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經濟增長周期理論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經濟增長;經濟回暖;GDP增長;股市反彈
中圖分類號:F文獻標識碼:A
股票的價格是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未來的風險預期以及由此形成的估值水平決定的,股價是針對未來企業表現的情緒反映。1500多只股票的價格綜合起來,就形成了投資者對未來宏觀經濟表現的總體情緒。所以,股市在相當程度上,可以代表宏觀經濟。即:股市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股價反映的是投資者對經濟形勢的預期,因而其表現必定領先于經濟的實際表現.
在經濟衰退至尾聲時,絕大多數投資者已遠離證券市場,每日成交量很小.此時一部分有眼光且不斷搜集和分析有關經濟形勢并作出合理判斷的投資者開始吸納股票,股價開始慢慢上升。
美國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進口大幅度減少,雖然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開始起作用,但由于美國資產在這輪風暴的大幅縮水,其購買力很難恢復到之前的水平。而美國失業率不斷刷新(10月份為10.2%)更加劇了其消費壓力。這對于依靠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中國無疑是一個壞消息。
雖然國內GDP實現了保八的目標,但是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投資而非消費,如果經濟趨于平穩,國家政策一旦收縮,經濟是否繼續高速增長便成為未知。同時,因為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依靠政府的強力推動,而對于政府出錢.這存在很大風險。錢從政府和中央銀行來,投放量超過一定限度,股市跟樓市就會出現泡沫,如果不收緊,泡沫一旦破裂,后果嚴重。
眾所周知,1997年香港的樓房泡沫爆破后,近10年才可恢復。但是此時如果收緊,剛剛有點起色的經濟可能會掉頭下滑,功虧一簣。
所以雖然各國明白泡沫破裂的危害,但因為經濟增長仍未穩固,各地政府短期內仍不大可能會收緊,即使調整,也不會加息,最多回收一點資金。從目前各國的動作來看,除了澳大利亞連續兩次加息外,其他各國繼續保持低利率政策。
由于受益于投資持續高速增長、消費的實際增幅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出口產品國際市場份額穩中有升、工業生產穩步回升等4方面因素,支撐中國經濟明顯復蘇,預計今年第4季度GDP增速可能達到10%甚至更高水平。全年經濟增長將實現略高于8%的預期目標,將維持在8.5%左右。
所以現在的市場,不論是政策面、資金面、投資者信心層面、以及上市公司今年的業績成長預期,都是向好的方面發展為主,預期向好占據主流。這樣的市場背景,即使大盤出現反復,也不會構成太大的下調壓力。何況大盤在近期的連續上行過程中,本身就很謹慎,大盤上漲持續時間較長,但上漲幅度有限,一些技術性調整需求,大多已在大盤反復與震蕩中同步進行。
表現在盤面,每天盤中股票有漲有跌,熱點輪換節奏較快,一些短線漲幅較大的品種,大多會在盤中順勢震蕩調整,以消除獲利籌碼帶來的壓力.在2010年第二季度之前,政府不會正式實施緊縮政策。
預計受益于出口穩步回升、消費全面復蘇以及個人住房投資進一步加大,中國經濟將于2010年后期持續保持強勁增長。其中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預期將由2009年的-2.3個百分點增至2010年的0.3個百分點。因為中國股市的表現一般較潛在的經濟增長期領先2-3個季度,因此預計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中國指數將于2010年第二季度反彈,也即市場開始消化中國經濟2010年將持續強勁復蘇這一預期時。
股價變動與經濟周期之間呈現出大致相似的波動形狀。個人認為,大盤多半會選擇繼續強勢。近期A股呈現一方面是金融地產股的疲軟,另一方面則是產品價格持續上漲預期強烈的品種有著較為樂觀的表現,尤其是農業股、水泥股、有色金屬股等品種。這其實折射出市場對通脹預期漸趨強烈背景下的思路轉變,即越來越多的關注起產品價格上漲的主線。
正由于此,業內人士認為A股市場的漲升空間依然樂觀,因為金融地產股其實也是典型的通脹預期受益概念股,只不過目前市場的資金面尚未達到支撐金融地產股走主升浪的程度。這也印證不同行業受到的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程度不同。在擺脫經濟衰退而進入發展階段初期時,最先復蘇的以致股價上揚的有地產業,建筑業,汽車業,化工業等。
而目前我們正處與經濟危機下經濟復蘇增長的初期,所以應多留意此類股票。我們應看到國民經濟增長的大趨勢,樹立投資信心,同時,也應注意經濟周期的波動圖,弄清國民經濟處于經濟周期的哪一段,以作正確投資。
人民幣方面,人民幣將于年內剩余時間維持平穩,在2010年會加速升值,以對抗屆時可能發生的通脹。盡管2010年中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總體上好于去年,但仍需面對來自7方面的風險和挑戰。即:房地產業能否保持穩定發展,消費需求增速下降,投資大幅度增長產生的金融風險,寬松的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壓力,美元貶值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貿易保護主義與貿易摩擦。
參考文獻:
[1]陳永新.證券投資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2]七板塊力挺收復三千大漲有因主力搶籌86股.中國證券網.省略/index/tt/201004/493537.htm?page=5
關鍵詞:體制轉軌;經濟增長;經濟周期波動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2YJC0010);揚州大學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1YZS038)。
作者簡介:陳 杰(1980-),男,江蘇揚州人,經濟學博士,揚州大學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宏觀經濟研究;安 源(1986-),女,山東泰安人,揚州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金融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F03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096(2012)05-0132-05 收稿日期:2011-09-27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處于體制轉軌中。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總量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而經濟周期波動則呈現不斷緩和的態勢。那么,體制轉軌在促進經濟增長、平抑經濟周期波動過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體制轉軌的根本問題就是非國有部門的成長與國有部門的改革(樊綱,2000)。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制變遷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國有制經濟比重下降而非國有制經濟比重上升。這種體制變遷的過程與市場化的進程、要素使用效率尤其是資本使用效率的提高、年均經濟增長的高速水平之間具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展示出它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上的合理性(劉偉 等,2002)。經濟周期性波動根源于經濟體制本身(張連城,2006)。以國有企業預算約束硬化和稀缺資源在國有與非國有部門之間的優化配置為主要內容的微觀經濟主體的市場化進程,導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微觀主體發生了重大轉變,在轉軌型波動特征不斷消失的同時,成熟的市場經濟波動特征逐步顯現出來(雎國余 等,2005)。從現有文獻來看,
雖然有研究涉及了對我國經濟增長與周期波動中體制性問題的分析,但尚不夠深入;尤其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學者使用數理模型來解釋體制轉軌、經濟增長與周期波動之間相互作用的機制,同時實證研究方面也缺乏一個完整、統一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建立一個數理模型,理論分析并實證檢驗體制轉軌、經濟增長與周期波動之間相互作用的機制。
一、理論模型
(一)前提假設
1.體制轉軌在微觀層面主要表現為不同所有制企業經濟活動波動程度的變化;在宏觀層面主要表現為所有制結構的變動。
2.鑒于我國經濟的投資驅動型特征,不同所有制企業經濟活動波動程度的變化由各自企業投資活動的變化加以描述;所有制結構的變動用政府投資或民間投資①在總投資中比重的變化加以描述。
3.假設存在三部門經濟,這時國民收入Y由三個支出流組成: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于是有Y=C+I+G。
4.消費C被看做是收入Y的函數,且有C=cY。其中c為邊際消費傾向,0
5.一國投資I被分成政府投資Ig和民間投資In兩部分,于是有I=Ig+In。
6.民間投資In取決于經濟總量的增加,即In=I2+k2ΔY。其中k2為民間投資加速數,k2>0。
7.政府支出被視為外生變量,即G=G0。
8.假設整個經濟社會中有m家國有制企業和n家私有制企業,所有企業具有相同的規模。m家國有制企業在相同的政策條件下具有一致的投資沖動,因此各家國有制企業均有相同的投資變動Δig,從而國有制經濟投資即政府投資變動為mΔig;n家私有制企業在相同的市場條件下具有一致的投資傾向,因此各家私有制企業均有相同的投資變動Δin,從而非國有制經濟投資即民間投資變動為nΔin。
(二)政府投資的決定過程
當經濟過冷時,政府會增加投資,從而擴大總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當經濟過熱時,政府就會減少投資,從而遏制總需求的過快擴張,使經濟降溫。因此,政府投資與經濟所處的狀態密切相關。政府投資的決定可以用方程(1)表示
Ig=I1-k1(Y-Y*) (k1>0)(1)
由方程(1)可知,政府投資變動的方向由實際產出對潛在產出的偏離決定。由于政府投資存在著相機抉擇,從而政府投資變動的方向與實際產出對潛在產出偏離的方向相反。政府投資變動的大小與政府投資調整系數密切相關。政府投資調整系數在微觀層面反映了國有制企業的投資沖動,在宏觀層面反映了政府調控的模式。政府投資調整系數越小,表明國有制企業的投資沖動越小;政府調控模式越是“微調化”,政府投資的變動也就越小。相反,政府投資調整系數越大,表明國有制企業的投資沖動越大;政府調控越是“大起大落”,政府投資的變動也就越大。
(三)長期經濟增長的決定過程
根據前提假設、政府投資的決定過程,擴展后的薩繆爾森“乘數-加速數”模型可以用方程組(2)來表示
Y=C+I+G0I=Ig+InIg=I1-k1(Y-Y*)In=I2+k2ΔYC=cY(2)
整理方程組(2)后可以得到方程(3)
ΔYY=1k21-c-I1Y-I2Y-G0Y+k1k2?(Y-Y*)Y (3)
從長期來看,經濟會達到均衡狀態,這時實際產出等于潛在產出,即Y-Y*=0,方程(3)則轉變為方程(4)
引言
經濟周期(business cycle):指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經濟擴張與經濟緊縮交替更迭、循環往復的一種現象,好像周期性發生一樣,故稱之為經濟周期。現代經濟周期主要強調經濟增長率上升與下降的交替變動。正如1977 年盧卡斯在《對經濟周期的理解》中對經濟周期描述為“經濟周期是經濟變量對長期平穩增長趨勢的偏離”。
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關系之密切,下面就經濟周期的原因進行探討,其中不少也是經濟增長的原因,可以一起分析以往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并探討未來中國可能需要關注的一些因素。
原因
1.科學技術沖擊。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才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源泉。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緩慢,由此導致了經濟增長的緩慢。隨著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經濟得到極大發展。一戰二戰的爆發積累了大量的科學技術,特別是戰后科技革命,大大刺激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戰后美國利用二戰所積累和德國獲得的科學技術,長期增長了一段時間,到20世紀70年代初的時候放緩。中國建國后同蘇聯密切合作,大大提升了科學技術,后來趨于平緩。改革開放后利用全世界科學技術,經濟高速發展,但隨著與世界科學技術的接近,經濟也漸漸的開始進入平穩增長。可見科技周期對長期和超長期經濟的巨大影響,往往是長期和超長期經濟周期的主因。著名經濟學家f.e.kydland、c.i.plosser 提出了實際經濟周期理論( 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認為經濟周期波動的根源是實際因素(如技術、政策、自然災害、戰爭等) ,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技術沖擊,而不是名義因素(如貨幣量等),使一般均衡分析、實際因素和微觀基礎在經濟周期的分析中得以復興,并以此獲得了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供給沖擊。古典經濟學認為本文由收集整理,供給沖擊才影響產出,導致經濟的波動。實際上古代產出往往不能滿足需求,總供給往往占主導。現代經濟周期理論以之為基礎,繼承了供給沖擊巨大作用的觀點,認為導致經濟波動的實際因素,包括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率變動、生產要素供給變動等供給方面的沖擊。1973年、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重創了以石油為工業基礎的西方國家,引發了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與滯脹。中國改革開放錯過了這兩次石油危機,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際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對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比如石油和鐵礦石等價格的劇烈波動必然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影響。供給不但包括原材料供給,還包括勞動力供給。20世紀最后二十年,中國印度等國家打開國門,據哈佛大學一位教授計算,全世界突然多出了5 億多個便宜勞動力,巨大的勞動力供給沖擊降低了成本,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陳昆亭、龔六堂、鄒恒甫(2004)用rbc分析中國經濟后認為,引入供給沖擊改善了模型對消費的預測能力;引入供給沖擊優于引入需求沖擊。 需求沖擊。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認為,總需求是短期中經濟波動的主要決定因素。現代經濟周期理論也把需求納入導致經濟波動的實際變量中,不但把供給方面的沖擊納入,還把個人需求偏好變化、政府需求變化等需求方面的沖擊也納入到導致經濟波動的實際變量中。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為中國帶來全球市場,以前特別是巨大的美國消費市場需求,極大的刺激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因為需求的巨大作用,危機時政府加大政府投入,擴大總需求,減少了衰退,平緩了經濟周期的波動。上次世界經濟危機中中國4萬億投資,有效的拉動了內需,維持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在中國,投資很大一塊是由政府進行的。因此,這方面的投資的波動可以計入總需求。丁從明、陳仲常(2009) 指出了頻繁調整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是經濟波動大起大落 的重要因素。付一平、劉金全等( 2005) 發現,中國財政規模與實際波動性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 制度沖擊。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改革這種積極的制度沖擊已經明顯極大的促進經濟發展。經濟學認為經濟制度能反作用于經濟,制度經濟學認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組織制度本身。龐東、楊燦(2006)結論證明: 在中國受政治背景的影響而出臺的重大的經濟制度改革對經濟發展影響巨大而深遠,制度變動沖擊對經濟周期變動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較大的決定作用。 貨幣沖擊。凱恩斯主義認為,貨幣沖擊可以引起名義支出及總需求的變化。苗文龍、陳衛東(2010)研究發現: 技術沖擊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沖擊可以解釋80%以上的中國區域經濟周期特征;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存在顯著的區域周期沖擊效應。
2.情緒,非理性和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偏差。經濟學往往假設人是理性的,但實際上人往往是非理性的。由于人的非理性,往往人的選擇不是經濟學上論述的最優選擇,比如羊群效應或從眾心理。行為科學和行為金融學都研究了人的非理性行為。另外,由于信息不對稱或信息不完全,往往導致選擇不是最優,比如投資過度等,也引發或加劇了經濟的波動。
3.金融沖擊。金融在經濟中的地位與日俱增,與經濟中其他部分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而金融市場往往是極具波動性。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往往引起經濟的波動,如1929年金融危機和2007年次貸危機都引發了經濟的下滑,損害了經濟增長。
4.政治周期。由于政府往往對經濟有影響,因此,當不同經濟政策的集團輪流執政時,交替的對經濟產生不同影響。
5.其他原因。目前,還有些其他理論解釋經濟周期的原因,如創新理論、太陽黑子理論、國際經濟周期理論、信息周期理論、混沌周期理論等。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