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學生德育培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磚廠制磚過程中不管是粘土、頁巖、煤矸石等都按統一的生產模式生產出規格相同的磚塊。應試教育仍然如此。不管學生是否接受,都按照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學模式、統一的要求培養。
這種教育模式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弊端。
第一、在應試教育下學生的學業負擔重。精神壓力大。
讀書本來是學生喜歡做的事,實則相反,學習成了學生的一大負擔。學生從進入小學開始一直到高中,每天從早上6點一直學習到晚上10點,有的更長。除吃飯外,幾乎所有時間都用于學習,學習的勞動強度大、時間長。有的學生甚至因為經受不住這種壓力,患上精神分裂癥。
第二、應試教育只重視書本知識,學生成了書本知識的奴隸、生活上的寄生蟲。
有的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連煮飯、洗衣服等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更談不上參加社會實踐;有的城市學生連麥苗與韭菜都分不清。
第三、應試教育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搞一刀切。
不管學生是否愿意、能否接受,都按照統一要求,培養成標準一致的“人才”。這種教育模式事與愿違,即使再優秀的教師也不可能把每個學生培養成完全相同的人才,反而對人才是一種扼殺。
每個學生是一個具有獨立個性的人,而不是可以隨意加工之物。所以,在學生的教育培養上,不能采取簡單的教育方式培養。要利用學生的不同興趣和愛好,加以正確的引導,使之成為社會有用的人。
在應試教育條件下,由于學生在學習上存在不同的個體差異,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差,因而對學習失去信心,上課無事所從,違紀現象時有發生,這是許多教師感到頭疼的一件事。對“差生”的教育動則嚴厲批評,這樣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差生”常與教師對著干,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這是目前應試教育的悲哀。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認為:德育也要探索快樂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
陶行知說過:道德即生活,我認為:德育應該引導學生學會生活;
馬克思也說過: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授,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他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認為:德育要注重心靈教育,要感化人的心靈。
為了使“差生”都有所發展,首先,我主動與他們交朋友,從他們的興趣愛好入手,進行正面引導。
我發揮所學之長,常利用課余時間組織他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科技活動,如,組織他們進行了“花木的嫁接實驗”、“盆景栽培”、“昆蟲標本制作”、“卵石繪畫”、“根雕制作”、“科技模型制作”等實踐活動,使之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實踐證明,參加這些活動之后,學生的成就感和上進心都有所增加,師生之間的距離也縮短了,上課時違紀現象也大大減少。
有人曾說過,要想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首先得讓學生喜歡你這個老師。
為了讓學生學有所獲,我還先后組織學生開展了“葡萄立體整形高產栽培試驗”、“靈芝高產栽培試驗”、“植物農藥殺蟲試驗”、“樹體輸液法防治果樹病蟲害試驗”、“葡萄透翅蛾發生規律的調查研究”、“樹體輸液法改善葡萄果實品質試驗”等多項科研課題研究。
在這些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同學們的積極性高漲,個個躍躍欲試,即使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都積極認真,不怕苦,不怕累,頂烈日,冒酷暑,按照試驗要求認真進行試驗以及試驗調查,并作好記錄。
與此同時我還指導學生進行了“多功能活動病床”、“立柱花卉(蔬菜)栽培器皿”、“下水道防臭器”、“煤煙凈化器”、“簡易測高儀”、“聲光防火報警器”、“高層建筑空調水自動澆花系統”等多項發明創造,取得可喜的成績。我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的科技創新大賽,多次獲省市級和國家級獎勵。
體驗式德育教育與當前高中新課程改革《綜合實踐課》的性質特點完全相符。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涉及的領域有: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它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型、自主性、探究性的特點。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聯系社會實際,通過體驗進行學習,積累豐富的直接經驗,養成探索自然、親近社會、發展自我的個性傾向和初步能力;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把學校環境中的學習與社會、家庭環境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健康積極的個性品質;改變普通高中過于注重學科知識的偏向,實現普通高中課程結構的均衡化,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在智障教育的德育教育中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為智障兒童創設良好的德育教育生活環境
好的環境能使人振奮。對特殊學生來說,影響最直接、最經常的是學校班級以及與他們交往密切的老師和朝夕相處的同學。有序的學校管理,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校風、班風,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的學習氛圍,共同的理想目標,這些都會使特殊學生在心理上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為此,我們應該本著“一切為了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原則,積極創建團結協作、互助友愛、樂觀向上的班級環境和豐富多彩、輕松活潑的課外環境以及優美文明的校園環境。面對社會上一些不良影響和學生的現狀,我們應把堵與導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激勵性的活動,努力營造校園文明氛圍,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集體規范的認同效應、校容校貌的陶冶效應、人際關系的凝聚效應和良好校風的導向效應。特殊教育學校也必須堅持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常規制度是一套系統的行為規則,它確定著對兒童行為活動規范的方式和標準。特殊學生由于易遺忘、丟三落四、時間觀念差、個人衛生差,堅持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更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國旗,在國旗下獎勵衛生好、學習好、不遲到、愛勞動、講文明的優秀班集體和優秀個人。學生養成了每周日自覺洗頭、洗澡、剪指甲、換衣服的習慣,每個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齊齊、干干凈凈,按時到校上課。這些都對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發展有促進作用。
二、與家長密切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我國特殊兒童入學年齡一般比正常兒童晚,他們在家庭生活的時間比正常兒童長,家長的人格、品德、學識、情感及生活習慣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啟蒙性、連續性、終身性、潛移性的特點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結構、溫馨的家庭教育氛圍、科學的教養態度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學校可通過召開家長會、家訪、接學生時和家長面對面的交談等方式,使學校與家庭及時溝通,使教師與家長統一認識、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確保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架起溝通橋梁,使智障兒童融入文明社會
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更需要我們每一個健全人與他們架起心與心溝通的橋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則更要關注他們、了解他們,及時發現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給予疏導和矯正。我們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識,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排除他們心理上的苦惱,維護他們的自尊心,消除他們的緊張和焦慮,避免他們可能產生的挫折感,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使他們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讓他們融入文明的社會大家庭中。如,與正常學校建立友誼班,加強與正常兒童的接觸和交往,增強其自信心和獨立意識。正常兒童每月來幫他們打掃衛生,輔導他們做數學題。他們也可以為正常學生表演他們的文藝節目,或者向正常兒童贈送小禮品等。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學生們懂得了人與人之間需要理解、需要友愛,從而培養了正常兒童理解、尊重、幫助殘疾兒童的良好美德,對特殊學生來說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強了獨立意識,也學習了正常兒童的辦事效率與優秀品質。
四、將德育融入生活,培養智障兒童感恩之情
在抓好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還應該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生活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在監護和安全條件下,開展有利于他們品德發展的活動。 如:教育學生孝敬長輩,讓他們學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樣既能培養他們尊老愛幼、關心他人、熱愛勞動的觀念,又能提高他們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強的信心。畢竟,這群學生早晚是要走向社會的,將來想在社會上生存肯定要獲得更多人的幫助。那么,現在就要學會感恩父母、感恩社會、回饋社會。
一、為人師表,率先垂范
教師是孩子的榜樣,要從我們自身做起,記得一位教育專家說過:人們在同一年齡對同一知識的學習能力是不一樣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從而形成自己的學習曲線,一個人如果在短時間內提高成績,并不是件難事,但要想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則是難上加難,所以在我們對學生的啟蒙教育階段,在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時時刻刻的貫穿在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工作中,我不僅要用師德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也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納入自己的條例,因為在老師的眼睛監督同學行為的同時,還有幾十雙眼睛注視著自己,老師們做事嚴謹的態度,一絲不茍的精神,說到做到的品質對學生其實更是一本可以研讀的書。我突然想起一句話:身教生語言傳。看著孩子們一個個認真的小臉,心里真的是――幸福。
教師還要和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自己犯錯誤也能勇敢的承認。課上認真講課,課下帶孩子們一起到操場上去玩,像大姐姐一樣,與他們嬉戲玩耍,近距離的接觸,使孩子們不在怕我,愿與我傾心交談,喜歡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訴我,這從中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溶入學生的生活,時而把自己當老師,時兒把自己當學生,得到學生的信任,走到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去感受無盡的快樂和幸福。
二、德育無處不在
課上隨處可見的德育,其實,都應與思想品德課進行學科整合,每一個學習內容都有德育教育的體現。首先,在小學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應該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為,而且這種道德行為是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為使學生具有一個良好的品質,老師必須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耐心細致,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也不可忽視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所以我還充分利用家長會的機會反饋信息,并利用《素質報告手冊》和家長及時聯系,為學生營造更好的成長環境。讓我們與家長共同培育一朵健康美麗的的花。與此同時還要抓住學校組織的各種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其次通過少先隊組織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低年級學生對于能成為少先隊員感到很驕傲,我們正可以通過這一組織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通過一條條具體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對照自己執行,每得到一枚獎章,對他們來說都是極大的喜悅。在少先隊活動中設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體的范例,有助于幫助隊員理解道德要求。可以開展撿紙屑等一些有意義又切實可行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慢慢把德育內化為自身的東西。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別注重家庭教育,俗話說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孩子的特點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強,而他們的學習最初多半是從模仿父母開始的。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堅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潔;他的衣服永遠整整齊齊,一絲不茍。這些都直接得益于他的母親。正如他自己所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見,父母給其子女的影響是多么的深遠。因此,我在家長會上要求學生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從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堅決不做.
三、勇于承擔責任也是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