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超聲在臨床上的應用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摘要】隨著計算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三維超聲已經成為醫學影像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與二維超聲相比,三維超聲能夠更準確、更清晰的顯示組織結構和立體解剖結構。本文就三維超聲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情況進行綜述。
【關鍵詞】三維超聲臨床應用
三維超聲成像技術始于上世紀70 年代末期,,隨著80 年代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三維超聲成像技術隨之得到迅速發展并趨向成熟。Merz 等[1]研究指出三維超聲圖像逼真、形象直觀,是二維超聲檢查的輔助技術。近幾年,國外有較多關于三維臨床應用的研究報告、病例和綜述,國內對三維超聲成像進行研究的報道也越來越多[2]。
1 三維超聲技術
三維超聲技術是基于二維超聲技術,先進行二維超聲成像,然后用電腦技術對采集的二維圖像進行重建,成為三維圖像。一般說來, 每一個三維超聲過程包含數據采集、三維重建、三維渲染和三維影像操作等步驟。三維超聲成像技術種類包括:靜態三維超聲成像、實時三維超聲成像。三維超聲成像主要顯示方式:表面成像、透明成像、結構成像。
2 三維超聲的臨床應用
三維超聲不僅能顯示出立體效果較強的三維圖像,通過重建調節灰階、距離等處理技術逼真地模擬病變的自然結構, 并能顯示二維超聲不能顯示的小病灶及內部細微結構, 彌補了二維超聲的不足, 提高診斷準確性。江麗等[3] 應用陰道三維超聲成像診斷縱隔子宮畸形。結果: 經陰道二維超聲成像診斷完全縱隔子宮3例,不完全縱隔子宮23例,誤診4例。經陰道三維超聲成像診斷完全縱隔子宮3例,不完全縱隔子宮23例,弓狀子宮2例,特殊類型X形內膜縱隔子宮1例,正常子宮1例。經陰道三維超聲診斷與宮腔鏡及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結果符合率100% ,經陰道二維超聲診斷符合率86. 7%。結論: 經陰道三維超聲多平面成像,可以清晰顯示宮底形態及宮腔內部結構,對縱隔子宮診斷的準確性明顯優于二維超聲。Xu HX[4]等曾對63 例膽囊病變進行檢查研究,結果顯示對于膽囊結石三維超聲較二維超聲更為直觀;對于膽囊息肉與膽囊癌的鑒別,三維超聲對惡性病變檢出率(90. 9 %) 明顯高于二維超聲(54. 5 %) 。應用三維超聲觀察增粗的肝內與肝外膽管,更易于識別擴張膽管的歸屬和判斷膽道梗阻的部位。
三維超聲成像技術不但可以進行組織結構的立體成像,還可以進行精確的容積測量。姜羅等[5]應用三維超聲容積成像對卵巢容積、間質容積、卵泡容積、卵巢面積、間質面積的測量診斷多囊卵巢綜合癥。結果:多囊卵巢綜合癥組的卵巢容積、間質容積、卵泡容積、卵巢面積、間質面積及間質面積與卵巢面積之比顯著大于對照組;卵巢間質內動脈阻力指數顯著低于對照組,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分析表明卵巢容積診斷多囊卵巢綜合癥的準確率最高。結論三維超聲容積成像測量卵巢容積有重要的輔助診斷多囊卵巢綜合癥的價值,可以作為超聲診斷多囊卵巢綜合癥的指標之一。
三維能量多普勒超聲是近年出現的能顯示三維血流灌注的新型多普勒技術,不僅能顯示病灶的形態,且可動態、立體、全面地展示腫瘤周邊及內部血管結構,更直觀、完整地顯示出腫瘤內血管樹,為目前惟一能無創、重復顯示腫瘤血管的技術,有助于對腫物性質進行判斷。趙蔚等[6]應用三維能量多普勒超聲診斷子宮內膜息肉。結果:三維能量多普勒超聲ROC 曲線下面積為0.91 ,宮腔鏡ROC 曲線下面積為0.92 ,兩種方法的ROC 曲線下面積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三維能量多普勒超聲對子宮內膜息肉診斷的準確性與宮腔鏡相當。
三維超聲在產科領域的應用最早,技術已趨成熟。最初主要用于胎兒重量的測量,隨后應用表面成像可以觀察胎兒面部形態,發現有無唇、腭裂等畸形。應用透明三維觀察胎兒四肢、胸廓、脊柱骨骼系統,可以早期發現其有無發育畸形。林莎等[7]應用實時三維超聲對26 例孕齡16~41周的正常適齡胎兒進行實時三維超聲檢查。觀察胎兒的心臟、顏面部、頭顱、胸腹部各重要解剖結構。結果:26 例胎兒均獲得滿意的實時三維圖像,包括心臟、顏面部、頭顱、胸腹部結構。其中26 例觀察了心臟, 14 例觀察了顏面部, 12 例觀察了頭顱, 6 例觀察了胸腹部。結論:實時三維超聲能夠實時直觀地顯示胎兒各部位解剖結構的三維立體圖像,比傳統的二維超聲提供更直觀的圖像信息,其在胎兒先天性畸形顯像及篩查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胎兒心臟的檢查一直是產前檢查的難點,正在研究探索中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3展望
隨著成像技術的發展和臨床應用研究的深入, 三維超聲成像的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力得到提高,而且與二維超聲相比,三維超聲技術有其獨特的優勢,能提供更加豐富的聲學信息,普遍應用于臨床是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Merz.Current 3D/4Dultrasound technology in prenatal diagnosis.Eur Clinics Obstet Gynaecol ,2005 ,1 :184 - 193.
[2] 高少佳,潘佚.三維醫學超聲技術及展望.醫療裝備,2007 ,4 :7-9.
[3] 江麗,姚俊華,朱建平,等.經陰道三維超聲成像診斷縱隔子宮畸形的價值.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8,16(1):30-32.
[4] Xu HX, Yin XY, Lu MD ,et al . Comparison of three-and two-dimensional sonography in diagnosis of gallbladder diseases preliminary experience. J Ultrasound Med ,2003 ,22 :181 - 191.
[5] 姜羅,史鐵梅,侯銳,等.三維超聲容積成像對多囊卵巢綜合征的診斷價值.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8,24(3):409-411.
[6] 趙蔚,劉智,常才.三維能量多普勒超聲診斷子宮內膜息肉.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9 ,25(9):1648-1650.
關鍵詞 超聲檢查 腹部損傷 診斷
資料與方法
2008年1月~2008年9月收治腹腔臟器損傷患者101例,其中男80例,女21例,年齡3~67歲。均有腹部外傷史,多表現為劇烈腹痛、壓痛,受傷后就診時間40分鐘~24小時。其中肝臟破裂38例,脾臟破裂45例,腎臟挫裂傷12例(其中1例未明確診斷,另1例誤診為脾破裂),膀胱破裂2例,卵巢破裂1例(未明確診斷),胃腸、腸系膜損傷3例(誤診脾臟破裂2例,1例未明確診斷)。這些病例均伴有腹腔積血,經過手術證實。采用GE-200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MHz,常規掃查肝臟、膽囊、脾臟、胰腺、腎臟、膀胱、胃腸、子宮、卵巢,重點探查臟器被膜是否完整,實質內部回聲有無異常,及被膜下有無血腫及周圍有無積液,肝腎間隙、脾腎間隙、雙髂窩及下腹腸間、盆腔有無游離積液。
結果分析
101例經過超聲檢查,均伴有腹腔積液,其中96例是實質臟器挫裂傷,包括肝臟挫裂傷38例,脾臟破裂傷45例,腎臟挫裂傷12例(其中1例腎臟被膜下血腫),膀胱破裂2例,卵巢破裂1例,3例為胃腸、腸系膜破裂,其中3例超聲誤診為脾破裂,另外3例未作出明確診斷,均伴有腹腔積液,后經手術證實。
腹部實質臟器損傷的特征:單純包膜下積血,包膜完整,臟器實質無明顯變化,包膜下與臟器間見不均質的月牙狀無回聲,邊界較清晰,血液凝固時呈低弱回聲,少數內部可見散在分布點狀強回聲并有漂浮現象,無腹腔積液。經保守治療,超聲動態觀察,臨床治愈出院。
臟器中央性破裂,包膜連續性完整,實質內部不均勻,呈不規則回聲增強區,邊界不清,無腹腔積液。該類患者經保守治療,超聲動態觀察,臨床治愈出院。
臟器真性破裂,包膜回聲連續性中斷,臟器內部損傷,依受損時間先后,新鮮血腫是無回聲的,幾小時后因為纖維蛋白和紅細胞聚集而表現出片狀不均質回聲增強,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幾天后隨著病情發展血腫液化,實質損傷區內部伴有的形態不規則的混合性回聲區或極低回聲區,此時血腫會增大,數月后血腫可呈囊性,其中出現線狀回聲,纖維瘢痕或小囊腔樣改變會存在很長時間,邊界不清,晚期內部呈無回聲,形態不規則,界限清晰,伴有腹腔積液。肝臟右葉膈頂部破裂可伴有胸腔積液,脾臟是腹腔內最容易受外傷而破裂的臟器,特別是病理性腫大的脾臟,更容易破裂。脾破裂在閉合性鈍性腹部損傷中,其發生率占各種腹部損傷的多數,包膜下血腫表現為脾臟外包膜下無回聲區或低回聲區,有時位于脾臟和左側膈肌之間的肝臟左葉,如呈低回聲可類似血腫。包膜外血腫表現為突破脾包膜的低回聲區。如果有血凝塊形成則回聲變高,脾破裂時因出血而呈不規則低回聲區,罕見表現為局灶性的低回聲病變。破裂口常類似于正常脾組織,通常難以顯示。急性血腫表現為邊界不清或清楚的新月形強回聲區,當時可增大,隨后回聲減低呈現囊性,血腫的大小提示脾臟失血的多少,愈合后,脾臟破裂區纖維化呈較強回聲。脾破裂嚴重者,危及患者生命。超聲對外傷的檢出敏感性為946%,特異性為951%,精確性為941%。胰腺損傷最易漏診,胰腺輕度挫傷,腺體增大,回聲減低,較嚴重挫傷腺體輪廓不規則,腺體呈不均勻回聲,伴腹膜后積血,后期常伴有假性囊腫形成。腎臟損傷,血腫可發生于腎被膜下、腎內、腎周腎被膜外。被膜下血腫,血液可擴散于腎周或聚集于某一區域(局灶性血腫)從而擠壓腎皮質,血腫可纖維化并壓迫腎臟,進而導致高血壓。輕者實質局部增厚,呈不均勻強回聲,嚴重破裂,腎臟失去正常形態,腎實質內部回聲明顯不均勻,形態不規則,同時伴有血尿。卵巢破裂較少見,一般很難做出診斷,只能根據腹腔積血部位初步判斷。
空腔臟器破裂,常有間接征象,多為定性診斷,定位不明確。因空腔臟器損傷時,多造成胃腸氣體進入腹腔,造成膈下游離氣體強反射回聲,掩蓋了對肝、脾的探查或造成肝、脾體積縮小,聲像圖主要表現為腹腔內可見混合性液性暗區,液體內見點狀回聲,部分患者可見游離氣體回聲,存在于膈下。部分腸損傷處腸管收縮,腸壁增厚,近端腸管擴張,腹腔內見游離氣體回聲及渾濁液體回聲,并根據患者的腹膜炎體征,超聲可做出提示性診斷。膀胱損傷,局部膀胱壁表面不光滑,參差不齊,層次結構模糊,表面附著不規則云絮狀低回聲,伴有血尿。
對于不能確診而高度懷疑小腸破裂的病人,需進行嚴密觀察,如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當機立斷進行剖腹探查:①腹部壓痛、持續性或進行性加重伴腹脹、伴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②壓痛、反跳痛、肌緊張及板狀腹,腹膜刺激征進行性加重或范圍漸擴大;③胃腸道出血;④持續性低血壓,不能用腹部以外損傷的原因解釋;⑤直腸指檢發現前壁壓痛或波動感或指套染血。在手術中,探查明確的小腸破裂也不能滿足于“一孔之見”。有時可能發生多處腸破裂或合并腸系膜撕裂傷。超聲檢查結合臨床病史綜合分析,對腹部閉合性損傷早期診斷、治療方式選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討 論
超聲對腹腔實質臟器損傷診斷率很高,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大部分臟器破裂都是通過超聲作出明確診斷,并能及時手術,挽救生命。但超聲對腹腔內空腔臟器破裂的診斷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減少空腔臟器破裂漏診和誤診的發生,并提高空腔臟器破裂的定位的診斷率,在工作中,對于外傷患者,我們應仔細檢查是否有局限性積液,特別那些有明顯壓痛的部位,或大網膜遷移包裹及腸管有無局限性擴張,腸壁有無增厚,腸壁有無回聲減低,胃腸蠕動是否有減弱等,下腹、盆腔是否有游離積液、膈下是否有游離積氣。經過仔細觀察后,再根據其他檢查,綜合分析,作出超聲診斷,以提高診斷率。
參考文獻
1 王志斌,房世保(譯).腹部超聲診斷.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
2 張玉珍,張榮,黃先紅,姚云仙,南方.外傷性腹腔臟器破裂的超聲特征及臨床表現,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5,6(5):235-237.
3 李洪霞.超聲檢查在腹腔臟器破裂診斷中的價值.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0,16(7):555-556.
【關鍵詞】 超聲; 肌間溝; 神經阻滯; 上肢
中圖分類號 R614.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5-005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5.028
神經阻滯麻醉是麻醉科常用的一種麻醉方法,在上肢手術中,臨床上多采用肌間溝阻滯。傳統方法多以解剖定位加異感定位作為穿刺成功的標志,缺乏客觀性,阻滯效果不理想,成功率較低,術中常需應用其他,此外,還易引起出血,神經損傷等并發癥[1]。目前,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發展,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利用超聲顯像不僅可清晰的分辨解剖學結構,定位靶神經,且能夠動態觀察局麻藥的擴散情況,加快了麻醉起效速度,提高了麻醉成功率,減少了麻醉并發癥,使麻醉學科逐漸擺脫盲探的操作時代,進入到可視化操作的新紀元[2]。本文回顧性分析了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30例行上肢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分別采用超聲引導下肌間溝神經阻滯和傳統神經阻滯,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本院2015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行上肢手術的30例患者,ASA分級I~Ⅱ級,所有患者全身情況良好,無凝血功能異常,無冠心病、高血壓及糖尿病病史,無局部物過敏史,穿刺部位皮膚無破損及感染病灶。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超聲組,每組15例。對照組男8例,女7例,年齡18~60歲,平均(38.4±3.8)歲,體重41~83 kg;超聲組男6例,女9例,年齡20~68歲,平均(40.4±2.1)歲,體重40~80 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常規開通靜脈通道,監測心電圖、脈搏、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對照組:囑病人去枕仰臥位,肩下墊一薄枕,頭偏向健康側,在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后緣可觸及一條小肌肉即前斜角肌,其后還可觸及一條大小相同的肌肉即中斜角肌,兩條肌肉之間即為肌間溝。具體操作是在前、中斜角肌肌間溝內,肩胛舌骨肌上方定為穿刺點,在鎖骨上3~4 cm處用7號注射針頭垂直皮膚進針2~3 cm,進針過程中出現異感或突破鞘膜感,回抽無血液及氣體,推注藥無阻力后,注入0.3%~0.4%的羅哌卡因30 ml;超聲組:采用SonoSite M-Turbo超聲診斷儀定位,線陣頭頻率為6~14 MHz,患者如對照組,超聲引導下掃描神經及其周圍組織,對患者的阻滯部位進行定位,根據超聲圖像調整針的角度和深度,在超聲引導下將針進入到肌間溝神經組織處,回抽無血液及氣體后,既可注入30 ml 0.3%~0.4%的羅哌卡因。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神經阻滯操作時間、麻醉起效時間、麻醉維持時間、麻醉成功率及誤入血管、神經損傷等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
2 結果
超聲組神經阻滯操作時間(2.08±0.81)min,麻醉起效時間(3.53±0.61)min,麻醉維持時間(368.00±4.22)min;對照組神經阻滯完成時間(5.27±1.46)min,麻醉起效時間(7.32±1.61)min,
麻醉維持時間(281.5±4.01)min,超聲組與對照組比較,神經阻滯操作時間、麻醉起效時間均明顯縮短,麻醉維持時間明顯延長,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