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化療患者健康教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隨著腫瘤患病率的增加,腫瘤綜合治療的進展,化療已成為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健康教育已成為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針對患者的健康需求,通過宣傳教育使腫瘤患者掌握日常的護理技能,因此腫瘤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1什么是化療
化療是惡性腫瘤的化學藥物治療,這些藥物能在癌細胞生長繁殖的不同時期抑制或殺死癌細胞,達到治愈好轉的目的,從面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2資料與方法
2.1 一般資料,2010年8月至11月,我科共收治化療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35-75歲;其中肺癌7例,食道癌4列,胃癌5例,乳腺癌4例。
2.2健康教育的內容
2.2.1建立護患關系:護士有責任幫助患者對疾病以及化療有正確的認識,耐心講解化療的目的、作用,針對腫瘤患者的特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患者樂于接受的方式,使患者在愉快的環境下接受治療和護理;同時增加護理人員的親合力,增強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護患關系。
2.2.2心理指導:與患者交談,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并針對性地給予心理護理,向患者介紹化療知識以及化療前后必要的檢查及相關注意事項,檢查目的如肝、腎功能,血象檢查等以便準確地了解病情,制定更科學的治療方案。
2.2.3給藥途徑:抗腫瘤藥的給藥途徑包括靜脈給藥、肌內注射給藥、口服給藥、腔內給藥、動脈給藥等,其中靜脈給藥為最常用的給藥方法,護士靜脈穿刺時,多建議采用外周靜脈留置針,PICC 、CVC等,給藥前、中、后都必須注意評估血管及局部情況,化療藥注射完畢后,繼續滴生理鹽水沖洗靜脈,給藥過程中要傾聽患者的主訴,如局部有無刺痛或者燒灼感等,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2.2.4飲食指導:腫瘤病人一方面因體內癌細胞生長吸收大量的營養,另一方面因化療所至的胃腸道反應,影響營養的攝入,應鼓勵病人進食高蛋后、高熱量、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少食多餐,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2.2.5毒副反應的預防:惡心嘔吐:惡心嘔吐是化療最常見的胃腸道反應癥狀,嚴重者可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等應及時評估患者惡心嘔吐的因素,進餐前做好口腔護理,靈活掌握進餐時間,必要時及時使用止吐藥;口腔炎:化療藥可直接作用于粘膜細胞或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而引起口腔炎,指導病保持口腔清潔衛生,進食后30分鐘即用碳酸氫鈉漱口,多飲水;脫發:告知患者頭發大量脫落是可逆性反應,化療結束后,頭發可再生,化療前可頭顱置冰帽或嚴緊的充氣止血帶,用藥結束后10min除去止血帶,采用這種措施可減輕脫發。骨髓抑制:化療藥抑制骨髓以白細胞和血小板降低最為明顯,因此病房應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適宜的溫度及濕度,減少探視,防止交叉感染,注意個人衛生,當白細胞≤3.0×109/c,血小板
2.3健康教育效果評價:評價方法靈活多樣,可通過交談觀察,問卷調查等了解病人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通過教育――評價――反饋,使病人真正從健康教育中獲益,自覺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為。
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化療周期長,化療藥物有較嚴重的不良反應,使患者產生恐懼心理,以致不能堅持化療結束。為此,筆者在對91例住院化療癌癥患者進行常規治療、護理的同時,實施系統化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在本科進行規范治療的癌癥患者91例,其中男67例,女24例,年齡在37~73歲之間,平均年齡51歲。癌癥類型中食管癌35例占38.46%,胃癌18例占19.78%,乳腺癌14例占15.38%,肺癌12例占13.19%,結腸癌3例占3.3%,直腸癌9例占9.89%。
1.2 健康教育的方法 ①集體講解:由責任護士,每周集中30~60 min時間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化療藥物的作用、毒副作用,化療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與應對措施,化療期間的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出院指導[1];②個體指導:患者入院后,通過對其進行知識評估與信息收取,制定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教育計劃,因人、因時、因地施教;③圖文宣傳:采取宣傳欄、健康教育小冊、宣傳卡片、圖文像冊等書面形式,將教育內容交給患者自己閱讀。這種形式適用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對于進行書面教育的患者,護士要給予必要的解釋,使患者正確理解標準教育的內容[2];④建立患者互助小組:通過小組活動,鼓勵他們進行交流和學習,小組活動包括:分享交流、醫療護理咨詢、健康教育講座、康樂活動[3]。
1.3 結果 通過健康教育的實施,使患者了解了有關自己疾病的知識和康復保健知識,且更加自覺地配合治療,減輕了毒副作用,促進了疾病的康復。本組91例患者除6例病情惡化中斷治療外,其余患者均完成了全程治療。
2 健康教育內容
2.1 入院宣教 入院宣教是健康教育最基礎的內容之一,為達到使住院患者積極調整心理狀態、盡快適應醫院環境、配合治療、促進康復的目標,入院患者進入病區后,接診護士要熱情主動地向患者及家屬介紹住院環境、主管醫生、主管護士、同室病友、住院須知、病房設施與使用、解決問題方式等,使患者產生親切感與安全感,利于建立融洽的醫患關系,使患者樂于接受治療與護理。
2.2 化療前的健康教育 由責任護士詳細了解患者對所患疾病是否清楚,對疾病知識的需求,對醫護人員的要求,家屬對疾病的認識及對患者的態度,家庭的經濟狀況等情況后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并組織實施。①幫助患者樹立化療信心 針對不同的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如有關化療知識的集體健康教育,個別心理疏導,介紹成功病例,請病區配合較好已化療的患者現身說教等,使患者認識到化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使其既正視疾病,又樹立信心;②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化療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消除恐懼緊張心理;③幫助取得家屬的理解與支持 醫護人員給患者提供直接的心理支持,可激勵患者的生存欲望,同時患者更渴望得到親屬的安慰與關懷。因此,我們應鼓勵指導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親情和溫暖,使患者獲得情感支持;④形式的漸進性肌肉放松和意象想象治療,每周2次,每次1.5~2 h,要求患者將學到的方法和技術運用到治療和出院后的康復過程中[4]。
2.3 化療時的健康教育 我們利用晨、晚間護理以及各班護士巡視病房、更換輸注液體的時間,隨時觀察、詢問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具體做法:①心理護理:化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常加重焦慮、抑郁等情緒,使患者產生悲觀失望心理,嚴重的表現為拒絕治療、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因此,醫護人員應主動關心患者,給予耐心的開導和安慰,鼓勵患者進行適當的鍛煉,如散步、練氣功,既能轉移注意力,又能增強體質,從而提高對化療的耐受力;②化療藥物毒副作用的觀察與指導:幾乎所有的化療藥物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脫發、靜脈炎、口腔炎、骨髓抑制和肝、腎功能的損害等。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合理安排化療藥物的給藥順序,嚴格無菌操作,以減輕副作用,同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定時查驗血、尿常規和肝、腎功能,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并給予心理疏導。減少陪護和探視,防止交叉感染;③加強營養:良好的營養調理可減輕藥物毒副作用給機體帶來的損害。為保證患者攝入足夠的營養,我們指導家屬為患者制定食譜并合理安排進食時間,鼓勵患者進食。囑其多飲水,增加尿量促進排泄;④轉移注意力:鼓勵患者看電視、聊天、讀報刊雜志、聽音樂,以放松心情,減輕化療反應。
2.4 出院前的健康教育 由于治療癌癥過程時間長,患者不可能長期住院,因此在化療后(出院后)醫務人員任務尚未完成,要預防、復查、給予恢復性康復指導。①心理調節:鼓勵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主動去改善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運用所學的肌肉放松法和意象想象法來調動體內潛在的力量,增強免疫功能;②鼓勵患者根據自身的耐受程度進行散步、騎自行車、游泳等鍛煉[5];③飲食調節:指導患者家屬盡量滿足患者的喜好,給清淡易消化、富有營養的流汁或半流汁飲食,少食多餐;讓家屬與患者一起進餐,邊進餐邊交談,使患者感到輕松、愉快,促進患者的食欲;④做好出院帶藥指導;復診指導;還要明確告知患者及家屬,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到醫院就診。
3 討論
健康教育的實施使護士的自身價值在工作中得到了體現,同時在科室形成了大家主動學習、主動交流工作經驗的良好氛圍,從而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信任感和滿意度。隨著醫學及社會的發展,臨床護理工作對專科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備職業心理素質,掌握必要的業務知識、心理學知識和人文知識,掌握溝通技巧,并能靈活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因此,我們對癌癥化療患者實施系統化的健康教育,既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也推動了專業護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秀蘭,劉亞萍,趙麗娟.淺談培養護士健康教育能力的體會.中國醫院管理,2002,22(7):40.
[2] 蔣冬梅.病人健康教育指導.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30.
[3] 何穗芬,張振路.綜合健康教育形式的探索和實踐.中華護理雜志,1999,34(12):762.
關鍵詞:化療患者;健康教育
惡性腫瘤化療患者的健康教育除了相關疾病知識的宣教以及用藥期間的毒副作用、注意事項外,還要進行正確的日常生活護理知識的宣教,從而幫助患者及家屬在出院后進行更細致的疾病觀察和后續護理,保證下1周期化療的正常施行。我們對于 110 例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并就相關結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 2013年 4 月~ 10 月在我科住院的腫瘤患者,采用隨機抽取 110 例進行調查。納入標準:自愿接受問卷調查的癌癥化療患者。其中:男62例,女 48 例,年齡 15~81歲,平均 61.2 歲。文化程度:小學 8 例,初中 26例,高中 36例,大專及以上 38 例,文盲 2例。化療次數:首次 20 例,第 2 次 48例,3 次及多次以上 42例
1.2方法 以談心的形式進行調查,填寫調查問卷。調查時由責任護士講解,根據患者的回答代為填寫或由患者自行填寫。共發放問卷 110 份,收回 110 份,回收率為 100%,對于表格進行分類歸項統計。
1.3調查內容 腫瘤的基本知識,飲食指導,心理指導,用藥指導,家屬指導,康復保健及復診時間,PICC 置管的日常護理等。
2結果
2.1腫瘤患者化療出院前健康教育需求內容,見表 1。
2.2腫瘤患者化療住院期間希望的健康教育方式,見表 2。
2.3腫瘤化療患者出院希望得到的健康知識途徑,見表 3。
3討論
3.1健康教育的內容
3.1.1心理疏導 目前化療還存在許多副反應,所以患者在化療時存在許多心理問題,如:焦慮、恐懼、抑郁等。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進行因人而異的心理指導,給予患者親切關懷,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情緒。
3.1.2飲食指導 化療后出院的飲食指導是患者及家屬需求較高的健康宣教內容。化療后患者常引起消化道不適癥狀。需經常變化烹調方式,注意色香味的調配,增加患者的食欲。進食易消化,清淡、刺激小的食物,以燉、蒸為主,少食甜膩、油炸、辣等食物,忌煙酒。
3.1.3家屬指導 同步向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改變患者家屬對腫瘤的認識。向家屬傳輸腫瘤患者的護理知識,使家屬能盡力可能地以最好的心態,最佳的方法來照顧患者。
3.1.4休息與運動 根據病情及患者的自我感覺,鼓勵患者適當戶外活動,入:散步、下象棋、讀書看報等。還應鼓勵患者生活自理、加入癌癥俱樂部,完全有益于康復。這樣會消除患者的孤獨和產生被遺棄的感覺。
3.1.5保護血管的指導 對于 PICC置管患者出院前詳細告知患者及家屬導管留在體外的長度,封管及更換敷料的日期,更換敷料的操作導管;交待注意事項。洗澡時的護理 PICC 置管的患者可以洗淋浴,淋浴前用較大面積的防水透明敷貼粘貼穿刺點局部,避免盆浴、游泳等會浸泡無菌區的活動。保持敷料清潔干燥,更換 2~3次/w,肝素帽更換 1 次/w,沖洗導管一次。告知患者可以從事一般性日常工作、體育鍛煉,但避免使用 PICC 置管一側手臂提過重物品或引體向上等持重鍛煉,不做劇烈活動。
3.1.6復診指導 出院健康教育需求中患者對復診指導的需求最高。護理人員應主動向患者及家屬提供復診的相關內容,包括:復診的時間及所需要的相關物品,出院后定期復查血象及對于結果的觀察,繼續治療的時間,服藥的相關注意事項等。并主動告知患者醫院的聯系方式,從而提高對醫院的滿意度。
3.2健康教育的方式 請教和咨詢醫護人員成為患者及家屬首選的健康教育方法,這提示護理人員應進一步提高自身學習知識的能力。責任護士床旁指導也受較多患者歡迎。閱讀相關材料及集體指導需求相對較低,與目標不集中、針對性不強有關。
3.3出院后希望得到的健康知識途徑 在本組調查統計中因電話隨訪通過及時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幫助,避免患者從醫院過渡到家庭的護理脫節,解決患者出院后支持不足的問題,使患者得到連續性護理,而受到 100%患者的歡迎。護理人員家訪、網絡咨詢、門診復診等也占有一定比例,提示護理健康宣教途徑可多樣化發展。
4結論
通過對 110 例腫瘤化療患者的問卷調查分析,我們發現由于腫瘤病程和化療周期長,且不同的惡性腫瘤所采用的化療方案不同,根據患者的病情往往要采用 4~6 周期。因此癌癥患者及家屬對于健康教育越發迫切。其中患者對于出院后的飲食及復診指導需求性較高。對于健康教育的方式患者希望直接咨詢和請教醫護人員。出院后希望得到的健康知識途徑患者則是希望護理人員進行電話隨訪。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應不斷加強自身知識和能力,以滿足癌癥患者這一特殊群體對于健康教育知識的需求,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琰.PICC置管患者自我護理現狀的調查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08(2):101.
[2]錢邦妹,朱家薔,韋丹.達標互動理論在腫瘤化療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03(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