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醫護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治療方法兩組均連續護理7d為1療程。
1.1.1對照組常規護理。
1.1.2護理組常規護理同對照組。中醫特色治療胃脘疼痛:穴位貼敷、按摩,耳穴埋豆,選脾、胃、交感、神門、肝膽、內分泌等穴,艾灸、拔火罐、藥熨;脾胃虛寒:中藥熱奄包熱熨胃脘部;胃脘脹滿:穴位貼敷、穴位注射、腹部按摩。噯氣、反酸:遵醫囑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艾灸;納呆:穴位按摩、耳穴貼壓:選脾、胃、肝、小腸、心、交感。辨證食療肝胃氣滯證:金桔山藥粟米粥;肝胃郁熱證:飲;脾胃濕熱證:赤豆粥;脾胃氣虛證:蓮子山藥粥等;脾胃虛寒證:桂圓糯米粥;胃陰不足證:山藥百合大棗粥、山藥枸杞薏米粥等;胃絡瘀阻證:大棗赤豆蓮藕粥。每周食療方2~3次。
運動康復養胃護胃保健操,第一步,扭脊,一手搭肩部,一手搭髖部。第二步,背后彎,雙手托腰底,以腰為中心向后彎,前腹肌有抻拉感覺。第三步,轉腰,手叉腰順時針轉100次,逆時針100次。第四步,摩腹,雙手掌圍臍做順時針摩腹,手微微用力,按腹。20min/次,2次/d。健康指導保持病室安靜、整潔、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生活規律,勞逸結合,適當運動,保證睡眠。急性發作時宜臥床休息,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制定推薦食譜,改正不合理的飲食結構。保暖,避免腹部受涼,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
1.2觀測指標臨床癥狀、不良反應。
1.3療效判定連續護理2療程(14d),判定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痊愈:胃脘痛所有癥狀消失未再復發。有效:胃脘痛明顯緩解部分癥狀消失,發作次數減少。無效:胃脘痛緩解不明顯,癥狀無明顯改善。
1.4統計分析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基線資料納入樣本120例均為廣西隆安縣中醫醫院脾胃病科2013年10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兩組人口學資料及臨床特征具有均衡性(P>0.05.
2.2退出病例觀察期間無退出病例。
2.3脫落病例觀察期間無脫落病例。
2.4臨床療效連續護理2療程(14d),臨床療效護理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5不良反應觀察過程中兩組均無嚴重不良事件。
3討論
摘要:總結我院內科收治的15例痄腮患者(男10例,女5例)的臨床護理經驗,提出了如下護理重點。①隔離:發現病人立即按呼吸道傳染病隔離直至腮腫完全消退后1周。②臥床休息:發熱者臥床休息至體溫正常;腫痛者臥床至腫痛完全消失。③飲食:進食清淡易消化之流質或軟食,避免酸味堅硬固體食物,以免刺激腮腺使疼痛加重。④口腔衛生:勤用淡鹽水或1∶3甘草銀花液漱口。⑤病情觀察:注意觀察患者體溫、腮腫程度、舌苔、脈象、、神志等變化。⑥中藥宜溫服,高熱者偏涼服。⑦腮腫、腫痛者均可用青黛散等外敷以輔助治療。
關鍵詞:痄腮;護理;體會
痄腮是由風溫時毒所致的外感時行病。現代醫學稱為流行性腮腺炎。本病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其特征。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季易于流行。學齡兒童多見,發病率較高,一般預后良好,病后可獲得較持久的免疫力。
痄腮病情有輕重之分:輕者表現輕度的惡寒發熱、一側或兩側腮部漫腫疼痛、咀嚼不便、精神不振,舌質稍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為溫毒在表;重者表現壯熱、煩躁、口渴引飲,伴有頭痛或嘔吐、腮部漫腫脹痛、堅硬拒按、咀嚼困難,咽紅腫痛、舌質紅、苔黃、脈滑數,為熱毒蘊結;嚴重者可出現邪毒內陷心肝和邪毒引睪竄腹的變證。
1臨床資料
在我院內科收治的15例痄腮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齡最小者6.5歲,最大者30歲。其中出現邪毒擾心者1例;出現腫痛者3例。
2護理體會
2.1一般護理
2.1.1隔離及預防
發現病人,及時按呼吸道傳染病隔離直至腮腫消退后1周。對密切接觸者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以避免其發病或減輕發病癥狀:(1)用板藍根15~30g水煎服或板藍根沖劑沖服,連服3~5d。(2)接種流行性腮腺炎減毒活疫苗(可使潛伏期患者減輕發病癥狀)。因痄腮患者癥狀開始出現前數日即開始排出病毒,至患者出現癥狀時,密切接觸者可能已經被傳染而處于潛伏期,而此時又因照顧病人比較勞累,所以一旦被感染則癥狀多較重,此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該15例病人中有2例年齡較大的女性病人就因為照顧患有痄腮的孩子而被傳染,病情較重,其中1例出現邪毒擾心之變證。
2.1.2注意休息
發熱期間臥床休息至體溫正常;腫痛者臥床休息至腫痛完全消失。3例腫痛患者中1例因腮腫消退、發熱輕、腫痛也不甚重,又臨近考試,怕耽誤復習考試,不聽勸告,邊上學邊治療,致病程遷延數十日不見好轉,直至考試結束后臥床治療10日方愈。在臨床護理中一定要告知患者臥床休息對該病治療及預后的重要性,以免患者不注意休息而致病程遷延,影響發育甚至影響成年后的生育。
2.1.3注意口腔衛生
囑病人注意口腔衛生,勤用淡鹽水或1∶3的甘草銀花液漱口。
2.1.4清淡飲食
告訴病人飲食宜清淡且易消化,吃流質或軟食,忌食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進食酸味食物,以免刺激腮腺使疼痛加重。如一位并發心肌炎的患者因接診護土健康教育不到位,病人家屬給患者吃醋調涼拌菜,致患者腮痛加重,病人誤以為進食咀嚼所致,而對進食產生畏懼心理,后經反復解釋做工作,才使病人打消顧慮,正常進食。
2.1.5密切觀察患者體征
勤觀察病人腮腺腫痛的程度、體溫、舌苔、脈象、神志、等變化,如見高熱、頭痛、嘔吐、嗜睡、項強、甚則昏迷等情況時,立即報告醫生,并協同搶救。
2.2臨證護理
2.2.1高熱的護理
高熱病人可行物理降溫,囑病人多飲水。
2.2.2腮腺局部的護理
腮腺腫脹處可用青黛散以醋調外敷,或新鮮的仙人掌去刺剖開,以切開面或搗泥外敷,外敷范圍應大于腮腺腫大的范圍。
2.2.3的護理
腫痛時,除臥床休息外,應用丁字帶將陰囊托起,局部以青黛膏外敷或青黛散以蛋清調外敷。
2.2.4服藥方法
中藥宜溫服,高熱者偏涼服。
本文作者:張音李威作者單位:蘇州市中醫醫院
針灸對康復訓練的作用
中風偏癱的軟癱期(脊休克期),雖然可采用異化技術的促進方法,如快速擦刷、快速牽伸肌肉、擠壓肌腹、短暫冰敷、皮膚刺痛等[22],但這些治療方法費時費力,其刺激量相對較小,療效持續的時間相對較短。此時用針灸醒腦開竅法,針刺水溝、內關、合谷、尺澤、三陰交、委中,給予大幅度提插捻轉產生強針感,臨床顯示該方法有較好療效[23]。馮斌等[24]認為刺激涌泉或涌泉周圍的足底,與外周感覺反饋性促進技術中的利用逃避反射的誘發作用相類似,刺激后出現明顯的屈曲反應,既可直接興奮下肢屈肌,又可預防與減輕伸肌的痙攣,此法以運動力學為基礎,通過早期神經反射弧的建立以促進癱瘓的肌力迅速恢復。針刺可提高患者接受康復治療的意識。郭澤新等[25]在治療中體會到,選用頭針療法后病人的注意力集中,積極主動配合醫師鍛煉的意識明顯增強,醫師可獲得理想的訓練效果。研究證明,針灸可刺激改善周圍循環狀態,激活感覺功能[26],改善顱內血液循環[27],而且還可以改善人體大腦皮層電活動[28],從而有效地減少康復訓練中的不利因素,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復。針刺可緩解痙攣狀態。當脊休克恢復后肌張力逐漸增高以至出現痙攣,解除痙攣狀態、抑制聯合反應和共同運動、促進分離運動、速度運動、精細運動成為治療中風偏癱的主要任務[29]。嚴偉等[30]運用針灸配合康復訓練緩解中風偏癱痙攣,針刺以患肢痙攣肌附近穴位為主,降低了牽張反射,使肌張力降低,結合康復訓練中的抗痙攣、神經促通技術,可緩解偏癱痙攣、提高患肢運動功能及身體綜合運動能力。周光輝等[31]在BrunnstromⅢ期后,癱瘓肢體出現痙攣時,選取拮抗肌一側的穴位,可加強中樞的雙向調控作用,達到抑制興奮過高的脊神經的目的。
現代康復對傳統針灸的意義
傳統針灸療法雖然促進了偏癱患者肢體運動能力的恢復,但若缺少針對性的練習和正確指導,就很容易產生代償運動和不正確的運動模式,而這種代償運動和異常運動模式很難糾正[32];所以患者只有通過系統康復訓練,分階段、有目的性、針對性地進行反復動作強化訓練,從而導致大腦運動皮質區動作定型的完成[33]。在康復學理論沒有普及之前,人們缺少運動模式的概念,隨著康復評定標準的不斷完善,使越來越多的中醫師認識到“獨取陽明”實際上僅適用于中風后癱瘓早期(BrunnstromⅠ、Ⅱ期)。在BrunnstromⅢ~Ⅳ期,主動肌肌張力恢復并增強后,表現出上肢的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協同運動,某些關節可以出現獨立運動,此時上肢的屈肌過屈是由于伸肌未能過伸,下肢的伸肌過伸是由于屈肌不能過屈所致,故此期的針灸治療應以抑制痙攣為主,采用陰陽經穴相配,減少對原屈(伸)肌的針刺,而改在相對應的原拮抗肌的針刺治療,協調及平衡主動肌與拮抗肌之間的張力,促進共同運動向分離運動轉化,抑制及控制痙攣模式,建立正常運動模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