影像”,所以,在反映自然景觀上,影視藝術與文學的區別可追溯到繪畫與文學的區別。萊辛在《拉奧孔》中說:“繪畫在它的摹仿中所用的媒介和符號確實是和詩所用的完全不同——那就是說,繪畫用空間的形體和顏色,詩用在實踐中發出的聲音——既然符號無疑地應該和它們所代表的事物相協調,因此在空間并列的符號就只宜于表現全體或部分也是在空間中并列的事物;在時間中持續的符號就只宜于表現全體或部分也是在時間持續的事物。”就是說繪畫是空間藝術,詩或文學是時間藝術。繪畫與文學是有界限的,因此,文學有自己獨特的生存空間。繪畫和影視藝術在表現自然景觀方面確實比文學逼真,但它們只是對自然的摹仿和拍攝,是趨于客觀的東西。文學表現的自然,是心靈化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是融入了主觀的東西。體現在中國古代自然詩化民族傳統上就是自然意境化。它始于老子,老子筆下的“道”就是把自然意境化,是對自然深邃的體驗和感悟。它“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眾妙之門”。如果說老子的“道”是一個宏大意境的話,還有微觀意境。“空山新雨后”的“空”,“鳥鳴山更幽”的“幽”,“紅杏出墻春意鬧”的“鬧”,這些自然的意境化都是影視藝術無法表現的。當然,有些描寫自然的詩句可以還原為圖畫,也可以用影視藝術體現出來。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但詩句中包涵的韻律是影視藝術無法體現出來的。

電子圖像時代文學的獨特審美場域還表現在文學的知識分子間性。所謂知識分子間性,是指文學是知識分子之間的交談對話,精神匯通,心界融合。作為精神文化的文學,并非不可、不該、不要向大眾傳播,而是說,精神文化首先是知識分子主體間的對話與交流,文學若不丟失它的知識分子間性的特征,它就永無中心與邊緣的問題。文學的知識分子間性是歷史傳承下來的。當文學還處于口頭階段,處于神話、故事、民歌的口頭流傳時期,文學當然談不上什么知識分子間性。那時的人類還談不上知識分子與非知識分子的區別。當文字出現后,這世界分成識字與不識字的兩類人,“士”出現了,文人出現了,知識分子出現了,書面文學的知識分子間性也就出現了。我國古代并沒有與史學、哲學、宗教學等相對應的文學,文史哲宗根本是無分的。那時的文學是文章之學。詩是有的,但那不過是文的一種特例。文章就是以語言符號的特定形式傳達文明與教化。所以,文明、文化、文人、文章,說的都是一回事。文人寫文章,首先是為著文人間的對話交流,切磋思想體驗,然后是為著教化人民,使其得文化,近文明。這樣的“文”的根本特征,當然首先是知識分子間性。

小說的口頭階段,從講故事到說書,的確具有更多的大眾性。且由于印刷術的出現,識字的普及,搬到紙上的白話說書,作為一種極具魅力的通俗藝術形式,使以小說為代表的近世中國文學的根本特征成了大眾性,似乎文學必然地就是大眾的。可是,中國的小說出現了《三國演義》、《西游記》、《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偉大小說時,小說作為知識分子間的事就顯現出來了。首先,這些小說的經典性,就不是由于閱讀者的數量,而是由知識分子的趣味和認識被確定下來的。

文學發展到今天,今天的讀者,并不取決于今天以電子圖像為主要特征的大眾性傳媒有多么發達,會怎樣地擠壓文學,而取決于是否還存在知識分子。因為知識分子是語言符號的產品的生產者(布迪厄語),也是語言符號產品的主要接受者。通過語言符號,進行體驗、領會、思考與言說,這是知識分子的根本特征。只要有知識分子便會有文學的讀者,文學就會是知識分子場域內的大事,同時也是人類精神的大事。

綜上所述,文學形象是內視形象,文學語言是含蓄的。文學的藝術符號不同于電子圖像符號。在展示自然景觀方面文學追求的是體悟大自然的神韻而不是視覺。文學的欣賞主體與影視藝術不同,文學具有知識分子間性。所以,文學有自己的獨特審美場域,它不會“黃昏”,也不會終結。

注釋:

①②[美]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會繼續存在嗎?》,《文學評論》2001年,第一期。

③黃琳《影視藝術·理論·流派》[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1。

④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⑤高鑫《電視藝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⑥賈磊磊《電影語言學導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妞干网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一边摸一边桶一边脱免费视频| 极品色天使在线婷婷天堂亚洲| 人人鲁人人莫人人爱精品| 自拍另类综合欧美小说|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88xx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好男人电影直播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 美国式的禁忌80版|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网| 国产视频一二三| 9久热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暴力肉体进入hdxxxxx|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俺也去|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草草久久久无码国产专区| 多女多p多杂交视频| 一级毛片黄色片|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大全| 久久天堂成人影院|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大全1| 亚洲手机中文字幕| 欧美黑人巨大videos在线| 亲胸揉胸膜下刺激网站| 福利电影一区二区| 午夜爽爽性刺激一区二区视频 | 色多多视频在线| 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黄网站欧美内射|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一本一道dvd在线播放器|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无广告|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