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精準課堂教學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小說《祝福》的教學中,當筆者試圖通過講祥林嫂第二次在魯四老爺家打工,因為魯四老爺一句“祭祀時候可用不著她沾手,一切飯萊,只好自已做,否則,不干不凈,祖宗是不吃的”,祥林嫂在每年“祝福”之時從最忙的人變成最閑的人這種變化時,我發現不少學生似乎并不感興趣,而且眉頭是皺著的,這說明很多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沒有感覺的,不明白這與祥林嫂這個人物有何關系。有些學生可能還在想,少做事不更好嗎?做得多,拿的工錢并不增多,不是被剝削得更深么?我想,這主要可能還是學生不能換位思考,設身處地了解人物境遇的緣故,所以學生才對這個問題沒有太大的敏感性。而出現這種細節的問題就在于沒有引導學生具體研習文本,讓學生真正把握小說中的潛在語言。
基于這樣的判斷,我就停止了簡單分析祥林嫂忙與閑的前后變化,而是帶領學生看祥林嫂在忙與閑中的神態表現。一開始是參與祭祀,“到年底,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人擔當”,“然而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然后第二次是不讓參與,被“祥林嫂,你放著罷!”給弄得訕訕的;第三次祥林嫂自以為捐了門檻了,就可以參與了,“冬至的祭祖時節,她做得更出力”,“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卻還是一句 “你放著罷,祥林嫂!”,“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著”、“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而且很膽怯”“直是一個木偶”。在這樣的對比解讀下,學生就能很直觀地看到忙與閑的背后是一種精神迫害,而祥林嫂神態的變化正是這種迫害的直觀反映,最終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樣再從封建禮教吃人本質角度去解讀,學生也就比較容易接受了。正是關注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神態的細節,改變了教學方式,才使得教學更具有針對性了。
把握課堂教學細節,就要辨析W生各種微妙反應,并以此來研判學情。教學是教與學的相互反饋,教得怎么樣,直接體現在學生反應中;學得到位不到位,教師也應該以具體細節來把控。可以從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參與互動的主動性、提出質疑的方向性等不同角度來加以辨識,以此來看具體的教學是深還是淺,是需要繼續深化還是就此結束,需不需要臨時更換新的教學內容,需不需要換一種新的教學思路,等等,這些都可以結合具體的課堂細節來加以判斷。如果作為語文教師,沒有一顆細心審慎的教學態度,對課堂教學中學生反饋的比較明顯的教學反應不聞不問的話,就會導致教與學的脫節,教師教的學生不想聽、不愿聽或者聽不懂,學生想知道的卻始終無人解答,長此以往,課堂就實質上成為“一言堂”了,雖然形式上可能有互動,但是并不是基于教學雙方的互動,而是教師一方預設的互動,這樣也就必然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與機械。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就應該抓住這些反饋教學質量的細節,并有針對性地改變教學的方式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同樣是在小說《祝福》教學中,雖然祥林嫂的境遇很悲慘,但是我發現在講到祥林嫂絮絮叨叨重復著兒子阿毛被狼吃的事情時,并無悲傷同情的反應,特別是一出現“我真傻,真的”時候,有不少學生竟然吃吃笑了起來。他們認為這個祥林嫂有自己自作自受的一面,小孩子自己看不住被狼吃了,然后又聽信鬼神捐門檻導致自己身無分文,心理太脆弱受不了打擊,思想古板不知道換一家打工,等等。有不少學生甚至還認為,祥林嫂的死完全是自己不爭氣造成的,怪不得別人,只能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從這樣的反饋來看,我想學生對祥林嫂之死,并沒有從深層次去思考挖掘。
針對這一課堂上呈現出來的學情,我決定改變教學的重點和方式,深入探究“誰是致死祥林嫂的真正兇手”。我引導大家從這樣幾個方面去思考:祥林嫂為人很能干,為何落到成為乞丐、身無分文、最終餓死的下場?祥林嫂為人很和順聽話,為何魯四老爺一家從一開始的稱贊到最后的嫌棄、拋棄?祥林嫂在被婆婆賣了重新嫁人、兒子死了被趕出來、被周圍人嘲笑致使神經不正常這一系列境遇中,有沒有反抗,其最終結果如何呢?在這樣一層一層的追問下,學生們也慢慢發現,雖然沒有直接殺死祥林嫂的兇手,但是隨著祥林嫂每一次逆來順受導致的更壞境遇,每一次反抗后帶來的只有更大的失望,可以看到殺死祥林嫂的是一張隱形的網:夫權和族權,導致祥林嫂反抗想死而不得,被逼嫁人,而且被剝奪了居住的屋子和打工所得;神權,引誘祥林嫂甘心拿兩年工資去捐門檻,卻發現這樣的做法連心理壓力都沒有幫她減弱,反而使其更加受到精神上的傷害;而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封建權勢階級,在祥林嫂有用時往死里剝削、無用時棄之敝屣更是致祥林嫂于死地的直接原因。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才明白祥林嫂所有的不正常都是在這樣無形大網中受到的戕害所致,也就生發出對人物的真正同情和理解了。
《禮物》這節課里,文章一開頭就說道“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婆婆,獨自住在山腳下的小屋里。”老師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抓關鍵字。
“這是一位怎么樣的老婆婆?”
“孤苦伶仃的老婆婆。”
“‘孤苦伶仃’是什么意思?”
“沒有鄰居,一個人住。”
老師再三強調:“孤苦伶仃”就是沒有鄰居,一個人孤孤單單的。真是這樣嗎?相差甚遠。
“孤苦伶仃”這個典故出自晉·李密《陳情表》:“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孤讀音ɡū。形聲。(從子,瓜聲。本義:幼年喪父,即孤兒)孤,無父也。——《說文》 老而無子曰獨,幼兒無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苦讀音kǔ。(形聲。從艸,古聲。本義:苦菜)苦,大苦苓也。——《說文》 伶讀音línɡ。(形聲。從人,令聲。本義:古樂官名、相傳黃帝時有伶倫,世掌樂官)仃讀音dīnɡ。伶仃:孤獨。[伶仃]也作“零丁”。
綜上所述,孤苦伶仃:形容孤單困苦,無依無靠。按照中國人民的傳統思想,能為一個人所依所靠的也就是自己的嫡親,所以說老婆婆孤苦伶仃,也就是老婆婆無兒無女,甚至于無遠房親戚,怎樣扯,都不會扯到老婆婆無鄰居。你說是不是相差很遠。
再者,文中寫道,老婆婆講將“微笑”的禮物送給“傷心的人”“憤怒的人”“勞累的人”等等。如果老婆婆沒鄰居的話,又哪來這么些各式各樣的人呢?
文章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寫老婆婆是如何如何的貧窮,后半部分寫老婆婆如何面對自己的貧窮。在兩部分的銜接上,老師設問:“老婆婆在非常孤單、非常貧窮的生活面前是自甘墮落嗎?”老師話音剛落,聽課的老師隱隱發笑。如此語言環境,能用“自甘墮落”嗎?值得商榷。
中國漢字源遠流長,中國成語更是變化莫測。這里涉及一個語言環境問題。特定的語言環境只能用特定的成語,一旦用錯,就貽笑大方。在說懵懂少女,貌,愛慕虛榮又好吃懶做,人生觀、價值觀一偏斜,就會尋求直接、簡潔的,也是被世人鄙夷的生活方式,自己還不以為恥,反而引以為榮,這謂之“自甘墮落”,而說到文章中此種特定的生活狀況,如何面對的時候,用“唉聲嘆氣”“怨天尤人”,應當更加妥貼。
關鍵詞 數學語言;科里奧利力;大學物理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0-0081-03
Abstract Coriolis force can be applied on many explanations, such as Foucault pendulum, trade winds monsoon, tropical cyclone, the influence of earth rotation to molecular spectroscopy, and so on. But, in the university physics class teaching, it is a difficult point out where the Coriolis force comes from. This makes the Coriolis force a difficulty to be clearly expressed in class. Mathematical language is famous for its accuracy. The appropriate use of mathematical formula and derivation in class teaching can sometimes produce unexpected good results.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use mathematical formula and derivation in class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Coriolis force. During the derivation, we get the formula of the acceleration relative to the Coriolis force. This example also clearly shows the source and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the Coriolis force.
Key words mathematical language; Coriolis force; college physics
1 前言
科里奧利力在大學物理課程中基本上是作為選讀內容來處理的,學生最多是聽說過而已,更不用說理解了。但是科里奧利效應卻對人們的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在課堂上能夠補充講授科里奧利力方面的內容還是很有必要的。但對于非物理系學生來說,不能像對物理系的學生一樣要求他們。如何讓非物理系學生更易理解這方面的內容,以至可以對生活中一些現象作出解釋,本文試圖作一個試探性的研究[1]。
法國人科里奧利在1835年最先用數學方法描述了科里奧利效應,所以科學界用他的姓氏來命名此種力,而這種力的本質即是由于地球自轉產生的偏向力。從大學物理的學習中可以知道,對于物理問題的討論通常是對于慣性系而言的,但是地球是一個轉動緩慢的參考系,并不是嚴格的慣性系(由于宇宙空間中到處都存在引力,真正理想的慣性系是無法找到的)。討論科里奧利效應時,就不能把地球看成是慣性系。但是對非慣性系來講,只要加上適當的慣性力,牛頓運動定律的形式就仍然成立,這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另一種方法。慣性力是沒有施力物體的,它不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地球的自轉會導致物體的運動受到兩種慣性力的作用:慣性離心力和科里奧利力。若將地球看成非慣性系,研究相對于地球運動的物體時,應加上慣性離心力和科里奧利力。
由于自轉的存在,地球并非一個慣性系,而是一個轉動參照系,因而地面上質點的運動會受到慣性力的影響。為了在慣性參考系中描述轉動轉體系的運動,需要在牛頓第二定律方程中引入一個假想的力,這就是科里奧利力。引入科里奧利力之后,人們可以像處理慣性系中的運動方程一樣簡單地處理旋轉體系中的運動方程,大大簡化了轉動參照系的處理方式。
科里奧利力可以應用在許多現象的解釋上,比如傅科擺、信風與季風、熱帶氣旋、對分子光譜的影響等。在課堂教學中,一般的教材提到科里奧利力的時候只給出圖1和公式(1)[2-3]。
如果角速度ω不是常數,非慣性力中還有一項不可以忽略,講地球的角速度可以認為是不變的,所以一般教材上都把這一項給忽略掉了。
3 結語
采用不復雜的數學公式推導,給出轉動參考系中的加速度,由此可以精確地說明科里奧利力的由來,使學生對科里奧利力的來源的困惑得以解決。
參考文獻
[1]姚琴芬,蔣耀妹.談談科里奧利效應[J].物理與工程,
2006(5):59-62.
[2]張三慧.大學物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